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成接触的机理来看,任何两种不同材料的接触,都会形成整流效果(因为有接触势垒),因为没有任何两种材料的功函数是完全一样的。以金属和半导体的接触为例,就形成很明显的整流效果,这就是著名的肖脱基二极管。
如果要考虑形成欧姆接触,就要降低两种接触材料的功函数差(或降低其费米能级的差)。这样才能降低他们的接触势垒的高度,使其向欧姆接触的方向靠近。
如何才能做到呢?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对半导体一侧进行重掺杂,使其有更多的载流子,这样接触后可以减小与金属一侧的差距。
半导体是信息化的基础 上个世纪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激光器、以及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发明,对现代信息技术革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发了一场新的全球性产业革命。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进入21世纪,全世界都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源于信息技术革命的需要,半导体物理、材料、器件将有新的更快的发展。 集成电路的尺寸将越来越小,将出现新的量子效应器件;宽禁带半导体代表了一个新的方向,将在短波长激光器、白光发光管、高频大功率器件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纳米电子器件有可能作为下一代的半导体微电子和光电子器件;利用单电子、单光子和自旋器件作为量子调控,将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实用化中起关键作用。 2 晶体管的发明 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时,美国贝尔实验室总裁巴克莱为了适应该室从战时转向和平时期的工作需要,决定成立固体物理组,由肖克莱负责半导体物理小组,成员有巴丁、布拉顿、吉布尼、穆尔等人。 肖克莱和巴丁是理论物理学家,布拉顿是实验物理学家,吉布尼是物理化学家,穆尔是电路学家,这种专业人才的搭配对于半导体物理研究和晶体管的发明是个黄金搭配,精干而高效。他们根据各自在30年代中期以后的经验和后来的考虑,从刚开始成立时,就把重点放在半导体材料硅和锗的研究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用雷达侦察到了德国的轰炸机。雷达的核心就是真空电子管,它能够将微弱电流放大。肖克莱早在1939年就准备制作能够将电流放大的固体器件,以便取代真空电子管。1947年12月,巴丁和布拉顿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锗点接触型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