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的榜样“大型盾构机”,从被封锁到垄断全球

芯片的榜样“大型盾构机”,从被封锁到垄断全球,第1张

自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始终走在一条布满荆棘的 科技 发展的道路上, 科技 水平正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两d一星、载人航天、C919大型客机等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标志着我国正逐渐发展为一个 科技 强国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中不断学习成长,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 科技 难关。

然而,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是一柄双刃剑。在我们不断汲取营养成长的同时,也在逐渐向国外展示着我们蕴含的能量,引来了许多不怀好意的目光。 正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自然希望能长久保持这种状态,于是种种手段都向我们袭来:关税政策、强制收购、合作禁令等。 尤其是最近,特朗普下令封锁大部分芯片相关企业与华为的合作,一石激起千层浪,互联网上讨论不断。看衰华为、看衰我国芯片事业者大有人在。

诚然,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 芯片技术是一个短期内难以攻克的险关 。就仿佛两个高手同台竞技,结果我们上来就被人扼住了喉咙。然而这并非是一个死局,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我们自身素质,都有对于我们的有利环境。

从外部来说,“外国”并非只有一个国家,我们也并不是和“外国”为敌; 国际半导体协会曾于9月19日发出警告,如果继续对中芯国际进行封锁,可能会影响世界半导体格局。 姑且不论这个警告能带来多少真实的帮助。但这起码表示,我们并非是孤立无援的。

从内部来说,更加艰苦的环境我们都经历过, 历史 上这么多“30年研发不出来”、“50年都研究不明白”、“中国根本造不出来”的科研难关,也都被我们一一攻克了,两d一星、载人航天这种国之重器姑且不论,圆珠笔笔芯这种太小家子气的产品我们也略过不说,单就工业领域就有太多可以证明的案例。

接下来我要分享一个与如今情况差不多的案例,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芯片的榜样“大型盾构机”,从被封锁到垄断全球。

我国现在有一款出口量占世界3分之2的重工机械——盾构机,不仅能为我国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还能使我国收获许多国家的友谊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却只能依赖国外进口, 并且进口价格高达3.6亿之多,是目前我国出口价格的数倍。我国在这样的环境下,花了20年时间,突破了层层技术封锁,并且大量进行技术创新,反夺了3分之2的国际市场,还在这个过程中收购了几家国际巨头企业。中国盾构机反败为胜的传奇,从被封锁到垄断全球,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事情要从1953年说起,当时我国正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想要顺利实施就必须先修路,而我国当时很多地方都是山路,几乎没有几条真正的公路 ,因此要在山区修公路,就必须要开山劈动,而开山劈动就必须要挖掘隧道 。在所有的解决方案里, 用机器修隧道是靠谱的做法,而当时只有我国没有的盾构机是最靠谱最好用的机器。

在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挖隧道是一件巨大的工程,我们不可能像愚公移山一样完全借助人力,不然我们现在可能最发达的交通工具就是公交车了。 挖隧道这样的大工程是需要大型机器的,那就是隧道掘进机,而盾构机是隧道掘进机中的一种,我们国家将用于岩石地层的称为TBM,用于软土地层的称为盾构机,只是大家习惯上都统称为盾构机。

再回到我们盾构机的故事。我国在最开始挖隧道的时候,采用的是人海战术, 比如直接找人挖开山洞,比如采用钻爆法等等 。这一系列简单粗暴的方法都没有使得修公路变得快速高效,而且工人常常因工受伤。

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意识事情的紧迫性, 首次从德国以7.2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引进了两台掘进机,用于挖掘西康铁路的秦岭隧道。这份巨额的投入等价于当时144万名教师的工资,3.6亿斤猪肉,是我国一整年收入的千分之一。 尽管经济牺牲巨大,但却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价值。

只是在这个价值凸显之前,我们也是一把辛酸泪。当时获得这两台盾构机的时候,秦 岭隧道挖掘的工期已经比较紧张了,挖掘任务采用的是人歇机不歇的施工规划,也就是工人采用8小时轮班制,但是机器要一天24小时都运转。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导致盾构机不断出现故障。

出现故障就必须要德国的专业维修工程师,不仅维修价格高,而且时间和路程都不方便。 关键是德国维修工程师在维修的时候,是禁止我们的工程师在场,这严格的技术封锁让我们即尴尬又气愤。 最令人无奈的事情是派遣来的工程师如果有假期或者其他私人事情是不会及时过来维修的,这就会导致我们当时的工人时不时地被迫停工。

当机器一旦停工一天,就会造成巨大的经费浪费。当时我国国力弱小,根本承担不起这样的浪费。只是奈何没有这样的技术,只能憋屈和心痛无比,但仍然无济于事 。真是技术封锁让人有了卡脖子的感觉。但也正是有了此次无比难受和心痛的经历,必须要拥有一台盾构机成了我国当时每个人的信念。

所以我国将土压平衡盾构关键技术研制,列入了国家863计划,而这个计划为我国的盾构机自主之路奠定了基础,尽管当时科研经费严重不足。

好在最后我们西康铁路秦岭隧道任务也是完成了,秦岭隧道提前一年实现了通车。

故事讲到这里其实就差不多了。盾构机当时的现状和今天芯片的情况差不多。那么盾构机是如何实现逆袭之路的呢?在讲述它的逆袭之路之前,我们先要弄明白 盾构机当时的条件和背景:一个是和盾构机研发相关的盾构机研发难题,一个是和盾构机研发相关的政策背景——国家863计划。

盾构机是利用推进系统中的液压设备提供动力,作用于最前端的刀盘,接着挖开土层或者坚石,等到挖开隧道后,再用衬砌拼装系统,用于管道铺设的管片升举、平移等步骤放到预定的位置。 这个衬砌拼装系统就相当于工地的举重机一样好用。其掘进效率和速度都高于以往的钻爆法。根据资料显示,在当时的隧道平均日进尺率可以高出钻爆法3到8倍。

盾构机的长度可达数百米。它可以简单分成三个部分——切口环、支撑环和盾尾。 而在每个部分内部,都有一个复杂的系统和设备支撑,这些系统和设备协同作用,可以让盾构机从开挖到推进、到撑开、到铺管等环节一次完成。所以,有了这台机器以后,工人只需要在机器内施工,就可以把所有的前期流程都完成。

这样好用的挖隧道神器好研发吗?非常难!

首先,为了顺利挖掘,工人必须要判断出地下泥土的复杂程度,而不同的地方土质不一样,这就 导致了盾构机的功能多样性,比如有泥水盾构机,有岩石盾构机等。

其次不同的地方面积空间不一样,所以使用的盾构机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大的隧道使用小的盾构机会大大降低效率,不得不二次挖掘;而小的地方使用大的,估计山体就崩塌了。 这样看来,盾构机其实有点像一次性用品,除非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地方,这肯定是有可能的。

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盾构机都是需要量身定做的, 这其中涉及到的学 科技 术除了地质和测量,还有土木、机械、力学、液压、电气控制等等多门学科 ,比如激光是测量导向以及纠正作用的,液压是液压系统用于运输管片等物体使用的……这里我men就不做过多赘述。毕竟像这样无法模组化的大型机器,不能简单地进行组装,只能依照开挖隧道的直径进行量身订作。因此, 它的研发难度是非常大的,而我国当时是零技术,零基础,更是难上加难。

国家863计划全名:《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是王大珩、王淦昌、杨家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在1986年向国家提出的,目的是追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并且这个提议得到了国务院的正式批准。

这个计划和《中国2025制造》有些相像, 都是在我国高 科技 的发展上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由此看来,我们今天所有的 科技 成果,其实都是这些政策一步步引导过来的。

我们每一步的发展都是在国家和科学家长久坚持下来才能得以实现的。

有了国家863计划,有了国家的支持, 2003年10月,一支十八人组成的盾构机研发团队成立了,这也是在向世界宣告——盾构机,我们来了!

这是令人热血的时刻,让人铭记的事情!因为有了这样坚定的开端,才有了后来我们研发成功的盾构机。提到这里不得不自豪一下,就算是 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德国以及我国5个国家才有能力研发这样高端的盾构机! 可见我国当时在一穷二白之下,研发盾构机的信心有多么的坚定不移。

2008年我国成功研制出首台复合式盾构机,实现了技术突破。

这台盾构机的成功研制,打开了我国辉煌的盾构机逆袭之路,接着不到两年时间, 在2010年12月,中国又生产出大直径断面的盾构机,在当时已经是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

随后是我国在盾构机技术和创新上的不断更新和突破。在2013年12月,我国研制出了首台大型的矩形断面盾构机,为我国城市隧道和地下停车场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2016年7月17日,世界首创的马蹄形盾构机在郑州经济开发区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在异形盾构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7年4月,我国成功研制出组合式盾构机,这种盾构机能够适应复杂地层的掘进工作。 此后更是不断生产出越来越大型的矩形盾构机,屡创世界纪录。

2018年,我国自主研制出最大直径泥水盾构机——春风号,在深圳春风隧道始发并正式投入使用,这标志着我国盾构的设计制造正式迈向高端化。2 020年6月,世界最大土压平衡矩形盾构机“南湖号”正式在嘉兴市下线,并投入使用。

盾构机技术解封为我国带来了蝴蝶效应,产生的影响力普遍且巨大,国际盾构机巨头再也无法阻挡我们的脚步。

首先是国外的盾构机价格在这十几年从最高的七亿,直接降到现在的五千万每台,这是蝴蝶效应最直接的体现了。

其次,过去技术远超我们的国际盾构机的巨头们如今在面对这种现状却没有了应对能力。

最后,我国盾构机企业开启了国际并购路线,使我国的盾构机出口数量大幅提升。

2007年7月,国际上最优秀超前的完整系列隧道盾构机公司,同时拥有最超前核心技术和优秀品牌效应的法国NFM公司,被我国的北方重工集团董事长通过绝对控股的方式并购了。7年后,也就是2014年,我国再次并购了一家超强的盾构机企业,那就是世界五百强企业——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卡特彼勒加拿大隧道设备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在国际隧道施工领域的地位不容小觑,是大家公认的机械化施工技术霸主,而并购它的是我国的辽宁三三工业。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年鉴》数据显示,在2012年的时候,我国盾构机出口量是69台,在此之后,每年的出口数量不断攀升,等到2019年的时候,我国盾构机的出口数量为160台,在当时占全球的三分之二市场份额。

在那些时候我国还没有今天这样强大,谁能想到一个没有基础没有技术的国家会取得如此成就呢? 因此我国盾构机企业这样的发展速度是令外人瞠目、国人惊喜的。从中可见我国盾构机科研人员的实力和智慧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

技术的进步使我们摆脱了技术封锁,还能在国际贸易上获得一定的地位,价格的优势,使我们能够征伐全球,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的全球竞争力,而这个过程只用了二十多年,如此短的时间有这样的成就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这艰苦奋斗的二十多年,既是我国对高新 科技 孜孜不倦的追索,也是我国为加强国家实力克服重重困难的见证。在 探索 科学的道路上我们走得格外艰辛,但又格外充实 。外部因素的阻碍给我们带来了非常沉重的压力,但是在压力下,我们也得到了更好成长。如今,曾经阻碍我们的关卡被我们一一突破,我们,挺过来了!在我们仍未成长起来的时候,我们尚且不怕封锁。如今,我们已成长为巨人 ,面对芯片以及其他 科技 的扼制,我们更不应该害怕和悲观。

当然,如果我们面对的压力和承受的痛苦仅仅来源于外部,也许会好一些,但我们也无法忽视来源于国内的压力和痛苦。在国内,对于我国正被封锁的多项 科技 技术,有一部分人不理解乃至吐槽,甚至故意带节奏, 尤其是最近芯片的压力,这部分人的吐槽和带节奏使得一部分不自信的人开始悲观起来,总是觉得我国的高 科技 技术不行,不如西班牙,不如美国诸如之类的 。其实这样的做法很明显是把我国的 科技 水平放到了全世界的对立面,这样的做法本身就很不公平,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 科技 水平都无法对标全世界的 科技 水平。

关于芯片这样的关键技术,我们总会突破的,就像盾构机技术一样,在破开封锁之后,发展非常迅速。 还有之前被嘲笑的圆珠笔笔芯,我们不也是只花了几年就做出来自己的笔芯了吗?成长的过程是痛苦的,等这个过程结束后,我们再回头看看,细细品味,这些都是宝贵的成长经历。

只有理智的看待问题,才能更好解决问题。再回到盾构机上,我国依然是存在一些不足的,它的部分核心零件,比如刀盘、电机、输送部件等都是进口的。然而这并不是说我国无法制造这些零件,只是出于性能和价格考虑,使用进口产品是更加高效的选择。认真想一想,如果所有东西都国产化了,真的是一件好事情吗?

怕是不见得吧?因为一个市场是需要很多人一起做,才能越做越大,自己一家独大,市场只会越来越小,这也是为什么国家一直反对垄断市场的原因,放到国际上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事情要理智看待,冷静对待。

况且 现在是全球化时代,本身产业链都是互相的,我国在各个高 科技 领域也一直都是奋起追赶,从未停歇。 我们要努力攻克核心的高 科技 技术,争取做到不再被卡脖子。而在这个状态实现之前,我们要学会放宽心,学会相信国家,学会相信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这里和大家共勉: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张忠谋台湾人被人尊为“半导体教父”,他的一生可谓精彩至极。谁又能想到56岁开始创业的他能够把台积电经营成全世界最大的独立的半导体制造公司,而在2017年的时候,台积电实现营收2087亿人民币,净利润接近800亿人民币,而但是的华为的净利润只有475亿可谓差距巨大。

意气风发的少年

张忠谋于1931年生于中国宁波,当时由于战乱的影响年少的他跟着家里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后来去了中国台湾通过他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美国的哈佛大学,年轻张忠谋可以是华人的精英中的精英人士。学机械的张忠谋后来硕士上的是MIT麻省理工学院,你看人家是多么厉害呀。

说起来张忠谋进入半导体行业纯属偶然,由于在申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时没有通过,意气用事的张忠谋就给大公司投简历。虽然学业上张忠谋受到了挫折,但是在招工作还是很有自己的个性的。当时他获得比较好的职位是福特公司和一家不出名的半导体公司,但是由于这个“希凡尼亚”半导体公司给的待遇要比赫赫有名的福特公司多一美金。但是张忠谋以为福特看不起人,为此还去福特理论那时的福特当然不会在乎没有什么影响力的年轻人。于是1955年5月,年轻气盛的张忠谋进入了“希凡尼亚”半导体公司,这样他也就开始进入了半导体行业。

56岁的创业者

张忠谋曾经感叹:人生的转折点,有时竟是这么的不可预期!短短的一个电话,加上一时冲动的青年感情,就让我和半导体结了一生的缘!”

在工作没有多久的张忠谋就跳槽到德州仪器,在德州仪器工作多年的他在41岁那年,登上了德州仪器公司副总栽,成为了德州仪器实权人物。在带领德仪半导体业务的很多年里张忠谋创造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绩。后来在1983 年,51岁的张忠谋离开了他工作多年的德州仪器。

在56岁的年龄现在看来都是差不多要退休的年龄,但是张忠谋却在这样的年龄又开始了新的创业,就这样台积电诞生诞生了在一开始台积电的发展也是面临不少困难,后来在英特尔转型的过程中台积电抓住了机会获得了认证,这样台积电开始了高速发展。经过多年的经营现在的台积电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半导体制造公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92127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