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中数控系统
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 1994年,注册资本 6506万元,公司有一支精干的专门从事产品市场服务和支持的技术团队,以及常年在公司从事前沿技术研究和开发高端人才,公司已于2011年 1月 13日成功在深市创业板上市。
2、德国西门子数控系统
德国西门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机电类公司之一,1847年由维尔纳·冯·西门子建立,国际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
其业务遍及全球190多个国家,业务设计信息和通讯、自动化和控制、电力、交通、医疗系统和照明6大领域,其中业务活动主要集中在全球电气市场。
作为一家全球性公司,西门子充分发挥其多种业务组合的协力优势,以公司总体战略为指针,架构明确,职责分明,积极为当地创造价值。公司的传统优势在于其创新能力、客户为本、全球性业务以及财务实力。
3、日本三菱数控系统
日本三菱电机拥有 90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环保先进型企业始终坚持开发、制造、销售值得广大用户信赖的产品和系统。
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多年来,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汽车、半导体、机床等领域被广泛应用,见证中国工业的发展。三菱电机集团,从半导体到大型系统,为家庭、办公室、工厂以及社会基础建设,提供了多样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4、西班牙发格数控系统
西班牙发格自动化有限公司 (FagorAutomation )成立于 1972年,是 MCC公司专门生产数控产品的公司,发格自动化有限公司是世界著名的机床数控系统 (CNC)、伺服驱动系统、数显 (DRO)和光栅尺 /编码器制造商。
发格自动化控制产品包括:高、中、低档可控制一到三十二轴的各种规格型号的数控系统、数字化交流 /直流伺服驱动系统、伺服电机、数显表、光栅尺、编码器等。产品广泛应用于:车、铣、镗、磨、测量、模具仿形加工、火焰 /激光切割、专机等各方面,深受国际、国内广大机床用户的欢迎。
5、日本发那科数控系统
日本发那科公司(FANUC)是当今世界上数控系统科研、设计、制造、销售实力最强大的企业, FANUC目前数控系统月生产能力超过7000套,大量出口,销售额在世界市场上占50%,在日本国内占70%,并且中档产品在中国占有很高的销售量。
掌握数控机床发展核心技术的FANUC,不仅加快了日本本国数控机床的快速发展,而且加快了全世界数控机床技术水平的提高。
美国格里森机床Steinmeyer滚珠丝杠机型轴别"美国GLEASON机床 Gleason 275G X轴丝杠
美国GLEASON机床 Gleason 275G Y轴丝杠
美国GLEASON机床 Gleason 275G Z轴丝杠
美国GLEASON机床 Gleason 275G B轴丝杠
美国GLEASON机床 Gleason 600G X轴丝杠
Genesis 130H 、210H 和210HiC 属于立式滚齿机
美国GLEASON机床 Gleason 600G Y轴丝杠
美国GLEASON机床 Gleason 450G X轴丝杠
美国GLEASON机床 Gleason 450G Y轴丝杠
格里森Genesis TM 130H美国GLEASON机床 Gleason 275G Steinmeyer X轴丝杠
美国GLEASON机床 Gleason 275G Steinmeyer Y轴丝杠
美国GLEASON机床 Gleason 275G Steinmeyer Z轴丝杠
美国GLEASON机床 Gleason 275G Steinmeyer B轴丝杠
美国GLEASON机床 Gleason 600G Steinmeyer X轴丝杠
美国GLEASON机床 Gleason 600G Steinmeyer Z轴丝杠
美国GLEASON机床 Gleason 600G Steinmeyer Y轴丝杠
美国GLEASON机床 Gleason 450G Steinmeyer X轴丝杠
美国GLEASON机床 Gleason 450G Steinmeyer Y轴丝杠
美国GLEASON机床 Gleason 450G Steinmeyer Z轴丝杠"
上海曼鲁精密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半导体分选机设备用NSK滚珠丝杠现货,技术支持,,除此之外我司代理NSK滚珠丝杆,DD马达,NSK直线导轨,NSK精密轴承,模组,润滑脂一切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深受广大客户的欢迎。
上海斯将利传动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经营滚珠丝杠,直线导轨,轴承的专业传动部件老牌供应商,服务行业涉及半导体、汽车、新能源、医疗、电子3C、机床、注塑机等众多领域,多年的行业经验汇聚了一批优秀的传动部件优秀团队,可从前期技术选型-设计-加工-检测-安装指导-售后维修等一系列专业服务。为了更好服务客户,2018年在江苏盐城投资20亩厂房集仓储、丝杠轴端加工、导轨切割、集成检测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滚珠丝杆,直线导轨传动部件供应商。
针对机床行业客户我司备有大量库存,并结合工厂自有后端加工能力,可以短时间内为机床行业客户提供各类滚珠丝杠,直线导轨,轴承等备件,紧急情况客户为客户提供维修服务,大大降低因机床停机给工厂带来的停产损失,赢得业界一致赞誉。
如果一个国家的某个产业在产品技术、工艺技术、生产组织形式或营销方式等方面领先于多数国家的同类产业并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就称这个产业具有发展优势。尽管国内外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多种多样,但如果进行梳理归纳,可以认为产业发展优势不外乎三个来源:一是由国家特征决定的比较优势,
二是由产业内企业自身发展起来的竞争优势,
三是介于国家和企业之间的部门支持体系。
这就表明,产业发展优势的来源是多重的,任何单一源泉的解释都难免失之片面。但也要看到,对于每一个具体产业而言,这些来源对产业发展优势的贡献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尤其是国家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往往有很大的差别。化工产业就是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特别持久的产业,迄今为止产业50强公司中几乎全部都是在“二战”之前建立的,作为产业领先企业的几家公司更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同样地,制药产业的领先企业也都有长达75年以上的历史,并且大部分时期都在主导着这个产业。就这两个产业看,尽管其发展优势也得益于国家比较优势和部门支持体系的作用,但无疑主要来源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支持。另一方面,人们在计算机产业和软件产业观察到的现象是这些产业的领先企业经常变换,但有趣的是,变换前后的所有领先企业基本上都是美国公司。对于这些领先企业不断改变但却主要限于一国之内的产业,其发展优势当然应该主要从国家比较优势中寻找。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倾向于把一国的比较优势与其要素禀赋结构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要通过投入要素的国内供给差异来表现。在这个框架下,与其他投入要素相比,技术要素无疑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最为显著。进一步看,技术的供给状况又主要受到高层次熟练劳动力多寡的影响。因为不论是技术诀窍的掌握,还是对使用和改进技术的可能方式的了解等,都体开发这些技术并促成其应用的人手中。产业发展的案例研究表明,拥有一批受过大学训练的化学家和化学工程师是19世纪后期德国化工产业兴起的决定因素,英国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对英国制药企业的进入和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美国在计算机、制药和化工等产业的发展优势也主要取决于其国内丰富的高级专门人才。除此之外,资本要素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只有资本丰裕的国家才有条件从事高水平的产业R&D投资。
但是应该指出,对比较优势的理解仅仅限于要素禀赋结构的范畴是不完全的,这只是从投入的角度看问题,还有必要考虑市场需求方面的比较优势条件。事实上,国内需求规模和需求特征因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对于产品的R&D支出等固定成本较高并且营销活动涉及规模经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一定的初始国内需求可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推动企业进入新的产业或抓住新的技术机会。在有关美国半导体和计算机产业发展优势的讨论中,不少学者都强调了美国国防部通过政府采购为生产这些当时几乎没有市场需求的尖端技术产品提供进入市场“跳板”的重要性;而在诊断仪器产业中通常可以看到的现象是,不同国家的生产商往往将各自的创新重点聚焦在本国相对突出疾病的诊断产品上。此外,不同的市场需求特征也对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方向产生深刻影响,数控机床产业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航空工业的迅速发展,进入数控机床产业的美国企业都将航空工业作为主要用户,来自这些高端用户的需求使美国领先机床企业和数字控制器供应商都把技术开发的重点放在具有严格精度要求的制造活动上,其产品市场主要定位在高精度专门用途数控机床方面;而崛起于20 世纪70年代后期的日本数控机床企业最初的服务对象则是国内汽车工业,其技术开发重点是提高金属部件的批量加工效率,所以低成本的通用数控机床这一细分市场就逐渐成为日本数控机床产业的主攻方向。由于后一细分市场的规模要远远大于前一细分市场,日本数控机床产业因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关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解释产生了多种理论观点。如资源学派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在于企业所控制的战略性资源,而战略性资源的例子是企业内部的技术知识、高技能的雇员、品牌、贸易联系和资本等。创新学派认为企业必须通过创新才能增加其资产禀赋的价值并生成一些难以为竞争对手所模仿的特异资产,因此,惟有创新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动态能力学派则认为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以组织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如何发展、保持和增强组织能力对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具有关键作用。这里不对这些各自都有一定解释力的观点作详细讨论,但强调两个因素对技术密集型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作用。
规模经济的实现可以使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获得空前的成本优势。一般来说,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有两种途径,或是通过进入与企业知识基础具有协同效应的产品市场从事多元化,或是沿着企业既有主导产品的价值链进行纵向一体化合并。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会导致大型多元化企业的出现和发展,这在德国和美国的化工产业中的确是常见现象。
从科学原理的发现到成熟稳定的产品或工艺技术,有大量的系统性试错探索工作需要完成。企业通过不断强化自身的研发能力,就有可能在产品或工艺技术这种战略性资源的控制上领先于竞争对手。因此,在重视对企业生产能力、销售系统和管理组织投资的同时,需要对企业内部R&D设施进行协同投资。研究发现,德国化工产业领先于英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德国企业家较之英国企业家更注重在企业内部R&D设施方面投资。当然,企业是否愿意在收益和风险并存的R&D活动中冒险最终要由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前景决定。这样,构建能够促使新技术产品成功进入市场的商业化能力对企业尤为重要,而这种商业化能力的强弱又与企业在市场营销和服务等方面的互补资产(Complementary Assets)存量密切相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