参考:
1973年,四机部决定由清华大学、安徽无线电厂、四机部电子技术推广应用研究所(六所)组成联合设计组,参考Intel 8008,研制DJS 050微型计算机,以适应当时的需要。当时,我在半导体担任科研组长,任务下达后,党支部书记李晔通知我到系里就项目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答辩。
当时,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等刚问世没多久,1971年美国Intel公司发表了4004微处理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4位微处理器,它很简单,但由于Intel 4004的发布开创了计算机发展、应用的新局面。1973年Intel又推出了8位的8008、8080微处理器,促使很多公司相继投入微处理器的研发。如MOTOROLA的MC6800,ZILOG的Z80,RCA的1802,ROCKWELL的6502等微处理器。而国内对投入微处理器研发的必要性尚存在很大争议和阻力,主要倾向于投入小型机和大型计算机的研发。记得1972年,外交部某领导从国外带回一部科学计算器,但国内有的专家认为,我们已可制出百万次计算机,这种小玩意算什么。当时钱学森认为不要太早下结论。国防科工委下文由中科院计算所所长吴几康教授主持,由国防科工委、电子工业部的研究所及我校组成研究分析组,进行分析研究,研究报告对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对我国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提出了建议。2004年春节联谊会上,我见到时任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的郭平欣局长,郭局长对我说,你想象不到20世纪7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研制有多大的阻力。
当我到系里答辩,汇报了项目背景时,系里对此十分敏感,对争取国家下达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项目表现出高度重视,“文革”前及“文革”后期曾主管系科研工作的王继中老师当即表示将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为加强研发力量,以具有丰富计算机设计开发经验的朱家维老师为主组成了“DJS 050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研发组,朱家维老师、我与安徽无线电厂的林勋准(后任深圳信息局局长)、程锦松、电子部六所钱乐军(我校校友,后任长城集团副总裁)、李德煌(我系70届校友)组成联合领导小组。
我们借用显微镜等分析仪器分析了Intel 8008 、8080和MOTOROLA 6800等芯片中的关键技术,认为我国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基础和装备均不够,不具备研制类似于Intel 8008 、8080这样集成度的单片微处理器的条件。“DJS 050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项目的关键是能否研制出国产的微处理器芯片。在与徐葭生、朱家维、吴启明、汤友福、王宝印等老师一起研究后决定,我们将8位微处理器分解为15种组件,由31片电路组成中央处理器。
两年的努力,1977年我们成功研制出样机,并通过了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主持的鉴定。DJS 050字长8位,基本指令64条,时钟主频150kHz,ROM2K,配有小键盘(54个干簧键),小打印机(64种字符,每行24个字符,重7.5公斤),小光电机(重3公斤)。1984年中国计算机工业概览将DJS 050列为我国自制的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在我系与电子部六所、安徽无线电厂 成功研制出“DJS 050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的基础上,以电子部六所为主研发了长城0520计算机。1978年、1980年我们在国内又率先研制成功μ8085A微处理器,8086微处理器,分别获得电子部一等奖。“DJS 050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的成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微型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在建系五十周年之际,特别感谢我们的校友,原信息产业部计算机司微机处处长于万源同志,自“DJS 050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联合设计项目立项以来,他竭尽全力支持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研制和推广应用。同时,借用中国计算机工业概览的题词,将此文献给为我国计算机事业奋斗的人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