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 汽车 成为碳化硅技术创新重要平台
在未来十年, 汽车 产业将逐渐完成从内燃机向电动化的转变,新能源 汽车 市场将取得高速发展。这极大推动了SiC等市场的发展与技术创新。在谈到技术创新趋势时,Jean-Marc Chery表示,从最终应用模块、芯片制造工艺,到晶圆外延层和原材料等多个层面,第三代半导体都有着大量的创新发展空间。
“我们一方面在模块层面进行技术改进,电动 汽车 特别是与SiC相关的车用场景对改进逆变器、车载充电机和DC/DC变换器性能的要求十分强烈。另一方面,在制造工艺层面,我们量产的第三代SiC采用平面制造技术,已累计生产了成千数万片片晶圆,积累了大量的研制经验。我们的用户都能受益于这种可靠且高性能的第三代技术。同时我们也在开发第四代制造技术,并计划不断提高MOSFET的高应力和电气性能。”Jean-Marc Chery表示。
“原材料和外延层方面也是实现碳化硅技术发展的重要环节。意法半导体两年前收购了 Norstel公司,填补了6 英寸晶圆的制造技术。试验结果证明,我们的产品技术性能高于竞争对手。最近,我们还交付了首个8英寸碳化硅晶圆,并计划在8英寸碳化硅晶圆上率先制造测试二极管,进行MOSFET流片和测试。” Jean-Marc Chery说。
电动 汽车 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Jean-Marc Chery表示,从应用模块、芯片制造工艺,到晶圆外延和材料,ST将成为为数不多的供应链完全垂直整合的半导体公司之一。这种全垂直整合的发展模式对供应链的掌控与在市场中的竞争都是一个重要的优势。
特斯拉Model 3是第一个采用碳化硅功率器件的电动车车型,据悉采用的就是来自意法半导体的650V SiC MOSFET器件。相比Model s/x上采用的IGBT,SiC MOSFET能带来5% 8%的逆变器效率提升,对电动车的续航能力有着显著提升。
半导体技术朝多元化演进
第二部分是存储器,包括NAND闪存和DRAM内存。它们在存储容量和能耗方面也遵循上述原则,产品变得越来越节能,性能越来越好。
第三类是多元化半导体世界。在这个世界,并不追求极致的先进工艺,但却需要特色的工艺技术。首先是成熟的 0.5 微米到110 纳米的8英寸晶片制造技术,其次是成熟的19纳米到28纳米的12英寸晶片制程。我们将28 纳米视为晶体管栅极的创新技术,用于制造成熟的12英寸晶片。当然,这个多元化产品的半导体世界很快就会开始用16 纳米 FinFET技术设计制造嵌入式处理解决方案和电源管理解决方案,以满足 汽车 和某些特定工业应用需求。另外,还有一条技术路线是10/12纳米的FD-SOI技术。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技术节点分布的非常广泛,从0.5微米到110纳米的8英寸,再从19纳米到28纳米成熟的12英寸,然后再到FinFET双重图形和三重图形工艺。这就是我所看到的现状和趋势。”Jean-Marc Chery表示。
意法半导体将专注三大趋势:智能出行、电力和能源、物联网和5G。2020年以来,这三大趋势加速发展,并推动市场对半导体产品的需求。随着混合动力和插电式电动 汽车 及其支持基础设施的互联、数字服务和应用的普及,未来将会从传统 汽车 转向更智能的移动解决方案。意法半导体可以提供广泛的产品组合,如基于碳化硅技术的功率器件和用于电动 汽车 的电池管理解决方案,以及多核微控制器等。在电力和能源方面,随着人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和云服务,数据中心容量不断扩大,进一步增加了对能源需求,需要大幅提高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升级配电网络,布署智能电网。在物联网和5G方面,意法半导体希望支持智能、互联的物联网设备发展,为设备制造商提供产品和相关开发生态系统。
承诺2027年日常运营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绿色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各国重视。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意法半导体对绿色理念也十分重视,在采访中Jean-Marc Chery宣布,意法半导体将于2027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承诺到2027年,日常运营中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凭借我们的处理器解决方案、电力电子解决方案和模拟器件解决方案,意法半导体将成为减少排放和建设美好地球的重要推动者。” Jean-Marc Chery说。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意法半导体将升级改造Crolles和Agrate工厂的PFC处理设备,让这两处工厂的PFC 排放为零,同时优化电力和能源消耗。在制定严格的降低电力和能源消耗计划同时,意法半导体承诺100%使用可再生能源。意法半导体还尽力降低货物运输和员工出行产生的排放,尽量采用线上的方式开展业务,和客户交流。
Jean-Marc Chery强调,半导体技术有助于实现更低的功耗和更少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的排放。半导体不会引起这些问题,而是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世界想要大幅节能减排,并增加设备数量和服务,满足 社会 需求,那么半导体行业是解决方案。
你看看够不够详细 !NVIDIA与ATI的十年沧桑
nVidia与ATI创始人老总都是中国人!两个人的十年马拉松
很久以前的文章了,大家看一下
前言
从用户对显卡的选择从多选一变成二选一时起,ATI和NVIDIA这两家华人创立的公司就开始了无休止的争斗。战争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最好方法,这话一点不假 ——至少在他们的战争中充分表现出这一点。现在的显卡能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无需加以形容,我们只能说:"托这场战争的福。"
任何厂商要成为市场的领导者都不可能是出于运气和偶然,ATI和NVIDIA也不例外。要了解两家公司的竞争关系,就要从两家公司的起源说起。
ATI之起源
何国源,ATI的创始人及CEO。1950年生在中国广东省,在内地读完小学后移居香港,完成中学课程后又到了台湾省,在台湾成功大学读完电机学后又回到香港,在包括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内的几家IT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1984年,何国源移民至加拿大。第二年,他和另外两名香港移民Benny Lau(产品开发副总裁,已退休)和Lee Lau(策略计划副总裁)共同创建了Array Technology Industry(ATI)。
ATI 成为一家图形产品公司的原因非常简单,当时三人的全部积蓄只有30万美元,远远不够创建一家电脑公司,最后他们决定成立图形产品公司。如果不是当时的资金短缺,也许我们今天看见的就是ATI牌子的电脑而非显卡。但IT业里的偶然太多了,谁又能猜到当时ATI如果真的成立了电脑公司,究竟会像惠普一样崛起,还是会像仙童一样陨落呢?
NVIDIA之起源
1993年,当ATI还沉浸在在多伦多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喜悦中时,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悄无声息地成立了。ATI做梦也没想到,这个同样创立于华人之手的图形芯片公司,会逼得自己不得不连续改变经营策略,加快研发速度,更没想到,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竟然成为自己今后发展道路上最大的对手。
NVIDIA同样有一个"莫名其妙"成立的理由。公司的创始人黄仁勋(国内有些报刊根据其名字的英文发音误译为"黄健生"或"黄健森")在追求自己的太太时曾许诺,他会在30岁时拥有一家自己的公司,就是这样一句誓言,造就了NVIDIA这一全球顶级图形芯片厂商。
黄仁勋,1963年生在中国台湾省,幼年便离开家乡,跟随父母和哥哥移居美国。和无数热血青年一样,黄仁勋也是美国梦的追寻者。如同前面所说,为了那句誓言,1992年的圣诞节,刚到而立之年的黄仁勋辞去LSI Logic核心产品部主任的职务,与两位来自Sun公司的工程师Curtis Priem(现任NVIDIA首席技术官)和Chris Malachowsky(现任NVIDIA硬件工程副总),在Curtis的公寓里创办了NVIDIA公司。后来,美国《财富》杂志2001年全美40岁以下青年富豪榜中,黄仁勋以5.08亿美元的身价排名第12位,比NBA巨星迈克尔.乔丹略高一筹。有趣的是,黄仁勋和乔丹都出生在1963年2月17 日。
针锋相对之前期战争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显卡市场还处在大乱斗的局面。当时人们对图形显示的要求还仅仅局限在强调显示芯片的色彩、分辨率和软解压性能上(换句话说,都是2D需求),因为技术门槛较低,一时间大大小小的显卡厂商多如牛毛。但人们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仅仅用来看VCD、玩2D游戏显然已经不能迎合用户的胃口,玩3D游戏时慢如蜗牛的游戏速度和棱角分明到惨不忍睹的游戏人物无一不是推出新一代显示芯片的催化剂。1995年底,当时仅成立1年多的3dfx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块真正的3D加速卡——Voodoo Graphics。我不得不介绍Voodoo这款缔造传奇的显卡,因为它的出现,为原本波澜不惊的图形显示市场带来了一次颠覆性的冲击。
在Voodoo令人惊艳的高性能的光环下,许多对3D特效支持不佳的厂商黯然退场,最终存活下来的仅有几家,其中包括NVIDIA和ATI。战争的前期就发生在两者与3dfx之间。
NVIDIA 的第一款产品并未形成气候,直到1995年推出NV1芯片才取得了短暂的商业成功。然而,还是这款芯片,却差点导致NVIDIA破产。NV1芯片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3D加速能力,在当时甚至可称为功能最强大的显示芯片。但一个致命的缺点却差点要了NVIDIA的老命——时值1995年,微软推出 Windows 95,并开发了Direct3D这一API,而NV1却与其完全不兼容,更糟的是,这个问题并不是通过修改一些驱动程序就能解决的。由于无法在第一时间开发出与之兼容的新产品,NVIDIA只能通过裁员等措施来压缩开支。最终,世嘉公司与NVIDIA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其游戏机先后支持了NVIDIA的 NV1和NV2两代显示芯片,NVIDIA才得以度过难关。
当3dfx还在为Voodoo如日中天的表现洋洋得意时,NVIDIA的 NV3芯片的推出给了它当头一棒。相信很多人都记得当年的Riva128显卡,正是它第一个打破了Voodoo无法超越的神话,它使用的便是NV3芯片。虽然画质粗糙,兼容性问题严重,而且贴图时常出现错误,但Riva128却首先在速度方面赶上了Voodoo,这对NVIDIA在今后的日子里超越 3dfx,成为顶级图形芯片厂商,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98年,NVIDIA又推出了Riva128的升级版Riva128ZX,将显存从4MB 升级为8MB,但其当时的对手却是Voodoo2这个最多可以4块显卡通过SLI方式连接,共同进行运算的怪物。3dfx又一次称霸显卡界,但好景不长, NVIDIA很快推出了TNT(NV4)芯片,由于仓促上市,速度和发热量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但它在D3D性能上胜过了Voodoo2。而且,Riva TNT也可以通过SLI连接实现共同运算。至此,NVIDIA对3dfx的竞争已经初现胜利的曙光。
此时的ATI又在做什么呢?
ATI真正在业界产生影响力,是1994年推出的Mach 64芯片。这是第一块硬件支持YUV到RGB色彩空间转换功能的图形芯片,是PC机MPEG视频加速的重要里程碑。
与3dfx、 NVIDIA自己仅出售芯片不同,ATI当时走的是一条高大全的路。其产品范围涵盖了显卡、视频捕捉卡和电视调谐卡在内的多种产品,而且从芯片到显卡成品,都由ATI自己生产。与前两者不同,它将OEM市场作为一个重要发展领域,当时苹果机上几乎所有显卡都是由ATI制造的。截然不同的道路使ATI并没有立即与NVIDIA正面较量。因为ATI在OEM领域有相当大的市场,因此并未感到太大威胁,危机感的缺乏反而导致了它的技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停滞不前,甚至表现得有些自大。ATI第一块可以被称为真正3D显卡的产品是3D Rage Ⅱ。这是ATI的第二代3D产品(第一代是3D Rage I,基本不具备3D加速能力),虽然它包含了一些当时比较先进的技术,如纹理压缩、双线性和三线性过滤等,可是与Voodoo相比,它的性能几乎微不足道。
1997年4月,ATI 发布了3D Rage Pro。相信很多人对这块显卡有很深的印象,当时许多品牌机和笔记本大量使用了这块显卡。3D Rage Pro在性能上已经达到了Voodoo的水平,然而糟糕的驱动程序几乎毁了它——此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ATI的产品性能一直被其漏洞百出的驱动程序所制约。还是拿3D Rage Pro来说,直到1999年5月,ATI才发布了它的最终驱动程序,将其游戏性能提升了将近40%,但此时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已经开始从Voodoo3和 TNT2向1999年底的Voodoo4/5和GeForce 256过渡,ATI又一次被抛在了后面。不过,此期间ATI一直在MPEG解压上下功夫,在DVD软解压上加入了HMC(硬件运动补偿),在提升影像效果的同时减轻了CPU的负担。凭借这些,ATI得以称雄OEM市场。也正因为ATI在OEM市场上一家独大,让它产生了一览众山针锋相对之中期战争
1999 年春,TNT2芯片的推出,为NVIDIA成为显示芯片业霸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NVIDIA提出了全新的竞争理念——将产品线细分,并保持每6个月就推出一代新产品。同样一款TNT2芯片,根据核心频率和显存速度,划分出Ultra版、标准版、M64版和Vanta版,同时向高中低端市场发力。优秀的画质、飞快的速度、良好的兼容性和低廉的价格(M64和Vanta),使TNT2赢得了巨大成功。1999年底,NVIDIA乘胜前进,推出了具有 T&L引擎的GeForce 256,提出了GPU(图形处理器)概念,将图形芯片性能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这引发了整个图形芯片市场一次重新洗牌。此时3dfx的顽固不化终于把自己推上了绝路,当时其主力产品Voodoo3仅支持16MB显存和16位色;接口也只是从物理上变成了AGP,却不支持AGP的一切特性;坚持不开放Glide技术,给游戏编程人员造成极大不便,其颓势已显露无遗。更糟的是,3dfx收购了显卡制造厂商STB后,就开始闭门造车,自己生产显卡。这个愚蠢决定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把原本支持自己的众多厂商扫地出门,拱手让给NVIDIA。
后来3dfx苦心栽培的 Voodoo4、Voodoo5仍然不支持T&L,并把提高速度的方式禁锢在SLI技术上,成本高得惊人,与同时期NVIDIA的 GeForce2相比却几乎没有性能优势。等他们决定开放看家法宝Glide,并重新供应芯片给第三方厂商时,才发现大势已去。2000年底,3dfx这个承载了无数光荣与梦想的显卡王朝终于黯然结束了统治,被NVIDIA以区区1.2亿美元的代价收入囊中。到此,NVIDIA坐上了显示芯片市场的头把交椅。
3dfx的轰然倒下,一下子把ATI推到了张牙舞爪的NVIDIA面前。生存还是毁灭,对于ATI来说,确实是个问题。初期ATI 显得有些手足无措。1999年4月,Rage 128 Pro发布了。这款产品确实性能不俗,增加了非线性过滤等新技术。但不幸的是,它同样受到ATI一向糟糕的驱动程序的困扰,而NVIDIA保持着6个月推出新品的周期,所以Rage 128 Pro还没等站稳脚跟,就被性能强大的GeForce 256比了下去。采用双Rage 128 Pro的"曙光女神"Rage Fury Maxx也没有给ATI带来曙光。由于采用了双芯片和双倍显存,导致成本大幅增加,与GeForce 256相比,并没有多少性能上的优势,最终落了个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悲惨结局。
ATI并没有就此认输,相反,它从以前经历的一系列失败中吸取了教训。3dfx的前车之鉴给了ATI一个启示,它终于宣布开始出售显示芯片给第三方显卡厂商,同时仍然生产自有品牌的显卡,这个决定无疑是十分明智的,对于日后与NVIDIA争夺市场具有重大意义。随后,在2000年夏天,ATI发布了RADEON(镭)256。和GeForce一样, RADEON 256也提出了GPU概念,看来ATI从竞争对手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这款芯片把ATI和NVIDIA直接带上正面战场,开始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战。
RADEON 256推出之后,ATI便开始紧跟NVIDIA的产品更新速度,并且同样按照高中低端划分市场。而一直困扰ATI的驱动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ATI推出了和NVIDIA的"雷管"类似的统一驱动程序"催化剂",并效仿NVIDIA对其不断进行更新,以充分发掘产品性能。这一时期的竞争在2002年15和 16期的《"画"山论剑——ATI vs NVIDIA》一文有详细分析,本文不再赘述。
针锋相对之嘴上功夫
竞争理应向理性化与策略化发展,可这两家公司的表现却越来越像两个斗气的孩子,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前些天,ATI在国内发布最新的顶级显卡RADEON9800XT,总裁何国源也亲自来华进行宣传。仅过了4天,NVIDIA也立即发布了其最新的GeForce FX 5950显卡,并同样前呼后拥地来了一批高层。
记者对两家公司分别进行了采访,发现两家公司在宣传自家产品之余,永远不会忘记对自己的竞争对手调侃一番。
何国源:"NVIDIA就算不是100%的美国公司,也是99.8%的美国公司,而ATI更像是一家华人公司。"
NVIDIA:"我认为NVIDIA是一家世界公司,我们在很多国家都有办事处,能很好地融入其他国家的文化,不知我们的对手能否做到这点?"
何国源:"NVIDIA的显卡并没有真正全面支持DX9的,连GeForce FX5900都只是部分支持,而他们却拼命宣传自己的产品能做到这一点。现在真正全面支持DX9的产品只有我们的RADEON9800XT。"
NVIDIA:"微软在美国‘Editors day这一活动上说过:‘NVIDIA的GeForce FX家族都支持DX9。还需要说明什么?"
随着性能的提升,显示芯片的发热量也在急剧上升。似乎NVIDIA的芯片总要比ATI热上那么一些,尤其是前期推出的GeForce FX5900 Ultra,巨大的风扇如同抽油烟机一般,于是便落下了话柄。何国源打趣说:"你买NVIDIA的显卡很划算啊,送你那么大一个风扇,真是赚到了。那显卡要是按斤卖肯定很值钱。"不过据我观察,最近评测室收到的华硕9800XT显卡的风扇似乎并不比5900的小多少......
关于NVIDIA大力宣传的电影般游戏画质,何国源微笑着说:"其实电影画质是我们最先提出来的。"
NVIDIA (无奈又尴尬地):"电影画质只是个目标,而且目前仍是个目标。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谁先提出来并不重要。黄总裁讲过,这是需要不断努力才能达到的效果,其实是很难达到的,因为电影技术发展更快。我们的形象代言人唐恩(NVIDIA演示动画中那位翩翩起舞的精灵小姐)就是电影画质的象征,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经出现,那个时候我们的竞争对手有没有真的提出这个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针锋相对之打诨耍泼
两个孩子也有耍赖的时候,而且耍得跟一家人一样。今年5月23日,生产3DMark等著名测试软件的 Futuremark公司在其官方网站上的一份文档中披露,ATI和NVIDIA涉嫌在显示驱动程序中加入对3DMark 03的欺骗程序以骗取评测高分。此消息传出,业界一片哗然。NVIDIA似乎是老大当惯了,不仅不认账,反而口气强硬地公开质疑3DMark 03的公正性。相比NVIDIA,ATI比较低调,承认了自己做了对应的优化,但对此的解释是:自己采用了一种合理措施真实地提高了显卡性能。两者的表现多少都有点欲盖弥彰的感觉,不过这事的结果倒是挺出人意料,没过几天,Futuremark突然又宣布NVIDIA的驱动程序设计是应用程序特别优化而非作弊。不管是因为什么,这件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看来老大就是有老大的魄力,想起ATI刚刚宣布开放显卡生产权时,请第三方厂商生产采用ATI芯片的显卡,那些一线大厂可是被NVIDIA使足了眼色。这不华硕刚刚宣布与ATI合作,推出了RADEON9800XT显卡,NVIDIA就说了句让人玩味的话:"华硕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它这么做当然有自己的理由。不过我们还是希望厂商能够单推NVIDIA的显卡。华硕仍然是我们的重要客户,不过还是不是一线可就难说了......"
尾声
说到最后,竞争的目的无非是利益驱使。也许会有读者朋友问我,为什么没提近期ATI的市值超过NVIDIA,一跃成为图形芯片市场老大这一重要事件。其实我认为,虽然在外人眼中这是一件大事,但对于竞争双方来说并不意味着什么。双方领导人对此事反应都比较淡漠,何国源说:"市值并不能说明什么,我们不会因此而放慢发展速度,不然很快就会被对手超过。"而黄仁勋对此只说了一句:"我要反击,我爱竞争!"
世界第一的宝座被ATI和NVIDIA夺来夺去,多少给人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感觉。与其说双方都恨不得马上置对方于死地,倒不如说两者已经形成一种默契。生意场上本来就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形成默契意味着可以共同 *** 纵市场,控制产品更新速度,使双方都不至于为不停推出新品而疲于奔命,大伤元气;不会因为没有竞争对手而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也不会因为一家独大而形成垄断,如同微软一样成为众矢之的。并且,还可以给其他意欲染指这一领域的潜在竞争对手一个警示:如果你要进来,就要同时面对两大巨头的夹击,可能会死得很惨。
在经过了优胜劣汰的洗礼之后,显示芯片的市场环境已经非常单纯,基本不可能有第三家厂商能改变两个巨头的市场份额。这是一场只有两名选手的马拉松,考验的是技术和耐力。谁都想跑在对方前面,却未必希望把对方踢出局。因为如果没有了第二名,冠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正如何国源所说:"一直保持6个月一次的产品换代是不可能的,那样做投入太大,市场也难以消化。所以,更多的是对已有产品的改进,大家现在都形成了一种默契,来维持这样一个现状。"
其实这样做也不无道理,用户已经进入理性购买阶段,他们不会盲目追求3D游戏显示帧数的些许提升,也不会对各种测试软件不知所云的得分产生多少兴趣。毕竟,售价4999元的"抽油烟机"显卡生来就不是为大多数人准备的。
此外,两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厮杀在图形芯片市场上,又将战火烧到了主板芯片组、移动图形芯片,甚至PDA和游戏机上。
本人见解:
其实两大厂商都被互相牵制着的。为什么这样说?原因就是局限于互相借鉴而的来的较接近的性能。
说到这里,很多人也不明白。
大家想想,倘若ATI在2006年,和NVIDIA分开了,到了另外一个星球文明进行显卡的全程制作和销售。那么NVIDIA就不会和ATI继续碰面,继续互相看互相的。
倘若ATI到的那个星球有另外一个NVNDIA,当然不再是叫NVIDIA了,而是源于该星球文明而诞生的另外的显卡制作厂商。却制作的显卡性能一直比ATI高出许多!且制作技术更划时代。那么ATI就可以不在跟着原有的模样,地球电脑显卡一个板的样子,改进了全部架构后,过了2年,2008年了,回来地球,推出一般用户能接受的平民价格的显卡,性能却比NVIDIA同价的高出20倍之多!.....
说到这里,目的只是想说:有唯一的对手,只能着眼局限于现状,别人怎么改自身也怎么改...自身创新了别人也跟着你创新而创新....毕竟只有NVIDIA和ATI,只有两家。太少了。进步比较缓慢。且容易误入歧途。所以更新换代不快,提高性能的手段少之又少
目前显卡就局限于:用核心处理器,用显存,用电容滤波,多相供电稳压....核心也只是晶体管,靠的也只是晶体管处理1和0...
目前提高性能最直接的手段为:单显卡多核心,单主板多显卡....
无可否认,这都算是创新了的提高性能的手段,但说道最绝对的,还是万变不离其中,大部分人都容易想到。但很难想到,却非常容易提高性能的方法,迟迟未找到...
不然就不用成天仅依靠极其高的热功率,极其大的显卡体积来提高性能了................................
分开星球经营吧,不同星球的思考方式完全不同。
隔个3,5年,回来一比较,你的700¥显卡,还是旧模样,散热器,风扇,电容....我的300¥架构完全不一样的显卡,源于另外星球文明的制作方式,更为捷径,先进......这样一来,用户固然买最优的了。
所以两家,还是你看我,我看你,万变不离其宗。很难有明显的突破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