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 行业缺芯的问题仍在持续扩大。自2020年以来,受全球疫情等影响, 汽车 行业经历了市场需求下滑的阶段,各大芯片供应商也随之减产以消化库存。但随着全球 汽车 产业复苏,供应周期较长的 汽车 芯片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聚焦在车规级MCU(即微控制器)(以下简称“MCU芯片”)。
而伴随着 汽车 芯片供应紧张而来的,还有芯片价格上涨的消息。“一芯难求”成为各整车厂亟待解决的难题,根据7月产销统计,广汽集团多个合资车企当月产销出现了环比下滑,主要原因即是缺芯;小鹏 汽车 董事长何小鹏更是发出“抽芯断供供更苦,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感叹。
当下,各整车厂亦对此开启了不同的自救。最常见的做法即是调整生产节奏,包括丰田中国、广汽本田、广汽埃安等均选择了优化生产线的方法。其次,各整车厂开始频频与芯片企业搭建紧密联系,多方位协调解决供货难。再次,走上自主研发芯片的道路,开启自给自足模式。错综复杂的芯片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变革,打破 汽车 缺芯的僵局已迫在眉睫。
紧张的MCU市场
“马来西亚麻坡县的某芯片供应商工厂因新的疫情,在关厂数周之后被当地政府要求继续关闭生产线到8月21日。”在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徐大全发布的消息中,全球车用芯片供应商博世ESP/IPB、VCU和TCU等芯片受到上述生产线关闭的直接影响,预计8月后期将基本处于断供状态。
公开信息显示,用于 汽车 控制的核心MCU芯片应用范围涉及车身动力、整车控制、信息 娱乐 、辅助驾驶等,据悉,一辆燃油 汽车 生产需20~50颗MCU芯片,而新能源车则需要100~200颗MCU芯片。基于全球疫情、消费电子领域囤积、需求量大、替换难度大等因素,MCU芯片成为当前 汽车 制造中最为紧缺的芯片。
“当前芯片厂商的产能明显跟不上新能源 汽车 发展速度,新建一条生产线需要耗费两年多时间,导致芯片厂商的产能无法及时满足市场需求。” 汽车 分析师张翔认为当前的市场环境有利于芯片厂商的快速发展。
但这并不妨碍市场对国内MCU芯片企业的青睐。近期,MCU芯片板块出现拉升,富满电子、国民技术(300077.SZ)等个股均有超过7%的涨幅。而在股价水涨船高的背后,MCU芯片供应商却纷纷悄然涨价。
价高者得芯片
增幅迅猛的芯片价格自然引发了行业内相关企业的不满。日前,LED电子显示屏厂商深圳蓝普视讯 科技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普视讯”)在官网上发布了有关实名举报富满电子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垄断相关芯片市场的相关文章。其中所述在过去数月的交易中,富满电子多次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IC芯片产品供货合同,并不断要求加价,严重影响了蓝普视讯的生产排期、后续订单的按期履行等,并挤压了蓝普视讯的市场生存空间。
车企的花式自救
“目前我们是采取调整生产节奏或工作日调休等措施,灵活应对芯片供应紧张的问题,努力将影响降至最低。”针对 汽车 行业持续缺芯的问题,广汽本田采取的正是业内最为常见的调整生产节奏。同样采用调整生产节奏的还有大众、丰田、日产、通用等车企。
而伴随调整生产节奏出现的,则是各车企产销呈现出下滑趋势。根据广汽集团7月产销快报,包括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广汽菲克、广汽三菱等合资车企当月产量均出现了月度环比下滑的情况。
如何在缺芯的大环境中破局,是每个车企无法避免的问题。除了调整生产计划,车企正在通过搭建与芯片厂家的合作、自主研发芯片等方式进行自救。
根据广汽集团方面介绍,面对芯片供应短缺状况,广汽集团在短期内通过积极与芯片原厂、芯片供应商沟通,并建立与芯片供应商沟通协同机制。同时加大对芯片产业链投资,在芯片等领域投资了地平线、粤芯、经纬恒润等数十家芯片及先进传感器公司,进一步补强产业链。
此前,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乔跃山与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均建议,芯片行业与 汽车 行业上下游协同贯通,紧密合作。而工信部也在大力支持两个行业的对接与联系,推动共建创新联合体和产业生态圈。
而从长远发展来看,自主研发成为各车企的一大挑战,亦将成为国内车企解决芯片问题的关键。在此次芯片危机袭来之际,早已布局半导体业务的比亚迪显得格外淡定。据悉,比亚迪半导体于2004年成立,并于2005年开始布局IGBT业务。今年4月,比亚迪曾表示,比亚迪在车规级芯片领域布局很早,自主研发、适应性强,几乎不受这次全球 汽车 芯片短缺的影响。
自给自足的比亚迪加大了业内进军芯片的决心。广汽集团表示,目前部分电子控制器(ECU)产品已形成初步的国产化推进方案,广汽集团自主研发的空调控制器已完全自主可控。
据悉, 汽车 市场缺芯问题有望于2022年上半年得以缓解,但如何度过2021年下半年缺芯的日子,车企们的最优解仍未可知。
相关报道见C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席卷全球 汽车 产业的芯片荒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危机之中,或许孕育着中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又一次“超车”的机会。
数据显示,受芯片荒影响最大的是年销售量百万甚至千万辆级的传统车企,但对新能源 汽车 企业的影响并不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相对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 汽车 的产业规模还很小。IHS Markit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 汽车 销量约为7650万辆,而全球新能源 汽车 销量则为324万辆,这一数字占全球 汽车 总销量的比重只有4.23%。此外,当下也并非所有芯片都断供,供不应求的主要是ESP(电子稳定程序系统)和ECU(电子控制单元)这两种车载电脑的核心芯片,主要运用于搭配电子稳定系统、智能发动机控制系统的高端燃油车。正所谓“船小好调头”,相对灵活的产线再加上资源配置优势,使中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在此次芯片荒中可以“心不慌”。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芯片荒正是实现国产芯片替代的最好机会。尽管目前中国车用芯片仍有约90%依赖进口,但正如一位长期观察芯片行业的从业人员所言,从中长期来看,此次芯片短缺可能反向促进国产 汽车 芯片自主替代的大趋势。上汽通用五菱等车企已经发布官方消息称,受芯片断供影响,公司决定全面推进整车芯片国产化工作。
事实上,目前中国已在车用芯片国产化进程的各个节点进行布局,大唐电信、紫光国微、四维图新、全志 科技 、韦尔股份等上市公司近几年也都在加速深入 汽车 半导体产业。得益于中国在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提前布局,中国不少企业都在新能源 汽车 芯片领域占据了先机。例如中国新能源 汽车 头部企业比亚迪,如今已是国内自主可控的车规级IGBT领导厂商,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准,月产能达到5万片,市场份额达18%,仅次于老牌芯片巨头英飞凌,排名第二。今年1月2日,比亚迪半导体启动分拆上市,估值102亿元,投资方中不乏大家熟知的小米、红杉等机构。由此可见,中国 汽车 芯片在技术实力上和国际企业的差距在一步步缩小。
此外,还有不少芯片企业在深度布局新能源 汽车 芯片:华为的车载自动驾驶、5G智能网联芯片及模块已经实现“上车”;韦尔股份2019年以152亿元收购豪威与思比科,进军CMOS图像传感器,如今成为 汽车 图像传感器全球第二;四维图新与方正电机于2020年11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 汽车 电子芯片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大唐电信研发的应用于新能源 汽车 电池管理系统的电池监测芯片,是业界首颗集成电化学阻抗频谱监测技术设计的锂离子电池单芯监测芯片;造车新势力中蔚来也将自主研发 汽车 芯片,并且是自动驾驶计算芯片部分,蔚来 汽车 董事长兼CEO李斌甚至放言,自研自动驾驶芯片并不难,比手机芯片容易。
半导体领域的投资也更加火热。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国内共有2.1万家企业扩充了半导体业务,国内科创板前五大行业中半导体位列第三,企业数达22家,占科创板企业总数的10%。
中国 汽车 产业从来不会浪费任何一场危机。每一次危机都隐藏着机会,危机越大,机会也就越大。早在2020年9月19日,由 科技 部、工信部共同支持,国家新能源 汽车 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国家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牵头发起的“中国 汽车 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旨在加速推动我国成为全球 汽车 芯片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可以预见的是,在国家新能源 汽车 产业政策的支持下,中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如果能在此次芯片荒中抓住机遇,利用传统车企燃油车减产让出来的市场空间扩大市场占有率,就可以再一次实现逆袭。而对于中国芯片产业来说,或可一举打破外国 汽车 芯片的垄断地位,赢得替代红利。从全球角度来看, 汽车 的全球供应链已经成为一个整体,中国如果能在芯片上实现突破,也将为全球 汽车 产业带来巨大利好。(吴蔚)
【纠错】【责任编辑:黄浩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