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的低代码

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的低代码,第1张

IDC预测,未来所有企业都将进化为数据驱动型组织。

数据驱动型组织,意味着其运营、管理、决策乃至创新都是通过数据来驱动的。考虑到如今90%以上的数据都是非结构化数据,这就决定了内容协作愈发重要,内容与业务融合将极大有利于赋能业务和企业生产力提升。

在数字化浪潮中,市场竞争者们都在利用新的平台、工具和关系来参与市场竞争。作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力平台之一,内容协作一定会成为未来所有企业充分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能力。

然而现实情况亦不能忽视,千行百业的业务特点、组织结构、人员情况千差万别,使得内容协作平台同样需要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即如何让内容协作平台跟自身业务更加契合,更加快速、高效的融入到业务之中。

当内容协作越深入到各个业务场景之中,需求的差异化就愈发明显。传统定制开发模式从需求产生、调研到交付,不仅场景纷繁复杂、涉及系统众多,而且人员和设备成本高、交付周期长,很容易让企业自身打退堂鼓。

低代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孕育而生,并逐渐成为大家的“真命天子”。所谓低代码,即只需用很少甚至几乎不需要代码就可以快速开发出应用,并可以将其快速配置和部署的一种技术和工具。

事实上,低代码的故事要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结构化语言的推出,到2000年初诞生的可视化编程语言,再到2014年首次Forrester首次提出低代码概念;在积蓄多年之后,全球低代码市场和生态体系近年来不断走向成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主流赛道。Gartner更预测到2024年,应用软件开发有65%将通过低代码方式完成;75%的大型企业将用至少四种低代码开发工具开发应用。

商业软件世界越来越分散,有数百个垂直特定的应用程序,帮助企业的每个功能区更有效地运作。随着这种情况的发生,这些应用程序需要整合到越来越多的业务工作流程中,这些工作流程是为每个企业定制的。开发人员拥护低代码平台,因为它们提供了快速、功能性的构建块,解决了这种零散的集成问题。

同时,低代码的出现便利了自动化流程管理,为工业互联网提供了想象空间。工业互联网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现场数字化管理,主要依托一体化的信息系统,通过生产数据分析等赋能生产制造。工业互联网的落地离不开智能硬件与企业软件的无缝对接,低代码的出现让企业有望构建起数据驱动的系统,通过开放链接使得工业数据得到有效利用,并增强自动化程度。

毫无疑问,推动数字化转型的组织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开发、集成和自动化的需求。低代码作为其他业务需求的加速,可以帮助彻底改变IT从前端应用开发一直到最复杂的传统集成的所有方面,从而扩展企业的开发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7194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4-25
下一篇 2022-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