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总览。
2022年四季度:
营收:理想汽车第四季度实现营收176.5亿元。
交付量:季度交付量达到46319辆。
车辆毛利率:2022 年第四季度的毛利率为 20.0%, 对比之下,2021 年Q4 22.3%,2022 年Q3为 12.0%。
研发:第四季度研发投入20.7亿元。
净利润:2022 年第四季度的净利润为人民币 2.653 亿元(3.85 千万美元)。
经营亏损:2022 年第四季度的经营亏损为人民币 1.336 亿元(1.94 千万美元), 2021 年第四季度的经营利润为人民币 2.41千万元。
自由现金流:为人民币 32.6亿元(4.723亿美元),较 2021年第四季度的自由现金流人民币 16.2亿元增加 101.6%。
2022年全年:
营收:2022年全年实现营收452.9亿元。
交付量:全年交付量达到133246辆。
车辆毛利率:19.1%, 2021 年为 20.6%。
研发:2022年全年研发投入67.8亿元。
净亏损:人民币 20.3 亿元(2.947 亿美元),而 2021 年净亏损为人民币 3.215 亿元。
经营亏损:为人民币 36.5 亿元(5.299亿美元),较 2021 年经营亏损的人民币 10.2亿元增加 259.3%。
自由现金流:为人民币 22.5 亿元(3.266 亿美元),较 2021 年自由现金流的人民币 43.3 亿元减少 48.0%。
01理想开启狂飙模式2022年6月L9发布,8月开启交付;
2022年9月L8发布,11月开始交付;
2023年2月L7发布,3月初开启交付。
在L7发布会上,理想又顺势推出Air车型(L7 Air / L8 Air将在4月初开启交付),L7、L8完成在30万-40万价格区间的全面覆盖,再加上L9,理想完成30万-50万SUV的产品布局。
靠着L9、L8、L7三款爆款车型,理想今年要大杀四方。
董事长李想的原话是这样的:
「2023年将挑战拿下国内30万元到50万元价格区间豪华SUV市场20%的市场份额。」
2022年,理想在30-50万个SUV的市场份额是9.5%,理想对于今年这块市场预测是总量在140万辆到150万辆之间,所以理想目标是占有率翻倍。
至于为什么,李想表示:「当我们做到20%市场份额的时候,我们会比较稳定的做到这个级别SUV销量的冠军。」
嗯,野心很大。
所以,理想今年的销量目标已经明朗:28万-30万。在去年基础上直接翻一番。
对比之下,蔚来和小鹏目标差不多都在20万左右。
理想预计今年一季度,车辆交付量为 52000 至 55000 辆,将再创下历史交付纪录。
1月份理想交付量为15141台,也即是说,一季度剩下两个月月均交付量要超过18000台。随着L7加入战局,理想3月交付量或将再创新高。
理想给到的惊喜还不止于此。
2月中,李想本人给到的销量预期是:没有L8 Air和L7 Air,2.5万量/月交付保底,Air开始交付后,3万量/月交付保底。
至于时间点,李想表示预计在二季度实现。「因为4月份会是L7 Pro Max第一个完整交付月,5月则是Air产品的第一个完整交付月。」
按照最低28万的年销量目标,一季度52000台的交付的表现来看,接下来三个季度平均季度交付量要超过76000台,月均交付量都在25000台以上。
至于大家最关心的毛利问题,理想透露, L 系列平台整体毛利率为 25%。现在L9、L8两种产品还都处在爬坡阶段。「考虑到市场状况,希望将我们的毛利保持在 20% 以上。」
不过李想本人也坦言,由于下半年交付计划过于激进,对整个供应链造成压力过大,此外由于从单车型切换到多车型,对于销售服务网络体系也带来一定挑战。
所以,理想从去年的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已经开始流程升级,以确保产品研发、供应制造、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实现高质量提升。
截至 2023 年 1 月 31 日,理想拥有 296 家零售中心,覆盖 123 个城市,并于 222 个城市运营 320 家售后维修中心及理想汽车授权钣喷中心。
对比之下,去年同期理想拥有 220 家零售中心,覆盖 105 个城市,并于 204 个城市运营 276 家售后维修中心及理想汽车授权钣喷中心。
理想想要触达更多潜在客群,销服网络的扩张依然是今年工作的重心之一。
02研发投入持续加大此前,理想被诟病的地方是研发投入不足。
但是现在,理想研发投入正在逐年提升,2020年11亿元、2021年32.86亿元,到了2022年来到67.8亿元(研发支出占收入总额的15.0%)。
理想预期2023年研发支出为100亿—120亿元,增幅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2022年销售费用率(45.54%)已经低于了研发费用率(54.46%),即研发支出大于销售费用的支出。李想表示2023年将继续改善销售费用率。
截至2022年12月31日,理想研发人员数量来到4838人,去年同期这个数字为3415。
在研发上,理想做了很多工作,具体看图吧:
目前超过22万家庭用户使用高速NOA功能,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里程接近一亿公里。
今年理想也将进一步把导航辅助驾驶的能力扩展到城市场景,计划在第四季度将在理想AD Max上开放城市NOA的早鸟用户测试。
理想仍将继续并行增程电动和高压充电核心技术的全栈自研。
具体到纯电这一块,理想汽车正在积极自研800V高压纯电平台的模块,包括功率芯片、功率模块、电控单元、电机、传动系统。
2022年第三季度,理想汽车功率半导体研发及生产基地(「半导体基地」)在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启动建设。该半导体基地由理想汽车及湖南三安半导体共同出资组建的苏州斯科半导体公司打造,2024 年正式投产,并将逐步形成240 万只的年产能。
李想透露:「根据我们实测,(我们800V搭载碳化硅模块的产品)和同样主流400V IGBT相同驱动形式的竞品相比,大概可以节省15%的电池电量,在成本上有非常显著的优势。」
理想在常州建⽴了⾃⼰的电驱⽣产制造基地,可以实现超过60 万的年产能,大概就是30万台车的装载量。
理想表示,今年还将推进高压快充网络的铺设,优化用户充电体验。
按照此前规划:到2025 年,要在全国建成超过3000 个超级快充站。
至于充电速度,可以做到10 分钟充400 公⾥。
去年8月,理想已经上线了⾃⼰的充电地图,很显然也是为后续首款高压纯电动车型的发布做准备。
今年年底,理想首款纯电车型就要来了。至于为什么这么晚,李想表示,是为了绑定最先进的技术。
目前已知的是,这款纯电车型会搭载高通8295。「我们本身(技术开发)跟高通8295整个的开发进度开发策略和整个软件释放的进度其实都是息息相关,我不能发布一款旗舰产品,但其实在用着上一代芯片,对我们其实非常难受。」
以此来参考,车企自研芯片还是有一定的必要的。
此外,理想透露,电动车型也会和增程一样出一个系列,满足20万到50万区间内家庭用户的需求。
03告别经营亏损走向盈利?综上来看,今年理想主力车型其实就是L789这三款增程车型。
那么,今年理想能不能告别经营亏损走向盈利?
这里还有一组数据很有意思。
2023年,一季度预计销量为 52000 至 55000 辆,收入总额为人民币 174.5 亿元(25.3 亿美元)至人民币 184.5 亿元(26.8 亿美元)
我们按照最低52000台销量来算。
对照之下,去年四季度销量(46319辆)不及今年一季度,但是营收176.5亿元却超过了前者。
这是因为去年Q4 单价和利润更高的L9交付占了大头,直接带动收入提升。
在今年一季度交付中,L9退居二线,L8、L7的交付量占到了大头。虽然量更大了,但是单价低了,所以营收还是比不得去年四季度。
去年Q3财报上,李想给出的预期是「理想L9每月销售额在8000到11000台左右,L8在10000到14000台。」
So,一季度可能不太能见到理想告别经营亏损,但是接下来的几个季度,随着理想销量的进一步提升,月交付升至2.5万辆甚至是3万台之后,我们或将在今年见证理想实现盈亏平衡,甚至是走向盈利。
今年将会是理想爆发的一年。
文章的最后,我还是想为理想的同学们说句话:
理想汽车,该给员工发的福利还请发全,不要让跟着你、为你实现理想的兄弟姊妹们寒心。
以上。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你觉得内容不错,欢迎点赞、关注、转发,这对我的创作有很⼤的帮助。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科技丛林,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作为中国最早涉足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民营车企,比亚迪从一开始就没有将自己局限为一家整车制造企业。
对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的 深度垂直整合 ,是比亚迪在国内 汽车 产业立足的一大特色。
从 2019 年 3 月至 2020 年 4 月期间,比亚迪利用一系列的拆分与整合将其自有的新能源 汽车 核心供应链进行了大幅重构,其中就包括 5 家弗迪系公司以及一家专攻半导体技术的公司——「 比亚迪半导体 」。
关于 5 大弗迪系公司,我们先按下不表,今天重点来聊聊新近拆分的「比亚迪半导体」。
1.27 亿元融资,1 年内估值翻 4 番,比亚迪半导体为什么金贵?
2020 年 4 月,比亚迪通过对比亚迪微电子等公司的一系列股权转让和业务划转,重组成立了一家名为「比亚迪半导体」的公司。
「比亚迪半导体」由比亚迪微电子、宁波比亚迪半导体以及广东比亚迪节能 科技 三合一而成,同时还吸纳了惠州比亚迪实业的智能光电、LED 光源和 LED 应用相关业务。
随后在 5 月和 6 月,比亚迪半导体先后在 A 轮和 A+ 轮融资中拿下了总计约 27 亿人民币的巨额投资。
在拿下这两轮融资前,比亚迪半导体的官方估值为 75 亿 人民币。
而根据前不久中金对比亚迪半导体给出的最新估值已经高达 300 亿 人民币。
在比亚迪半导体的 A 轮与 A+ 轮投资方中,既有长于资本运作的红杉资本、中金资本、国投创新等机构;也有如北汽产投、上汽产投、中芯国际、ARM、小米等产业资本。
两轮融资中,超过 30 家机构的 44 名投资主体成为比亚迪半导体的外部股东,这部分股东目前持有该公司约 28% 的股份,剩余股份则全部归属于比亚迪。
这也意味着比亚迪仍然享有对这家公司的绝对控制权。
7 月,有媒体报道,比亚迪有意推动比亚迪半导体独立上市,传闻称将登陆 科创板 或 创业板 。
2.IGBT:电动车的「心脏」
重组后的比亚迪半导体,其主要业务覆盖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 IC、智能传感器和光电半导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而且拥有包含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和下游应用在内的系统化能力。
在比亚迪半导体的众多产品中,最为核心的莫过于 车规级 IGBT 芯片 和 模块 。
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全称「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是一种大功率的电力电子器件,也是新能源 汽车 电控系统非常核心的组件。
它能够直接控制直、交流电的转换,决定驱动系统的扭矩( 汽车 加速能力)、最大输出功率( 汽车 最高时速)等。
另外,因为车辆电控系统的能耗主要来自逆变器控制器部分,而逆变器控制器损耗的 70% 又来自开关部分,也就是最核心的元件 IGBT。
所以, IGBT 的效率也间接影响车辆的续航里程。
作为 IGBT 模块的核心, IGBT 芯片 与 动力电池电芯 并称为电动车的「双芯」,其成本占整车成本的 5% 左右。
如果以整个 IGBT 模块的成本来计算,这个数值要提升至 7% 以上。
以特斯拉 Model S 为例,其使用三相异步驱动电机,其中每一相的驱动控制都需要使用 28 颗塑封的 IGBT 芯片,三相共需要使用 84 颗 IGBT 芯片。
在比亚迪半导体推出真正可量产的车规级 IGBT 之前,国内的车用 IGBT 供应 90% 以上都依赖于国际巨头,比如英飞凌、安森美、三菱、富士通等等。
这些年,包括比亚迪半导体、斯达半导在内的国产供应商发力追赶。
以 2019 年的数据为例:
全球第一大 IGBT 供应商英飞凌为中国的电动乘用车市场供应了约 62.8 万套 IGBT 模块,市场占有率接近 60%。
而比亚迪半导体则供应了接近 20 万套,市占率约为 20% 。
比亚迪半导体在 IGBT 领域的进展,背后是比亚迪长达 15 年的投入。
比亚迪半导体走到今天,也离不开王传福在 2008 年顶着巨大压力做出的一个决定。
3.点石成金:王传福收购中纬积体电路
比亚迪最早在 2005 年组建研发团队,正式布局 IGBT 产业。
这个时间点距离比亚迪收购秦川 汽车 仅过去两年,这年也是比亚迪旗下首款真正意义上自研的车型——比亚迪 F3 的诞生之年。
从这点来看,比亚迪在很早就有掌握 IGBT 这个电控系统核心元件的想法,其切入口则是整套系统中最为关键的 IGBT 芯片。
2005 年前后,国内集成电路设计和生产能力都非常薄弱,比亚迪要设计 IGBT 芯片的难度可想而知。
到 2008 年,比亚迪内部研发 IGBT 芯片迟迟没有成果,而且还面临芯片设计出来怎么制造的问题。
这年,王传福看上了一家半导体制造企业—— 中纬积体电路 (宁波)有限公司。
这家公司成立于 2002 年,注册资本 1 亿美元,主要从事晶圆生产、芯片制造,在当时被称为浙江省最尖端的高 科技 项目。
宁波市政府积极引入这个项目,众多投资人更是狂热追捧。
中纬积体电路在当时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也是因为国内发展集成电路制造产业之心非常迫切。加之这家公司其实和台积电颇有渊源。
中纬积体电路是由台湾亚太 科技 和大茂电子共同出资成立。中纬积体电路董事长冯明宪曾任大茂电子董事长、亚太 科技 公司执行长。
上世纪 90 年代,台湾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台积电刚成立时,台积电一厂就是台湾经济部工研院租借给其厂地,张忠谋在执掌台积电之前,就曾是工研院的院长。
2002 年 2 月台积电一厂租借到期后,台积电将厂区内的一座实验室捐给了工研院,并且将余下的晶圆厂设备卖给了冯明宪曾执掌的亚太 科技 。
这批二手设备正好成为了中纬积体电路创立的基础,但也给这家公司后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经过从 2002 年到 2008 年五年多的发展,中纬积体电路并没有成长为外界期望的半导体制造明星公司,而是一步步走向衰落。
其最大的问题就是芯片生产设备老旧、设备维护费用高而致产能不足,另外就是资金短缺。
各种原因集中起来,最终导致中纬积体电路经营惨淡,走向被拍卖的结局。
2008 年,这家濒临破产的半导体企业,几乎找不到人接盘。
转机出现在这年 10 月,比亚迪王传福在众多的外界质疑声中斥资近 2 亿人民币拍下了中纬积体电路,后来这家公司就变成了「 宁波比亚迪半导体 」,现在已经被整体并入「比亚迪半导体」。
当时在外界看来,这起收购将让比亚迪至少亏损 20 亿人民币,公司股价也应声下跌。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王传福这一收购决策让比亚迪的 IGBT 产品研发和制造走上了正轨。
王传福接手中纬后,将其业务整合到比亚迪生产链上,核心产品就是电动 汽车 IGBT。
就这样,比亚迪在 IGBT 芯片和器件的研发设计及生产制造端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能力。
4.IGBT 的演进方向
2009 年,比亚迪正式推出 IGBT 1.0 芯片,并且成功通过中电协电力电子分会的 科技 成果鉴定,这颗芯片推出也打破了国际巨头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垄断。
随后 2012 年,比亚迪又推出了 IGBT 2.0 芯片。
基于这块芯片,比亚迪打造出了车规级 IGBT 模块,并应用在比亚迪纯电动车 e6 上。
2015 年,比亚迪又将 IGBT 芯片升级为 2.5 版本。
自研 10 年、收购中纬积体电路 7 年之后,比亚迪的 IGBT 业务不断壮大,这年其 IGBT 模块的营业额突破 3 亿人民币。
2017 年,比亚迪 IGBT 4.0 芯片研发成功,并于 2018 年 11 月正式推出车规级 IGBT 4.0 芯片。
在这款芯片的加持之下,比亚迪 IGBT 模块的综合损耗较当时市场主流产品降低了约 20%,其温度循环寿命可以做到市场主流产品的 10 倍以上。
比亚迪 IGBT 4.0 芯片
现在的比亚迪已经是全球唯二拥有 IGBT 这个电控核心元器件设计与生产能力的 汽车 厂商,另一家则是丰田。
比亚迪半导体的 IGBT 产品,除了用于比亚迪 汽车 外,还与金康 汽车 、蓝海华腾、吉泰科等多家整车、电控供应商达成合作。
今年 4 月,比亚迪总投资 10 亿 人民币的 IGBT 项目在 长沙 开工。
这个项目设计年产 25 万片 8 英寸晶圆的生产线,投产后可满足年装 50 万辆 新能源 汽车 的产能需求。
现阶段,比亚迪 IGBT 芯片晶圆的产能已经达到 5 万片/月,预计 2021 年可达 10 万片/月,一年可供应 120 万辆新能源车。
对于比亚迪半导体来说,其在 IGBT 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是过往,在这个技术迭代如此之快的领域,不进则退。
随着纯电动 汽车 性能的不断提升,其对功率半导体组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纯电动车电机、电控系统的核心元器件,IGBT 器件的性能也需要不断演进。
现在以硅材料为基础的 IGBT 已经接近性能极限,比亚迪大规模应用的 1200V 车规级 IGBT 芯片的晶圆厚度已经减薄至 120um (约两根头发丝直径),再往下减难度极大。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寻求性能更佳的全新半导体材料成为共识。
碳化硅 (SiC)则是最佳的后继者,也被称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据了解,碳化硅临界击穿场强是硅的 10 倍,带隙是硅的 3 倍,热导率是硅的 3 倍,所以被认为是一种超越硅材料极限的功率器件材料。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相对于现在的硅基 IGBT,碳化硅基 IGBT 将会提供更低的芯片损耗、更强的电流输出能力、更优秀的耐高温能力以及缩小电控体积和重量等众多优点。
但现阶段因较高的成本费用,碳化硅基 IGBT 暂时只应用于长续航版本的纯电动 汽车 上。
比亚迪半导体作为业内的头部公司,自然看到了这一趋势,目前已经投入巨资布局碳化硅材料功率器件,加快其在电动车领域的应用。
按照比亚迪半导体的规划,到 2023 年,其将实现碳化硅对硅基 IGBT 材料的全面替代,将整车性能在现有基础上再提升 10%。
5.比亚迪半导体更大的野心
现在这个阶段,绝大多数行业都在研讨芯片国产替代的问题,所有企业都不希望像华为遭遇突然的断供和禁令,害怕被绑住手脚。
以车规级半导体为核心产品的比亚迪半导体,便是典型的 IGBT 芯片国产替代者。
以往其器件基本上供应的是比亚迪的车型产品,去年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量在 23 万辆左右,这个规模对于 IGBT 芯片走量其实是局限。
国内新能源 汽车 的年销量已经突破了百万台,保有量超过 400 万台。
重组之后的比亚迪半导体,其野心已不再局限于比亚迪自身,而是瞄准国内所有新能源车企,甚至是国际厂商。
而对于整个中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来说,新增这样一家车规级半导体供应商,意味着新能源车企有机会实现 IGBT 芯片和器件的国产化替代,毕竟目前大多数车厂依然是从国外供应商手中采购这类核心部件。
比亚迪半导体的分拆融资以及以后的上市,对于比亚迪以及中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来说,实际上是双赢。
自 2005 年开始 IGBT 的研发,到 2008 年收购芯片制造工厂中纬积体电路,再到如今开展碳化硅基 IGBT 器件的研发,比亚迪在这条道路上已经走过了 15 年。
如今的比亚迪半导体已经成长为国产第一大 IGBT 供应商,成为了抗衡国外供应商的先锋。
下一个 5 年、10 年和 15 年,比亚迪半导体还将实现哪些野望?
截至3月底,吉利 汽车 、长城 汽车 、比亚迪三家民营头部自主车企均已公布各自的2020年年报。从年报中的内容来看,不管是横向三家车企间的对比,还是纵向对比自身往期业绩,吉利 汽车 、长城 汽车 、比亚迪均各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从营业收入来看,比亚迪增速达到最大;从市占率来看,吉利市场份额达到最高;当然,长城 汽车 的营业收入与销量增速均实现正增长。单车均价环节中,新能源 汽车 占比优势明显的比亚迪,其单车均价实现三家车企中最高。而在研发环节,虽然比亚迪研发费用金额为最高,但研发费用占比在三家企业中不占太大优势。
根据上述三家 汽车 发布的年报来看,三家的营收与销量并没有完全成正比。以比亚迪为例,营业收入为1566亿元,同比增长22.6%,超过居三家之首,但其销量为42.7万辆,同比出现7%的微下滑。而稳居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第一的吉利营业收入为921亿元,在三家中数值最小。
具体来看,比亚迪2020年净利润大幅上升,主要得益于其手机电子产品业务、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的增长。数据显示,手机电子产品业务、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的净利体量为54亿元,远超于比亚迪 汽车 并不乐观的净利体量。
对比而言,吉利 汽车 主营业务只有 汽车 一项,因此营收变化基本与市场销量变化挂钩。2019年吉利 汽车 总销量为136万辆,总营收为974亿元。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吉利 汽车 全年总销量为132万辆,同比下滑3%;总营收为921亿元,同比下降超5%。
而长城 汽车 的数据走势基本与吉利相似。且在三家车企中,只有长城 汽车 销量与营收均呈正向增长。具体来看,2020年长城 汽车 销量是111.59万辆,同比增长5.41%,全年总营收1032.8亿元亿元,同比增长7.35%。
从三家车企的单车均价来看,比亚迪的单车均价最高,为19.67万元,刨除其商用车份额,乘用车单车均价为15.6万元(补贴前)。与此相比,吉利 汽车 (含领克)与长城 汽车 的单车均价都在8万元左右。
纵向对比来看,上述三家车企的单车均价各有增减。其中,吉利 汽车 单车均价出现2%的轻微下滑,长城 汽车 单车均价出现3.1%的上升,比亚迪单车均价涨幅远超两家车企,同比增长43%。
为何比亚迪的单车均价提升如此“迅猛”?有分析指出,这主要与比亚迪新能源车型投放的比重有关。2020年比亚迪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总销量的41.27%,这一比重不仅在三家企业中独具优势,在中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都遥遥领先。
尤其是2020年下半年以来,比亚迪先后推出宋PLUS、汉等中高端车型,进一步提升了中高端车型的销量占比,单车均价大幅飙升,远远领先于绝大部分自主、合资车企。
在智能 汽车 时代,越来越多车企注重向 科技 公司转型,而研发费用占比正是衡量转型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对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2020年,吉利 汽车 、长城 汽车 、比亚迪的研发费用以及同比涨幅都有大幅提升。其中,比亚迪 汽车 的研发费用及增长幅度最高,分别为74.6亿元与32.6%。长城 汽车 研发费用为30.7亿元,同比增长13%;吉利 汽车 研发费用为48亿元,同比增长22%。
但是吉利 汽车 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尤为特殊,在2020年营收增速为负的前提下,其研发费用增速却超过22%,达到5.21%,在三家企业中居于首位。
在高额的研发费用背后,三家企业在2020年也各自收获不同新研发成果。吉利在2020年拥有了BMA、CMA、SPA和SEA四大全球化基础模块架构,大幅提升模块化造车效率,也为未来推出更多车型打下基础。
而长城 汽车 的研发费用主要用于 汽车 整车、核心零部件产品及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截至2020年底,长城 汽车 共发布了“柠檬”、“坦克”、“咖啡智能”三大技术品牌,形成了以自动驾驶、智能座舱、高效燃油、新能源相互融合的技术组合拳。
基于高额研发费用的比亚迪,在2020年推出“刀片”电池后迅速应用到产品中,并由此受到全球多家车企的青睐。
对比2020年年报,三家车企表现各有千秋。而事实也证明,2020年的 汽车 市场,自主民营车企也出尽风头,在销量同比、营收、净利润等方面给出了优异的答卷。
展望2021年,三家企业也都踌躇满志。其中,比亚迪的半导体业务的拆分将在2021年迈出新步伐。比亚迪表示,比亚迪半导体的分拆上市将有利于其进一步提升多渠道融资能力和品牌效应,通过加强资源整合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充分利用国内资本市场的资源,把握市场发展机遇,为成为高效、智能、集成的新型半导体供货商打下坚实基础。
而长城 汽车 在2021年将继续致力于以研发促转型,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与费用,来推动长城 汽车 的技术转型。同时,长城 汽车 高端品牌沙龙智行将进入到30万以上的市场,走氢能和纯电动路线。从车型投放来看,长城 汽车 还将推出赤兔、WEY摩卡等全新战略型车型。此外,长城 汽车 在2021年初已正式进军芯片产业,接下来其将加快发展脚步。
吉利 汽车 将销量目标定为153万辆,同比增长16%,并持续提升市占率。针对全年153万辆销量目标背后的逻辑,吉利 汽车 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执行董事桂生悦表示,2021年吉利 汽车 将进入到销量快速增长的阶段。接下来,吉利 汽车 将推出基于CMA架构的全新SUV车型“星越L”和另一款新车;旗下领克品牌除了与欧洲同步上市全新01全球版车型外,还将推出基于SPA全球架构打造的首款领克车型,并推出“亚太计划”,持续开拓国际市场。
在企业转型方面,基于全球 汽车 产业变革及应用环境变化,吉利 汽车 的两个蓝色吉利行动计划将开拓智能化纯电动 汽车 新局面。据悉,2021年,极氪 汽车 将整合各类资产和技术,包括但不限于电动车车型技术、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SEA)使用权、品牌授权、三电技术、供应链体系建设及用户生态建设等,以达到开启智能纯电 汽车 新局面的目的。而占股极氪 汽车 51%的吉利 汽车 ,也将顺势而为推动转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