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电中性原理?

什么是电中性原理?,第1张

电中性原理:当原子失去的电子会与别的粒子结合,产生相应的负离子,单独的离子是不存在的。对于一个物体,它失去的电子同样会附着在其他物体上(可以接地),故从整体上说电中性必须维持。正、负电荷的空间分离将产生电场,在两个物体间形成电位梯度。设真空中有半径为1厘米的圆球,当它失去了10×10^-10摩尔电子时,可根据静电学算出其电势(对地)为0.95×107伏,即约10兆伏,这是一般场合所不易实现的。该物体所损失的电子(即电中性的破坏程度)却是用任何化学方法所无法检测的。

半导体掺杂不同使得导电原理不同,半导体的导电是通过掺杂实现的。

如Si 是目前集成电路中常用的材料,最外层电子是4个。

1、通过掺杂B(最外层3个电子),可以形成受主能级,让价带产生大量空穴,从而实现导电,这是第一种:P型半导体。根据电中性原理(Nd ≈ n ,其中Nd为受主能级的电离杂质浓度)。

2、通过掺杂P(最外层4个电子),可以形成施主能级,让导带产生大量电子,从而实现导电,这是第二种:N型半导体。根据电中性原理(Na ≈ p ,其中Na为施主能级的电离杂质浓度)。

3、不掺杂,既为本征半导体,自由移动的电子与空穴成对出现ni^2=n * p ; n = p,所以n、p的量均较小。所以本征半导体不导电或者说电导率很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91659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