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为“客家猫舞”是当地客家人逢喜事、年节、甚至单位落成典礼、开店铺、建新房都要举行的表演活动。除了表达喜庆吉祥和祈求好运的意图,还蕴含着驱邪之意。“客家猫舞”承载着当地客家人的古朴民俗风情,是客家人强身健体,保卫家园的一种体现,也是客家各宗族间和谐相处的重要纽带之一。如今派潭貔貅舞以佳松岭村的貔貅队为代表,为传承貔貅舞文化努力着。
增城貔貅舞是当地客家人的传统舞蹈节目,又称“舞客家猫”、“舞客家狮”、“舞醒狮”。目前,关于增城貔貅舞的起源,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它兴起于明末,二是说它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即正好是增城客家人大批迁入增城的年代,距今约270年。而在广东湛江吴川市梅菉头村,也同样流行着貔貅舞,但这两者并不一样,具体不同于历史传说以及表演形态,从派潭文化站前站长张淀渊的访谈中得知,增城派潭的貔貅舞,相比于吴湛江川,更大可能是从河源新丰附近传入。
传说
关于派潭貔貅舞的传说已经没有详细记载了,民间流传最广的有两个版本一个传说与西游记颇有渊源,另一个则是紫薇仙人召唤猴子降伏貔貅的故事。
版本一
相传貔貅是龙的第九子,头像狮、身像虎,是以财为食,只进不出的一种凶猛但又有着吉祥如意的寓意的动物。传说唐代唐僧西天取经路上,途径岭南,当时岭南村民发生一种来历不明病瘟疫在流传,无法医治。人们在痛苦煎熬之中,听说需貔貅才能解除人们的痛苦,消除瘟疫。后来,唐僧在昆仑山石燕洞发现貔貅,就叫徒弟孙悟空同沙和尚两人,想方设法都要顺服凶猛的貔貅,来为人们消灾解难,排除痛苦。徒弟二人经过一场离奇曲折的打斗,方把凶猛的貔貅驯服,把貔貅带下山,同人们消灾解难,村民才度过大难得平安。当时人们对唐僧师徒几人和貔貅感恩不尽。故每年七月七日,都貔貅舞来作为对貔貅敬仰,同纪念庆贺。后来,逢年过节,喜庆的日子都要貔貅舞来庆贺祝福,明年会过得更好,更加风调雨顺、如意吉祥、代代平安,相传到今。
版本二
貔貅,一个神仙召猴子降伏怪兽的故事。“貔貅舞”的习俗和舞龙舞狮一样,有将邪气赶走、带来好运的作用。貔貅舞源于一个传说。传说紫微仙人上山遇见一只凶猛无比的貔貅。紫微仙人右手摇蒲扇,左手拿青,把恶兽引下山。谁知,这只大貔貅一会伸直腰部洋洋得意,一会俯伏身子面露凶相。仙人灵机一动,想到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于是仙人一边用青引诱着貔貅,一边寻找观望孙悟空,好不容易把青猴召唤来了。青猴机灵得很,在貔貅身边蹿来蹿去,把貔貅弄得团团转,貔貅果真变得和善了很多。在貔貅舞中,紫微仙人就是大头佛,青猴和黄猴都是孙悟空的化身。
这就是派潭貔貅舞的历史传说,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派潭貔貅舞的表演形态方面,表演角色有大头佛(沙和尚/紫微)、猴子(孙悟空)、貔貅以及小貔貅,有所区别于吴川貔貅舞设置的表演角色紫微仙人、土地爷、樵夫、貔貅。
增城派潭貔貅舞特点
客家人迁徙各地,因此不同地区都有着同样却各具特色的貔貅舞,而增城貔貅舞的特点则有以下几点:
1.增城的貔貅道具外形独特
除了长长的“猫身”,它圆圆的脑袋却有一张猴脸,远看像一个猫头。现存的“猫头”基本有两种,一种在头顶有一支独角,另一种则没有角。其次,“猫头”的制作材料以泥巴和纸张为 主,程序较为简单。
2.增城貔貅舞的角色多样化,有貔貅、大头佛(又称沙和尚)、猴子(又称孙悟空)。
3.增城貔貅舞中的貔貅,即客家猫,有性别之分。通常,如果出现一只“大猫”和一只“小猫”,则代表“猫妈”和“猫仔”;若只有一只“猫”出现,则是“猫公”。
4.增城貔貅舞的表演过程特色鲜明。每场戏之前都有“打四门(即四个方向)”,即拜四方土地神的仪式。
上述特征也赋予了增城貔貅舞独特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它是增城客家人特有的传统表演节目,是广东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作,反映出广州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其次社会价值。“客家猫舞”承载着当地客家人的古朴民俗风情,是客家各宗族间和谐相处的重要纽带之一。
貔貅舞
1.在锣鼓伴奏结束后,由沙和尚一手拿着扇子和树青一手拉着貔貅出场进行打四门,沙和尚想办法顺服貔貅,坐在貔貅尾巴进行刺牙、挖耳屎。王猴出场,望四方、观天色看到沙和尚坐在貔貅尾巴,立即过去将他作弄,看见王猴师蛋,千方百计想拿到手,二人进行差马、抽签等。
貔貅正在睡目,醒来之后,刷牙、洗面及梳身,然后王猴进入貔貅肚里,沙和尚辨别中间哪个是王猴,用扇将它打一下,叫它举起手来,举了三次已捉到。用脚压住进行梳头、抹鼻,打了三拳,王猴不服,就跑了。沙和尚进行挖井、洗面貔貅看见进行三次饮水,又将它的树青吃掉。沙和尚想要回树青,三次玩要,将树青还给他。在锣鼓伴奏下,带着貔貅进入虎头门。
2.拳术
3.五色(锹仔、双刀、筷耙、混排、二棍)
4.五色尺、二尺、四尺、六尺等。
5.台面表演或王猴翻架,全场结束
派潭貔貅舞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
1.传播方式趋于传统
在貔貅舞的传播方式上,受访者表示目前当地仍未利用互联网的渠道进行貔貅舞的宣传和推广,采取的方式是仍是比较传统的,主要是通过大型文艺活动的举办和居民们的口口相传来达到传播的目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年长的貔貅舞传承人对互联网技术不熟悉,无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貔貅舞进行宣传,另一方面是因为熟悉互联网技术的貔貅舞青少年继承人匮乏,大多青少年对貔貅舞的传承意识较为薄弱,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貔貅舞的传承与发展。
2.活动经费不足
自2007年貔貅舞成功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当地政府对貔貅舞的传承与发展给予重视,并为貔貅舞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然而貔貅舞作为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需要当地投入大量的资金,包括制作和购置貔貅舞表演所需的服装和道具、建设训练场地、组建和维持貔貅舞队伍等方面的投入,政府的经费投入有限,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此外,从受访者那里得知,派潭镇多个村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村委本身资源有限,因此也难以支持貔貅舞队伍的组织和维持以及貔貅舞活动的开展。
3.青少年传承人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
虽在佳松岭貔貅舞基地和派潭中学貔貅舞基地培养了一批青少年貔貅舞队员,但总体上貔貅舞继承人数量仍呈现出不足的状态。受访者表示貔貅舞传承人分布不均,除了以貔貅舞为传统习惯的佳松岭村等村落,大部分村落出现传承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况,出现此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村落受貔貅舞的影响程度较低,因此未能形成浓厚的保护和传承貔貅舞的氛围。由于大多数村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再加上传习的场所和传授的渠道的制约,导致了相应的传承人数量较少。
4.专业人才匮乏
对于貔貅舞这项民俗活动而言,比较专业的师傅已经越来越少,目前增城地区貔貅舞主要继承人只有张永木一人。从受访者那里得知,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增城大多数村落组织貔貅舞队伍的重要阻碍。一些村落受貔貅舞影响程度较小,且当地比较专业的师傅大多数年纪较大,因此很难组织和培训貔貅舞队伍。
5.民众对民俗活动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地大多数年轻人认识不到貔貅舞这项民俗活动对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传承和保护貔貅舞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根据受访者,当地大多数青年人外出务工,对貔貅舞的认识和认可程度较低,对貔貅舞的传承和保护意识不足。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大多数年轻人在外维持生计,大都春节期间回家甚至不回家,无暇参与相关活动,因此大多数年轻人对貔貅舞的认识和认可程度都较低。
总体而言,增城派潭貔貅舞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的发展现状总体上趋向良好态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限制和发展困难,增城派潭貔貅舞的发展,仍有进步空间
派潭貔貅舞的价值
增城派潭貔貅舞是当地客家人逢喜事、年节、甚至单位落成典礼、开店铺、建新房都要举行的表演活动。除了表达喜庆吉祥和祈求好运的意图,还蕴含着驱邪之意。
文化价值。它是增城客家人特有的传统表演节目,是广东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作,反映出广州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社会价值。“客家猫舞”承载着当地客家人的古朴民俗风情,是客家各宗族间和谐相处的重要纽带之一。
以上内容由大嘴貔貅整理发布。
广东渔业科普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地址为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旧高埔村乡村大道北二巷23号。
12月24日,由广东省休闲渔业与垂钓协会授予的省首个“休闲渔业科普教育基地”,在黄鳍鲷产业园内珠海龙胜良种育苗有限公司(下称“珠海龙胜”)广东渔业科普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正式揭牌。省、市、县渔业主管部门领导、广东省休闲渔业与垂钓协会及行业代表等约30人出席揭牌活动。
丰富的陈列和品种繁多的海洋生物馆藏向观众展示海洋知识。据悉,科普馆自去年6月建成以来,至今已接待来自省内外的各界参观者达3万余人次,如今已免费向社会开放。
科研实践教育基地的意义:
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作为具有科学普及教育的性质的场馆,意在让整个社会无论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有所启发,让他们认识海洋,了解海洋、爱上海洋,通过对海洋文化和场馆文化的开发来设计文创产品,能够更好地促进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凭借着创意与匠心,拉近文化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成为文创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创产品在吸引参观者的同时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在推动文化创新和提升国际形象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