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集团的中国发展

高盛集团的中国发展,第1张

高盛长期以来视中国为重要市场,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就把中国作为全球业务发展的重点地区。 高盛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又于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此后,高盛在中国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分支机构,向中国政府和国内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大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高盛也是第一家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交易许可的外资投资银行,及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

高盛在中国的股票和债务资本市场中已经建立起非常强大的业务网络,并在中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以及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过去的十年中,高盛一直在帮助中资公司海外股票发售中占据领导地位,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包括:中国移动通信于1997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0亿美元,成为亚洲地区(除日本外)规模最大的民营化项目之一;中国石油于2000年3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9亿美元;中国银行(香港)于2002年7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6.7亿美元;平安保险于2004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18.4亿美元;中兴通讯于同年进行的香港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亿美元,这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A股公司;中国交通银行于2005年进行的海外上市项目,筹资22亿美元,成为第一个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国有银行;以及中国石油于同年进行的后续股票发售,筹资27亿美元。2006年,高盛还成功完成了中海油价值19.8亿美元快速建档发行项目以及中国银行111.9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这是至发售日中国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开上市项目。在债务融资方面,高盛在中国牵头经办了40多项大型的债务发售交易。高盛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分别于1998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10月完成了1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高盛是唯一一家作为主承销商全程参与中国政府每次主权美元债务海外发售项目的国际投行。

与在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高盛在中国市场同样担当着首选金融顾问的角色,通过其全球网络向客户提供策略顾问服务和广泛的业务支持。近年来,高盛作为金融顾问多次参与在中国的重大并购案,如日产向东风汽车投资10亿美元;戴姆勒-克莱斯勒向北汽投资11亿美元;TCL与汤姆逊成立中国合资企业;汇丰银行收购中国交通银行20%股权;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中国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以及中海油收购在尼日尔利亚的石油资产等等。

2004年12月,高盛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公司的成立是高盛在中国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高盛拥有合资公司33%股权,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拥有67%股权。合资公司的成立令高盛从此可以在中国开展本土A股上市业务,人民币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和提供国内金融顾问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1994年

高盛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代表处。

高盛成为第一家获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中国B股股票的外国投资银行。

高盛对中国第二大寿险公司及最大的产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进行了首次自营资金投资,投资金额为3500万美元。高盛目前持有平安6.8%的股份。

1997年

高盛担任中国移动40亿美元首次公开上市的主承销商,这是除日本外亚洲地区最大的民营化项目之一,也是中国电信行业第一个民营化项目。该项目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仍然实现了成功的定价。

高盛担任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价值7.2亿美元里程碑式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的主承销商,这是中国航空业第一个大型民营化项目。

高盛担任中国财政部价值5亿美元全球债券发行的副主承销商。

1998年

高盛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价值10亿美元主权债券发行的主承销商。

1999年

高盛开始担任广东省政府的财务重组顾问,对粤海企业有限公司

进行债务重组。

高盛担任中国移动价值20亿美元二次股票发行项目的主承销商。

2000年

高盛前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亨利·鲍尔森成为北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首任主席。

高盛担任中国石油29亿美元首次公开上市的主承销商。该项目定价期间正值新经济泡沫的顶峰及政治高度敏感的时期,但这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第一个成功的民营化项目。

在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倒闭触发的潜在信贷危机期间,高盛完成了粤海企业有限公司50亿美元的债务重组项目。这是中国国企历史上第一个债务重组项目。随后,高盛对粤海投资2000万美元。

高盛担任中国移动创纪录的价值72亿美元后续/可转债发行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这是除日本外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股票发行项目。

2001年

高盛在中国又投资了两个项目,一个是收购了中国第三大综合固线电信服务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中国网通)价值6000万美元的股份,另一个是收购了中国第一个独立8英寸半导体晶圆企业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中芯国际)价值5000万美元的股份。高盛目前持有中国网通2.4%及中芯国际4.0%的股份。

高盛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债券发行的主承销商,再次融资10亿美元。

2002年

高盛担任中国银行(香港)26.7亿美元首次公开上市的主承销商,这是中国金融服务行业的第一个民营化项目。

高盛担任日本日产汽车对东风汽车10亿美元收购项目的财务顾问。

高盛担任中国移动(香港)对中国八个省移动通信公司价值102亿美元的收购及7.5亿美元私募项目的财务顾问。

2003年

高盛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并资助该合资公司收购了价值19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及地产资产组合。该合资公司是第一个正式注册并得到政府批准成立的中外合资资产管理公司。

在中国刚刚摆脱非典影响并即将进行最新一次全球主权债券发行之前,作为中国政府的评级顾问,高盛帮助中国提升了信用评级:穆迪公司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由A3提升至A2。

高盛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次主权债券发行美元部分的主承销商,成为自1998年以来唯一一家三次均担任中国政府主权债券发行主承销商的国际银行。

高盛成为第一批获得中国政府发放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执照的金融机构,投资额度为5,000万美元。

高盛担任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对北汽控股11亿美元投资项目的财务顾问,该项目将在中国生产奔驰轿车和卡车。

高盛在诺基亚将四个合资企业整合为一个公司的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该项目使新公司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

2004年

2004年,高盛成为领导中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市首屈一指的承销商,具体项目包括:网络游戏公司盛大价值1.69亿美元的首次公开上市;即时通讯公司腾讯价值1.8亿美元的上市;平安保险价值18.4亿美元的上市;中国网通价值13.1亿美元的上市;中兴通讯价值4.53亿美元的上市;中国石油价值16.8亿美元及中国石化价值7.42亿美元的股份配售。

高盛成功完成中国进出口银行7.5亿美元,中国工商银行(亚洲)4亿美元,国家开发银行10亿美元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5亿美元的全球债券配售。

高盛担任汤姆逊与TCL成立中国合资企业项目的财务顾问。

高盛在中国第五大银行交通银行向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战略性地出售20%的股份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

高盛担任联想集团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项目的财务顾问。

2004年12月,高盛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2005年

高盛担任交通银行价值21.6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这是第一个中国国有银行在海外上市的项目。

高盛担任中石化公司价值2.47亿美元后门上市项目的主承销商。此项目的结构分三个部分,所以极其复杂但又非常具有创意。

高盛担任中国石油价值27.2亿美元后续股票发售的主承销商,该项目是至发售日除日本外亚洲地区最大的快速建档发行案。

高盛再次成功完成国家开发银行价值10亿美元的全球债券配售。

高盛担任中国网通收购电讯盈科20%股份项目的财务顾问。

高盛在淡马锡控股以14亿美元入股中国第三大国有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

高盛在苏格兰皇家银行以16亿美元入股中国第二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的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

高盛担任凯雷投资集团收购中国第三大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24.9%股份项目的财务顾问。

高盛加入向中国银行业自营投资的行列,同意以18亿美元入股中国第一大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

高盛因其资产管理业务成为第一个获得两个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执照与投资额度的金融机构。

2006年

高盛签订协议以37.8亿美元与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入股中国工商银行(一月)。

高盛担任中海油以22.7亿美元收购在尼日尔利亚的石油资产项目的财务顾问(一月)。

高盛担任分众传媒价值3.23亿美元在纳斯达克后续股票发售项目的全球协调人及联席账簿管理人(一月)。

高盛担任上海先进半导体价值9,600万美元在香港首次公开上市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及联席账簿管理人(四月)。

高盛担任中海油价值19.8亿美元快速建档发行的联席账簿管理人(四月)。

高盛担任中国银行111.9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及联席账簿管理人,这是至发售日中国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开上市项目。

2006年

2006年美国高盛集团、德国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出资37.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5亿)入股工商银行,收购工行10%的股份,收购价格1.16元。上市后,按照2007年1月4日盘中价格6.77元计算,市值最高达到2755亿元,三家外资公司净赚2460亿元人民币,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已达9.3倍。

2006年3月3日,双汇集团国有股转项目以10亿元的底价在北京市产权交易所挂牌。挂牌期间,包括淡马锡、高盛集团、鼎晖投资、CCMP亚洲投资基金、花旗集团、中粮集团等10余个意向投资人先后与北交所联系,并对项目的进行查询和洽谈。最终,以高盛集团为实际控制人的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中标双汇。

因为他涉及到的领域众多,资本雄厚。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位于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

2017年6月7日,2017年《财富》美国500强排行榜发布,高盛集团排名第78位。  2018年7月19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高盛位列259位。

扩展资料:

高盛最近高调派发公司福利。他们不仅给自己发巨额奖金,还举办了召集全球合伙人参加的合伙人晚宴。更奢华的是,上个月高盛把两艘渡轮投入使用,航程连接高盛办公楼和泽西城。

虽说高盛今年开始也在裁员,但是大摩、瑞银什么的都已经开始动手在裁高级董事、总经理级别的人,高盛只是传出风声,要裁哪个级别的还不明(大摩在公关节奏和掌控上明显比高盛输分)。但是高盛跟去年明显不一样。

其一,是管理层发奖金,今年高盛5位executive给自己发了总计7100万美元的奖金,其中首席执行官劳埃德-贝兰克梵有2100万美元(200万美元年薪,560万美元现金和1300万美元股票)。其他投行的CEO最多的也就是这个数的一半,所以贝兰克梵这么鹤立鸡群,肯定是故意的。

其二,是高盛传统上本来有一个合伙人晚宴。这个晚宴,吃饭事小,单是一项:要把全球的合伙人都叫来参加,当然还包括配偶,还加上各路宾客,差旅费就很惊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高盛集团

“双面”高盛 众所周知,从今年11月的CPI达到4.4%,并创出25个月以来新高的情况来看,中国内地加息在未来一段时间,都应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但是我们也很清楚,即就是加息,目前银行存款一年期2.5%的利率水平,相对于CPI而言,依然处于负利率水平。要想使得百姓的财富增长速度赶上CPI上涨的速度,投资成为百姓一个不得不为之的选项之一,因此加息对股市的下跌影响力,作用不会太大。至于上调印花税,则更显得有些滑稽。目前股指在2800点附近震荡,蓝筹股的市盈率仅为10倍左右,市场根本不存在“投机过热”迹象,何谈上调印花税呢?至于传出内地基金大佬级人物范勇宏先生被双规的消息,更显得有些好笑。范勇宏先生作为国内基金业的领袖级人物,其被双规的消息自然在市场中引发担忧,进而引发A股市场的大幅震动。事实上,上证指数再度暴跌3.98%,收于2894.54点。谣言惑众的作用已经起到了。尽管华夏基金管理公司新闻发言人张后奇先生11月17日迅速出面澄清说,此为市场谣言,纯属无中生有。但谣言对市场的负面冲击作用已是木已成舟。 值得玩味的是,高盛看空A股的传闻。如果我们再参考12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一篇名为《要警惕和打击 *** 纵市场的国际资本大鳄》,感觉就更清楚了。该文旗帜鲜明地指出,上调印花税谣言以及某国际知名投行向投资者群发卖出中国股票邮件是大跌的导火索。文章特别指出,此前不久,正是这家投行发布了积极看好中国股市投资前景的策略报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有 *** 纵股指牟利之嫌。据此,《南方日报》亦撰文指出,该文所指的国际知名投行,依据事实,显然是指高盛无疑。这也难怪有媒体称,在此轮暴跌之前,高盛公司分别向中国境内媒体和境外客户提供了内容迥异的“阴阳”两份研究报告,一份是向内地公众唱多中国股市的;另一份却是向其客户下达卖出指令,掩护其客户从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卖出的。 为什么这次又出现了高盛的影子?为什么国内主流财经媒体经常质疑高盛,每逢中国有重大政策出台或调整之际都能“精准”押注,使其客户和自身大牟其利?高盛到底在中国资本市场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狼外婆”或是“吸血鬼”?那么,就让我们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看看高盛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吧! 一屠金融资本 作为国际投行大鳄,高盛对赚取资本市场的“快钱”向来是来者不拒,由此培养出其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高度敏感性。1984年,国内举办的盛大的建国35周年大庆让高盛看到了中国经济崛起的势头,为了便于就近观察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动态,方便制订进军中国资本市场的策略,高盛在香港成立了亚太地区总部。 1990年,国内证券市场设立,让高盛嗅到了香味扑鼻的商机。为此,高盛动用了其在美国政界、商界、金融界等多方面的人脉资源,为其打开中国金融资本市场铺路。高盛的努力没有白费,1994年,高盛获准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代表处。与此同时,高盛成为第一家获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中国B股股票的外国投资银行。拿到进军中国资本市场“通行证”的高盛丝毫没有耽误这“从天而落”的馅饼,把其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步迈向了其最熟悉的金融市场:1994年6月,美国摩根投资银行和高盛正式参股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以超过每股净资产6倍的价格取得平安13.7%的股份,其中高盛投资3500万美元。2005年,汇丰银行出资81亿港币收购高盛、摩根手中9.91%的中国平安股权。高盛转让平安保险股份之后,10年投资收益高达30倍以上。有趣的是,2007年3月1日中国平安发行上市之日,高盛参股的高盛高华证券公司作为主承销商参与了中国平安的IPO发行,为已经是赚的盆满钵余的高盛又奉献了一把。 杀向中国金融资本的第一刀让高盛品味到了中国资本市场美味的大餐,30倍的投资回报让高盛尝到了“嗜血”的快感。由此而一发不可收拾,高盛把砍向国内金融资本的刀锋磨得更加锋利。2002年,高盛担任中银香港首次公开上市的主承销商。2003年,高盛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并资助该合资公司收购了价值19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及地产资产组合。与此同时,鉴于高盛在国际投行的大鳄地位,高盛也成为第一批获得中国政府发放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执照的金融机构,投资国内A股市场的额度为5000万美元。 2005年,对于高盛扮演的中国金融资本市场“杀手”这个角色而言,无疑是一个极为忙碌的年头。高盛先后担任交通银行价值21.6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在淡马锡控股以14亿美元入股中国建设银行的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在苏格兰皇家银行以16亿美元入股中国银行的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担任凯雷投资集团收购中国太平洋人寿24.9%股份项目的财务顾问。而这一年最为引人注目的重头戏则是高盛以18亿美元入股工商银行。 伴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改革,国内银行登陆资本市场上市发展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高盛也非常看好国内银行上市的商机。不过,为了降低参股工行的成本,增加自己在参股工行价格上的话语权,高盛也是颇费心机。先是利用评级机构说事,惠誉国际评级在当时一份评价工商银行的报告中指出,资产负债状况近来出现的改善能否长久持续下去还有待观察。惠誉认为,工行的资产质量状况依然欠佳,截至2004年12月底,其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为4.7%就是一个明证。在此背景下,以高盛为代表的国际投资人要求拟上市的国内银行改善资产质量。为此,四家国有银行在上市前,政府用行政手段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承接了由银行剥离的2.5万亿元不良资产,这不仅使四家银行大大“瘦身”,资产质量一夜之间大幅改善,向“境外战略投资者”出售的是一个甩掉历史包袱、资产优良的银行股权,使得国家担负了银行改制的巨大成本,也导致了工行发行价的低迷。2006年4月28日,高盛以25.822亿美元的总价认购164.76亿股工行股份。而在高盛成功地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入股工行以后,利益的驱使使得高盛为国内银行大唱赞歌,工行也在一夜间由一个资产状况不佳的银行一跃成为“全球最赚钱的银行”。而当国人沉醉于这个“全球最赚钱的银行”称号之时,高盛则是低声埋头发大财,其持有的工行股份4年获利近120亿美元,资产增值4.65倍。高盛在去年6月沽售约30.32亿股,已套现19亿美元。 通过参股国内金融机构赚取丰硕收获的同时,高盛也把屠刀挥向了俨然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内产业资本,利用资本优势和人脉资源,对国内优秀企业展开了新一轮“剪羊毛”运动。 二屠产业资本 高盛在国际投行中的卓然地位为其在国内企业开拓投行业务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便利。很多国有大型企业寻求海外上市融资时,由于缺乏对国际资本市场的了解,也缺乏与国际资本沟通的渠道,这就为高盛“一个萝卜两头切”的内外通吃手法大开方便之门。 从1997年高盛担任中国移动募资40亿美元首次公开上市的主承销商至2006年,南方航空、中国石油、中国网通、中芯国际、东风汽车、北汽控股、盛大、平安保险、中兴通讯、TCL、联想集团、中海油、分众传媒、上海先进半导体的融资上市都有高盛的参与。2006年,高盛再度向国人展示了其高超的资本“吸血鬼”玩技。 2006年4月26日,高盛以20.1亿元人民币中标双汇股权拍卖,获得双汇集团100%股权,间接持有双汇发展35.715%的股权,后通过受让掌握60.715%股份。2006年6月1日,高盛提出全面要约收购。高盛参股双汇发展以后,借助着双汇发展这只“下金蛋”的母鸡,通过加大利润分红比例以图迅速收回参股成本,其中以2006年与2007年最甚,分红方案均为每10股派8元,其中2006年度现金分红41084.4万元,2007年度现金分红48479.59万元,分别占当年合并报表净利润88%和86%。2008年比例有所回落,每10股派6元,但仍占净利润52%。最高分红额度占净利润额度的比例高达88%,这在国内上市公司的分红比例中绝对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如此,随着2007年国内股市牛市的到来,高盛在狂吞双汇发展分红的同时,悄悄地把自己所持有的股权转让给鼎晖投资以及其他公司,并未在双汇发展信息披露中有所提示,直至2009年12月14日双汇发展才对外发布澄清公告,双汇发展因此受到中国证监会督查。 2006年7月20日,高盛以每股3元的价格从西部矿业前股东东风实业公司受让3205万股。2007年4月8日,西部矿业召开2006年年度股东大会,决议以2006年12月31日该公司股份总数32,050万股为基数,以资本公积金按每10股转增12股,以法定公积金按每10股转增3股等方式大比例向全体股东转增,以未分配利润按10送35股比例送股。转增和送红股后,高盛持有西部矿业的股权猛增至1亿多股。2009年3月5日,西部矿业发布公告,称2008年8月7日至2009年 3月3日,Goldman Sachs Strategic Investments L.L.C. 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交易系统出售所持西部矿业公司119,150,000股股份,所减持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若按减持期间市场均价8.67元计算,高盛累计套现10.3亿元。高盛持股西部矿业1.923亿股的全部投资成本只有9610万元,以减持市值和持股成本计算,投资回报高达974.3%。高盛对西部矿业的此次投资曾被业内人士指责有手续违规、利益输送、关联交易、 *** 纵市场的嫌疑。 2007年9月3日,高盛对海普瑞增资491.76万美元,持股数增至1125万股,占有12.5%的股权比例。2009年,高盛持有的外资股变更为4500万股,平均持股成本约为1.57元/股;以海普瑞148元的发行价计算,高盛获利达93.27倍。 在随后的日子里,在新东方、阿里巴巴、国美电器、分众传媒、中国粮油控股、先声药业、英利新能源、宁波银行、中国铝业、北京控股、远洋地产、雨润食品、SOHO中国、东南融通、波司登、尚德电力、中国旺旺、远洋地产、茂业国际、太平洋航运、吉利汽车的上市融资路上,都能看到高盛这个资本大鳄的身影。而在掘金国内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后,高盛也把资本阴影伸向了刚刚迈过“温饱”进入“小康”的国内中小投资者。 三屠中小资本 今年的股市让很多中小投资者极为郁闷,因为股市中为数不多的行情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直上直下的“坐电梯”。从11月11日至今,沪指单日涨跌超过50点的大幅异动次数超过5次,使得很多习惯于波段 *** 作的投资老手疲于应对。 导致股指直上直下的因素很多,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股指期货大幕拉开后,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进入了对冲时代,进入了做空也可以赚钱的股指套利时代。各种迹象表明,这一次的暴跌固然有宏观面的原因,但是,市场中存在着一股不为投资者所知的雄厚资本,利用国内指数编制上的缺陷以及金融衍生品工具通过 *** 纵指数和影响舆论造成市场短期大幅异动来谋取暴利。而能够在市场上具备如此雄厚资本实力和影响舆论能力的大玩家中或许就有高盛的背影。 从高盛精确出台的国内外“阴阳”研究报告来看,其出台时机和市场异动时机极为吻合,由于能够看到高盛精准研究报告的都是国内外大型机构投资者,当这些机构投资者接受了高盛的投资思路,凭借其资本实力,很容易在市场中形成急涨急跌的走势,为高盛“浑水摸鱼”掠夺中小投资者的散碎资本大放“绿灯”。这些跟随高盛投资思路资本采取的是拉高权重股吸引跟风盘、在股指冲高时逐步布局股指期货空头头寸、通过散布利空制造恐慌引发股指下跌三部曲实现的。由于中小投资者资金额度所限无法参与股指期货投资,成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牺牲品。 高盛“三屠”,让刚刚20岁进入青年期的国内证券市场累累受伤。而高盛之所以能够在国内资本市场“横”着走,所依仗的不就是一张国际著名投行的“画皮”?所依仗的不过是美联储高官以及美国财政部高官多是从高盛出身的美国政界资源?因此,对于国内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和投资者来说,在国内证券市场步入20岁之际,我们的资本市场是不是也应该发挥青年人的“闯劲”和创新精神,探索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特色之路。走中国特色资本之路,让高盛这个国内资本市场的大鳄赚取应该得到的利益,而不是谋取暴利!

麻烦采纳,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91592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