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系统服务器对硬件到底有什么要求
最起码服务器得是个品牌的,最好有磁盘阵列卡,支持RAID5更好,有多个可热插拔SATA硬盘接口,服务器通过了多 *** 作系统测试。当然,CPU等主件也不能是淘汰货。做ERP服务器磁盘做RAID是很有必要的。保证数据的冗余是必须地呵呵。
ERP系统对服务器的配置有什么要求?1希望你们认真看一下楼主的要求
PC机100台
像一楼这位大哥说的,便宜几千块服务器。。。你觉得这种机器能保证100台的运行吗?人家既然有100台客户端,同时在线的肯定也比较多,你这个配置不是太坑爹?
2服务器的选购对于你们的系统具体要求是很重要的,这一点一楼说到一点,你们系统的计算性、复杂性、要求 都是相关的。这一点 需要贵公司/单位 配置一个较好的服务器,在目前来说,IBM/DELL和配置不错,具体配置尽量好,个人认为5W比较正常,服务器的硬盘不是关键,因为这种服务器重要性是它的运算速度,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把中间层/域控制器/数据服务器分配到三台服务器上,这样每台承受的压力较小,运算速度更好,服务器的网络接口尽量是1000M。
3另外、一个客户端的运行因素很多,不光是服务器,你们的网络保证,客户端PC配置情况也同样重要。
至于二楼这位打广告的 就别来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无盘做w7系统服务器硬件要求首先,WIN7不是服务器 *** 作系统,只是单机的 *** 作系统。。。
然后服务器是按你自己的需要来要求硬件的,按WIN7的硬件要求
处理器:1 GHz 32位或者64位处理器
内存:1 GB 及以上
显卡:支持DirectX 9 128M 及以上(开启AERO效果)
硬盘空间:16G以上(主分区,NTFS格式)
这样就可以装WIN7了,你要硬把WIN7当服务器,我也无话可说。。。
ERP系统服务器要一直开着这是当然,何为服务器,就是要支持持久开机的稳定性能,不用每天都关,这样反而会造成其他不明的错误
伟峰oa对硬件服务器有什么要求一般的OA软件对硬件服务器要求都不高,常规配置的服务器,一般16G内存,双cpu就可以满足几百人的使用了,硬盘的速度最好快一些,因为oa的应用一般数据量较大,且大部分为文字型的数据。大概的情况就是这样的。
ERP系统下个月上线,如何搭建ERP系统服务器
鉴于ERP软件是IT系统中关键的一部分,而且对于大多数成长型制造企业来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业务的不断增加,数据量的急剧增长,IT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可用性以及扩展性等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而服务器作为IT系统的核心部分,选购环节需要经过严格把关。
erp系统,到底有什么价值?ERP系统,能帮助企业提高效率、搭建企业标准化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能让企业人员协同办公,使资源最大化利用。
现如今,信息化管理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规范化、专业化管理是企业发展必经之路,所以ERP系统的出现,给到了企业更好的选择
公司erp系统服务器 推荐个配置企业应用的话 你还有没说清楚的,服务端部署方式、前后端类型、应用规模、是否需要考虑冗余等等;
50人以下规模,数据库和前端跑一起的话,至强E3 1230V2 V3系列就足够了,配合用料好一些的PC H77的主板,整体成本5K-6K;
单独买服务器的话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PS1:intel集显涉及的显卡共享内存、还有几个intel的几个新技术,不是必要的话,建议使用低端独立显卡。
PS2:预算不够买工作站或者服务器主板的前提下,PC主板当服务器用,intel的原厂主板是最佳选择,虽然现在已经不做了。。。网上Z77 H77的板目前还是有的
话说学校选课系统服务器到底有多差主要是服务器崩溃,后台也依托于服务器的。分布式就是类似于服务器集群,就是分担服务器压力的,但是代码自身的优化和你所处的硬件环境也有关系的。
如何成为一名系统架构师
系统构架师是近几年来在国内外迅速成长并发展良好的一个职位,它的重要性及给 IT业所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成为一名系统架构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网友的经验!
前言:
来这家公司从事信息化工作已经也有三个年头了,有必要对这三年的工作和成长以及不足之处做一个总结。在此之前,从2001年开始学习Java,那时候用Struts的开发的企业也不多,而我在的做项目的企业当时已经自己开发了Struts的快速开发平台,专门做对日软件外包的项目,在这家公司工作,培养了我JAVA基础知识,软件工程的认识以及项目管理的知识。随后博士毕业后去了一家外企做了4年的IT系统集成研究,主要用Eclipse Plugin搭建研究项目的验证的Prototype,期间研究了SOA,SSH,LDAP,Web服务发现等技术。
刚来这家公司的时候,领导决策要将系统做重建开发。项目的具体情况是:我们拥有了成熟的业务功能,只要将老的系统的功能照搬到新的系统中,因此,对于老的系统进行了一次整理和分析,分析了合理的地方,也分析了不合理的地方,不合理的地方,希望在新系统中进行改进,但原则上,数据库表结构不做大的改动,以免将给将来系统迁移带来重大困难。当然,由于随着企业的业务的发展,会有新的需求,但大部分的需求都是没有改变的。
在项目的成员实力方面
没有的是:
1熟悉JAVA的开发人员。
2J2EE项目的经验。
有的是:
1IT项目的开发、测试和维护经验。
2数据库系统开发经验。(其实很重要的,数据库系统对于企业应用来说,数据也是很关键的,拥有这样面的经验,为项目的后续开发提供了不少的经验支持)
在项目的初期阶段还碰到了技术选型的问题,根据应用的特点,最终选择了C/S三层结构,并选用标准的EJB 30作为中间层,采用成熟的商用中间件服务器,这样就解决了ORM,数据持久化等问题,这样便确定了技术方向,这对于没有经验的团队来说,也是艰难的。
上述便是我团队的情况的简要概况。项目总是要做的,因为领导决策了啊。先看上述两个问题我们是如何解决的。
1针对开发团队没有JAVA的开发经验,进行培训,由我亲自 *** 刀。培训为期15天,从开发环境熟悉,到JAVA基础知识,上午半天讲知识,下午上机练习。
2针对没有J2EE的项目经验。
整个项目就我一个人有过J2EE的项目经验,但是我以前没有做过J2EE项目的架构师至少没有做过如此大型项目的,我只是做过J2EE项目的开发(B/S的,而本次项目是客户端)并了解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的设计、设计模式等。怎么办我们是这样解决的,请老师。专门请了老师来讲架构设计知识。这还不够,我们花钱请人做架构设计。但只是做架构设计,生成一个架构说明书后,离架构的工作还很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在合作公司做好架构设计后,他们的工作也就基本结束了。后面的`架构方面的工作,基本上是由我来做的。我说说我都做了什么事情。
(1)按照架构说明书,将整个架构环境搭建起来。
(2)开发一套便于开发人员开发的开发框架。
(3)设计了Swing的MVC模式,并开发实现。
(4)开发了整个系统的基础组件,为了实现架构中的复用的原则,这个很重要。
(5)负责整个系统的权限的管理,这个很重要,跟各个模块都有关系。
(6)负责开发的编码规范的制定,包括JAVA的编码的规范,同时还有质量属性方面的编码的规范。
(7)整个系统的异常处理、日志、错误验证等机制的设计和开发;
(8)第三方系统和工具的集成,如报表系统,浏览工具的集成等;
上述,只有(1)是现成的。其它的都是具体的架构方面的工作。很多人,都以为,架构师嘛,不就是高高在上的,待在象牙塔里给开发人员发号施令的人吗其实不然,架构师需要每天跟开发人员在一起,一起写代码,一起工作,一起交流。
回顾起,在搭建快速开发框架的过程中,开发人员在开发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改进的意见,直到今时今日,我们还在改进,只有开明的架构师,才能够设计出好的系统,好的基础组件。当然没有意义的,也被筛选掉的,架构师必须要有这样的决断力。
Swing的MVC模式就不说了,可能每个团队对于该项设计都会有所不同。
说说如何实现组件的复用,要实现组件的复用,必须要鼓励开发人员复用已有的组件以统一界面风格以及减少工作量。那么,就要告诉开发人员,目前我们的系统有哪些基础组件,他们都是怎么样使用或调用的。有了这些,开发人员自然就肯用了。
关于编码规范,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是项目开发中的小事情,其实不然,某位架构大师说过,架构无小事,编码规范的执行不力,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代码质量,甚至影响质量。例如,要求不要出现在循环,要释放对象,尽量用StringBuffer等。在编码规范的执行的难度是,不是说你有没有规范,而是你的规范有没有被执行。那么如何使得你的规范被执行呢
这就需要架构师的耐心和沟通能力了。在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架构师始终要保持与开发人员的沟通,苦口婆心地说,编码规范的重要性。时间长了,开发人员养成了好的习惯,架构师也就省心了。
根据上述经验,做个总结。
1经验是可以复制的,当您没有这方面的人员时,最好请求专业或外援,并培养自己的人员,同时有吸收的学习。
2架构师是整个团队的技术领导,需要具备领导能力。
3架构师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需要与项目的各个方面的人员进行沟通,与项目经理沟通,帮助项目经理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与需求分析员沟通,了解系统的关键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与开发人员沟通,使得架构设计能够被真正执行;另外还有与项目经理、物理架构负责人沟通等等。
4架构师需要编写代码,这样使自己积累更多的代码经验,加深理解设计模式,可以帮助自己对于整个项目更加熟悉,同时能够回答开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所有的问题,树立个人威信。
5架构师需要有较强的IT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IT的知识更新非常快,现在云计算等的出现,必然要淘汰一部分架构师,因此,架构师要保持生命力,必须要不断地学习。
6架构师要懂业务知识。架构设计要满足系统的需求。我虽然刚到公司不久,但由于之前积累了很多业务相关的知识,经过短期的学习,也掌握了业务知识。
7不要怕做事情,我在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我的开发量是别人的三倍还多,但我收获的,则也是三倍还多的经验。
自己的不足之处:
1有时候会着急,当规范强调了10遍,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时,就开始没有耐心了。
2需要加强沟通能力,将自己的想法能够推销出去。
3需要在更多的业务领域知识方面得到快速的增长。
下一步的目标
1系统理论地学习架构知识,使得知识更加固化,以进一步使得架构设计更加科学和有调理;
2通过广泛地阅读学习企业信息化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包括ERP,SCM,营销管理,企业战略,企业管理等,每年看书或阅读文章至少100本或篇;
3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与企业不同层次的人员多多地进行交流,多学习,多沟通;
4多交朋友,多向朋友学习与交流。
;什么是零代码应用开发平台
尽管市场上也把建站、网店开发、小程序开发等免代码服务也称为零代码开发,但因为这些平台面向的是特定的目的,服务一个专有的范式,所以一般不将他们划入零代码平台的范畴之内。真正的零代码开发平台面向的是广泛和多样的需求,在设计aPaaS产品的时候,并不确定一个特定的用户会用它来搭建什么应用。
当然,虽说面向的需求是广泛的,也不代表aPaaS是万能的。零代码开发几乎都是面向企业应用世界,而很难扩展到消费者应用领域,比如游戏、社交、工具软件等必然长期属于原生开发的世界。
所以,零代码应用开发平台需要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它是指围绕企业数据和业务管理需求,通过可视化方式设计数据结构,用户交互形式、设置访问权限和定义工作流程的平台。你会发现,即使是原生开发企业软件,大体也是按照以上这几个步骤来进行的。
我用一个相对完整的列表,将零代码开发平台的能力元素和特性描述如下:
1)可视化构筑业务对象数据表(Entity),并支持建立关联。甚至需要支持跨应用的数据表关联。(这是aPaaS未来可能胜出其他方案的关键优势)。
2)为不同的数据场景配置不同类型的视图(View),能够定义数据行和列的过滤,能够设置列表、看板、日历等不同界面形式。
明道云构筑的销售应用数据视图
3)能够定义不同用户角色(Role),并赋予角色不同的数据访问和改写权限(PermissionSet)。权限定义越精细越好。
明道云构筑用户角色和权限组合的界面
4)能够建立针对数据的汇总表和统计图表(Report)
5)能够建立自定义的输入表单(Form),分发给不同角色使用。
6)能够建立自定义的打印报表(FormReport),用于输出各类形式表格,通过Email,短信发送或者打印。
7)能够管理企业用户、部门、组织结构,并将其用于应用逻辑关系,比如应用的分发,角色的赋予和工作流中的流向信息。
8)能够可视化配置工作流(Workflow),支持特定条件下的数据新增,改写,删除等 *** 作,并能够融入数据填写,审批等人工流程节点。工作流的运行能够监控和保存日志。
明道云构筑审批工作流的界面
9)应用能够封装后分发(Distribution)给不同的用户。
10)面向企业内部个人用户的工作台,仪表台等特性,实现个性化使用。
不同的aPaaS产品会有不同的特色和侧重点。所以以上特性并不一定存在于每一个aPaaS产品中。但是,特性越完整的,就越接近一个典型意义上的零代码企业应用开发平台。在以上实现中,有纯粹的零代码模式,也有个别需要用低代码方式来降低产品复杂度,但同时也会让非技术人员难以上手。
所以,aPaaS是SaaS应用和开发工具的混合,说它是SaaS,是因为开发者和终端用户使用的是同一个产品,只是通过权限和分发关系让界面千人千面。说它是开发工具,是因为它用模型模拟的应用搭建思路和原生数据库应用开发是类似的。
软件的应用特点和二次开发能力共存也不是一个新鲜事物。用Excel软件构筑一个个人所得税计算器,让用户可以输入自己的工资,即可得到应缴税额,对于使用者来说是应用,对编制这个Excel文件的人来说是开发工具,但他们用的都是Excel。
为什么企业软件领域可以实现零代码开发
为什么游戏和社交软件做不到零代码开发,而企业软件市场却出现了零代码工具是因为企业软件的开发比较简单吗
当然不是。能够模式化完成一个工作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具备可重复性,就像我们会用3D打印制作一两件零件,但如果要生产成千上万个同样的零件,我们宁可花费成本先去制作模具。企业软件可以模式化开发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企业管理软件都由非常类似的需求和实现方式来构成,如果不积极利用这些相似性和模型化方法就需要不断重复发明类似的轮子。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企业应用都有相似性。在特定行业和职能中总有一些需要专门化设计和开发的应用。但在企业的运营全流程中,围绕客户,供应商,销售订单,产品,供应商,采购订单,制造流程,服务流程等商业对象,企业软件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或者使用范式可以被概括为以下环节:
1)围绕上述商业对象(BusinessObjects)的数据搜集和存储,并对数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例如:建立一个采购订单,向特定供应商采购三项商品。
2)数据的查询和呈现。例如:运营部门查询处A仓库在今天应该到货的采购订单。财务部门查询货物已经收讫,并且应该在本周付款的采购订单。
3)数据的计算。例如:当采购订单的货物到达特定仓库后,更新相关商品的库存信息。
4)流程的控制。例如:当起草采购订单并准备发出时,根据采购的类别和金额发起不同的审核流程,在审核通过或者拒绝后执行不同的流程内容。
5)信息通知。例如:在采购订单批准后,自动生成采购单并发送给供应商,并通知仓库准备收货。
6)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例如:汇总过去一年的采购订单中按照BOM清单的产品金额分布,或者按照供应商的分布。
企业软件的设计和开发人员对以上这些使用范式都非常熟悉,它们经常出现在各种企业软件的开发需求中。实际上,除了以上抽象出的范式,企业软件的其他独特功能点并不太多了,甚至很多属于所有企业级软件共有的模块,比如管理用户和用户组,权限角色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企业软件的开发存在高度模型化的可能,从而在大部分场景下,摆脱对原生代码开发的依赖。
在云时代之前,除了Access以外,苹果公司也有FileMaker,Intuit公司也曾经开发过Quickbase(这个名字来源于Intuit公司财务软件产品Quicken),Quickbase后来被剥离,一直到今天都在提供服务。即使在原生开发领域内,企业软件市场也出现了各种现成的开发框架,它们和今天的零代码平台一样,都是为了通过模型化来提高交付效率和质量的办法。
为每个企业的软件需求,都从第一行代码开始写起,单独依靠某种高级语言和集成开发环境建立开发项目,这种做法已经越来越没有必要。正如Gartner的预测,大部分的企业应用将来都会依赖零代码平台,以至于不远的将来,零代码平台并不会刻意保留这个前缀,因为这将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这就像今天为了满足一个通用需求,大多数企业不会去定制开发,甚至零代码平台都不会用,而是直接使用一个标准的SaaS产品。
为什么aPaaS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
用户开始选择aPaaS产品,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可以这样做,更重要的是因为不得不这样做。因为aPaaS与定制开发,以及标准SaaS产品相比有几个难以替代的优势。
1)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企业软件需求的多样化是定制开发模式的起源。虽然标准SaaS产品能够满足企业应用需求中的共性部分,但是因为行业、规模和产品内在特性的差异,每个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流程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它还会根据企业的规模阶段不断演变。这种差异在不同职能中程度不一,一般来说,围绕产品设计、制造和服务履行的核心业务流差异度更高,而人事,财务等价值创造的支持环节差异度比较小。
在这种背景下,用户始终在寻求一种既能保持足够的灵活性,又能够控制开发的成本和复杂度的方法。aPaaS基本就是直接针对这个问题而诞生的。
2)从定制开发中需求沟通的痛苦中解脱
企业软件实现过程中的第一痛点还不是贵,而是需求沟通的复杂。有业务需求的人不是开发软件的人,能够开发软件的人对业务痛点并没有切身的体会和经验。于是行业非常依赖专业的企业软件需求分析和实现方法设计能力,但这个能力是非常稀缺的资源。这也难怪企业软件开发需求的提出主体总是五花八门的,他们之间也需要进行复杂的沟通和信息汇总。
更要命的是,很多时候需求在实施之前都无法100%确定,企业自己无法提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时候,要么需要求助于咨询机构这样的外脑,要么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这两个方案听起来都不令人舒适。前者绝非普通中小企业所能够承受,后者可能会影响系统的开发和实施质量。
aPaaS的出现倒是让走一步看一步的方案变得更加现实。企业可以通过零代码平台渐进地开始实施。如果整个系统过于复杂,可以先从一个具体的环节开始,局部数字化(比如先把订单管起来)。反正用aPaaS搭建的速度足够快,用户甚至可以利用零代码工具来生成企业应用原型,在实际使用中进行验证,确认了终端用户可以掌握,原先识别的问题可以被有效解决之后,再继续推进更完整的实施。
可以这么说,零代码工具可以让开发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距离充分缩短。在极端情况下,使用者甚至可以自己就是搭建开发者自己。他们可能在一两个小时的搭建后就能够确认这个方案是不是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3)在企业内部打通数据中台的需求
在企业IT中,还有一个致命痛点存在,那就是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相互隔离,不能综合使用,使得企业难以进行跨职能的数据相关性和因果分析,也难以实现跨职能的数据自动化。比如要分析一个价格调整措施对财务报表的影响,这个工作在任何一个孤立的信息系统中是无法完成的,而如果要做到,就至少需要从采购,销售,营销和财务系统中获得数据。同样的道理,企业也很难在遇到财务目标无法达成的情况下,自动做出最优的价格决策。这些都是影响企业运营水平至关重要的问题。近年来,Gartner提出的PacedLayer架构,以及阿里给电商企业提供的中台方案就是针对这种需求的反馈。
大企业当然可以投入专门的资金来打造数据中台性质的系统,但小企业支付不起,并不代表他们不想获得这样的能力。aPaaS平台提供了这个可能性。
首先,因为aPaaS平台管理数据的模型一致,所以它一般能够提供一个标准化程度非常高的编程接口,从外部系统汇合数据变得相对容易很多,这就像路由器一样,不管你有多少联网设备,它们都可以用统一的协议连接在一起。有了集中的数据,各种应用需求都变得容易兑现。哪怕个别系统依然需要通过抽取数据服务后另行原生开发,也比不断重复做数据整合工作要高效很多倍。
甚至,如果用aPaaS平台直接管理业务数据对象,这个数据整合工作都可以免除。用户可以直接在各个职能相关的数据对象中建立关联,建立汇总查询,批量抽取数据到BI平台,建立不同数据之间的自动化。
有关企业数字中台的介绍,建议可以读一下这篇采访文章。
4)突出的成本和效率优势
零代码开发平台和原生代码开发相比到底能够提高多少效率目前还没有精确的计量,但这个效率差至少是10倍以上。传统开发模式需要10天的,aPaaS一天之内就能够搞定。
更重要的效率差别不仅仅是时间,还包括零代码平台可以免除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虽然它要求搭建者熟悉业务,完成基本的逻辑梳理,但毕竟这和动辄需要和好几位技术人员一起开会沟通需求要高效得多。即便在复杂的应用系统上,也至多只需要2-3人分工就能够完成整个项目的实现。因为简化协作的原因带来的成本节省甚至都不值十倍了。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找到靠谱的定制软件开发团队几乎就是一件撞大运的事情。
同时,定制开发通常很难提供高品质的软件。软件运行的可靠性,缺陷消除的程度都很难和标准化产品相比,毕竟定制软件只有一个用户。而一个aPaaS平台不仅要同时服务很多终端用户,还要服务五花八门的应用搭建者,它能够做到一次对,次次对;一次缺陷消除,所有用户收益的效果。
5)开箱即用和自己动手的两全
和成型的SaaS应用相比,aPaaS看似有一个缺点,就是依然需要“搭建”。这有点像整体家具系统,摆在样品间很好看,但是实际买回家还需要施工人员来拼装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是无解,甚至很好解。aPaaS一开始自然不可能获得各个行业的最佳实践,让每个企业都能够看到“样板间”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企业和集成商的参与,样板间会越来越多,甚至比SaaS产品提供的用例方案更加强大,因为后者提供的是一个固定家具的摆设效果,而前者能够根据不同的房型,提供不同的家具组合方案。
而且,在足够明确的细分市场下(比如金属加工制造流程管理这样的颗粒度),可以在aPaaS平台上开发出完全开箱即用的应用,直接分发给不同企业使用。有了这个能力,aPaaS不仅能够服务好终端用户,还能够催生集成商工作模式的变革,他们不仅可以通过出售IT服务挣钱,还能够在服务中加入解决方案的价值,消除定制开发成本,大幅提高项目服务毛利。
有了开箱即用的能力后,就能够大大加速企业采纳的意愿。而且,才采纳以后,“自己动手”的能力依然存在。就像先进的整体家居系统不仅可以组合,而且可以重新组合。企业软件的适用模式永远和企业阶段有关,比如小型制造业并不见得需要质量管理单元,但当年产值突破一亿元左右后,不仅面临ISO认证的刚性需求,也内在地需要引入全面质量管理。这样的企业可以在软件实施后依照实际需要继续调整、改进和增加软件模块。这个过程同样是低成本和高效率的。
6)平台特征提供的计算能力保证
对于定制实施系统来说,要分别通过分布式数据库,流式计算等先进技术来克服性能问题是一件极其昂贵的事情。aPaaS平台虽然为用户提供的是一个应用级的产品,但因为它范式统一,就有机会将这些基础计算隐藏起来,让用户不必关心这些后台事务就能够获得高性能的计算服务。通过aPaaS平台管理的数据表无论规模有多大,读写有多么频繁,实时查询的要求有多高,总有一个计算框架可以胜任。这种平台的扩展性让客户可以真正放心,aPaaS带来的不仅仅是开发效率的提升,还包括一个伸缩自如的基础设施服务。即便企业将来的业务规模成长百倍,也不会需要彻底重建IT系统。实际上,年收入数百亿美元的业务,背后驱动的IT平台极有可能就是Salesforce的p>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优势,aPaaS在没有得到行业命名之前就已经开始逐步渗透到企业IT服务领域。在最近几年正在悄悄替代大量的定制实施软件项目,也让原先依靠标准SaaS产品的企业找到了新的选择。
aPaaS目前适合什么样的企业
aPaaS虽然拥有巨大的优势,但也不代表它能够满足所有行业和企业的所有IT需求。下面列出了一些常见的排除项。aPaaS方案对这些性质的需求吸引力不强。
1)行业有明显的专有特征
有些行业本身的专有化程度很高,而且企业之间的差异性不大,这时候垂直的行业应用可能更加合理。
围绕这个特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餐饮业和酒店业。所有餐饮业的运营逻辑都是类似的,除了单店和连锁可能使用不同复杂度的方案以外,应用模块都大同小异。而且,这个行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范式是有明显的行业特征的,比如餐厅的排队等座系统,点单结账系统等。用零代码工具来构建如此专有的场景反而更加麻烦,而且无法有效提供有行业特色的视图。
2)行业有独立的代码审计要求
金融等行业的核心业务系统因为法规等要求不能使用零代码平台,因为它无法满足代码审计的要求。aPaaS平台不一定能够提供源代码给用户企业,而且即使提供,也无法佐证应用系统处理数据的准确性。这些行业因为监管要求高,本身资金也宽裕,所以不会应用aPaaS方案在核心业务环节。
3)面向顾客的前台系统
这个当然就是指的电商网店平台了。虽然电商零售的基本数据管理和aPaaS的能力并无太大的距离,但是面向消费者的前台系统一般要求更高的灵活性和营销设施的配套,用零代码平台创建不如直接使用专门的电商系统,比如有赞、微盟等开店方案。它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店面功能,还包括围绕顾客的营销服务和支付平台,这些是aPaaS所不擅长的领域。
除此之外的大部分企业IT需求,零代码平台都有足够的优势来胜任。而且,随着软件和服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很难说未来的aPaaS不能扩展它的领地。企业软件的本质就是生产力工具,aPaaS的核心精神就是围绕企业的数字化运营提供高生产力选项。
读完这段,如果你对零代码平台有兴趣,明道云提供直接的使用体验,你可以自助注册试用。
前几天参与了公司组织的”引航计划“培训。
公司TOP分享了,”新零售战略漫谈“。
品牌事业部TOP分享了,"品牌管理,企业变革对于管理者的挑战与机遇”,如智能智造对品牌的挑战与机遇。
两位TOP分享的都是技术变革所引起的企业变革的话题。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两位TOP对于变革都是积极拥抱的,变革的第一性原理都是
"一切以顾客为中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的”。
这让我陷入深思,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 ”快速响应“、”挖掘“、”引领“顾客的需求,一切以"顾客(用户)需求"为中心。
哪么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也是必须支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搭建。
目前我们公司搭建的信息系统如何
能否支撑未来企业的高速发展
如果需要变革或优化,方向又是什么?
工业时代,信息化建设一般以"前台+后台"的平台化架构来搭建,所有的软件系统都是基于这种方向来规划、设计。
一、前台、后台系统的定义
前台,每个前台系统就是一个用户的触点,是用户直接使用或交互的系统。
例如,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都属于前台范畴。
后台,每个后台系统管理企业的核心资源(计算+数据),以规范处理企业底层核心资源和企业的核心可追溯单据为主要目的(采购、销售、财务订单等),它们的变更需要严瑾的申报审批流程和更高级别的测试部署要求,天然导致它们变更频率低、变化成本高、变化周期长。
例如,财务系统、OMS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仓储物流管理系统等。
基础设施、计算平台作为企业的核心计算资源,也属于后台的一部分。
前台、后台系统来源有两种
1、花大价钱外采,实施,需要每年支付大量的服务费,定制化困难。
2、花大价钱自建,一身的补丁,年久失修,同样变更困难。
有人会说,现有的版本较低,可重新搭建新的后台系统。
但是由于前、后台系统天然的特性,重建也只是推倒了一个“烟囱”,只是新建一个差不多的“烟囱”,建的越多,后期的运维会越艰难(天港城、DRP、AFS、FMS等)。
二、前台+后台系统框架的僵局
"前台系统"是用户直接使用或交互的系统,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 ”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
所以前台系统为 用户而生 ,需要快速的创新迭代、越快越好。
“后台系统"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实现企业资源的数字化管理,解决企业管理的效率问题,而不是完全为了服务于前台系统。
后台系统往往是稳定至上,越稳定越好。
前台系统是需要快而美,快速迭代。
这样前台、后台系统的的配速不区配。
而企业会不断发展,顾客(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后台修改的“成本”、“危险”也只会越来越高。
后台系统对于变化,天然会选择保持稳定性与可靠性,响应速度会越来越慢,甚至无法响应,或者将很多的业务逻辑不断的加到前台系统,造成前台系统不断膨胀,渐渐拖垮前台系统,同时用户的满意度下降,企业的竞争力自然也随之下降。
这样前台需要的快而美、后台系统的稳定可靠天生就陷入僵局 。
我们公司是不是也慢慢体现这种特点
顾客需求多、变动频繁,而信息平台的响应速度也是越来越慢 或直接说NO
哪有没有解决之道?或有没有路径来处理?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国内毫无疑问是阿里、腾讯、华为等。
其中阿里从最初的淘宝、天猫、支付宝、蚂蚁金服、阿里云等,业务不断扩展,阿里的技术团队在业务的不断摧化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将自己的技术和业务能力沉淀出一套综合平台(大中台、小前台的系统框架),具备了对前台业务变化及创新的快速享应能力。
阿里的信息平台中,引入了中台的业务架构。
中台业务架构是将一些基础公用的业务服务抽像出来,形成 共享平台 ,提供给所有的前台业务使用。
一、中台定义
中台为前台而生,目的就是更好的服务前台规模化建设,更好的响应服务引领用户。
前台系统中的通用业务能力"沉降"到中台,为前台减肥,恢复前台的响应力。
后台系统中需要频繁变化或是需要被前台直接使用的业务能力“提取”到中台层,赋予这些业务能力更强的灵活度和更低的变更成本。
中台是在“前台”与“后台”之间添加一组变速轮,将前台、后台的速率进行区配,在”前台“与”后台“之间搭建桥梁,易于前台使用,将后台资源顺滑流向用户,响应用户。
中台作为桥梁,链接了用户与企业核心资源,可以将业务沉淀在中间层,覆予这些能力更强的灵活度和更低的变更成本,为前台提供强大的能力炮火。
二、中台的核心价值
1、以用户为核心的持续化创新能力,是中台建设的核心目标,业务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互联网时代企业综合能力的核心体现。
2、中台建设根本上是为了解决企业响应慢困境, 弥补顾客需求快速变化的前台和稳定可靠驱动变化周期相对较慢的后台之间的矛盾,沉淀业务能力,打通并顺滑链接前台需求与后台资源,帮助企业不断提升用户响应速度。
在未来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建设自己的中台层。
公司现建立了比较强大的信息化平台,如SAP、OMS、CRM、WMS、SRM、POS、OA等。
也建立了较强大的系统流程运维、研发团队,有较强的软件项目开发、运维经验。
随着新技术发展(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顾客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工材料成本上升、个性化需求等各种因素,公司战略也会变动,相应的信息化系统为了支撑业务的变化也会调整。
如最近公司"新品牌"的创建,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对于这种变化,信息化平台如何变化,我的思考如下(仅是我个人思考,有可能全是错的)
新品牌
一、顾客定位,相对于现有品牌顾客会 年轻、更爱美、有个性、有相应的经济能力,是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群体。
二、产品定位,相对于现有品牌价位会偏低,多样化、年青化、舒适。
三、销售渠道,线上线下融合,购物更方便、快捷、售前、售后体验好。
四、供应链渠道快捷,可直接采购、或外协加工,供应链需敏捷反应。
信息系统规划及方向
顾客年青化、线上线下融合、敏捷供应链,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特性,信息系统的搭建也需要基于"共享服务中心”的IT架构来实施、搭建。
“共享服务中心”的IT架构。
一、可以避免重复功能的建设、维护带来的成本浪费。
二、可以最大程度避免需要打通不同系统间实现业务交互带来的集成协作成本(如SAP、OMS、WMS、POS、CRM等)。
三、业务可持续沉淀、形成可重用的服务中心,为业务的快速发展、创新带来价值。
四、可以让企业具备跟互联网企业一样的业务快速创新、试错的能力。
五、信息中心,往核心业务和数据运营团队进化,更快、更好的支持业务发展,培养即精通业务,又熟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019年或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应搭建相应“共享服务服心”
一、统一库存服务中心
统一库存共享和分配的过程,提高库存的管理能力,实现全渠道库存的可视、可控。
二、统一会员服务中心
统一各个业务线分散的用户体系,统一用户数据、存储及服务接口。
三、统一商品服务中心
商品是所用用户、系统的入口,对数据的质量要求很高,高质量的数据是所有业务的基础
四、统一的交易服务中心
交易业务领域的服务中心,包括交易流程、订单管理、结算、营销、评价等。
五、统一的物流服务中心等一系列的中心
服务中心构建好后,相应的“全渠道销售平台”信息平台,自然也水到渠成。
共享服务中心的IT架构,在前台、后台系统之间搭建中台,会更快、更好的响应顾客需求、提升组织效率。
同时共享服务中心的搭建,对于研发组织、研发流程有新的优化与要求。
应避免或淘汰目前的“项目制”的实施SOA的误区。
企业想要搭建技术中台,可以考虑以下步骤:
1 确定技术中台的范围和目标:企业需要先明确技术中台的范围和目标,例如管理和整合企业各类技术资源、提高技术效率和协同能力、降低IT成本等。
2 制定技术中台规划和架构设计:根据技术中台的范围和目标,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架构设计,包括数据治理、API管理、组件化开发、微服务架构等方面,并建立相应的技术体系和规范。
3 搭建技术中台平台:企业需要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技术中台平台,例如阿里云主机、腾讯云服务器等,将企业的各类技术资源整合到中台平台上,以此来实现统一管理和协同开发。
4 推行中台理念和文化:企业需要向员工传达中台理念和文化,即注重技术资源共享和协作,推崇创新和跨部门合作等价值观,从而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技术升级。
技术中台的好处包括:
1 提高技术效率和协同能力:通过技术资源的整合和统一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效率和协同能力,避免重复开发和浪费。
2 降低IT成本:中台平台的建设和运维成本相对单独开发和维护多个系统要更低,在长期运营中能够实现IT成本的降低。
3 促进数字化转型:技术中台可以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更具竞争力。
4 改善用户体验:技术中台能够提供更加稳定、高效和标准化的技术服务,从而改善用户体验,增强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总之,搭建技术中台需要根据企业自身需求和情况来进行规划和实践,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技术效率和协作能力,降低IT成本,促进数字化转型,改善用户体验等方面带来显著的好处。
何谓IT运维管理?在了解这个概念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IT管理?
天天客服IT运维管理中心专家龙少文解释:IT管理是在信息化运营阶段通过运维管理制度的规范,IT管理系统工具的支持,引导和辅助IT管理人员对各种IT资源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保证整个IT系统稳定、可靠和永续运行,为业务部门提供优质的IT服务,以较低的IT运营成本追求业务部门较高的满意度。
简而言之,可以理解IT运维管理为:在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整个网络处于运行状态,IT部门采用相关的管理方法,对运行环境(包括物理网络,软硬件环境等)、业务系统等进行维护管理,我们把这种IT管理的工作简称为IT运维管理。
IT运维管理包含内容
IT运维是IT管理的核心和重点部分,也是内容最多、最繁杂的部分,主要用于IT部门内部日常运营管理,涉及的对象分成两大部分,即IT业务系统和运维人员。其管理内容又可细分为七个子系统:
第一、设备管理:对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 *** 作系统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对各种应用支持软件如数据库、中间件、群件以及各种通用或特定服务的监控管理,如邮件系统、DNS、Web等的监控与管理;
第二、数据/存储/容灾管理:对系统和业务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备份和恢复;
第三、业务管理:包含对企业自身核心业务系统运行情况的监控与管理,对于业务的管理,主要关注该业务系统的CSF(关键成功因素CriticalSuccessFactors)和KPI(关键绩效指标KeyPerformanceIndicators);
第四、目录/内容管理:该部分主要对于企业需要统一发布或因人定制的内容管理和对公共信息的管理;
第五、资源资产管理:管理企业中各IT系统的资源资产情况,这些资源资产可以是物理存在的,也可以是逻辑存在的,并能够与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数据交互;
第六、信息安全管理:该部分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目前信息安全管理主要依据的国际标准是ISO17799,该标准涵盖了信息安全管理的十大控制方面,36个控制目标和127中控制方式,如企业安全组织方式、资产分类与控制、人员安全、物理与环境安全、通信与运营安全、访问控制、业务连续性管理等;
第七、日常工作管理:该部分主要用于规范和明确运维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安排、提供绩效考核量化依据、提供解决经验与知识的积累与共享手段IT运行维护管理的每一个子系统中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实现完善的IT运维管理是企业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平的关键。
IT运维管理面临的难题
IT运维管理是一门探讨如何提高网络应用性能的课题,怎样利用网络管理做到企业IT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合理分配网络资源、保障生产业务、对网络规划和新业务上马提供支撑,而其最核心的目的是保障企业生产业务。
日常IT运维管理面临诸多难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多个方面:
网络设备
在企业IT基础设施的搭建过程中,底层的网络设备厂商和类型多样且复杂。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将不同厂商的网络和应用管理产品在界面级、消息
级和数据级集成起来实现统一管理?如何让IT管理员了解到整个网络全局的运行情况、发展趋势和可能存在的故障隐患点,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实现事前管
理。
拿曾经碰到过的一个典型客户来说,它的网络中有11种厂商的路由交换设备,还有存储设备,安全设备,UPS等。同时还拥有:小型机,服务器等,上层的业务系统有OA和CRM等。这样大而复杂的一个网络环境,该怎么管呢?
科学的运维管理思路告诉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对IT基础设施的管理,管理范围要能覆盖到机房所有硬件设备。这一点是前提和基础。其次,才是对各种应用系统做到很好的监控。最后,才能为业务系统提供足够的保障。
网络流量
在绝大多数的企业网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络延迟,造成重要业务和应用时断时续,这直接成为企业业务的杀手。另外,网络的带宽也是企业关心的重
点。比如,哪个时间段很拥挤,哪个时间段很空闲,有没有规律,怎么样去调查拥塞的原因,网络带宽都是被谁占用了,是被哪些客户端、哪些应用或者异常应用所
占用了。这些都是摆在每一个企业运维管理领域中很实际的问题。
该如何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呢?
根据多年的运维管理经验得出,对于这种情况,需要采用流量分析的方式。通过对出口流量或者监控对象进行采集,进行24小时实时的监控和分析,可
以对流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挖掘分析,比如按照流量、数据包个数、连接数、协议等类别分析当前网络的负载情况,为网络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通过报表分析展
现流量特征,让IT管理员明白流量被谁、被何种应用、被何种异常行为占用得怎么样。
IT运维管理怎么样帮助IT管理员判断和控制安全问题,也就是作为与防病毒、防火墙、IPS等安全产品不同的角色,从网络的整体情况要能够判断未知的安全问题,并提供修复方案,
在不影响正常网络运行状况下将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如果IT管理员能针对异常行为的特征建立自动告警,在某些安全攻击出现前发现故障隐患,并提供连动的判
断和处理机制,这样IT管理员可以及时采取了措施避免业务遭受损失。如果能在对问题特征自动告警的同时,自动记录问题的原始数据以供事后分析,这样IT管
理员可以再现数据异常行为、捕捉网络数据异动入侵记录,对症下药制订策略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
业务系统
针对日益复杂的业务系统,现有的运维管理系统更多的强调的是功能的展现。比如,从业务主机负载、数据库服务器负载、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系统、
网际流量、进程状况等等不同角度实施联合监控,强调的是性能参数指标的多少,或者是界面的美观程度。当然,这是落实业务系统管理环节所采用的方法。
但事实上,作为企业自身来说,无论采用哪种监控也好,IT管理手段或者运维管理系统也罢,其核心总是需要围绕保障和改进企业的业务系统。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来保障又如何改进企业的业务系统呢?
首先,需要了解清楚业务系统所涉及的具体环节,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管理落实。按照科学运维管理的建设思路,分为:用户-网络-硬平台-软平台-
业务系统这五个环节。需要从这五个环节所涉及到的五个方面去做工作。这五个方面分别是:全局的性能管理、故障和事件管理、资源的使用状况管理、安全管理和
数据分析管理。其次,通过性能和历史数据的反映,又可以做到对业务系统提供改进决策的指导。
当然,对于如何保障和改进业务系统这个问题,目前业界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需要从企业用户的角度出发,通过明确的管理思路作为指引,使用软件+服务的方式和企业用户共同探索和研究,最终达到对业务的保障和改进。
当前IT运维管理的任务
在企业网络运维早期,IT运维管理侧重于网络、硬件等设备。随着业务系统涉及的环节日益增多,单一的网络管理已经不足以满足管理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将关注点从单一网络转变到当前的业务系统,落实保障业务系统的各个环节成为重中之重。
因此,我认为,当前国内用户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何保障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IT运维系统应该从业务角度切入,以业务为导向,通过对整个业务系统的关注,落实业务系统的各个环节,从而来达到保证业务系统稳定运行和透明化管理的目的。
对于企业而言,在选择无代码开发平台时,绝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
1)国内无代码开发平台的领军者
推荐自家的定制化的系统搭建平台——轻流,能让使用的新手花5min左右快速地搭建出一个系统。
下图是利用无代码开发产品——轻流,能搭建出多样化系统的图例。
如果想要快速地搭建出业务系统,首先需要做的是:梳理清楚业务流程。
在搭建系统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构建业务需求的表单、设计业务流转的流程引擎,以及对业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等实现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管理。
2、无代码开发平台能搭建什么系统?
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HRM(人力资源管理)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销存管理系统;售后服务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多种满足企业业务需求的系统;
企业在购置无代码开发软件时,最好能使用一个能灵活自定义且与企业多个系统打通的平台。因为相比于标准化的软件来说,无代码开发能根据企业业务需求灵活地定制。
使用一体化的无代码管理软件可以帮助企业打通客户、合作方、供应商等多方面的资源,实现数据信息互通共享,减少企业信息不流通问题。
3)无代码开发平台有什么价值?
选择无代码开发平台时,不仅可以用性价比比较高的方式,用不到开发人员一个月的工资来搭建系统,同时业务人还能在不依靠企业IT资源的情况下自行完成业务流程的修改,将开发速度极大地提高,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收益。
轻流有免费版,可以直接用~可以先试用再抉择。
说一说对互联网系统和传统企业IT系统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现在被炒的很火热的互联网,云计算架构,其相对于传统的大型企业系统架构,最大的区别就是以分布式的架构去替代原先的集中式系统架构。
打个比方,原先的大型企业系统架构,就好像一架大型的民航客机。作为出行来讲,飞机无疑是最舒适最快的交通工具,同时安全性也很好。但飞机却也不是人人都能坐的。首先:做飞机要经过换领登机牌,安检等若干道手续,乘客必须提前一个多小时到机场办理各种手续,而坐火车大巴则随到随买随上车,方便的多;其次:坐飞机很多东西不能随身携带甚至不能托运,火车大巴则相对宽松;还有:机票很贵坐飞机花销很大而且飞机运载能力也不如火车。当你有数万数千人要一次性到达某地时,一两架飞机的运载能力根本不够,要调动成批飞机的话整体成本又太高。最后:虽然飞机很少出事故,飞机一旦出现事故的话危险级别往往都会很高。
但是,以前除了飞机之外,就只有火车,大巴这种交通方式选择了。相比之下,这些方式虽然收费低廉,乘车,携带物品都比较方便,但是速度实在太慢而且受外界因素诸如雨雪等等的影响太大,乘坐也不是很舒适。只能满足那些相对时间宽裕,或者囊中羞涩人群的出行需求。
于是,为了满足更多人,更便利更高速的交通运输需求,新的交通运输模式—动车/高铁就出现了。它和火车最大的区别是:火车只有一节车头有动力,后面能拖几节车厢跑多快基本就是看一个车头有多强劲。但个体的力量终究有限,一个车头再强劲也有个极限,发展空间也就那点了,实在难以有太大作为。动车则不同,它每节列车都独立有自己的动力系统,连在一起各节车厢动力系统就是一个叠加递增的关系。所以理论上越多节车厢接在一起就可以拉更多人跑的更快,是一个无限扩展的系统!而且因为动车可以搭载的乘客很多,所以均摊到每个乘客头上,坐动车的速度可以某种程度上接近坐飞机,但成本要低很多。
现在互联网,云计算的系统架构其实和动车的理念相类似,就是分布式系统的架构 – 将任务分解交由每个小计算单元进行分布式的并行处理,充分利用每个单元的计算和存储能力,理论上性能可以无限线性扩展,任何一个节点的故障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整个系统没有单点故障。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简单把大型企业核心架构,或者说就是大型机,RISC系统比作飞机;而把互联网,云计算的系统架构比作动车。现在,就可以做些很有意思的讨论了。
还是来说说稳定性和可靠性:就说2012年吧,飞机也好,动车也好,新闻里面都有报道过出现严重事故,可见没有一种系统是完全稳定可靠不会出现任何宕机风险的,但是其概率都是非常非常小的。从整体来讲,都是很稳定很可靠很安全的选择。只不过各自对于如何防灾冗余的策略还是有些不一样。先说飞机,因为飞在空中,万一出了事情没有后备可用,所以能采取的方式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提高飞机自身个部件的冗余度,设计时尽可能多的考虑各种小概率事件。哪怕发生某故障的概率只有千万分之一甚至亿万分之一,只要有可能,也要把应对措施设计进去。这也是飞机造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对携带物的要求会那么多的原因。而动车则相对简单:反正多拖几节车厢又不影响我速度,那我就尽量多拖些备用车厢跑着呗。万一某节车厢出事了,就把里面乘客挪到备用车厢里,车照样跑得欢。然后等到了站再去更换检查有问题车厢也不迟。
回到IT世界也是一样。分布式系统基本都是基于x86的PC服务器。单就一台服务器而言,虽然性能可靠性在不断加强,但肯定还是不如RISC系统的。但是没关系,咱可以用数量来弥补单机冗余度的不足啊。设计没你好冗余度没你考虑的多我就多拉几台呗。坏了几台没事,应用任务再分配到别的空闲机器上就好了。坏了的机器也不用马上修,反正没坏的机器加起来也够用。等到故障机器到了一定数量我再一次性批量检修更换部件效率更高。对于用户来讲,即使我坏了100来台服务器只要剩下的服务器还能正常工作,应用就不会受任何影响。谷歌,Facebook那些超大型数据中心现在的工作思路大致如此。这么做看起来是个很简单有效,很聪明的方法,但其实也有不少问题存在。
首先我觉得这个架构好处是实现原理简单,而且扩展性d性比起RISC架构来好处不言而喻。但其实这个架构里面也存在着无谓的资源浪费可能性。例如拿存储而言,目前Hadoop类的多副本分布式存储很火。一份数据存三份,发现有数据损坏立即找空闲空间恢复。听上去很简单很容易实现很高效,但如果你真的坐下来仔细算算账,你就会发现:
1 当你数据量不大(小于PB)的情况下这种一份数据存三份方式的成本其实比现有任何商业存储方案的成本都要高。
2 这种方式下每台服务器的CPU利用率都很低,而现在市面上的大存储容量服务器,CPU配置都很高。所以这种方式,基本上是对于CPU资源的一种浪费。所以,或许对于数据量适中的企业来说,用EC CODE这种以计算能力换存储的分布式存储解决方案会比多副本方案更经济实惠。
3 这种方式很容易让IT运维人员产生一种习惯性思维 – 即要提高系统在线时间就多买些服务器就好了。因为服务器多了分布性好了自然冗余度就高了。于是不必要的服务器采购就这么产生了,每个数据中心也就又多了很大一笔不是很必要的电费开销。
其次,我觉得分布式架构的某些故障很可能会产生连锁效应,导致更严重全局瘫痪。打个比方,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战的故事。里面有个很著名的桥段就是庞统献连环计,铁锁连舟。起始时使曹 *** 万余战船连成一体稳如平地进可攻退可守前后都可照应看似完美,但唯有一个命门就是怕火攻。而诸葛亮周瑜正是利用这个命门,解东风火烧赤壁把曹 *** 百万大军杀的丢盔卸甲。互联网的分布式架构其实我觉得也有类似“命门”。大型机或者RISC系统之所以那么贵,其实很多时候用户在为千万分之一甚至亿万分之一的“万一”买单。而互联网,现在的公有云架构,在设计之初,基本的考虑思路是大用户,大并发,然后尽量减少TCO。所以很多时候,设计架构时会先把那些“千万分之一”排除在外,暂时不予考虑。而系统上线之后,稳定运行一段时间用户量暴涨,精力往往又会去专注扩容方面了。搞不好就会把一些“命门”漏掉,于是乎万一正好遇上“东风”吹到了命门上,后果估计会比曹阿瞒更惨。因为IT世界里还没有那么仁义的关云长会在华容道上放曹 *** 一马。
其实从最近Facebook,Amazon、谷歌的几次宕机事件来看,已经有些那个苗头了。好在那些互联网领头羊们应该是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已经在积极修补“命门”了。
最后,我想说互联网,云计算的业务类型其实和传统企业的业务类型不一样,所以大型机,RISC系统处理的任务,运行的计算并不一定都适合移植到分布式系统架构上来。还是以交通运输举例:我要去美国,目前还是只有飞机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当然你可以说我坐动车也可以,无非是多转几趟跨国列车。但那毕竟很勉强,速度不快,费时费力还不省钱,毫无意义。人家直接飞过去就行了,你却要绕着太平洋海岸线跑一个大圈来兜,何必呢
那么以上这些问题有没有办法解决呢其实我觉得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就是两个字:运维。分布式系统,要保障其安全可靠的运行,合理有效的扩容,关键不在系统的软硬件,而是在系统搭建之后的运维和持续的对系统的改进修正!现在网络上很多人都在热衷于各种开源架构如openstack,Hadoop的开发,应用场景探讨。但个人以为这些开源系统的特点是搭建简单,维护艰难!要想把这些架构和技术真正投入企业成熟应用,在运维管理上投入的成本可能要比RISC大得多。因为这些系统架构更分散,出现的不可预估性更多,同时也更需要有人来理清何时用分布式架构,何种场景还是需要传统架构。那么可能有人要问,既然如此,我们还有必要走分布式系统这条路吗当然有!原因也很简单:分布式架构给了我们处理海量请求的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d性;同时分布式架构也使系统具备了更好的扩展能力和更多业务创新的可能性。
说了这么多,基本要讲的也就讲得差不多了。怕前面说的有些散稍微总结下我想说的观点:无论传统RISC架构还是现在流行的分布式架构,虽然实现方式各有不同,但都是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可靠性的系统。但没有一个系统是绝对稳定不会宕机的,要保障系统稳定可靠运行,运维管理很重要。分布式系统相比传统RISC架构有扩展性和灵活性方面的巨大优势,但也存在资源浪费和故障隐患危险。在这一方面,分布式系统架构还需要多向传统架构的运维管理学习借鉴,提升自身的忧患意识和故障预警处理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ERP系统服务器.对硬件到底有什么要求全部的内容,包括:ERP系统服务器.对硬件到底有什么要求、如何成为一名系统架构师、有哪些快速开发平台或者零代码开发平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