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金研究」电子2021年度策略(上)

「国金研究」电子2021年度策略(上),第1张

国金证券研究所

创新技术与企业服务研究中心

樊志远团队

投资建议

预测2021年疫情影响因素减弱,叠加5G手机渗透率加快,全球智能手机有望增长10.4%至13.58亿台,其中5G手机5.44亿台,渗透率40%,5G射频前端迎来快速增长期。被动元件有望在手机、智能 汽车 及IOT拉动下迎来量价齐升。摄像头光学创新将持续升级,三摄、四摄快速渗透,后置激光雷达摄像头有望迎来新应用,多品牌机型搭载潜望式摄像头。除智能手机外,以TWS耳机、智能手表、AR/VR为代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持续技术创新,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电动 汽车 快速发展,功率IGBT迎来发展良机。5G+AI,迎来智能安防大时代。

2021年投资方向

5G智能手机产业链: 2021年全球有望迎来5G换机大年,5G射频前端迎来快速增长期,预测2025年全球射频前端市场达到254亿美元,2020-2025复合年均增长率11%,其中5G开关、Tuner、LNA及射频模组大幅增长。被动元件经历了2018年涨价周期、2019年去库存周期,2020年疫情影响,2021年有望迎来量价齐升。苹果iPhone有望迎来全球超10亿存量用户的换机热潮,预测2021年销量将达2.35亿台。

智能可穿戴产业链: 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家庭 娱乐 等激发了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耳戴式的需求,预计2020年出货量将以32%的速度大幅增长,2021年智能手机配件即可穿戴设备和TWS耳机的出货量将分别超过2亿台和3.5亿台。苹果Airpods Pro带动了TWS耳机向降噪方向发展,产业链价值量积极提升。苹果推出AirPods MAX,有望激发头戴式耳机的需求, 预计2020-2022年苹果AirPods出货量将达到0.9、1.15、1.4亿套。预测2020年AR/VR市场全球出货量将超过400万台,规模将达到120.7亿美元,同比增长43.8%,全球市场规模在2020-2024的5年预测期内将达到54.0%的复合年增长率。

功率半导体-需求增长+涨价+国产替代: 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功率半导体需求不佳,但是三季度之后,受到5G电源、智能手机、快充、工业、电动 汽车 及IOT设备等拉动,需求上升明显,部分产品出现了缺货涨价的情况。我们研判功率半导体 需求向好,预计2021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为396亿美元,同比增长8.1%。新能源 汽车 快速发展,IGBT行业迎来发展良机,2020年,48V轻混 汽车 需要增加90美元功率半导体,电动 汽车 或者混动需要增加330美元功率半导体,预计 汽车 电动化用IGBT模块2018年至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3.5%。

摄像头光学持续创新: 苹果推出了后置激光雷达摄像头,未来有望搭载潜望式摄像头,三星、小米、OV也在积极推进潜望式,像素不断提升,7P镜头放量。三摄、四摄渗透率加快,虽有疫情影响,2020年1-10月中国新增激活智能手机中三摄、四摄的渗透率分别为38.9%(2019年为25.5%)、36.9%(2019年为9.8%),提升明显。预计2020~2022年智能手机摄像头数量为48、56、63亿颗,需求量同比增速分别为8%、16%、13%。

推荐组合:立讯精密、歌尔股份、欣旺达、卓胜微、斯达半导

风险提示

手机及可穿戴等电子产品销量低于预期,5G手机渗透不达预期,新冠疫情影响。

一、智能手机:2021年销量增长,5G快速渗透

1.1 预测2021年智能手机增长10.4%,iPhone有望增长17.5%

预测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下滑10.2%。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抑制了智能手机需求,上半年出货量大幅下滑,一季度出货量2.95亿台,同比下滑13.49%,二季度出货量2.84亿台,同比下滑14.2%,三季度出货量3.66亿台,下滑5.7%,下滑幅度有所收窄,预测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12.3亿台,同比下滑10.2%。

预测2021年智能手机增长10.4%。2021年全球疫情趋缓后,全球智能手机有望在5G换机拉动下需求恢复,预测2021年出货量13.58亿台,同比增长10.4%。

预测2021年iPhone销量增长17.5%。 2020年,苹果通过降价促销,推出iPhone SE2机型及iPhone12全系列支持5G等措施,虽然有疫情的影响,但是iPhone仍取得了不错的销量,预测今年iPhone销量2.0亿台,我们认为,苹果iPhone全球有超过10亿的存量用户,2021年有望迎来换机大年,销量有望达到2.35亿台,同比增长17.5%。

1.2 全球5G手机2021年有望达到5.44亿台,渗透率40%

预测2020、2021年全球5G智能手机将分别达到2.78、5.44亿台。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的蔓延,影响了智能手机的销量,也影响了5G的进程,但是5G智能手机仍然呈现了快速渗透的势头,Canalys预测2020年全球5G智能手机将达到2.78亿台,其中大中华区占比62%,达到1.72亿台,中国5G手机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球,北美和欧洲中东非洲两大地区紧随其后。预测2021年全球5G智能手机将达到5.44亿台,渗透率达到40%。

2020年大中华区5G手机出货量全球占比62%。 5G智能手机快速渗透,Canalys预测2020年全球5G智能手机将达到2.78亿台,其中大中华区占比62%,达到1.72亿台,中国5G手机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球,北美和欧洲中东非洲两大地区紧随其后,分别占比15%及11%。

400美元以下机型占大中华区出货量的近60%。 中国市场庞大的需求和快速制造的反应能力,迅速将5G智能手机的成本下降,其他国家或地区可以享受到更实惠的5G智能手机。预计到2021年,中国市场的5G智能手机出货量中近60%的价格不到400美元,未来12个月中国的5G手机出货占整体市场出货的渗透率将达到83%。

中国5G手机渗透率快速提升。 根据国金证券研究创新中心监测数据,2020年,中国智能手机激活量5G渗透率逐步提升,2020年11月,单月激活量5G手机渗透率高达67%。

1.3 ASP提升带动毛利率回升,公司业绩快速增长

1.3.1 5G射频前端芯片量价大幅提升。

射频前端芯片是智能手机的核心,承载最主要的通信功能,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射频功能不断增加,射频前端芯片呈现了量价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根据 Yole统计,2G 制式智能手机中射频前端芯片的价值为 0.9 美元,而其在 3G 制式智能手机中的价值大幅上升到 3.4 美元;4G 技术普及后,射频前端芯片在支持区域性 4G 制式的智能手机中的价值已经达到 6.15 美元,在高端 4G 智能手机中价值达到 15.30 美元,是 2G 制式智能手机中射频前端芯片价值的 17 倍;目前 5G手机射频前端芯片的价值量是 4G 制式下的2~3倍。同时,随着 5G 支持频段数量的增加,所需的射频前端芯片数量将大幅增长。因此,为了满足 5G 应用下的需求,单部智能手机的射频前端芯片的数量与价值将继续上升。

1.3.2 5G时代射频前端迎来快速增长。

5G渗透率提升增加射频封测和SiP需求。5G手机相比4G手机支持频段数量增加,同时考虑到5G手机将继续兼容4G、3G 、2G标准,因此5G手机的射频前端相比4G复杂程度将大大提高。yole预测,全球射频前端市场将由2019年的152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253.98亿美元,2020-2025复合年均增长率11%。

分立射频开关2020-2025复合年均增长率11%。 5G手机需要新增大量的射频开关,从4G手机的10个增加到5G的20-30个,2019年射频开关市场规模约4.46亿美元,预计至2025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8.28亿美元。

天线Tuners 2020-202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10%。天线设计挑战增多,天线调谐用量增加。 ①4G时代由于全面屏的推广,摄像头增多等,使得天线净空变小,天线设计难度增长效率变低,需要越来越多的调谐开关提升天线性能。②5G给天线设计带来更多的挑战,从4G开始到现在的5G,MIMO逐渐增加,频段也越来越多,这就带来天线的增加,在Sub-6Ghz的时候,需要8到10个天线,但到了毫米波时代,手机天线会增加到10到12根甚至更多,在天线数量增加的同时,留给天线的空间却越来越小,需要类似孔径调谐(Aperture Tuning)、阻抗调谐(Impedance Matching)和更小的天线解决方案和低损耗的调谐来解决。2019年天线Tuners 市场规模约5.69亿美元,预计至2025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0.11亿美元。

分立低噪声放大器2020-2025复合年均增长率11%。 LNA主要是用于接收信号时进行小信号放大,以便降低到收发器的线路上的SNR。3G/4G时,有部分LNA是集成在射频收发里面的,没有单独的LNA,因此LNA市场空间较小,由于5G Sub-6 GHz更严高的要求,主频段通信被要求具有LNA,新增接收通路需要更多的LNA。2019年低噪声放大器市场规模约3.98亿美元,预计至2025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7.84亿美元。

5G模组化趋势明显,FEM模组及PA模组增长快速。 随着射频前端模块技术的成熟以及市场的需求,场中主要的射频前端都开始向模块化方向发展,双工器、天线开关等几大模块开始被集成到射频前端中。伴随着5G时代的来临,即便是模组化程度最高的PAMiD也正在持续进行着整合。Qorvo认为,下一步有望将低噪声放大器(LNA)集成到PAMiD中,是推动射频前端模块继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主要原因在于随着5G 商业化落地,智能手机中天线和射频通路的数量将显著增多,对射频低噪声放大器的数量需求会迅速增加,而手机PCB却没有更多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从PAMiD到L-PAMiD,射频前端模块可以实现更小尺寸(节省面积达35-40mm2),支持更多功能。 FEM模组202-0-2023年复合年均增长率13%。 2019年FEM市场规模约25.77亿美元,预计至2025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45.72亿美元。 PA模组2020-2023年复合年均增长率11.0%。 2019年PA模组市场规模约53.76亿美元,预计至2025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89.31亿美元。

毫米波AiP模组迎来发展机遇,2020-2025复合年均增长率53%。 2019年三星毫米波机型采用AiP模组,2020年苹果毫米波版本也采用了AiP模组,未来随着毫米波机型的增多,AiP将从2019年的0.6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14.3亿美元。

1.3.3 射频前端美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卓胜微大有可为

在射频前端领域,美国及日本企业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2019年,Broadcom位居第一,全球市占率20%,其次是日本Murata,市占率19%,前五家公司合计占比87%。

中国在射频前端领域起步较晚,发展较为薄弱,但是以卓胜微、唯捷创芯、无锡好达、慧智微、国民飞骧为代表的中国射频前端企业正在快速发展。

卓胜微在开关、LNA、Tuner产品在三星、小米、OPPO、vivo份额迅速提升,同时5G产品也取得了突破,5G产品占比逐渐提升,销售收入及利润大幅增长,2020年1-9月,公司实现营收19.7亿元,同比增长100%,实现利润7.18亿元,同比增长122%。目前公司重点向模组市场进军,重点推进DiFEM(分集接收模组,集成射频开关和滤波器)、LFEM(分集接收模组,集成射频开关、低噪声放大器和滤波器)、LNA Bank(分集接收模组,集成多个射频低噪声放大器)、WiFiFEM(WiFi 前端模组,集成 WiFi PA、射频开关、低噪声放大器)等模组产品,目前进展情况较好,已在三星、小米、OPPO等客户推广应用,未来公司还将推出更多的模组化产品,具有较好的国产替代机会。

智能手机产业链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将迎来5G换机大年,看好核心受益公司: 立讯精密、领益智造、欣旺达、鹏鼎控股、蓝思 科技 、卓胜微。

二、智能手机拍摄技术持续升级,2021年产业链有望快速增长

2.1 数量:摄像头升级加速,三摄/四摄快速渗透

摄像头是智能手机创新最大的细分模块。 近几年,终端厂商的创新方向主要是5G、摄像头、屏幕三大领域。摄像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向,数量上从单摄、双摄、三摄、四摄再到五摄,功能上从单一的像素提升发展成大光圈、超广角、潜望式长焦、电影摄像头、TOF等特色镜头的引入,摄像头是智能手机行业最具投资前景的环节。

2020年三摄、四摄渗透率快速提升。 根据国金证券研究创新中心的数据,2019年国内新增激活的智能手机中,单摄、双摄、三摄、四摄的渗透率分别为8.2%、56.5%、25.5%、9.8%;2020年1-10月国内新增激活的智能手机中,单摄、双摄、三摄、四摄的渗透率分别为4.4%、19.8%、38.9%、36.9%。我们预计,全球多摄渗透率较国内会低,但是整体趋势非常确定,三摄正在快速往中低端机型渗透,而四摄则正在成为高端机型的标配。

2019年中国启动5G商用,此前市场普遍预期2020年5G换机潮将推动全球智能手机恢复增长,但由于疫情影响、预计2020年换机需求将推迟至2021年。得益于“迟到的”5G换机需求,预计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需求将恢复增长。我们预计2020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下滑10.2%,2021年、2022年智能手机同增10.4%、3.8%。叠加三摄、四摄渗透率快速提升,预计2020~2022年智能手机摄像头数量为48、56、63亿颗,需求量同比增速分别为8%、16%、13%。

摄像头数量多少是极限? 从目前时间点来看,三摄+TOF是未来智能手机后置摄像头的主流方案;而四摄+TOF是旗舰机型后置摄像头的标配方案,双摄+TOF是前置摄像头的标配方案。因此,未来单部手机的摄像头平均数量会达到6-7颗。

2.2 规格升级一:2020年48/64M成为标配,推动7P镜头放量

像素升级仍是终端厂的主流卖点。像素对于普通消费者仍然是摄像头最为直观的性能。2019年11月,小米发布新机CC9系列,采用后置五摄(108M超高清镜头+20M像素超广角摄像头+12M像素人像镜头+5M像素超长焦镜头+微距镜头)以及前置单摄,手机摄像头像素首次达到1亿像素,同时配备8P镜头(尊享版)。

2020年,随着64M像素在旗舰主摄的渗透,7P镜头的出货量将会快速放量。苹果今年发布的新机型iPhone 12 Pro Max首次使用了7P镜头,全景模式下像素最高能够达到63M。

2020年40M以上像素占比持续快速增长。 根据国金证券数据创新中心的数据,2020年1月国内智能手机主摄40M以上的机型激活量占比为60.4%,2020年10月这一数据已经达到74.8%,增长快速。

2.3 规格升级二:潜望式摄像头加速渗透

潜望式摄像头是智能手机高倍“光学变焦”必经之路。 现在智能手机“光学变焦”主要还是依靠2-3个定焦镜头的配合,其中最为重要的长焦镜头。变焦倍数越高,长焦摄像头的高度越高,智能手机的厚度不足以支持高倍长焦摄像头的高度,而潜望式摄像头是解决这个问题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

组成上,潜望式摄像头模组与常规摄像头模组差异不多,均含有感光芯片、镜头组、红外滤光片、音圈马达, 潜望式摄像头较常规摄像头多一到两个光线转向元件。 光线转向单元包括棱镜外壳、棱镜、棱镜座、支承轴套、支承轴、支承卡座。

结构上,潜望式摄像头则与常规摄像头模组由比较明显的差异,潜望式镜头镜片与智能手机平面垂直放置,而常规摄像头镜头镜片则是与平面平行放置,因此潜望式摄像头为镜头组提供更长的空间选择。潜望式摄像头在智能手机中结构的差异实现了更高的摄像头模组高度。

潜望式还有两大升级方向。 1)十倍以上光学变焦,此处需要用到玻塑混合镜头;2)大尺寸CMOS推动两次转向潜望式,此处需要用到两颗玻璃转向棱镜。

多家手机厂今年旗舰机均有配备潜望式摄像头。考虑目前潜望式摄像头模组价格较高,仅高端机配备潜望式摄像头,预计伴随未来产品良率提升、成本降低,有望往中端机渗透。

2.4 规格升级三:TOF摄像头爆发可期

3D摄像头作为三维信息的采集入口,必将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相对于3D结构光,TOF具有结构简单,理论成本低,远距离精度高等优势,且3D结构光的专利苹果公司布局非常完善安卓手机厂商方案落后iPhone大约1-2年,因此安卓手机更加倾向于采用TOF方案,目前华为,OV都已经推出TOF机型。市场通常认为前置摄像头宜采用短距离精度更高的结构光方案,而后置适合远距离精度更高的TOF方案,但是综合考虑成本、专利、以及TOF传感器精度的提升,TOF有希望在安卓市场往前置摄像头渗透。

AR内容将成为TOF的有力推手,TOF市场爆发可期。 随着5G的到来,AR/VR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推出爆款内容的一大方向。作为三维信息的入口,在眼镜硬件推出之前,我们认为手机+TOF将是实现AR内容的硬件端,相对成本低且消费者更加容易接受。2020年苹果iPad Pro、iPhone 12 Pro Max均已搭载TOF摄像头。

CIS芯片: 韦尔股份、格科微;

光学镜头: 舜宇光学 科技 、 瑞声 科技 、联创电子; 棱镜、滤光片: 蓝特光学、水晶光电;

摄像头模组: 舜宇光学 科技 、 丘钛 科技 。

三、5G时代,可穿戴设备迎来发展新机遇

5G时代,电子设备承载的数据量成倍增加,智能手机一个数据入口已经无法满足铺天盖地的信息量,因此近两年来可穿戴设备逐渐成为智能手机分流信息的重要设备,主要设备包括无线耳机、智能手表、手环和智能眼镜等。

疫情激发可穿戴设备需求增长。 Canalys预测,2021年可穿戴设备和TWS耳机的出货量将分别超过2亿台和3.5亿台。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加剧,远程办公、电话会议、在线教育、家庭 娱乐 等激发了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耳戴式设备的需求,Canalys预计2020年出货量将以32%的速度大幅增长。

3.1 TWS继续保持高增长,产业链积极受益

预测2020年全球TWS耳机2.3亿副。 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统计数据,2016 年全球 TWS 耳机出货量仅为 918万副,2018 年则达到 4,600 万副,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24%。预计 2020 年 TWS耳机出货量将跃升至 2.3 亿副,全球 TWS 耳机市场规模将达到 270 亿美金,预测2021年全球TWS耳机出货量将达到3.5亿副,同比增长52%。

2019年Airpods占据TWS半壁江山。 2019年TWS蓝牙耳机出货量排名中,苹果占据了绝对的主力,小米、三星、华为等手机厂商悉数上榜,从索尼、亚马逊等智能硬件老牌强者手中夺走了不小的市场份额。

主动降噪成热门,TWS向智能化、多功能化演进

主动降噪TWS耳机大幅增长。 2019年苹果推出带Airpods Pro,带动了TWS耳机主动降噪的热潮,IDC报告指出,上半年中国无线耳机市场出货量为4,256万台,同比增长 24%。其中真无线耳机占比64%,同比增长49%。其中,带主动降噪功能的真无线耳机占比为30%,同比增长122%。报告认为,随着各大厂在旗舰产品配备主动降噪功能,未来主动降噪占比功能将快速提升。随着技术发展和成本下降,越来越多中小厂商将开始用主动降噪方案。

TWS将兼具智能化与 健康 监测功能。 随着TWS技术和智能化的发展,TWS智能耳机将在无线连接、语音交互、智能降噪、 健康 监测和听力增强/保护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不只是智能手机的标配,甚至未来成为人体器官中不可缺失的部分。而降噪、听力保护、智能翻译、 健康 监测、骨传导+骨声纹、防丢等将是TWS耳机关键技术趋势。

苹果推出Airpods MAX,有望激发头戴式耳机需求。 AirPods Max将AirPods的体验带到了具有高保真音效的包耳式设计中。该耳机结合了定制声学设计、H1芯片和软件以支持计算音频,通过自适应均衡、主动降噪、通透模式和空间音频为用户带来不一样的聆听体验。为了抵消外部声波,AirPods Max共用了6个外向式麦克风检测环境噪声,用两个内向麦克风感知用户正在聆听的内容,从而实现主动降噪。另外,在打电话时,波束成形的麦克风可以将用户的语音从背景噪声中分离,以确保通话质量。我们认为Airpods MAX在智能化、降噪及音质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有望引领头戴式耳机的发展,带动整个行业的需求。

我们预计2020年Airpods二代及Pro销量有望达到9000万副,未来将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预测2021年销量1.15亿副,同比增长28%,2022年销量1.4亿副。预测AirPods MAX 2021年销量有望达到150万台,2024年有望达到500万台。

TWS耳机ODM/EMS厂主要有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TWS耳机芯片龙头 恒玄 科技 已成功登陆科创板,还有像 紫建电子 等TWS产业链优秀公司正在谋求上市。

3. 2 智能眼镜渐行渐近,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120亿美元

智能眼镜分为VR、AR和MR眼镜。 首先,简单解释一下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和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的区别。通俗来讲,VR是把真实物体放入虚拟环境,AR是把虚拟物体放入真实环境,MR一般理解和AR类似,但是有很大的区别就是MR需要把真实环境通过摄像头进行三维重建,再加入虚拟物体,进而可实现多人交互。从技术范畴来讲,VR是一种极端的AR情景,是AR的真子集;从应用层面来讲,VR更加偏向 娱乐 性,如VR 游戏 等,但是AR和MR可同时具备 娱乐 性和应用性, 因此AR和MR被认为在未来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预测2020年AR/VR同比增长43.8%。 全球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给增强与虚拟现实(AR/VR)带了机遇和挑战,IDC预测2020年AR/VR市场全球出货量将超过400万台,支出规模将达到120.7亿美元,同比增长43.8%,全球总支出规模在2020-2024的5年预测期内将达到54.0%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

中国AR/VR需求全球占比55%。 预测2020年中国市场在AR/VR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总量占据了全球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约为55%),较疫情前显著增加。而中国的总体市场规模将于2020年底达到66亿美元左右,较2019年同比增长72.1%,在规模及涨幅方面均超越美国和日本,位列全球首位。预测中国市场的5年(2020-2024)CAGR也将保持在大约47.1%的水平。

消费者是第一大需求市场。 预测2020年消费者需求占比52%、分销与服务占比17.6%、金融占比15.1%、其他还有基础设施、制造与资源及公共部门等。预测消费者支出规模在2020-2024的五年预测期内均大于其他行业。从增速角度来看,金融行业展现出了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五年(2020-2024)CAGR有望达到74.5%。

VR/AR 游戏 渗透率逐步提升,但占比仍较低。 根据Steam 游戏 平台的数据,过去一年VR 游戏 玩家占比Steam总玩家的比例从2019年11月的1%提升至2020年10月的1.76%,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而VR应用数量也从相应的3349款提升至4322款,无论是硬件还是应用端,VR 游戏 呈现稳步向上趋势,但是整体来看,渗透率仍然较低。

Oculus2020年10月在Steam 游戏 平台占比达到47.8%。 2020年10月份,在Stem平台,Oculus品牌市场占比达到47.80%,上升趋势明显,其次是HTC,占比25%,Valve占比17%,呈现了较好的提升态势。

Oculus发布Quest 2,获得市场青睐。 Oculus Quest是2020年第三季度最畅销的VR头戴设备,随着Quest 2的发布,销量还将激增。该设备在第三季度售出了16.1万台,但如果零售数字统计完,销量会更高。需求的增加,价格的降低和节日礼物,都将使Quest 2的销售量大大超过发布时的原始水平。此外,随着Facebook现在不再使用Rift S,预计许多潜在的Oculus PC头戴设备买家将转向Quest2。该设备2021年销量预计将达到300万台。

苹果积极布局AR/VR,未来有望推出爆款产品。 苹果在积极布局AR/VR,并陆续公布了多项AR/VR专利,iPhone12 Pro及iPhone12 Pro MAX搭载了LiDAR激光雷达技术。LiDAR将允许iPhone12 Pro更快启动AR应用,并迅速构建一个房间的映射以添加更多细节。苹果在iOS 14中的很多AR更新都涉及利用liDAR将虚拟对象隐藏在真实对象后面(遮挡),以及将虚拟对象放置在更复杂的房间映射中,如桌子或椅子之上。

智能手表也在快速发展,2019年全球销量约6263万台,拓璞产业预测至2022年将达到1.13亿台。Apple Watch在2020年第三季度的总出货量达到1180万台,比2019年第三季度的680万台增长了近75%。

5G时代,智能可穿戴设备迎来新一轮发展良机, 看好TWS、VR/AR、智能手表产业链龙头公司: 歌尔股份、立讯精密、恒玄 科技 、舜宇光学、紫建电子。

5G已来,哪些应用领域将率先爆发,成长为千亿新市场?

“在5G提供了网络基础设施、汽车电子软硬件普及、电动汽车加速发展这三大基础之上,车联网已成为确定的机遇,爆发在即。”中阅资本首席经济学家孙建波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首先阐述了看好车联网的逻辑。

在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应用联盟(TIAA)秘书长庞春霖等多位业内专家看来,车联网涉及人、车、道路等多重参与主体。其中,传感器等智能硬件、通信网络、灵敏算法等新技术和产品都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在产业链爆发顺序上,国金证券等机构认为,电动汽车、无人驾驶、车联网是半导体产业的驱动力“三部曲”。

机遇当前,从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电子元器件,再到车载终端,一大批A股上市公司早已“阳谋”车联网。比如,上汽集团在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智能车联网等领域全面出击,闻泰科技专攻汽车电子元器件,北斗星通从导航切入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座舱方向。

完善三大基础

工信部2月19日发布《2019年全国无线电管理工作要点》,提出适时发布5G系统部分毫米波频段使用规划,引导5G系统毫米波产业发展。此前,工信部已经给车联网划出了专用频段。

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中国5G全力奔向商用,车联网成为确定机遇,爆发在即。

孙建波向记者阐述了看好车联网的逻辑:一是网络基础设施,5G使得车联网的信息传输得以实现;二是汽车电子软硬件开始普及,半导体技术发展带来了传感器、芯片等硬件价格下降,移动互联网使得应用更加普及,汽车电子软硬件进入大规模应用期;三是电动汽车的加速发展,使得车联网具有了大规模应用的能源基础。有了这三大基础条件,人、车、外界(如路面)才能实现高效的信息交互,如此车联网才能发展起来。

庞春霖进一步强调了5G的重要性:5G对于车联网的重要性体现在机器和机器之间的信息传输从根本上突破了时间、数量、空间和角色上的限制。因此,5G技术可成为未来车联网三大系统(融合感知系统、信息交互系统、智能计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承载基础。中科院微电子所副研究员王云也表示,在汽车电子已经比较成熟的情况下,5G将解决车联网对通信网络“高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关键要求。

那么,本轮车联网行情是否会重蹈2015年的覆辙——喧闹过后“一地鸡毛”呢?孙建波认为,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历程看,在具备了基础条件后,可以诞生更多的应用和需求,从而让产业形成正循环发展。

“一旦科技消费品的渗透率达到10%,对经济影响会逐步显现,行业也会进入快速爆发阶段。”孙建波强调了电动汽车对车联网的推动作用,他认为电动汽车也会遵从这一规律,3年以后进入爆发期给车联网带来更多动能。记者查阅得知,中国新能源汽车2018年销量为125.6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4.4%。有机构预测这个比例将在2019年达到6%,2020年达到10%。

庞春霖则显得比较谨慎,他认为全面的车联网爆发应该是在2025年至2030年间,爆发的标志就是5G技术的正式商业化应用完成。

“当然,如果基于5G的个人终端车联网模块推广顺利,爆发还会提前。”王云则从技术指标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提出入网比例的概念,“比如,或许入网比例达到50%,就意味着车联网爆发。”

寻找确定性刚需

车联网已经成为全球热点。赛迪的车联网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全球车联网高速发展,当前全球联网车辆已经达到9000万辆,预计到2020年将增加至3亿辆左右,2025年则将突破10亿辆。目前,中国、俄罗斯、西欧和北美等地70%以上的新组装车辆都已配备互联网接口。

在政策推动下,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迎来快速发展契机。2018年11月,工信部印发《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直接通信使用5905-5925MHz频段管理规定(暂行)》,给车联网划出专用频段。同年12月,工信部制定了《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促进车联网产业发展。此前,工信部、发改委等先后发布了《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等多项政策。

在车联网爆发前夕,寻找到确定性的刚需,才能真正把握住投资机遇。孙建波认为,刚需是市场和行业自发发展、选择出来的,他现在只关注充电、电池、电子服务等领域,车联网应用应该交给市场和用户来选择。

结合产业经验,庞春霖则认为,车联网最核心的部分是可支持机器和机器之间信息交互、传递和决策的智能硬件(感知+计算+执行)、通信网络(短时延、高带宽、大容量)和灵敏算法(包括云计算、中央计算、边缘计算)等,这些有别于传统技术领域的新兴技术和产品都具备良好的投资价值。王云则进一步点出了车用传感器、C-V2X通信技术、边缘/云计算、车联网信息安全、高精度定位、语音识别技术等具体领域。

针对2019年的产业动向,庞春霖认为,特定应用领域和通用车辆领域的自动驾驶L3级都应该是车联网务实的应用领域,并可在商业化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据悉,按照相关部署,TIAA和中国信通院在2018年已经完成智能交通无线电研究实验,可支持工信部发布的车联网应用频率和农业直联通信实验(频率5915-5925MHz),这也将加速车联网商用步伐。

资本和巨头竞入

风口之上,资本加快跑马圈地,初创公司频获融资。蘑菇智行近日表示完成了1.2亿美元的A轮融资。据悉,该融资由腾讯领投,京东、黑马纵横等共同参与投资。蘑菇智行主打移动互联网车载智能设备,提供车联网解决方案。

无人驾驶更是备受资本青睐。2月13日,无人驾驶初创公司图森未来宣布,其于2018年底完成9500万美元D轮融资,此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在此之前,美国自动驾驶初创公司Nuro也获得了软银旗下愿景基金的9.4亿美元融资,此前该公司已获得亚马逊、红杉资本等投资超过5亿美元。

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巨头早已竞相入股车联网。凭借其自动驾驶开发平台NVIDIA DRIVE AGX Xavier,芯片巨头英伟达的朋友圈中不仅有特斯拉,还囊括了国内的小鹏、奇点、一汽、沃尔沃等互联网造车公司和传统车企。

BATH(百度、阿里、腾讯、华为)早已深度布局车联网领域。阿里在2018年秋已经公布了大规模的车路协同计划。在2018年10月18日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马化腾公布了腾讯做车载微信的消息,腾讯将车联网作为产业物联网的重要切入点,并制定了智慧出行战略。

在无人驾驶领域,百度已经是实力不俗的“老手”,百度在2018年第四季度财报中称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取得了技术和商业化上的突破性进展。华为也将车联网视为新赛道,在2018年6月发布了IoV平台,致力于打造连接人、车、路和其他事物的全连接智能世界。

不同于以往的“颠覆”,科技公司正在与传统车企融合发展。今年2月初,广汽集团宣布将与腾讯展开合作,共同投资10亿元设立移动出行项目平台公司。据悉,除了广汽集团,腾讯还与长安汽车、宝马、一汽、吉利控股、比亚迪、东风等展开深度合作。凭借Apollo平台,百度与奇瑞、现代、奔驰绑定。落子车联网,除了AliOS,阿里还与上汽合作孵化了斑马网络。

A股公司百舸争流

在国金证券看来,电动汽车、无人驾驶、车联网是半导体产业的驱动力三部曲,至2025年,全球车用半导体市场的年复合成长率至少为11%至13%,远高于产业4%至6%的年复合增长率。

机遇当前,一大批A股上市公司早已“阳谋”车联网。作为中国汽车巨头,上汽集团在车联网领域四面出击。2018年3月1日上海市发放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上汽集团和蔚来汽车成为第一批获得拍照的公司。与阿里合作的斑马网络备受行业好评,已经进入荣威、名爵、大通、东风雪铁龙、福特等品牌中。

汽车电动化,功率器件迎来发展良机。闻泰科技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在功率器件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法拉电子是新能源车用薄膜电容器龙头,公司“东孚扩厂项目”已于2017年完工,一期规划有配套3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

自动驾驶已经成为全球趋势。Yole预计到2021年,中国的ADSA(先进驾驶员辅助系统)与自动驾驶市场将达到426亿元,年均增长67%。上市公司层面,欧菲科技积极布局汽车电子,主要产品包括智能中控系统,倒车影像、360度环视系统及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ADSA产品及车身电子。1个ADSA平均要配备5个摄像头,包括1个后视摄像头和4个环视摄像头。车载镜头需求大增,联创电子在2016年就做进了特拉斯的供应链,目前公司已经给特拉斯、英伟达、Mobileye等合计研发了20多款车载镜头。

无人驾驶前夕,地图、定位导航类上市公司将率先发力,北斗星通、中海达、超图软件、振芯科技等已受到市场关注。北斗星通投融资部投资总监高建宇表示,未来两年是5G及车联网标准等智能网联重点基础支撑技术标准落地的窗口期,北斗也将于2020年完成布局成为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定位技术的标准。

高建宇介绍,北斗星通已经从导航切入了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座舱方向,公司从2010年收购深圳徐港就开启进军汽车电子,之后先后收购、投资了深渝北斗、德国in-tech公司、斯润天朗、江苏泽景、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并组建了汽车电子研究院。记者查阅发现,就在2018年底,北斗星通定增募资不超过10亿元,用于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产品产能改扩建等项目。

5G助推车联网快速发展,ICT(信息和通信技术)和OEMs(汽车整车制造商)公司都已经重金埋伏。在车载端,高新兴的前装车载终端T-Box(远程信息处理器)已经入选比亚迪供应商采购清单,后装终端OBD(车载诊断系统)主要专注欧洲和东南亚市场,进入吉利、比亚迪、长安汽车等大厂。在上游车载芯片领域,作为LTE-V(车间信息交互)标准制定的主导推动方,*ST大唐早在2015年就推出了LTE-V车联网综合解决方案,还与高通合作研发基于蜂窝车联网芯片组。

国金证券认为,2019年起,网络端是中期车联网最大投资机会,这主要包括路测单元RSU、符合车联网标准的通信基站和边缘数据中心等。*ST大唐、东软集团等均可提供相关的通信终端产品,中兴通讯已经可提供测试用基站。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原标题:5G已来 车联网爆发在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91568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