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里巴巴披露一份38人合伙人名单,出现一名33岁的年轻人,这意味着,阿里80后们将陆续登上这个商业帝国的管理舞台。阿里人才辈出的战略是什么呢?
一
阿里史上最年轻的合伙人是谁?
1985年出生的蒋凡,应该没想到,在他33岁的时候,成为中国电商帝国核心业务的执掌人以及阿里巴巴最年轻的合伙人。
学生时代,蒋凡就读乌鲁木齐市一中,曾参加2002-2003年度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获得省级赛区一等奖,后来被保送至复旦大学。
2006年,蒋凡复旦大学毕业后,加入在谷歌中国,参与Google地图、搜索质量、内容广告等众多项目的研发,也亲历谷歌中国从进入中国市场到退出的种种战役。
离开谷歌后,蒋凡成为一个创业者,于2010年创办了友盟,一个移动开发者的服务平台,3年后,友盟覆盖近6亿活跃设备、18万个APP和6万开发者,阿里以8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友盟。
蒋凡就在28岁的时候,已实现了财务自由,少年得志,年轻有为。
当时阿里收购友盟,除了产品和技术,还包括友盟的整个团队,蒋凡也成为阿里的一员,但是,蒋凡原本想在阿里待一段时间就走。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时任阿里巴巴COO的张勇相约蒋凡在茶室里谈心,随着茶香飘散,张勇慢慢说道:“想不想咱们一起折腾点事情,以后你可以讲故事给孙子听?在阿里这个舞台上来表演一下,留下一点记忆?”
不知道是张勇“使命感”打动了蒋凡,还是蒋凡觉得自己还可以在阿里“折腾点事情”,就这样,蒋凡留了下来。
2013年,在张勇的直接领导下,蒋凡以“淘宝无线事业部资深总监”身份开始工作,2014年,蒋凡负责牵头手淘的无线化转型,一手打造了淘宝的内容生态。
三年后,2017年12月,蒋凡升任淘宝总裁,张勇在蒋凡任命书上说,“蒋凡加入阿里的几年,始终保持创业者的冲劲,有敏锐的消费者洞察和产品洞察,在整个淘系无线化升级过程中起到了核心驱动作用,推动了淘宝走向数据驱动,实现千人千面。”
两年后,2019年3月,蒋凡兼任天猫总裁、天猫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职务。
进入阿里不到5年时间,蒋凡成为阿里核心电商板块的业务执掌人,众所周知,这两块占阿里巴巴总营收入超过80%,意味着,这位年轻的85后在掌管阿里万亿帝国八成以上江山!
在骄阳似火的六月,蒋凡正式成为阿里巴巴合伙人,是阿里现任38位合伙人中最年轻的一位。
阿里巴巴为什么能够放心让这位年轻人上位,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
阿里巴巴的人才战略是
人才战略到底讲的是什么?
我们认为,关键就是人才三问—— 找什么样的人才、人才是怎么布局的、人才怎么激活的。
第一个问题,阿里喜欢会找什么样的人才?
阿里巴巴前CPO彭蕾,分享过一个阿里八字人才标准:聪明、皮实、乐观、自省。
(1)聪明 ——智商与情商双高,专业有两把刷子。
(2)皮实 ——经得起摔打,经得起锻炼,不骄傲。
(3)乐观 ——理性了解真实情况,依然充满好奇心。
(4)自省 ——经常自我批评和参与团队review。
这其实像是阿里巴巴的腰部人才或者腿部人才的人才准入,属于员工级、主管级。
阿里巴巴头部人才(总监、总裁级)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张勇的想法。
张勇在一次采访说,他在阿里找人标准是,年龄在35-45岁之间,功成名就,财务自由,有深厚的潜力或者优秀的特质的人才。
张勇解释,“功成名就”意味着能力得到过证明;“财务自由”,说明做事的目的不是企图升职加薪,而是“觉得这事情有意思”,张勇认为,心思纯粹的人才能干成大事。
2018年,张勇在一次对外演讲,分享过选人三个标准:
(1)不安分 ——总想干点啥,总想搞点“大动作”的人。
(2)敢担责 ——危急时能上战场、能扛事儿、能有结果的人。
(3)成就别人 ——把自己的盔甲先卸下去一些,愿意主动去拥抱别人。
2019年5月,张勇在湖畔大学给老板们上《领导力》课程,更新了他的人才观:
作为阿里的领导者,最重要的三件事情:
一是做团队不敢做也不能做的决定。
二是承担他们不该承担的责任和他们承担不了的责任;。
三是帮团队搞定他们搞定不了的资源。
谈到阿里人才标准,他提到“主将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
(1)有底线 ——有道德底线,不耍滑头。
(2)有潜力 ——有学习能力,能够从0到1开创业务。
(3)要严谨 ——不要因为挑战新机会让整个企业翻船。
(4)有同理心 ——站在团队角度、对方角度、受众角度,多关心别人,多感同身受。
一路跟下来,你会发现,无论是彭蕾还是张勇,他们对“人才”的描述是感性的,也是非常有d性,体现一贯的阿里巴巴文化中的实用主义。
我试着归纳一下张勇的头部人才三条选拔标准:
1、自驱型的人才 ——成就动机强,有事业心,心思比较纯,高端人才最好是“财务自由”。(马云说过,来阿里的人不是为了一份工作,而是为了一个使命)
2、抗压型的人才 ——敢于折腾,不安分,持续挑战,能够从0到1开创业务,敢于做决定,能抗事,能拿结果。
3、利他型的人才 ——能站在“客户第一”角度,会感同身受,能卸下自己的盔甲,主动成就他人。
以上是阿里巴巴的人才准入标准,我们再简单看一下阿里人才输入方式。
从阿里高管构成来看,大概有五类输入源:
1、坚持的创始派 ——自带阿里十八罗汉光芒的,像马云、蔡崇信等人,截止今天,十八罗汉中依然还有6员大将,还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2、笃定的内培派 ——最典型如童文红,从前台到菜鸟董事长,现在是集团CPO,又如方永新,阿里铁军代表人物,他们早已浸泡出“阿里味儿”。
3、奋进的空降派 ——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原盛大 游戏 CFO的张勇,即将成为阿里董事局主席(马云9月卸任)、原广州百事可乐CFO的井贤栋,现是蚂蚁的董事长。
4、自由的加盟派 ——属于“财务自由”的创业者,被阿里收购加盟,典型如俞永福(UC创办者),蒋凡(友盟创始人),张旭豪(饿了么董事长)。
5、奔放的学术派 ——典型如长江商学院教授曾鸣,现在是湖畔大学教育长、原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王坚博士,现在是阿里首席技术官,最近还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名单。
总而言之,阿里人才板凳的深度和长度在互联网是首屈一指的, 一是人才的开放度, 不拘一格,阿里像个磁铁石,持续招揽各路江湖豪杰, 二人才丰富度, 尤其是年龄层次和女性管理者比例,都让人格外佩服。
三
阿里的人才如何布局的?
关于阿里巴巴人才布局,CPO童文红在2017年的一次采访说得比较全面:
自从阿里巴巴提出打造“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目标,在全面拥抱“五新”(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战略背景下,阿里的人才布局有几个重点:
第一,必须要往前看5-10年去布局人才储备,而且必须是体系化的,这个体系包括目前在全球范围处在第一梯队的公司,他们的布局是什么样的。
第二,必须清楚顶尖的人才在哪里,现在热门的机器学习、芯片、生物识别等,要能画出人才地图。
第三,必须是全球布局,以前的想法是把大牛弄到中国,现在不现实了,要在全球的几大物理布局上更加明确,包括北美、欧洲等。
从童文红的角度来看,阿里的人才布局,可以归集为:
1、人才全球化—— 基于“世界经济体”的目标,人才布局自然不能局限国内,而是把人才base设在全球,这样能够便于“网罗当地人才”。(任正非前段时间说过,很多高端人才不愿意来中国,因为国内的个税太高)
2、人才精英化—— 对于“五新”战略的理解,阿里巴巴需要谋划未来,一是持续挖业内大牛,比如微软、谷歌、Facebook等高管,二夯实基础研究,成立达摩院,批量引入学术界顶级专家和 科技 界的大科学家。
3、人才年轻化—— 这点阿里做的算是不错了,从蒋凡成为最年轻合伙人可见一斑,据阿里在2018年9月公布的数据,阿里平均年龄26岁,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80后”占80%,“90后”管理者已超过1400人,占管理者总数的5%。
这个人才布局的“三化”,更好对应,马云前段时间提出阿里巴巴人才要有“三观”: 未来观、全局观和全球观。
另外,人才布局是真正落地,要搭配组织和文化两只手,因此,童文红“人才战略”还包括:
1、组织治理—— 童文红说,从HR的角度来说,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面向未来的人才布局和业务架构,要设法优化组织,有富有创新精神。
原来阿里巴巴属于平台型组织,现在要成为“经济体”,组织架构必然升级为多元的,网状的,这对阿里巴巴的HR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2、文化升级—— 考虑陆续加入的阿里新员工,风格、基因、文化跟老员工不一样,如何让他们带来的新技术、新想法落地,又让老人身上的“阿里味”能够传递下去,这就涉及到文化升级。
马云2017年提出了一个关键词“Humble”,这不只是一个谦卑的理念,更像是一种进化能力。当你面对复杂的局面,如何去设计一套机制让各方的生态共赢,这是需要想象力的。
四
阿里巴巴如何激活人才?
最近这两年,我们看到百度高管人事震荡、京东血洗”空降兵”……我们也看到人才流动对业务带来的直接负面影响。
为什么阿里巴巴作为10万人规模企业,几千名干部,组织架构年年调整,也经常折腾干部,从外部来看,反而有一种阿里“越折腾越 健康 ”的感觉?
我们研究发现,阿里巴巴人才激活和人才管理机制,有3个特色制度—— 合伙制、班委制、政委制, 值得讲一讲。
1、阿里巴巴的合伙制
根据阿里巴巴最新披露的股权比例,软银是最大股东,占259%,Altaba公司(雅虎背景)为二股东,占94%,马云作为第三大股东,最新占股62%。
对比一下,刘强东在京东持股是167%,李彦宏在百度持股161%,张朝阳在搜狐持股2483%,丁磊在网易持股455%……跟马云持股比例较接近的,马化腾在腾讯持股为861%,任正非在华为只有114%。 这个数据不能说明什么,但也能说明点什么。
马云何以用6%的股份掌控整个阿里帝国?背后的制度安排,就是众所周知的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
阿里合伙人制度始于2009年,2010年正式开始试运营,直到2013年才随着上市临近对外公布,也从最早2014年的27人名单,到2019年,更新为38人名单。
2018年9月,阿里巴巴执行副主席蔡崇信曾向投资人阐释了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的三大特征: 树立道德标准,解决接班人问题,避免关键人风险。
1、树立道德标准
蔡崇信指出,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首先为全公司树立了道德上的高标准。确保公司的 *** 守文化,在考察和选举合伙人的时候,道德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每一位新合伙人,一般经过长达3年的考察,还得获75%现任合伙人的支持,这是一个非常高的门槛,以保证公司合伙人团队有 健康 的构成。
2、解决接班人问题
合伙人制度对阿里巴巴公司治理的第二重意义,是它可以解决公司选拔接班人和培养人才的难题。
大家可以看一下最新38人名单:80后5人,胡喜、蒋凡、蒋江伟、王磊、吴泽明5人,70后有26人,人数最多。70后+80后有31人,累计占比80%。蒋凡是38人中最年轻的,33岁,年龄最大的是59岁,总法律顾问石义德。
3、避免关键人风险
合伙人制度对阿里巴巴公司治理的第三个作用,是以集体决策避免少数关键人员变动给公司带来的管理风险。
正是有这个前瞻性的制度设计,作为创始人的马云才有机会2019年“卸任交棒”。
有关阿里合伙人制度,网上早有深浅不一的解剖,不多展开了。
2、阿里巴巴班委制
阿里巴巴班委制,有种熟悉的陌生感。也许大家更为熟悉的是轮值制,比如华为和京东的CEO轮值制,阿里也有推行轮值制,只不过限定在大文娱板块。
什么是班委制呢——可以理解为一个领导班子代替负责人的角色。 在阿里内部,班委制被认为是阿里近年来继中台战略后,又一个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班委制最早由俞永福引入阿里巴巴,并在随后整合UC、高德等业务,组建阿里移动事业群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班委制本质上属于一种集体决策,主要三个目的,一降低重大决策风险,避免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现象。二作为企业组织变革时的配套措施,为避免大规模人事调整带来的动荡;二激活组织架构和管理层的活力,给予更多年轻人“参政议政”的机会。
1、降低重大决策风险
任正非在评价“华为轮值制”,其观点同样适用“阿里班委制”。
任正非说“过去的管理传统是授权予一个人,因此,公司命运系在这一个人身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非常多的 历史 证明了,这是有更大风险的。”
“轮值期会使公司发展更有持续性,优秀员工使用不当的情况不会发生,因为干部都是轮值期间共同决策使用,优秀员工不会被随意更换。”
当然,企业应用“轮值制或者班委制”,要考虑企业发展阶段、人才板凳和管理成熟度,过早的“集体决策”,有可能延误发展速度和机会。
2、作为组织变革的配套
在阿里内部,有一个神秘的组织部,职级达到M5或者P10以上的自动进入,目前组织部人数超过500人,可以理解为阿里巴巴“班干部”。
这个部门的设立,保证阿里整体战略的统一、文化的延续性以及执行管理的快速反应,组织部每年都会组织“沟通会”,尤其公司战略调整之后。
2016年,阿里战略从“生态平台”转向“经济体”。阿里在“组织部”上面设立一个13人的“经济体发展执行委员会”。这个执委会可以理解为“大班委”。
阿里巴巴“大班委”下面还设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机构,比如“五委四办”,横穿纵穿阿里经济体的所有业务:
“五委”——负责统筹, 注重公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包括技术委员会、人才发展委员会、安全风险委员会、财务投资委员会、公共事务委员会。
“四办”——负责执行, 注重用户维度,瞄准市场,有具体目标,包括农村办公室、全球办公室、用户办公室、企业服务办公室。
阿里巴巴之所以设置如此繁多的机构,因为阿里组织的边界已开始超越纯粹“企业”,你再不可能靠一个“总裁办”来打天下。
3、激活年轻人才的平台
如果说“合伙制”是阿里年轻人的封将台,“班委制”就是阿里年轻人的练兵场。
2015年12月,阿里巴巴CEO张勇发布“中台战略”,同时宣布在淘宝、手机淘宝、天猫三大业务部门不再设总负责人,全面采用班委制,有超过7位以上的80后管理者担任班委。
阿里内部的人比喻说,这相当于一个班级,不设班主任,学习委员、文艺委员等直接向校长反映工作。
意味着,作为集团CEO,张勇直接管理的下属超过30多名,好处是,阿里年轻人有更多“出人头地”的机会。
到了2017年,阿里发布“经济体执委会”13人名单中,1985年的蒋凡、1979年的王磊榜上有名;2019年,阿里合伙人最新38人名单中,70-80后占比超过80%。客观的看,这背后的“班委制”起到一定作用。
马云曾经这么评价 “班委制”,组织阵型的调整,不仅仅是为了传承,更重要的是蜕变。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方可闲庭信步,这是人才队伍上最大的成功。
3、阿里巴巴的政委制
终于谈到HR伙伴能够得着的阿里巴巴政委制,前面的“合伙制”和“班委制”的确有点高大上。
阿里的政委制在2004-2005年被提出,那时,阿里的B2B业务高速发展,需要一支有经验、有文化的专业队伍,来辅助业务部门的经理建设好队伍。
也就是说, 阿里巴巴政委制诞生的源头,其实跟HR其实没多大关系,它是一种内生式的管理需求,它是从业务团队中长出来的。
政委制度是不断演进的,2006年,阿里巴巴对政委提出4个要求:关于人的问题的业务伙伴、人力资源的开发者、公司沟通的桥梁、文化的倡导者、贯彻者和阐释者。
简单是说,就是政委有4个角色,一业务搭档的左右手,二人才的助推器,三员工的知心人,四文化的捍卫者。
2007-2009年,政委逐步与HR体系融合,政委也开始招聘业界优秀的HR,当时行业正在推行三支柱模式(HRBP、COE、SSC),政委顺其自然演进成HRBP,内部叫HRG(Generalist)。
2015年,阿里政委制升级后,有四个新要求:懂业务、促人才、推文化、提效能。
2017年,阿里从“生态”进入 “经济体”时代,阿里政委制又开始一轮新的革新。
1、政委的角色转变
最近阿里CPO童文红表示,“阿里HR以前的政委,是做业务部门的“小棉袄”,这是阿里HR的优秀基因,不能丢。
“但是,平台在不断进步,用一套怎样的文化和机制实现我们的目标?今天各个领域都在谈技术变革,我认为,HR的未来也会是数字化和云。”
怎么去理解“阿里HR的未来是数字化和云”?
我的理解是,之前的HR“摸温度”和“闻味道”是靠经验“望闻问切”,现在要求你会通过大数据、AI、云服务更精准的去做组织诊断和人才诊断。
童文红对阿里的HR未来,提出两个希望:
一希望我们能围绕每个员工开发出一张数据地图,体现个人更突出的特质、找到更适合其发展的领域,以及需要改善的方面。
二希望能经过几年努力,实现数据化运营,在评价和晋升体系方面更加多维、公平公正。
也就是说,阿里政委的角色导向,要从经验导向的 ——“赤脚医生”,逐步升级为数据导向型的——工程师或数据分析师。
2、政委的能力提升
童文红说,“现阶段HR,不仅仅要理解业务,对业务战略方向也要理解。很多业务团队的周会和月会,HR都要参与,这样才能了解业务进展,遇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对于业务目标的制定,HR会参与但不会主导。比如,政委在参与过程中理解团队leader想做什么,并观察他的想法和其他人是不是一致,如果不一致,如何促成他们对话。”
补充说一下,童文红所提倡的“对话能力”,跟传统HR“执行力强”,“反应速度快”不是一个维度的,这侧重需要训练HR的教练技术、控场能力与引导能力。
另外一个,阿里巴巴依然强调HR的“体系化能力”。
童文红说,“随着组织越来越复杂,我们也引进了一些更有体系化能力的HR进来。阿里HR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好东西散落凡间,还没有被很好地体系化串起来。我们也正准备和管理层一起进行体制梳理和升级。
“比如对文化关键词的讨论等,形成一些比较体系化、用数据和系统支撑的东西,并在一些业务单元做改革试点,让业务更加创新、多元和国际化。”
3、政委的使命升级
政委的使命是什么,包括HR的使命是什么,很多人从来没有思考过的,这属于HR比较底层的思考逻辑,包括用户认知和价值共识。
阿里HR对于“使命”之前很多提法。比如“聚一起有情有义的人,共同快乐的做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打造一个有幸福感的组织——透明的天、安全的地、流动的海、充满氧气的森林。
童文红说,“以前人们为的是一份工作,现在加入阿里巴巴的年轻人是自己对这个事情和平台感兴趣,如何让每个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非常重要。
“因此,阿里HR使命是——让进入阿里的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
怎么理解阿里HR的新使命?从工作方法论来看,有两个关键词:
(1)软硬兼施 ——新员工抱着梦想来,尽量给他们打造实现“阿里梦”的平台,但是,有的员工你帮不了它,需要该断则断,保持灵动。
(2)上下兼容 ——向上保证业务方向的正确,推动业务去拿结果,向下对员工的体会感同身受,帮助他们去成长,理解他们的诉求,足够柔软。
童文红有句话说得很有味道—— 做阿里的HR,要眼中有人,心中有爱,脑子里有业务。
HRBP进阶课—行业专家+阿里系专家
HR三支柱通识课程—行业专家+腾迅系专家
课程优惠,不要犹豫哦~
阿里巴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商务交流社群和网上交易市场。下面是我整理了,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篇一阿里巴巴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阿里巴巴集团的发展战略:阿里巴巴集团应该将“商通天下”确定为战略目标,以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业务,整合资讯、支付、物流等多种支撑服务。
关键词SWOT;阿里巴巴集团;发展战略0前言
阿里巴巴集团作为国内最大、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从1999年创立至今短短十余年时间就形成现有规模,各项业务均排名行业第一,这些业绩的取得都源于阿里巴巴集团对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但市场和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阿里巴巴集团要想维护优势地位并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完善发展战略,实现战略升级。
1阿里巴巴集团SWOT分析
11优势
111庞大的客户群
阿里巴巴集团经过多年经营,在国内外建立起竞争者无法比拟的庞大客户资源。客户型别以中小企业、网路消费者为主。2011年,阿里巴巴 B2B 平台会员数超过7500万,网上商铺数量超过1000万,付费会员数量超过100万;天猫已拥有4亿多买家,40000多家商户,70000多个品牌。
112完善的服务平台
阿里巴巴集团所拥有的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国内最强、国际领先,形成对海量中小企业和网路消费者的强大吸引力。阿里巴巴集团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的整体平台架构包括网上企业交易平台阿里巴巴网路有限公司、网上零售平台淘宝网和天猫、支付平台支付宝、电子商务云端计算服务平台阿里云端计算等七部分。
113绝对的市场份额
2011年二季度,阿里巴巴 B2B 市场份额虽同比有所下降,但仍占61%;环球资源网则以4%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2011年淘宝网几乎垄断了国内C2C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的全部,达到九成的占有率;排名第二的是拍拍网。2011年一季度的国内B2C市场,天猫继续保持3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其后为京东、卓越等B2C商家。
114综合性的服务
阿里巴巴通过整合资讯、支付、物流等多种服务,提供完整的电子商务服务。阿里巴巴还通过汇聚丰富的市场资讯,提供动态的资源优化配置服务,使中小企业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市场变化,做出科学决策。
12劣势
121机构官僚化严重
伴随着阿里巴巴集团的规模扩张,机构逐渐膨胀,并直接导致内部官僚化,决策反应速度因此变慢。反应速度变慢、决策机制官僚化、创新机制不到位都深刻影响集团的良好发展。
122信用体系不健全
阿里巴巴B2B的欺诈事件暴露出阿里巴巴内部监管出现漏洞、内部协同机制不到位等深层次问题。另外,一些网上店家利用信用评价制度漏洞通过非正常手段提高信用评价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123发展速度和质量失衡
阿里巴巴集团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而一些长期潜藏的深层次问题却在近期不断爆发。阿里巴巴B2B的“欺诈门”事件和淘宝网的“淘宝围攻”事件的发生暴露出阿里巴巴集团对发展过程中质量建设的指导与规范仍不够完善。
124低门槛准入制的困扰
阿里巴巴近期的一系列丑闻表明,虽然低门槛准入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积累庞大的人气和市场,但从长远看低门槛准入制带来的监管困难是巨大的,低门槛准入制对企业的成长并非都是健康的,产生的深远负面影响是在短期内容易被忽视的。
13机遇
131世界经济的复苏
世界经济形势的复苏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走出危机阴影,为阿里巴巴集团的发展创造了契机。全球经济形势虽然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整体向好的势头开始出现,国际外部需求开始回升,中小企业外贸出口订单增加,对外贸易机会增多。
132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推动面向全社会的信用服务、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建设”,对阿里巴巴集团来说,可以凭借优越的政策环境,实现战略转型,实现更大发展。
133居民消费能力上升
我国居民消费热情高涨,日渐理性和成熟,自主辨别能力也越来越强。随着网际网路的不断普及,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电子商务和网路购物即将进入高速发展周期,这给阿里巴巴集团的发展带来巨大市场和使用者资源。
134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成为新的亮点,发展迅猛。农民网商通过网路销售农村土特山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实现了发家致富。农村创业的氛围更加浓郁,已经逐步形成自成一格的农村电子商务产业丛集。
14威胁
141行业规范的缺失
我国的电子商务服务行业还处在成长发展时期,虽然整体上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完善,但相应的网上支付、交易规范等方面在国家法律和行业规范上依然存在真空。
142市场竞争的压力
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越来越多的企业跃跃欲试,想要进入到这个市场,无论是选择开展直接电子商务业务、间接电子商务业务还是选择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业务,都在不断加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143物流配送的制约
物流是使电子商务活动得以完整实现的关键必要环节。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物流行业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在物流配送速度和服务质量方面、物流企业的资讯化水平和管理能力方面仍有待提升。
144服务能力的限制
依托电子商务平台成长起来的电子商务企业,面对消费者对产品、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业务及企业规模增长对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挑战,以及成本的提升等,都将给阿里巴巴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2阿里巴巴集团发展战略
阿里巴巴集团应该将“商通天下”确定为战略目标。对于阿里巴巴集团来说,仍然要立足于以满足商务需求为目的的电子商务行业,定位于电子商务服务产业,全力打造电子商务服务产业链,以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业务,整合资讯、支付、物流等多种支撑服务,全面建立起一个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21平台业务创新战略
第一,阿里巴巴B2B应加快以会员为导向的收费模式向与服务效果挂钩的收费模式转变的速度,面对的首要难题就是市场流量的变化,所以必须面向国内贸易市场的需求开拓客户群。
第二,以淘宝开放平台简称TOP为核心深度整合平台资源,打通B2B、B2C和C2C平台界限,形成B2B2C的全方位电子商务平台。
22支付业务开放战略
2011年5月央行发放首批支付牌照,部分消除了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但也将导致第三方支付行业面临新的格局变化。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电子商务平台指定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宝应围绕更多金融领域基金保险等进行拓展,并在核心业务领域深耕,广大为中小企业和网路消费者乃至其他客户提供综合性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
23物流业务联盟战略
阿里巴巴集团可以将物流业务应定位为开放的社会化物流服务平台战略即“第四方物流平台”战略,所有电子商务参与主体物流企业、中小企业、网路消费者、电子商务平台等都或免费使用阿里巴巴提供的公共物流服务,从而形成强大的物流联盟。阿里巴巴物流平台是整合第三方物流资源的“第四方物流平台”,供应链解决方案是其主要服务产品。
24云端计算业务领先战略
阿里云端计算要以“建设以资料为中心的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云端计算服务平台”为目标。阿里云端计算要能够提供完整的电子商务云端计算服务,进一步深化电子商务资料采集、处理和应用,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配备强有力的技术基础。为此,阿里巴巴集团需要做好“云”与“端”的布局,提高阿里云的商业价值,创新阿里云的发展模式,明确自身定位和聚焦业务。
参考文献
[1]IDC,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加速资讯化程序—电子商务和阿里巴巴商业生态的社会影响[R],2012
[2]余雨航,唐峰阿里巴巴成功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0,22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了工业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发展方式。重塑了全球产业链分工。
数字经济正以“变局者”的姿态,给全世界带来巨大变化,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首要且不可回避的命题。据IDC调查报告显示,在全球TOP2000的企业中,2/3的CEO 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战略的核心。
就如前一阵子“阿里新掌门”张勇在2019杭州云栖大会上强调的“在数字化驱动和承载的新经济和新社会当中,一切都在被重新定义。”各行各业都在全面走向数字化运营、数字化产业升级。
在资金和技术的推动之下,有些行业已经找到了“头部模式”,但是对于众多的工业企业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
2019——工业互联网动荡的一年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工业企业也开始依靠企数字化转型来达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工业互联网平台向上承载应用生态,向下接入系统设备,是连接工业用户企业、设备厂商、服务提供商等的枢纽,是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发展的核心。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工业互联网产业培育土壤最为旺盛的过国家,截止2019年上半年,已经有超过849%的中国制造型企业开始了数字化转型。已经诞生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平台50余家,部分平台的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超过了10万套,然而,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大部分企业都和预期相差甚远。
万变不离其宗,工业行业所面临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实现数字化转型。我们已经由热火朝天的炒作概念走到了实际效益的阶段,很多企业也由于缺乏对数字化战略的错误认识和牢固的企业根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因为我国大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工业设备相对老旧,协议不开放导致连接困难。在平台基础框架、边缘计算架构、大数据管理、微服务架构、APP开发等方面,主流的技术架构将成为工业互联网新入企业的主要选择。因此,随着平台的速度加快将倒逼设备数据采集技术实现爆发性增长,从而促生很多本地化、行业化的中国特色采集技术的出现,并进一步推进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发展。
IT技术——工业企业数字化战略的核心
IT架构作为战略就绪的核心点,其重构的路径可由数字化走向智能化, 企业IT架构的演进分为三个阶段: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
1、电子化
其特点是交易驱动,通过将原来的线下交易转移到网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效率问题。实现企业数字处理的电子化还存在的许多问题,如系统建设无计划、无序、无组织、无业务线随机建设、系统重叠严重等。
2、信息化
其特点是流程驱动,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信息化。接下来,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信息阶段的it架构:集中化、集成化、专业化和标准化。
集中化:在企业内部,各个分子公司的应用系统集中成组。
集成化:建立一个SOA或ESB系统来支持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
专业化:按照专业化制度。
标准化:建立企业标准。
虽然it体系结构已经发展到信息化阶段,但系统之间的烟囱屏障仍然存在。
3、智能化
其特点是数据驱动。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重构企业组织、流程和规则,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智能化。在智能化阶段,企业可以通过it架构实现业务重塑、创建新的业务模式、关注生态圈、实现企业平台。智能化阶段的企业it架构包括三个层次:前端应用层(如b2b协作、内部商城、新零售等应用)、中间能力层(如结算、税务、会计、支付等)和后端数据层(如数据仓库、数据应用等)。
平台战略——提速数字化转型
面对企业整体数字化转型需求和市面上的碎片化供给,企业原有的自研,定制加标准化产品采购的建设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平台+生态的新模式成为必然。
平台化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赋予或加强了企业在以用户为中心的现代商业战争中最最最核心的能力:用户响应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在商战上先发制人,始终抢得先机。
要用好平台的能力,首先是明确方向,与企业战略匹配;其次是自上而下设计,避免碎片化的方案;三是自下而上实施,项目管理是核心,项目数据是企业的核心数据,因此项目层数字化能力的建设是核心的抓手;最后,阶段推进,价值驱动,从高价值业务做起,价值驱动,试点先行,样本引路,强力推广。
企业需要一个用于构建和运行应用和服务的平台,来自动执行并集成DevOps、持续交付、微服务和容器等概念,帮助企业提高开发资源利用率, 加速资源整合和优化,促进和推动企业数字化、互联网化、智能化转型。
“1+N”平台体系——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佳阵容
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迫切需要一站式集成供应链平台建设方案和服务。市场上的数字产品和方案普遍缺乏整体的数字战略规划,导致路径不清晰;产品应用星罗棋布,整体信息水平较低;数据不流动,业务系统、数据之间没有聚合和交互,数据孤岛现象严重,不能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技术体系落后,整体维修性差,性能稳定问题突出。
数商云工业供应链系统开发“1+N”工业供应链平台体系,分PC端和App端,利用自主研发的优势,和行业多年的经验积累,为解决诸多客户总结行业痛点,积累完善产品系列而诞生的供应链管理的软件。
“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秉承一个理念,建设一个平台,具备关键技术,搭载N个应用,做到对传统工业企业的关键要素进行全面的感知和实时互联,实现平台的数字化、系统化、智能化,从而驱动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
一个理念:是指数字化企业理念,是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它结合先进的精益建造理论方法,集成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统,实现工业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和智能化,构建项目、企业和行业的平台生态新体系,从而推动以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为代表的产业升级。
一个平台:是我们的工业,包含了技术、数据和业务,是驱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他是我们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快速通过组件生成应用,组成灵活解决方案的保障,也是我们能够连接产业链上的生态合作伙伴的软硬件产品,共同为客户服务的一个必需品。供应链平台
关键技术:通过大数据技术提供项目层的全量数据,并提供数字资产管理,数据服务管理,以及数据智能处理(统计,汇总,预测,科学分析)能力;平台能够从现场、影像中提取信息并应用。
N个应用:一套兼容应用生态伙伴的集成应用。完善地覆盖业务场景。
不难看出,通过数字化思路,以及信息技术来改进工业企业各干系组织、协同作业的新工业方式,将有效满足数字时代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新需求。数字化转型是整个经济体的大发展趋势,企业在顺应发展潮流加快自身转型的时候,切记不可本末倒置,牢记用技术提升体验,用数据挖掘价值的核心思想。未来,数商云供应链将能更好地赋能智慧工业,承载起智慧工业互联网的蓝图构想。
作者:云朵匠 | 数商云(微信ID:shushangyun_com)
前一阵,阿里公布了新一季度财报,值得关注的是,在淘宝和天猫线上实物商品GMV出现增长瓶颈的同时,阿里的全球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4%。其中,国际零售部分增长3%,国际批发部分增长6%,超出市场预期。在蒋凡的带领下,阿里在海外战场上的表现,好过预期。
事实上,近年来阿里对海外业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21年12月,阿里进行了大幅度的组织架构调整,沿用多年的2C(面向消费者)业务和2B(面向企业)业务架构被重整,取而代之的是国内和海外两大业务板块。而重中之重的海外业务,由有着“阿里流量王”之称的蒋凡负责。
上任一年多,蒋凡从国内转型到国外,为阿里出海业务,特别是速卖通业务板块带来了三个新的变化。
一是构建跨境出海统一中台。蒋凡上任前,阿里海外的业务板块主要包括Lazada、速卖通、Trendyol和Daraz等2C业务以及阿里国际站等2B业务。蒋凡上任后,将跨境业务相关的团队都统一到了速卖通,负责将中国商家的货品卖到海外,构建起了国内卖家跨境出海的统一中台。
二是提高准入门槛,将速卖通逐步天猫化。22年年初,阿里速卖通推出了四大新政——“对已入驻商家进行年度销售额考核;提高新商家的入驻门槛;关闭个体工商户入驻入口;限制商品发布数量。”一系列的动作,都指向了提高优质供给,从而让好商品卖向全球的目标。可以看出,蒋凡正在逐步将自己在淘系平台的成功经验应用到海外业务之上。
三是全球物流能力的提升。以巴西为例,未来3年,蒋凡带领的阿里海外业务团队将围绕本地物流配送、清关、分拨中心、智能快递柜等各环节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巴西的 10 个城市里再设立 1000个储物柜,用于包裹和食品配送。而除了巴西,全球速卖通最近还转向了韩国。自前年在韩国推出了三到五天送货服务后,去年又向韩国市场投资了100亿韩元(700万美元),加强优选仓建设,从优选仓发往韩国市场的订单将逐步实现“隔日达”,部分订单可以做到“次日达”。高效的物流履约能力,将大幅降低因空间距离产生的影响,弥补中国卖家的出海短板。
随着全球疫情的逐渐稳定,海外消费市场稳步提升已是板上钉钉。在这样的背景下,蓄力了一整年的阿里海外业务,明年的表现值得更多关注。
1月30日晚间,阿里巴巴公布了其2019财年第三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阿里云营收规模为2136亿元,4年间增长约20倍,飞速发展的阿里云已是亚洲最大的云服务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范围内,3A(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Alibaba Cloud)占据了超过七成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市场,阿里云更是一骑绝尘,其市场份额相当于第二名到第九名的总和。
转型2B的关键
数据显示,阿里云在近2年保持营收高速增长,2018年4个季度的营收分别达到4385亿、4698亿、5667亿和6611亿元,全年总营收2136亿元,相比2017年,全年营收1117亿元增长913%。
2018年11月,阿里又一次启动组织架构调整,将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整合全集团技术团队,将集团中台和达摩院的技术与阿里云技术结合,目标是构建数字经济时代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化基础设施。
这一次调整释放阿里巴巴继续强化2B业务的信号。
事实上,阿里是从2B业务起家的,阿里B2B公司就是服务中小企业的外贸生意,后来才有2C业务淘宝天猫等等,所以阿里一直是2C和2B结合的路线,2B业务除了阿里云还有阿里妈妈、阿里钉钉等。
但就现阶段而言,阿里云是阿里的王牌,未来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据统计,40%的中国500强企业、近一半中国上市公司、80%中国 科技 类公司都在使用阿里云,数字经济正在阿里云上得到快速发展。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云计算将颠覆原有IT产业格局。
目前来看,阿里在B端优势明显,业内流行一种观点,互联网下半场的重心是由C端转向B端。
根据这种观点,阿里显然已经领跑互联网下半场。
国际化的排头兵
马云曾经说过,他希望成立一家由中国人创办,但属于全世界的公司。因此,国际战略是阿里发展的重心。
而阿里云是阿里国际化布局的重要一环,扮演排头兵的角色。
阿里目前的主业务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电商,云计算,数字媒体与 娱乐 ,创业业务及其他。
电商是阿里发家的核心业务,在国内优势明显,但在国际上的扩张并不理想。
欧美电商市场是亚马逊的天下,日本则有乐天,阿里只能在东南亚以及拉美等地区寻求机会,然而这些市场体量较小,不足以支撑阿里全球扩张的野心。
阿里的移动支付同样难以在国际上扩张,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有着完善的xyk体系,何况他们有自己的移动支付,某种程度上,支付宝的成功借鉴了PayPal的经验。
而云计算则不同,目前全球云服务市场呈现出“3A竞争格局”,即以亚马逊、微软和阿里为首的第一集团垄断了超7成的市场份额。
阿里在云服务方面和亚马逊以及微软在同一水平上,强如谷歌和IBM都稍逊阿里一筹。
云计算为阿里带来了弯道超车的契机,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打败当地巨头,并非不可能。
题主提到的华为云、腾讯云、阿里云、金山云都是当下国内比较有名气的云,如果非要说谁最厉害,我觉得应该是阿里云。
首先,从全球知名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的数据来看,阿里云稳居全球公有云IaaS市场前三,并且增长速度最快,而且优势还在不断扩大。在国内,根据IDC的数据,阿里云也占据了476%的市场份额,这体量其他云也望尘莫及。
其次,前阵子Gartner又公布了2018年全球数据库魔力象限,阿里云作为中国唯一厂商进入远见者象限,在严苛的评选条件下,我国 科技 企业强势多次进入该榜单,阿里云的实力不容小觑。
至于其他云,除了在实力上与阿里云相差甚远,一直默默无闻之外还各有“硬伤”。
几家云厂商相比之下,还是阿里云更厉害。
目前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亚马逊AWS占据统治地位,而且是独一档的存在。
而在国内云计算市场,阿里云占据行业第一、独立统治第一阵营,紧随其后的是腾讯云、金山云、电信云占据行业第二阵营,再往后份额就是百度云、华为云、以及七牛云、网易云、Ucloud等等这些组成的行业第三阵营。
那么阿里云到底是有哪些优势呢?大家都知道,做云计算最早的是亚马逊,早在2006年亚马逊已经开始布局云计算了,而紧随其后的就是2009年阿里巴巴在王坚博士带领下就开始了云计算业务。
用阿里云副总裁的话说,中国的有两种云,一种是拿来云,一种是自主可控飞天云。
能说出这样的话还是需要底气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阿里云的飞天 *** 作系统,飞天是阿里云自主研发的大规模云计算 *** 作系统,能够将全球数百万台的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为这个 社会 提供强大的算力。
全新一代的飞天20,具有秒级启动ECI到云端超算集群的全覆盖,对计算和AI能力进行协同控制,实现全球可达到网络以及全方位的IPv6的支持,随时随地实现连接,兼容市面上几乎90%以上的物联网解决方案。
飞天20支撑起了阿里云遍布全球各地的基础设施,针对于亿万个端进行适配,其中阿里云飞天的设计理念是AI是大脑、IoT是神经网络、而计算是心脏,总体来说就是万物智能。
阿里巴巴做云计算是有先天优势的,电子商务公司本来就是云计算的最好试验田。
天猫双十一,阿里云最好的试验田,要知道且不说别的,就只说天猫双十一的峰值,今年就达到了451万笔/秒,这个就算是拿到世界上,也是一个很高的成就。经过十年的双十一历练,阿里云已经获得了最好的锻炼,可以说是一步步实战中积累起来的。
除此之外,在阿里云顺利走向市场以后,国内基本上除了巨头企业,大部分都是阿里云的客户,这些客户里面包括了饿了么、菜鸟网络、优酷等众多企业,而且现在这些企业还融入到阿里的生态中,可以说战绩辉煌。
因此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目前阿里云在国内依然拥有绝对的行业领先优势,不过目前腾讯云、金山云、百度云在后面追赶也很快,份额提升得很快,也不能算完全占据统治地位,只能说目前阿里云依然是国内云计算龙头老大。
这几家云厂商比较来看,阿里云应当是最厉害的,那么我就从这个方面来说说我的看法。
先来说阿里云吧,阿里云的实践场景是非常丰富的。最初,阿里云的技术应用在了蚂蚁小贷中,后来,阿里云的很多新技术也都最先在阿里巴巴集团内部实践。
有人认为,阿里的技术实力越来越强是因为其电商的溢出效应。
毕竟阿里巴巴旗下有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和全球最大的支付平台,而淘宝和支付宝所需的大规模调度、消息处理、分布式数据库等都需要云计算的支撑。尤其是每年双11、双12不断突破记录的流量高峰,都要求阿里云不断提升技术能力。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全面。因为除了阿里巴巴集团内的场景,阿里云还有大量行业标杆企业的实践,比如国税总局、海关总署、新浪微博等等。
就拿新浪微博来说吧,大家都知道,春节期间新浪微博的流量非常大。 在阿里云的支持下,微博搭建起了一个社交媒体云混合架构,结合实时数据对预估峰值进行动态调整,不仅减少了1400台服务器的购买,还支撑了用户182亿次阅读量和8亿次红包领取。
反观其它云, 华为作为一家老牌通信企业,主要经营的是通讯设备,最了解的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这些运营商的需求,对于企业的互联网技术需求了解并不多;腾讯则是做社交起家,缺少ToB的基因;金山是做软件开发的,都没云计算的技术和实践提供更多助力, 从这一点上来说,这几家云都缺少应对互联网场景技术的经验。
再来看服务的客户,我从华为云的官网查了一下,看到只有拓维信息、郑大信息几个案例;腾讯云的客户大多集中在 游戏 和社交产品;金山云的客户数量不够多,也缺乏说服力。
这样比较下来,大家应该心里都有底了,所以我说阿里云最厉害。
个人排序:华为云 -->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
从技术积累、市场份额、营收等因素来看,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都属于第一梯队,金山云在第二梯队,阿里云在四者中领先优势明显!
根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 Group发布的2018年Q1全球主要云厂商排名来看,AWS、微软、谷歌、阿里云和IBM分列前五;而在亚太地区,前五名分别是AWS、阿里巴巴、微软、谷歌和腾讯。
阿里云
2008年9月,阿里巴巴确定“云计算”和“大数据”战略,决定自主研发大规模分布式计算 *** 作系统“飞天”。
2009年9月,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是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及人工智能 科技 公司。
2016年10月,杭州联手阿里云发布城市大脑,人工智能ET帮助治理交通。
2017年12月20日,阿里云在云栖大会·北京峰会上正式推出整合城市管理、工业优化、辅助医疗、环境治理、航空调度等全局能力为一体的ET大脑,全面布局产业AI。
2018年9月22日,2018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宣布成立全球交付中心。
2017年11月1日IDC发布“2017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半年度跟踪报告”,阿里云位列中国云计算第一。
北京时间2018年2月1日晚间, 阿里巴巴集团公布 2018财年第三季度(2017 年 10 月至 12 月底)财报,阿里云连续第 11 个季度保持规模翻番,该季度内同比增长 104% 达到 3599 亿元。2017全年阿里云累计收入约112亿元,是国内首家百亿规模的云计算服务商。
腾讯云2010 年02 月,腾讯开放平台接入首批应用,腾讯云正式对外提供云服务(包括CDN 等)。
腾讯云包括云服务器、云存储、云数据库和d性web引擎等基础云服务;腾讯云分析(MTA)、腾讯云推送(信鸽)等腾讯整体大数据能力;以及 QQ互联、QQ空间、微云、微社区等云端链接社交体系。
2017年11月1日IDC发布“2017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半年度跟踪报告”,腾讯云位列中国云计算第二。
在2018年9月份的腾讯架构调整中,全新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成立,这意味着腾讯将全面发力B端市场。
2018年11月14日晚间,腾讯公布截至2018年9月30日未经审核的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腾讯总收入为人民币80595亿元(11716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4%。期内盈利为人民币23405亿元(340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报告称,腾讯云财务数据首次被公开,前三季云服务的收入近60亿人民币,第三季度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逾一倍。
华为云华为云成立于2011年,贯彻华为公司“云、管、端”的战略方针,依托于华为公司雄厚的资本和强大的云计算研发实力,面向互联网增值服务运营商、大中小型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等广大企事业用户提供包括云主机、云托管、云存储等基础云服务、超算、内容分发与加速、视频托管与发布、企业IT、云电脑、云会议、 游戏 托管、应用托管等服务和解决方案。
2017年3月起,华为专门成立了Cloud BU,全力构建并提供可信、开放、全球线上线下服务能力的公有云。
截至2017年9月,华为共发布了13大类共85个云服务,除服务于国内企业,还服务于欧洲、美洲等全球多个区域的众多企业。
华为云数据中心:华为全球建立480个数据中心,其中有160个云数据中心。
作为国内公有云第一梯队,华为云增长势头迅猛;在2018年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称云服务已经成为华为整体业务的底座与基础,;华为还宣布将于12月底在南非正式上线提供云服务,这也是全球首个在非洲用本地数据中心提供服务的公有云服务提供商。
金山云创立于2012年的北京金山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山云),是金山集团旗下云计算企业,于2017年跻身于中国公有云市场三甲。
2017年11月1日IDC发布“2017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半年度跟踪报告”,金山云位列中国云计算三甲。
截止到2018年1月29日,金山云已完成D系列72亿美元融资,估值达2373亿美元。
四云对比1从市场份额的角度(2017):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华为云
预计2018年,华为云有可能会上升到第三位。
2从估值角度:阿里云〉 腾讯云 〉金山云。
(华为不上市,华为云也难以评估)
3论综合技术实力来看: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金山云。(仅个人看法)
先排除金山云
现在是阿里,腾讯,华为
三年后阿里,华为,腾讯
五年后华为,阿里,腾讯
我有使用过腾讯云和阿里云,对于华为云和金山云来说,我并没有使用过,所以我没有办法评判他们谁更加的厉害一些。
目前来说我的主力服务器全部放在阿里云上,腾讯的云服务我现在曾经使用过,但是我后来放弃了。
相对来说,阿里云的服务的话,各个方面都非常的周全,提供的各种工具也相当的多,在进行服务器维护的各个功能上都是比较完善的,所以我个人使用还是比较方便的。
腾讯云相比阿里云的话会有一些缺失,并且在价格上还不一定更加便宜,所以我在使用了一台腾讯云的服务器之后,我就放弃使用腾讯云的服务器了。
目前我个人有十几台服务器,全部是使用了阿里云的云服务器,从稳定性到数据备份以及各个方面来说都让我相当的满意。
所以我个人会推荐大家使用阿里云的云服务。
华为云、腾讯云、阿里云、金山云相比,可以很肯定的说,阿里云是从技术、规模等方面最强的,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在中国,阿里云占公有云市场43%的份额,而保包括腾讯云在内的其他公司占比之和加起来才相当于阿里云的份额。在世界,近5年来,阿里云增速高达12倍,甚至超越了排在第一的亚马逊AWS。
过去10年,阿里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开创中国云时代;二、研发了中国的云 *** 作系统和城市AI平台(飞天:中国电子学会 科技 进步奖,城市大脑:国家AI开放创新平台);三、云普惠各行各业数百万客户。
阿里云有以下五大优势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到万物互联网,互联网成为世界新的基础设施。飞天希望解决人类计算的规模、效率和安全问题。飞天的革命性在于将云计算的三个方向整合起来:提供足够强大的计算能力,提供通用的计算能力,提供普惠的计算能力。
飞天系统的整体技术架构图 飞天系统的服务能力飞天20可满足百亿级设备的计算需求,覆盖从物联网场景随时启动的轻计算到超级计算能力。飞天20相比上一代 *** 作系统的升级包括秒级启动ECI、云上超算集群的全场景覆盖、云边端一体的协同计算和AI能力、支持IPv6等多个方面。
飞天20支撑了阿里云遍布全球的基础设施,针对亿万个端进行广泛适配,可覆盖最后一公里的计算。计算是心脏,AI是大脑,IoT是神经网络,这是我们对万物智能时代的构想,也是飞天20的设计理念。
飞天20系统在物联网方面的连接能力显著升级,其兼容市面上90%物联网通信方案。在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宣布,基于飞天平台的杭州城市大脑升级到20,覆盖杭州市共420平方公里,接管了1300个信号灯路口、接入4500路视频,处理数以百亿计信息的实时分析。
阿里云业务目前已成为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创收渠道之一,阿里2019财年第一季度(2018年4月至6月底)财报显示,公司云计算业务营收达到4698亿元,同比猛增93%。
总结目前阿里云已经在在城市、工业、零售、金融、 汽车 、家庭等多个场景推出ET大脑等“产 业AI”方案和相关人工智能产品,例如基于CPU、GPU、FPGA等异构计算平台,面向开 发者的机器学习PAI平台,以及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视觉识别等130多款细分产品。
从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足可以看出阿里云无论从技术、服务能力、规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我看来,国内云服务竞争力来看,主要在BAT,全球主要集中亚马逊和微软。今天刚好有一篇关于云服务的内容,在此分享,大家一起来探讨,在我看来,云服务的核心是在于物联网。
以下是《万物互联将至!BAT激战云端,以此抢夺物联网赛道》部分内容:
互联网已成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物联网,所带来的信息 科技 席卷全球,作为未来发展重要方向,承载了世界梦想,被视作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但要发展物联网,贯穿所有智能设备所需要各平台成为产业发展基础,才能使的物联网得以实现。
云计算作为物联网重要基础设施,是物联网产业发展基石,在这条赛道上聚集了亚马逊、微软、谷歌和BAT与华为等重量级玩家,但对于云服务商来说,丰富的云应用是深入市场核心,因这些一线巨头的入场,2019年物联网将更值得期待。
全球 科技 巨头争夺云服务市场移动互联网红利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万物互联发展得益于Sigfox、LoRa和NB-IoT为LPWAN低功耗广域网无线技术发展增速迅猛,2017至2023年期间,LPWAN连接复合年增长率为109%,到2023年,仅连接方面支出将会超过45亿美元。
图表来自IoT Analytics
物联网连接规模日益扩大,在这个大连接时代,势必产生海量数据,继而需要云平台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利用数据有望创造更多的全新的商业机遇。至此,基于海量物联网设备的连接,提供软件和平台相结合的厂商将会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面向各行业的物联网云平台运营而生,继而激活数据价值。
在物联网高级顾问杨剑勇看来,云服务打通云端边并结合AI能力,助推物联网应用至各行业,同时,各巨头相继进入,行业竞争格局也将更加残酷,在平台层最终比拼的是应用能力,覆盖医疗、教育、交通和制造等丰富应用的云平台是争夺物联网这一张船票的核心。
亚马逊
作为全球云服务市场领头羊的亚马逊,亚马逊和微软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且最具规模的云服务商,丰富的应用促使基于他们的云平台构建的物联网应用无处不在,在医疗方向,借助Amazon SageMaker,GE Healthcare可以通过强大的人工智能工具和服务来促进患者护理的改善。
微软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大部署物联网,微软以云服务+人工智能构件生态,已经广泛应用互联网服务、智能硬件和工业制造等各行各业,Azure IoT等服务帮助制造商实施工业40,包括ABB、通用电气和西门子等工业巨擘都在利用Azure开发自己的物联网平台。
BAT抢夺物联网赛道腾讯云今年战略重大尤为坚定,积极推进云服务战略,不过在这一市场,阿里云深耕行业多年,百度云快速发展,腾讯云在这一场争夺战中还面临诸多考验。
百度
国内三大互联网巨头将在物联网时代再次激战,百度云以ABC+IoT+智能边缘促进物联网应用落地,早在2016年,百度云就提出ABC三位一体战略,现在则正以ABC+IoT+智能边缘促进物联网在各垂直领域展开大规模应用。
百度云ABC+IoT解决方案走在了行业趋势前端,经过多年积极 探索 和发展,百度云ABC已升级30版本,ABC30就是希望智能无处不在,数据真正发挥其价值。百度云作为百度AI能力、百度资源、行业解决方案的对外服务输出窗口,已助力更多企业合作伙伴向智能化和AI化升级。
在产业应用落地方面,百度云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提供了更易用的解决方案,在15个细分行业的全面布局,生态版图已经覆盖金融、钢铁、家居、 汽车 等领域,大力推进百度云ABC能力在各产业落地。
阿里
阿里云作为阿里巴巴旗下云计算企业,阿里云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2019财年上半年营收突破百亿,在全球市场与亚马逊和微软形成三足鼎立态势,如今阿里云在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再次提升,升级为阿里云智能,将阿里巴巴集团在过去几年在实施的中台战略过程中构建的智能化能力,全面和阿里云结合,向全 社会 开放。
在过去几年中,阿里云依托云+AI+IoT能力先后众多大企业提供服务,希望在5年内要连接100亿物联网设备,至此看到了阿里云在各行业应用案例落地,通过云+AI+IoT三驾马车能力赋能全行业变革。
腾讯
就在今年9月30日,腾讯对组织机构进行了大调整,积极面向产业互联网转型,提升云服务战略,新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整合腾讯云、智慧零售、安全产品、腾讯地图、优图等核心产品线,帮助医疗、教育、交通和制造业等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事实上,早在2014年,腾讯就在积极 探索 并推进万物互联发展,以连接一切搭建生态助力物联网发展,微信向万物互联延伸,凭借庞大用户和小程序攻城略地,微信早已超出社交属性,伴随平台属性越来越强,承载了腾讯对物联网的憧憬。
与此同时,腾讯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后,通过整合自身技术和生态资源,腾讯云正构筑全链路的开发者服务体系,帮助人工智能、物联网、小程序、云原生领域开发者快速成长,助推产业互联网升级,这是腾讯云副总裁王龙在首届腾讯云+社区开发者大会透露的信息。
如今,小程序生态的快速发展,另外,腾讯云将依托腾讯20年丰富的技术和生态资源,一如既往地秉持开放和连接战略,聚焦新趋势、新技术和新应用,全方位助力打造产业互联网,做好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助手。
最后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云计算作为基础平台的价值在于能够提供新零售、新制造、新能源和新交通等行业的解决方案。并在边缘智能和AI技术加持下,物联网将会以更加快的速度应用至各个垂直行业,赋能产业快速提升应用与服务的技术水平,而巨头们以云平台搭建庞大物联网生态也加速全 社会 数字转型。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变化,其核心竞争力以及各部门和岗位的人员配备情况也会随时发生变化。组织发展的过程中总会涌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及时进行组织诊断、有效的识别和解决组织已经出现的或者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对组织进行全面的诊断,依据对组织结构的特征分析,找到变化的根本原因呢?企业需求不一样,因而我们在组织诊断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的组织模型确定我们诊断的内容,常见的组织诊断模型有:
01
一致性模型组织法
管理者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有时候问题的原因不查自明,但在许多情况下,种种复杂因素给查找企业问题的原因带来不便。一致性模型是一种能够迅速而准确地确定企业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的方法。
一致性模型是一种以一致性为基础的问题解决方法,此方法,容易 *** 作,并已经得到大量研究和实践的证明。这个方法不需要外部的咨询或复杂的技术,它曾在世界各地被管理者们——从总裁到基层管理者使用。一致性模型方法中指出,战略与组织的4个基本要素——关键目标与工作流程,正式的组织安排,人、文化之间的协调或一致性,导致了今天的成功。这些因素之间的不一致、缺乏协调或不相容,几乎始终是形成目前绩效缺陷的基础(如下图)。
02
麦肯锡的7s模型
麦肯锡7S模型(Mckinsey 7S Model),简称7s模型,是麦肯锡顾问公司研究中心设计的企业组织七要素,指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风格(style)、员工(staff)、技能(skill)、战略(strategy)、共同的价值观(shared values)。
7-S模型指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风格(Style)、员工(Staff)、技能(Skill)、战略(Strategy)、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也就是说,企业仅具有明确的战略和深思熟虑的行动计划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企业还可能会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失误。因此,战略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
在模型中,战略、结构和制度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硬件”,风格、人员、技能和共同价值观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经营的“软件”。麦肯锡的7S模型提醒世界各国的经理们,软件和硬件同样重要,两位学者指出,各公司长期以来忽略的人性,如非理性、固执、直觉、喜欢非正式的组织等,其实都可以加以管理,这与各公司的成败息息相关,绝不能忽略。
03
加尔布雷斯的星型模型
杰伊·加尔布雷斯提出的星形组织模型,认为组织有5个基本要素:战略、结构、报酬、流程及系统。
在模型中,管理者需要针对不同的管理杠杆回答下列问题:
战略:组织的愿景是什么?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是什么?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人员:需要怎样能力的人?如何开发他们?
结构:怎样划分工作?有多少管理层级?
流程:哪些人需要沟通和协调?需要使用哪些系统和活动来协调、沟通和建立目标?
报酬:需要测量和奖励哪些行为、结果和价值观?如何测量?使用何种手段?
04
盖洛普Q12测评法
盖洛普Q12测评法就是针对前导指标中员工敬业度和工作环境的测量,盖洛普通过对12个不同行业、24家公司的2500多个经营部门进行了数据收集。然后对它们的 105,000名不同公司和文化的员工态度的分析,发现这12个关键问题最能反映员工的保留、利润、效率和顾客满意度这四个硬指标。这就是著名的Q12。
乔治·盖洛普认为,对内没有测量就没有管理,因为你不知道员工怎么敬业、客户怎么忠诚。盖洛普拥有员工自我评测忠诚度和敬业的指标体系,Q12就是员工敬业度和参与度的测量标准。
盖洛普还认为,要想把人管好,首先要把人看好,把人用对。给他创造环境,发挥他的优势,这是管人的根本。用中国的话来说使每个员工产生"主人翁责任感"--盖洛普称作敬业度,作为自己所在单位的一分子,产生一种归属感。
盖洛普公司发明的Q12方法在国际大企业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其主旨是通过询问企业员工12个问题来测试员工的满意度,并帮助企业寻找最能干的部门经理和最差的部门经理。
05
韦斯伯的六盒模型
如果有一种模型能帮我们系统性地认清现实,那么它就是企业发展中应该学习并掌握的。而韦斯伯德的六盒模型就是其中最简单且极具实 *** 性的选择。
韦斯伯德的六盒模型是以组织内部视角、不断检视业务实现过程的利器。它可以帮你“盘点现状”、“打开未来可能性”,以及搭建起现实与未来的桥梁。 相较于前几种模型工具,六盒更为方便适用。
2010年,六盒模型被引入支付宝团队使用,阿里巴巴集团组织与人才发展资深顾问黄建东老师对它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和具体实践。从此六盒模型在阿里被广泛应用,包括阿里云、淘宝、天猫等子公司和事业部,并得到实践的迭代优化,让这个工具成为被广大HR熟知的工具模型。
阿里内部有句话: “不管业务和组织架构怎么变,六个盒子跑一遍” ,可以想见,“六个盒子”在阿里的应用多么深入和广泛。
它从六个维度展开诊断:
Box1-使命/目标:使命与目标是组织的起点,没有这个盒子就没有组织;公司是否有清晰的使命?员工是否理解并认同公司的使命?
Box2-组织/架构:组织架构如何能够支持使命/目标的达成,需要怎样的架构去支持目标的实现?
Box3-关系/流程:组织中谁应该和谁在一起工作,做什么?主要看流程有没有,从架构和业务流看关系/彼此之间的关系;
Box4-帮助机制:支持组织工作的系统机制是哪些?哪些机制可以帮助团队成员完成目标?
Box5-奖励/激励:明确的奖励系统向员工传递组织真正的期待。组织如何激发员工动力实现目标?
Box6-领导/管理:盒子6位于模型的中心,韦斯伯德认为这个盒子最为重要。领导者们是如何平衡其他5个盒子?若失衡时要采取怎么样的行动及时修正?
学六个盒子,必学阿里。 黄建东老师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组织与人才发展资深顾问,拥有二十多年人力资源项目管理经验,曾协助阿里B2B、天猫组织转型。将“六个盒子”引入阿里推动组织变革。可以说,黄建东老师的声音即是OD业内权威的声音。
布道教育与一起做OD联合推出黄老师六个盒子OD专场,第一期已经圆满结束。到场的学员都深入学习理解了六盒模型,并能够将其运用在自己的组织中。他们积极提问、交流,直到课程结束还意犹未尽。
不少因故未能参加六个盒子OD专场的学员都在期待新一期课程的举办,在大家的期盼下,六个盒子OD专场杭州站来啦!黄建东老师将现场展示六个盒子的魅力,让你学习理解六个盒子,并实际运用到自己的组织当中。本次课程名额有限,招满即止!
布道教育&一起做OD
OD专场 杭州站
《六盒模型与组织诊断》
—20201016 —
高效的组织诊断利器
盘点现状
打开未来可能性
搭建起现实与未来的桥梁
王如晨/文
腾讯2020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展示了完整的产业互联网图景,其开放之姿态,场景落地之多元,垂直渗透之迅猛,不同以往。
甚至过去较难直接涉入的制造业数字化以及与服务业协同的领域,亦开始呈现纵深布局。一个兼具2B气质的腾讯形象凸显出来。若只看场景,腾讯2B似乎完全不逊阿里集团。
但一个细节透露出别样味道。大会上,腾讯一片“中台、大脑、协同、2B底座”词汇,在教育场景上,它也蹦出了“ *** 作系统”。
这是2019年以来腾讯话风特征之一。这很“阿里味”呵呵。
不止腾讯。几个月来,京东“大中台”、“ *** 作系统”词频高企。尤其冲刺科创板的京东数科,更是不遗余力,连“全域营销”也喊出了。更多中小同业甚至传统企业也在不断复制、阐释。
问题来了:
一、同质化表达反映了什么信号?
二、腾讯们集体话风是否瓦解阿里话语体系?
就同质化表达看,一重信号反映出一种整体发展趋势。那就是整个行业乃至 社会 面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
这已成共识。体现在企业尤其行业巨头身上,它们集体经历着系统性与结构性变化。至少包括:数据与技术维度的打通;产品与业务维度的数字化、积木化、敏捷化;场景与生态重塑;组织维度协同等。如此,它们就具备对外输出、赋能、构建新生态的能力。
第二重信号跟疫情、当局政策指引有关。疫情给许多行业带来冲击,也进一步催生、激活、激发各种数字化机遇,整个 社会 层面的数字化进程亦全面觉醒。
而在当局“数字新基建”政策指引下,巨头们开始重新定位,从数据、技术、价值链、平台、生态、组织等维度全面推动战略落地。
另一重信号,也跟资本市场有关。它有利于提升股价,抬高未来的估值。
亚马逊这方面最典型。事实上,早在1999年,它就定义自身为“技术公司”,赋能行业,而不是“电商企业”。2003年构想AWS雏形,2006年成军。经过10年曲线,今日已成其营收与利润核心。亚马逊市值也一度登顶全球冠军宝座。微软自2014年纳德拉接班后,经历一番数字化、系统化、结构化的改造,成功变身全球云计算核心玩家,市值同样也曾登顶。
起步于B2B,随后走向C2C、B2C、C2B乃至S2B2C的阿里,本身一直就是经典的双边乃至多边的平台,面向B、C两端的服务无法切割。而它亦很早就意识到2B服务的价值。
后面会分析,这里只提两个节点:一是阿里2007年开始密集谈论数据与行业服务。被曾鸣视为阿里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也即2007年9月底集团战略会(宁波)的共识是“建设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它包括两个核心:“奔月计划”与开放 API。前者就是贯穿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底层数据,打通所有子公司业务。“奔月计划”是后来王坚与阿里云疯狂的载体;API开放则有望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那就是生态系统”。
另一个节点是2015财年年报,也即挂牌美国后首个年度财报,独立披露阿里云收入。那时,“大中台、小前台”战略尚未公布。这是阿里集团加速升级、优化、变革增长模式的信号,也是国内 科技 巨头面向数字经济时代展示新成长动能的信号。2020财年,阿里云智能营收超过400亿,6年增长31倍。2021财年Q1,再度超越120亿,已是连续三季过百亿局面。
前不久,高盛上调阿里云智能估值达930亿美元,较2个月前摩根士丹利给出的770亿美元提升两成多。这一数据也意味着,阿里云智能将有望进一步走向独立,甚至未来几年不排除在资本市场变现。那将是一个新的庞然大物。
腾讯们2B服务也很早。马化腾创业之初,也是2B路径,但一个较长周期,社交、文娱更多侧重C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认同吴军说的“腾讯缺乏2B基因”论调。事实上,若你结合企业价值链、供应链,可以说,从来不曾存在一家纯2C企业。于2B亦然。不过,就腾讯以明确的组织与战略推进计,2018年930组织架构变革,CSIG诞生,称得上腾讯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此后,腾讯同样强烈地将CSIG与资本市场紧密关联。近两年,腾讯每次2C业务遭受质疑、面临重大考验时,它都传递自身成长性、落实市值管理的关键策略。
2020年腾讯全球生态大会,亦恰逢腾讯市值遭受一轮抑制之后。过去几年,它与阿里你追我赶,互有先后。不过,前段,它一度被阿里甩开万亿之巨。近日略有提升,但仍有8000多亿市值差距。这里面,阿里除了蚂蚁集团IPO预期带来的刺激,最大的观感应该与2B版图价值评估有关。
此刻,腾讯一定也有刺激股价与市值的用心。最新交易日,腾讯港股确有明显反应,全球生态大会应该发挥了作用。目前,CSIG尚无独立估值,缺乏更多独立观察的视角。压力可能不在具体业务本身,或许更多在于复杂的内部组织体系,涉及到结构变化。窝在腾讯大盘里的它,到了进一步独立的节点。
同质化表达的京东倒呈现出日益独立的风貌。尽管公有云领域不出彩,基于电商沉淀的京东数科已到科创板过会阶段,而京东物流、京东 健康 及更多独立单元也在相继变现中。3年来,京东至少经历三轮产业定位,落实过密集的组织变革。一个开放、 科技 、智慧的京东2B形象正在持续凸显。几个月来,京东市值大幅提升,其成长性、投资价值、潜在估值一定还会有出色表现。
那么,腾讯们这种集体的话风,是否会瓦解阿里话语体系?
进而,它们与阿里乃至海外巨头们之间的博弈,会否出现全新的格局变化?
太远的事,无法判断,硬下判断也没意义。不过,就此刻与中期演进看,我们还是尝试给出自己的一点结论。
就具体2B要素、各种中台、眼花缭乱的落地场景尤其过去很难渗透的制造业等领域看,腾讯2020年全球生态大会确实展示了完整而多元的能力。
它的开放姿态与边界意识亦非常鲜明。各种计划、场景之外,它没有忘记“数字化助手”的核心立场,做助手,做伙伴,帮忙不添乱。
它其实已澄清了两大问题:一是打破了吴军等人所谓“腾讯没有2B基因论”,二是是系列动作,也让人看到,腾讯已经大幅推到所谓中间墙文化。
因为,诸多解决方案、大脑、中台、 *** 作系统、场景渗透,若没有较高层次的内部协同创新,是不可能真正落地的。而就大会上宣讲的诸多案例、数据看,确实有明显的奏效。
尤其是将零售业、教育、金融、智能交通、制造业与2C能力的协同,所定义的完整的模块化服务,让人看到一套套行业智能 *** 作系统的思维。
就像刚才我们说的,腾讯必定经历着系统性与结构性的变化。至少在数据与技术打通、产品与业务数字化/积木化/敏捷化、场景与生态重塑、组织协同等层面,有了明显的演进。否则,对外输出、赋能、构建新生态,可能会停留在营销层面。
但同质化的商业词汇也显示出,此刻的腾讯,至少在商业理念、定义未来、引领2B行业革新上,还没有发展出更加独立、统一的话语体系,从而足可让人窥见它的协同创新还有许多障碍,系统性与结构性变化许多还停留在营销层面。或者说,难处不在数据、技术、产品化,更多在于长期以来的服务实践,以及此刻与之匹配的组织架构。
我们绝非揶揄腾讯复制阿里词汇。相反,若梳理腾讯过去多年的演进,会发现,商业理念与词汇表达上,腾讯并不逊于阿里,甚至一度领先。
比如,早在2013年,腾讯就被外界定义为一个“经济体”。至少在2018年以前,它也定义过“大脑”。而“ *** 作系统”一词,它本来更有话语权。
腾讯体系的“ *** 作系统”一实一虚。“实”的部分易解。早在13年前,就有人说QQ是“ *** 作系统”。它占据了时长,并隐含着商业化服务集成空间。这已有后来微信生态思维。
随后腾讯涉足移动OS,2010年诊断会后,生态开放逻辑与产品碰撞,商业理念超前。
10年前今日,腾讯推出WebQQ20。WebOS并非新东西,但本地WebQQ与IM聚合,具有iOS一样的魔力。Q-service集成了腾讯系各类移动应用,已是移动桌面平台化实践。
随后Qplus更是给人启发。马化腾说过,客户端不再重要。腾讯“客户端”内涵比“平台”深,外延比“ *** 作系统”广,已有今日分布式架构思维与“商业 *** 作系统”苗头。不过,彼时无论数据、技术、业务还是供应链、外部基础设施,当然还有消费需求,都还不具备落地实践的基础。
但这并不能掩盖腾讯“ *** 作系统”新思维价值。2017、2018年,外界开始讨论“微信 *** 作系统论”。逻辑似乎未完全甩开当年Q-service、 Qplus的影子。微信当然算得上颠覆式创新。但若没有QQ 探索 尤其当年“ *** 作系统”思维,微信很难诞生。网易、小米、阿里等外部同类产品失败绝非偶然。它们缺乏腾讯业务实践的连续性。
当然还有后来TencentOS的2B实践,今日亦有出色的开放延续。
不过,在我们看来,腾讯“ *** 作系统”思维胜在“实”的部分。它始终没有完全超越独立的产品形态。腾讯拥有强大的链接力,以及基于社交触达各种碎片化、多样性场景的能力,但也埋下缺乏许多纵深耕耘的机制,从而在涉及外部上下游价值链的商业协同维度,就不如外部垂直形态的商业服务平台。
这恰恰是阿里“商业 *** 作系统”出色的一面。阿里“ *** 作系统观”当然也有独立的产品概念,飞天、YunOS都是这种思维下的产物。虽然服务的范畴有明显差异,本质上,走到尽头,跟腾讯的“ *** 作系统观”几乎同等深度。还有万能的淘宝,依靠强大的服务集成能力,一度也给人“ *** 作系统”的观感。此外,阿里2015年公布、而后搁浅的“百川计划”,其实也带有 *** 作系统的前瞻思维。
但同样是2018年,阿里集团“ *** 作系统观”出现了质的飞跃,从“实”的产品视角扩张到“虚”的商业视角。
“商业 *** 作系统”的诞生,标志着阿里集团在如下层面达到如下新阶段:
1、 前端服务多样性,数据维度完整性:电商新零售、金融、本地生活、 健康 、文娱等,并开始全面打通,数据银行、消费者运营资产概念落地。
2、 价值链完整性:除了入口端,还有完整的数字支付、智能物流、阿里云等要素。此外C2B机制正进一步强化。
3、 前瞻性的商业理念与战略驱动:经济体、“五新”战略、ONE阿里等。
4、 高频的组织变革与超级协同。推动了上述各种纵向与横向要素的全面贯通。
“商业 *** 作系统”落地的策略之一A100计划,包括11种要素。它们其实就是上述变化的结果。阿里的能力,在沉淀20年之后,在数据、技术、业务、组织层面得以全面贯通,在超级耦合的基础上,走向全面解耦。
将视线拉回2007年9月底阿里集团战略会议(宁波),它几乎完整地匹配了“奔月计划”、开放API的要求,并达到一个截至目前业界相对理想的商业形态。
2018年的腾讯,为什么无法从产品形态的“ *** 作系统观”走向偌大商业形态的“ *** 作系统观”阶段?
吴军说它缺乏2B基因。这是个颇为迷惑人的伪命题。不说腾讯创立时2B定位以及后来微信生态2B服务,只说文娱,腾讯也早就对接许多B端组织,也是个经典的双边与多边平台经济体,怎么可能没有2B基因呢?
如果说腾讯在互娱领域提出一个“互娱 *** 作系统”,至少在本地,没有哪家具备它那种完整的要素以及贯通产业链的能力。
但是,除了整个互娱版图,若与阿里上述纵横要素对比,你也能发现,腾讯生态体系里,有明显短板:
1、 数据短板
社交机制、用户规模、纯“大数据”规模、碎片化场景服务触达、支付工具上,有诸多优势,但在与实物电商与新零售、制造业、供应链、履约相关的落地环节,短板明显。此外,阿里文娱虽然整体弱于腾讯,但数据维度匹配完整。此外还有其他更多独立的业态服务。
2、 垂直服务短板
腾讯胜在链接多样性、场景丰富性,有洞察力,但除了互娱等领域,弱在纵深服务的贯通能力。它确实通过社交、投资连接了许多合作伙伴,互相赋予所谓“半条命”,但是,这种合作跟从创立一刻就定位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阿里比,在消除商业壁垒、复杂的运营实践上,就缺乏很多能力。
当然,不是说腾讯不会帮人做生意。腾讯主业互娱也是生意,它能化解许多B端伙伴面临的壁垒,沉淀一整套的能力。这种生意经也有它复杂、强大的一面。不会比电商领域轻松。但它更侧重文化领域,现实生活中,整个价值链缺乏有形商品涉及的许多线下环节。许多场景与链条的服务不完整,纵深数据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贯通。就腾讯平台的供给来说,虽然今日相对完整,并且借助小程序、微店等开始构建完整的体系,但仍建立在一种外部网络效应的协同之上,有较多的脆弱性。
过去有人说,百度人员技研厉害,腾讯产品经理强,阿里特懂运营。夸张多多,但阿里集团20年来的商业实践,至少在涉及有形商品、与制造业相关的许多领域,有着比腾讯们更具落地运营与实践的能力。
这种能力,在公有云服务上还很难看出来,但云与数据智能的结合上,阿里在许多场景上,会有更多优势。
3、 转化与协同效率
基于上述两大维度,在互娱之外的许多场景,腾讯的服务的品质、效率、超级协同上,有明显的短板。
所以,腾讯更强调社交、支付、资本层面的连接与合作。许多被它投资的公司,也是它的重点伙伴。但是,无论“半条命”的立场强调到什么程度,它始终不可能真正化解协同的挑战。
另外还有一重。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特别热衷于推崇具有用户时长优势的平台。这种通常与社交、文娱、直播/长短视频有关。这是腾讯们的优势部分。
前段,阿里也因此一度陷入争议,尽管除了文娱,还有淘宝直播等极为出色的服务形态扩充时长。
不过,关于用户时间的争夺,许多平台也陷入空耗。随着用户增量空间缩小,流量经济已步入瓶颈。这类平台急需生成更具效率与品质的交易属性。而后者,恰恰是阿里的优势。当其他平台受困于 “留存、交易转化”时,在淘宝直播等新型服务形态下,阿里依然呈现出强大的增长势能。
尽管外部单体平台用户规模超过或逼近阿里,但超过万亿美元GMV,依然说明阿里集团的效能。
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在此将“转化”与“协同”一起强调的原因。
举例说,着眼整个链条的服务,尽管腾讯也在涉入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但就群体规模而言,道达尔这类公司,选择阿里要比选择腾讯更有空间。毕竟它们不止要触达用户,占领心智,锻造品牌,还要稳定、可持续、安全地促成交易。
4、 内部组织力
这只是粗浅感受。2018年以来,外界一度质疑腾讯内部组织体系。后来组织架构变革,CSIG诞生,随后又成立技术委员会,推动底层开放、共享及协同。应该说,腾讯2020年全球生态大会公布那么多“中台”,落地那么多场景落地,背后都有之前组织变革的成效。
但也有一处模糊:如此重大场合、关键时刻,汤道生在论述了腾讯产业互联网的效率、安全、生态共建,并再度确立“数字化助手”定位后,有关腾讯集团2B底座的结构仍不够清晰。我们看到了产品、中台、场景,幕后组织协同层面似乎仍有较大的协同空间,尤其是技研、微信生态、各单元数据等层面。
在一场圆桌论坛上,汤道生说,腾讯目前三个核心任务是 洞察力、产品力、组织力 。夸克认为,他说出了心里话。
如此,“谁的 *** 作系统更胜一筹”话题上,也就可以给出相对清晰的结论了。
我们说,随着平台演进,腾讯2B服务虽能涉入侧重连接之外的更多场景,公有云服务甚至会抢去更多份额,但与行业相关的数据智能,尤其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结合的等领域,即便有类似阿里完整的11种要素,也很难产生同等的赋能效应。阿里经济体的“商业 *** 作系统”会拥有更高的效能。
但阿里也没有骄傲的资本。因为,这两种平台经济体,至少在中国舞台上,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数字经济发展路径。
阿里整个体系富有效能,但弱在单个维度缺乏更大的开放与连接能力。它依靠整个完整的经济体系统作战。任何想挑战这一系统的平台,与之肉搏,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也很难成功。但若拆解阿里,除了电商、云智能、金融 科技 维度,目前每个入口服务都很难说拥有真正的统摄力。阿里确实在不断补足每个环节、要素,有它底层强大的技术力量,但胜在系统,胜在内外超级协同,胜在强大的组织力,它与初心、文化、价值观一体,而最大的挑战,也在于这一方面。
与阿里相比,有着强大连接力的腾讯,视野反而更开阔。在“数字化助手”立场下,它会有着更多渗透的机会。它的要素也在走向完整,能力也在呈现结构化与系统化的风貌,内外协同、组织力也会持续提升,但未来多年,它也不可能走向阿里的模式。否则,它今日的生态体系会发生崩溃。
某种程度上,2B的阿里,更像苹果,半封闭,富有品质与效能;而2B的腾讯,更像安卓,粗糙而而富有开放的活力。它们各有自身强大的系统性与开放特质,但当它们将竞争的视角落在外部时,事实上,它们真正的敌人在于自身。阿里与腾讯,在模式与路径上,其实是一组高度匹配的CP。
我们看到,2020年腾讯全球生态大会上,领衔嘉宾是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让·梯若尔(Jean Tirole),读过15年前他与Jean-Charles Rochet合作的经典论文Two-Sided Markets: An Overview,非常理解为何此刻他会出现在腾讯舞台上。多年来,围绕这论文的双边平台机制与监管的探讨,隐含着腾讯与阿里两大平台经济体的未来演变空间。腾讯有着更强的连接与开放特质,故而拥有某种更为独立的姿态。让·梯若尔的发言里,确实也藏着差异性评判。
逻辑上,未来的腾讯,可能会让阿里吃不少苦头。
只是,一切还是要回到实际的商业层面来。
以上就是关于阿里85后合伙人|背后的人才战略全部的内容,包括:阿里85后合伙人|背后的人才战略、阿里巴巴企业管理论文、大数据技术在工业化转型革命中,解决了哪些传统的难题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