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介绍一下英语简史?

能否介绍一下英语简史?,第1张

东方一家大型手机厂商已决定推出自己的手机 *** 作系统了,名字、推出时间,网上的消息铺天盖地,我虽然比许多媒体同行早知道其内幕,但不想抢新闻,只想在《 *** 作系统简史》的系列文章中悠长地讲故事。

有人说打造一个新的 *** 作系统很难,建立一个以之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更难。

我在本系列文章的第一篇的序言中说过:有难度,但也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难,看看 历史 就知道:Unix生态已建成时,微软还没影儿呢;Windows生态已完备时,谷歌还没诞生;诺基亚的生态已日臻完善时,谷歌的安卓、苹果的iOS还八字没一撇,或顶多刚起了个头。

《 *** 作系统简史》的系列文章, 就是对 *** 作系统领域的神话袪魅。顺便说一句,本系列文章的参考文献名单很长,不列出,无以向作者们致以敬意,故全列于后,同时也可供读者们按图索骥,用作参考。

歌手鲍勃•迪伦在《时代在转变》一诗中写到:“动笔预言世事的作家与评论家们,张大你们的双眼,机会不会再来第二遍,轮盘还在旋转,先别言之过先,看不出来谁会被选,因为目前的输家未来会领先,因为时代正在改变。”

让 历史 告诉未来。以下是《 *** 作系统简史》系列文章的第二章:

基尔代尔曾有幸让最大的蓝鲸游到他的门前,心甘情愿地躺在砧板之上,无奈他未曾举刀,反而弃之而去。”

1980年8月22日,IBM曾寻求与 *** 作系统先驱、DRI创始人加里•基尔代尔进行合作,但无功而返。作家梅里尔•查普曼对此事曾做出这样的评价。

IBM初寻芝麻开门秘诀

1980年8月21日,IBM派代表去拜访微软的比尔•盖茨。他们来到微软大门口,一位不修边幅的大男孩走了出来。IBM代表问:“比尔•盖茨的办公室怎么走?”这个大男孩二话不说,陪着他们折回办公室,然后在办公桌后面坐了下来。IBM代表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就是盖茨。

IBM代表正式拜访前,曾要求盖茨签署一项保证不向IBM谈任何机密的协议,IBM用这种办法保护自己,免得以后打官司吃亏。虽然问题像烟花般地在盖茨脑海中炸开,但只是哈佛大学法律专业的一年级辍学生的盖茨,还是透过这份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协议嗅到了一些什么。当时的微软和IBM这条大鲸鱼相比,是只微不足道的小虾米。如果对方不是想和他做些有实际意义的合作,是没有必要这样大费周章,于是盖茨毫不犹豫地签了。他对鲍尔默等手下说:“伙计们,机会来了,虽然我还不太清楚,走着瞧吧!”

谜底终于要揭晓了。上门的IBM代表说:“这次会谈是IBM公司有史以来所做的非同寻常的事。”他们要求盖茨再次签署一项法律文件,承诺对会谈中谈到的、见到的秘密要守口如瓶,盖茨毫不犹豫地签了。显然,按着IBM节奏走的他给IBM的代表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在鸦雀无声的会议室里,与会人员都紧紧盯着IBM代表手中那份卷轴,这是一份将要改变 科技 史的蓝图。IBM代表缓缓地打开,这是一份PC设计样图!如果**镜头再现当时的场景,那应该是一个摄人心魄的慢动作。这是IBM当时绝密级的资料,盖茨应该是IBM公司外第一个接触它的人。

设计图散发出一种勾人的魔力,把盖茨一下子吸引住了。他呆呆地盯着它,思绪万千。至到IBM代表提出了一个把他拉回现实的问题:“微软是否可以向IBM PC提供合适的 *** 作系统?”

盖茨眼前仿佛隔着一层令人眩晕的迷雾,对方的问题似乎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才传透他的耳膜。

这个问题触及了盖茨的一个小伤疤:当时,在 *** 作系统上微软只有个简单的产品,无法与基尔代尔的DRI公司的CP/ *** 作系统相抗衡。微软和DRI公司一度达成一个不成文的协议:微软不涉足 *** 作系统领域,DRI也不染指程序语言。

看着IBM的图纸,盖茨知道只有基尔代尔的软件才能配得上它。盖茨思忖了一会儿,缓缓地抬起头来,看着对方的眼睛,直言微软没有这样的 *** 作系统,但他们可以为IBM PC提供应用程序,譬如BASIC。

热烈的火花在IBM代表眼中瞬间熄灭,大家沉默不语,过了几分钟,但人们感觉过了数小时,盖茨说,他知道一家公司有这样的系统。会议室里响起一种塞子从盛满水的浴缸的底部被拔出的声音,气氛又似乎松弛下来。盖茨拨通了基尔代尔的电话,说有个“大主顾”想见见他。然后,他将电话交给了IBM代表。IBM代表在电话里与基尔代尔约定第二天见面。盖茨再次接回电话,叮嘱基尔代尔“得好好招待。”IBM代表如释重负,充满谢意地向盖茨告辞离去。

基于对基尔代尔人格的信任,盖茨认为虽然他无法同IBM做成 *** 作系统这一生意,但促成DRI与IBM合作的微软应该能从中分一杯羹。他开始安排手下着手研究,如何让微软的应用软件更好地与IBM PC及DRI的 *** 作系统相匹配。

花开两朵,先表一枝。暂且放下盖茨的故事,我们来看看基尔代尔和他的DRI公司。

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我看来,加利福尼亚和华盛顿州(盖茨曾住在那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里没有那么多的工厂和烟囱,尤其是没有你这样好冲动的年轻人。”基尔代尔对盖茨有一种长辈般的宽厚之情,他们之间一度有着忘年交般的惺惺相惜。

基尔代尔还对盖茨说:“你我是少数的仅仅在这种东西(个人电脑及微处理器)里才感到自在的人”。不过基尔代尔的人生哲学是“我要幸福”,与盖茨的“我要赢”迥异。

其实,基尔代尔甚至早于MITS公司的牛郎星,一度点燃了英特尔处理器从计算器转向计算机的智慧之光。

1973年,作为海军研究生院教授的基尔代尔受邀参观了英特尔微机部,当时的英特尔微机部只有几间破房子。但他很看好英特尔的这项业务,与英特尔的人也很谈得来,因此欣然担任英特尔的顾问,用休息时间来为对方服务。在试用英特尔新出炉的8008微处理器时,他开发了一种程序。后来的 历史 证明,这套程序为微处理器赋予了真正的生命,这可看做后来席卷全球的PC飓风之源。

但当时,无人能够预见到未来PC业的胜景。谈及微处理器的未来发展方向,英特尔工程师认为微处理器最终会应用在家用搅拌器、食物汽化器上,而英特尔联合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则认真地说,应用目标应该是钟表。因此,英特尔对基尔代尔很友好,但对于他开发的程序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后来的 历史 学家称,英特尔失去了同时拥有微处理器和 *** 作系统的绝妙机会。

“大多数战略转折点并非轰然而至,而是像小猫咪一样毫无声息的悄然逼近,通常只有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才能豁然开朗。”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格鲁夫曾这样说过。

英特尔8008推出后,自制了几台微机,其中一台作为酬劳,送给了基尔代尔。当8008升级为8080时,英特尔又加送了一台显示器和高速纸带阅读机。基尔代尔把这台机器放在他上课的教室后面,学生们下课后可以随意玩上几小时。不久,他和学生们在这台机器上开发出了名为CP/M的 *** 作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磁盘 *** 作系统(DOS)。

基尔代尔起初把这个 *** 作系统用在一个占星机项目上,机器计划放进杂货铺,顾客投入25美分硬币,可以打印出算命结果。但实地投放后不久,顾客纷纷投诉,因为硬币投入后,机器里的纸往往堵成一团。后来他承认,此举在商业上完全是个败笔。

1976年,基尔代尔离开海军研究生院,在妻子的鼓励下创办了数字研究公司(DRI),销售自己的 *** 作系统。他的妻子朵萝西参与公司经营,这是一个个性很强的女性。她不喜欢顾客把她看作是“加里的妻子”,仍用她娘家的姓——迈克尤恩。但随后的几年里,公司收益年年翻番。

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个小麻烦,有人推出了QDOS *** 作系统,这个人是蒂姆•帕特森。哈罗德•埃文斯在《他们创造了美国》一书中称,帕特森在开发过程中,“剽窃”了基尔代尔的 *** 作系统,采用了对方产品的“外观和感觉”,拷贝了其使用者接口。因此有人称,QDOS意为“快速而肮脏的 *** 作系统”(Quick and Dirty Operating System)。不过,帕特森的QDOS无法与基尔代尔的产品相提并论,基尔代尔懒得理它。

英特尔失去的 *** 作系统的发展机遇,注定会有人得到。到70年代末,这个机遇的种子仍牢牢地掌握在基尔代尔的手中,现在等待着IBM来将它撒进肥沃的土壤中。

砧板上的蓝鲸游走了

“听说,IBM代表拜访你的时候,你把他们晾在地面,而自己在天上兜风?”基尔代尔后来多次遇到这个尴尬的问题。周所周知,他有一架私人的双引擎小飞机,经常喜欢开着兜风。有一次基尔代尔忍不住愤怒地回敬:“那些故事听起来好象我在空中翻筋斗。但我在出公差,就象别人开车出差一样。”

人们认为基尔代尔骨子里蔑视IBM,不想和它打交道。早在1974年,他曾和戈登•恩巴克斯一起,帮助创建了硅谷最富盛名的“家酿俱乐部”(Home Brew Club),成为计算机业余爱好者交流的天堂,这个俱乐部旨在反对IBM等大型公司对计算机技术的垄断。

不论真相如何,告别盖茨,来到DRI公司的IBM代表没有见到基尔代尔本人,接待他们的是基尔代尔的妻子朵萝西和一名律师。IBM代表像对待微软那样,正式会面前,要求DRI公司签署一大堆协议。朵萝西对协议心存疑虑,认为该协议不利于DRI控制自己的技术,那名律师也支持她的看法。

作家大仲马曾说道,“谁若是有一刹那的胆怯,也许就放走了幸运在这一刹那间对他伸出来的香饵。”

没有得到像微软给予的那样礼遇的IBM代表,悻悻地回到西雅图,再次来到微软公司。感觉到幸运之神冥冥之中再次向自己走来,盖茨热烈地拥抱了上去,称微软愿意为IBM开发适合的 *** 作系统。

有些失落的IBM代表恢复了矜持,表示:“在IBM,每一件事都必须经过仔细推敲。”因此,他们希望盖茨尽快提出可行性报告。

《BYTE》杂志评论说:“天上掉下来最大一块馅饼,就这样落到了比尔•盖茨嘴里。”

揽下瓷器活的盖茨急需金刚钻,为了救急,他想到了QDOS的开发者帕特森,于是花25万美元,从西雅图计算机公司买下了这套程序,并把帕特森挖了过来。

有了QDOS做基础,盖茨变得胸有成竹,他成功地通过了IBM PC 主管唐•埃斯特利奇组织的可行性报告审核。当时,IBM方面曾问,“你们公司有多少像你这样的人?”盖茨回答:“可以说我们公司每个人都像这样。我是我们公司学历最低的,仅读过一年大学。”

为了保密,IBM要求接受开发任务的微软选一个专门的研发场所,为此专程送去自己的保密文件锁。这个研发场地无窗户,无通风设备,且被要求24小时不许开门,有时房间的温度会高达38度。

IBM方面可不是说说,他们果真进行了好几次安全检查,检查微软是否遵守规定。一次,微软的程序员开门换气,IBM检查人员发现保密室门大开着,样机的底座放在门外,为此大为不悦。

1981年8月12日,IBM PC如期推出,发布会上,为他们开发 *** 作系统的微软没有被特别介绍。但会后,微软收到了一份由IBM一封措辞还比较客气的打印信函:“亲爱的合作方:谢谢你们的出色工作。”

盖茨很高兴,但随后他听到了一个坏消息:基尔代尔准备起诉微软。原来,基尔代尔在电视上看到了IBM宣布采用微软 *** 作系统的新闻。经过分析,他认为微软抄袭了自己的 *** 作系统,熊熊怒火在他的胸腔中燃烧。他约与盖茨、鲍尔默在一家酒吧见面,讨论此事。

虽满腹怨言,但基尔代尔认为作为一个成功的绅士,在两个年轻的后辈面前发火,有失体面。因此会面时,双方进行了一场态度并不明朗的交谈。见面后,基尔代尔决定开发出一种新版本的 *** 作系统,从技术上给这些毛头小子上上课。

另外,基尔代尔觉得“冤有头,债有主”,应该找IBM算账。

落败的绅士

“我对你们的 *** 作系统和CP/M的相似感到震惊。”基尔代尔找到IBM,提出要起诉对方。

IBM方面称,它的人没有意识到微软的 *** 作系统与CP/M那么近似。IBM一名高级主管称基尔代尔指责IBM的说法绝对是错误的。

但IBM还是派人和基尔代尔谈判,经过谈判,IBM答应在自己的PC上采用他的新版CP/M,而基尔代尔则放弃对IBM和微软的诉讼计划。但基尔代尔新版的CP/M要在半年后推出,这给了微软进一步完善自己 *** 作系统的时间。

基尔代尔新品完成后,IBM曾策划了一个广告,上面画着代表PC DOS、CP/M和UCSD的三扇门,最后一种 *** 作系统也是替IBM PC编写的。让微软感到紧张的是,这三种产品都不预装在IBM PC上,以独立方式销售,就是说用户要在购买电脑之外,另行付费选用。

因为盖茨低眉顺眼的配合,IBM更倾向于推介微软的产品,微软产品的名字——PC DOS,无疑就是对顾客的某种暗示。盖茨对此并不放心,他说:“我们知道三个系统中只有一个能够成功,从而成为标准。”

盖茨判断有三种方法可让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第一种就是要使MS-DOS(微软对PC DOS的称呼)成为最好的产品;第二种就是帮助别的公司编写以MS-DOS为基础的软件;第三种是要确保MS-DOS价格便宜。”

而当时最有力的是第三种方法,微软的PC DOS价格是60美元,基尔代尔的CP/M为240美元,UCSD的产品约450美元。作家梅里尔•查普曼称微软的价格策略让基尔代尔的技术优势黯然失色。基尔代尔不肯改变自己的策略,他称:“市场会理解玩具产品与专业产品之间的差别的。”

然而市场的理解并不按基尔代尔预想的方向进行,他的CP/M败象已现。随后,IBM让微软开发硬盘版的DOS,微软利用这个机会对PC DOS进行了完全的重写,其20版与10有很大的不同,因而DRI起诉他们的机会也失去了。

盖茨随后采取了一系列攻势,与许多公司合纵连横,推广自己的 *** 作系统。当时举足轻重的DEC公司起初不打算跟着IBM标准行事,因此准备放弃微软的DOS *** 作系统,采用基尔代尔的CP/M。微软很着急,后来他们打听到DEC迫切需要一种文字处理系统,于是便找上门去,允诺会提供这种软件,而实际上,微软的这种系统尚在开发中。DEC信以为真,答应了微软的要求,放弃了基尔代尔的CP/M。DEC的一位高级官员曾感叹说:“这是一门生意,而不是学问。”他暗示基尔代尔只是一位教授,而不是商场上成功的商人。

为了彻底打垮基尔代尔的DRI公司,微软继续发力,在发布Windows 31 测试版时,曾警告用户如果与DRI的产品同时使用会发生一些问题,这对DRI的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80年代中后期,基尔代尔的DRI公司苦守 *** 作系统市场,而没有像微软以 *** 作系统为基础,扩展到图表、字处理软件等应用领域。因为基尔代尔认为,自己做 *** 作系统,有些像盟主的角色,而在 *** 作系统上做应用软件开发的公司无疑是自己的盟友,一个优雅的绅士怎么能下手去抢夺伙伴的口粮呢?

历史 的欠账

英国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曾说过,“不够真诚是危险的,太真诚则绝对是致命的。”

随着微软的蓬勃发展,DRI日薄西山。1991年,DRI被Novell公司所兼并。基尔代尔本人也从硅谷搬到了德克萨斯州奥斯汀附近的一座小镇,淡出了媒体的视线。

虽然离开了硅谷,但心似乎还在那儿,他开始变得忧郁,和他一起创业的妻子朵萝西也离开了。他借酒消愁,最终酗酒成瘾。

1994年7月,52岁的基尔代尔在自己的房间里头部撞地,不治身亡,当时的媒体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几句。一年后,盖茨出版了自己的《未来之路》一书,书中没有提到基尔代尔对 *** 作系统的贡献,而认为“蒂姆(帕特森)事实上成了MS-DOS的鼻祖”。

但是,基尔代尔的朋友和崇拜者不这样认为,其中梭罗•李伯斯站出来称每一位拥有PC的人都欠基尔代尔一份情,而盖茨和他的微软欠得最多。

西方有句谚语“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这对基尔代尔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浮华散去, 历史 变得清晰起来。《他们创造了美国》作者在书中指责帕特森“剽窃”了基尔代尔的CP/M,帕特森曾为此起诉书作者,但败诉,法庭认为作者只是记述了一些一般不受争议的事实。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到:“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让死者有那不朽的名。”不过,这常常需要时间的冲刷与雕刻。

本文作者姜洪军,著有《极客:改变世界的创新基因》、《乔布斯和他的对手们》、《雷军: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微软王朝危机》、《中国互联网商业英雄列传》、《对话新锐CEO》等图书,开有线下讲座《创新学》。微信公众号:锐智号 。

《 *** 作系统简史》系列文章参考文献,名单很长,不列出,无以向作者们致以敬意:

《天才的拓荒者:冯•诺依曼传》 作者:诺曼•麦克雷,译者:范秀华、朱朝晖,上海 科技 教育出版社,2008年

《用户驱动下的创新:世界第一台商用计算机 LEO 的奇迹》 作者:戴维•卡米纳、约翰•阿里斯、彼得•赫蒙、弗兰克•兰德, 译者:王克友、李彦文,中国标准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沃森父子与IBM王朝》 作者:理查德•S•泰德洛,译者:赵凤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硅谷热》 作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朱迪斯•K•拉森,译者:范国鹰、刘西汉、崔工、陈晓玲、黄方毅、张彤、高铁生,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年

《硅谷之火(第2版)》 作者:保罗•弗赖伯格、迈克尔•斯韦因,译者:王建华,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年

《硅谷108将——150年来硅谷英雄史诗》 作者:大卫•卡普伦,译者:陈建成、陈信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IT创业疯魔史》 作者:杰瑞•卡普兰,译者:刘骏杰, 凤凰出版社, 2012年

《苹果传奇》 作者:Owen W Linzmayer,译者:毛尧飞,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苹果公司兴衰内幕》 作者:吉姆•卡尔顿,译者:朱贵东、杨芳,新华出版社,1999年

《重返小王国》 作者:迈克尔•莫里茨,译者:梁卿,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1年

《我是沃兹》 作者: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吉娜•史密斯,译者:贺丽琴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苹果往事:开发麦金托什的非凡岁月》 作者:安迪•赫茨菲尔德,译者:洪慧芳,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

《史蒂夫•乔布斯传》 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译者:管延圻等,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1年

《甜苹果酸苹果》 作者:吉尔•阿梅里奥、威廉•西蒙,译者:孟祥成,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撬开苹果》 作者:利安德•卡尼 ,译者:邱绪萍、王进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 作者:杰弗里•扬、威廉•西蒙,译者:蒋永军,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0年

《微软的秘密》 作者:迈克尔科索马罗、理查德塞尔比,译者:章显洲、贾菡、杨文俊,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

《我用微软改变世界》 作者:保罗•艾伦,译者:吴果锦,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

《比尔•盖茨》 作者:露西亚•拉特玛,译者:吕庆夏、薛阿三,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未来之路》 作者:比尔•盖茨,译者:辜正坤,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年

《比尔•盖茨的野蛮兵团》 作者:珍妮弗•艾斯琼、马林•埃勒,译者:赵湘桂, 中信出版社, 2003年

《重启微软》 作者:罗伯特•斯莱特,译者:屈陆民,中国 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6年

《微软坏小子鲍尔默》 作者:弗雷德里克•艾伦•马克斯韦尔,译者:王瑜,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观止-微软创建NT和未来的夺命狂奔》 作者:GPascal Zachary ,译者:张银奎、王毅鹏、李妍 等,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世界大战30版:微软和它的敌人》 作者:肯•奥利塔, 译者:董建辉、王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IT大败局》 作者:Merrill RChapman,译者:周良忠,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编程大师访谈录》 作者:Susan Lammers ,译者:李琳骁、张菁、吴咏炜,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年

《乐者为王》 作者:李纳斯•托沃兹、大卫•戴蒙, 译者:王秋海等,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搜》作者:约翰•巴特尔, 译者:张岩、魏平,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0年

《被谷歌》 作者:肯•奥莱塔,译者:薛红卫、 谭晓晖,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0年

《谷歌小子》 作者:理查德•勃兰特,译者:谭永乐,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0年

《永无止境:Google传》 作者:道格拉斯•爱德华兹,译者:刘纯毅,中信出版社,2012年

英语的起源

一 英语的“家谱”

英语是印欧 (1ndo-European)语系。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包括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大部分语言。讲印欧诸种语言的总人数约有十八亿七千五百万,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左右。早在1786年,英国梵文(Sanskrit)学者威廉·琼斯爵士 (Sir William Jones) 就指出:欧洲、印度、波斯等地的大多数语言,包括古希腊语、古拉丁语及古印度语属于同一“家族”。

原始印欧人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居住在何方 他们的语言究竞是什么样子的 对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仍缺乏文献的考证。但是通过长时期的研究,语言学家们得出了探索性的结论他们发现: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语种都有表示“冬天”、“雪”和“寒冷”等意义的词,这说明原始印欧语最初是在气候比较冷的地一带使用的。另一方面,某些热带地区动植物名称的词,如“狮子”、“大象”、“稻米”、“竹”、“棕榈树”等,在原始印欧语中是不存在的;而印欧语系各语种中却都有表示“白杨”、“栎树”、“柳树”、“白桦”、“熊”、“狼”、“羊”、“鹰”、“蜜蜂”等动植物名称的相似词。通过这样的探索和研究,许多人认为,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欧洲中东部曾居隹着一些游牧部落,他们饲养着象羊、狗、奶牛和马这样的家畜,会使用马和简陋的马车,并能够驰骋于一望无际的原野上。这些游牧部落就是原始印欧人,他们用于交际的语言就是原始印欧语。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间,这些原始印欧人开始迁徒。有些向西移动,有些向东移动,而有些则向南移动,到达今天的南亚次大陆。这些部落的大迁徒导致印欧语系的逐步形成。古印度语与古代欧洲语言之所以非常相近,其历史根源即在于此。

印欧语系包括:(一)印度语族(Indic);(二).伊朗语族(Iranian);(三)斯拉夫语族(Slavic),(四)波罗的话族(Baltic),(五)日耳曼语族(Germanic),(六)拉丁语族(亦称罗曼语族[Romance]), (七)凯尔特语族(Celtic),(八)希腊语族;(九)阿尔巴尼亚语(Albanian),(十)亚美尼亚语族(Armenian), (十一)吐火罗语族(Tocharian;Tokharian)(十二)赫梯语族(Hittite)。日耳曼语族是一个比较大的语族。它又分为三个语支:(一)东日耳曼语支(EastGermanic)主要以现已绝迹的哥特语(Gothic)为代表;(二)北日耳曼语支(North Germanic),主要以古北欧语(Oid Norse)为代表,包括今日的挪威语(Norwegian)、冰岛语(Icelandic)、瑞典语和丹麦语等;(三)西日耳曼语支(West Germanic)包括低地德语(Low German) 今日的荷兰语(Dutch)、高地德语(High German)、英语、弗里西亚语(Frisian)佛兰芒语(Flemish)等。因此,我们说: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的西日耳曼语支。

二 英语的形成

英国南面隔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多佛尔海峡(the Straits of Dover)与法国相望,东面和东南面隔北海(the North Sea)与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遥对。距 欧洲大陆最窄处的多佛尔海峡仅三十公里宽。英国的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大不列颠岛包括三个地区:英格兰占南部和中部,威尔士占西部山地半岛,苏格兰占北部;其中以英格兰最为重要。大不列颠岛是欧洲第一大岛,海岸非常曲折,长达一万一千四百五十公里。英语就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为了说明英语的起源,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英语形之前的英国史前史。文物考查已经证明,古代印欧游牧部落西移之前今天的不列颠诸岛上已居住着旧石器人(Paleolithic Man)。那时,不列颠诸岛和欧洲大陆是连成一片的,英国和法国之间还没有今天的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莱茵河(the Rhine)与泰晤士河(the Thames)之间尚由其支流相接、今天的英国仍属欧洲大陆的一部分。大约在距今九千年的时候;由于地壳的变迁,大不列颠诸岛从欧洲大陆分离出来。所以史前的旧石器人能够在不列颠定居下来并不足为怪。曾任过英国首相的温斯顿·邱召尔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FONT>1965)在其《说英语的民族史》(History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Peoples)一书中,曾这样描写居住在不列颠的旧石器人:很明显,那些赤身裸体或只披着兽皮的男人和女人或觅食于原始密林之中,或涉猎于沼泽、草滩至于他们所说的语言,尚无史料可查。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伊比利亚人(Iberians)从地中海地区来到不列颠岛定居。他们给不列颠带来了新石器(Neolithic)文化,同时征服了先前在那儿居住的旧石器人。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凯尔特人;(Celts)从欧洲大陆进犯并占领了不列颠诸岛。凯尔特人最初居住在今天德国南部地区,他们是欧洲最早学会制造和使用铁器和金制装饰品的民族;在征服不列颠之前,他们曾征服了今天的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地区;来到不列颠后,一部分凯尔特人在今天的爱尔兰和苏格兰定居下来,其余的一部分占领了今天的英格兰的南部和东部。每到一处,他们都对伊比利亚人进行残酷的杀戳。凯尔特人讲凯尔特语。今天居住在苏格兰北部和西部山地的盖尔人(Gaels)仍使用这种语言。在英语形成之前凯尔特语是在不列颠岛上所能发现的唯一具有史料依据的最早的格言。 公元前55年的夏天,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Julius Caesar)在征服高卢(Gaul)之后来到不列颠。那时,他的目的未必是想征服不列颠,而是想警告凯尔特人不要支持那些居住在高占的、正受罗马人奴役的凯尔特同族人。恺撒大帝的这次‘不列颠之行’并没有给罗马帝国带来什么好处,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的威信。第二年,即公元前54年的夏天,恺撒大帝第二次亲临不列颠。这次,他在不列颠岛东南部站稳了脚跟,并与当地的凯尔特人发生了一些冲突。恺撒大帝虽然取胜,但并没有能使凯尔特人屈服。不久,他又回到了高卢;在以后的大约一百年间,罗马帝国并没有对不列颠构成很大的威胁。 英国历史上的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后43年开始的。当时罗马皇帝克罗迪斯(Claudius)率领四万人马,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征服了不列颠岛的中部和中南部随后,整个的英格兰被罗马牢牢控制了。,随着军事占领,罗马文化与风格习惯渗入不列颠。罗马人的服装、装饰品、陶器和玻璃器皿很快在不列颠得到推广;社会生活开始:“罗马化”这必然导致拉丁语在不列颠的传播。在以胜利者自居的罗马人看来,凯尔特人无疑是“低贱的”,凯尔特语自然不能登“大雅之堂”那时,在不列颠,官方用语、法律用语、商业用语等均是拉丁语;拉丁语成了上层凯尔特人的第二语言。这就是凯尔特语词汇为什么很少能幸存下来的历史原因。在今日英语中,只是在一些地名和河流名称方面还保留着凯尔特的词汇成分。例如the Thames ,the Cam,the Dee ,the Avon , the Esk , the Exe , the Stour , the Aire , the Derwent , the Ouse , the Severn , the Tees , the Trent , the Wye等,均是凯尔特人命名的河流。在Duncombe, Winchcombe, Holcome, Cumberland, Coombe 等地名中,也可看到凯尔特语cumb (=deep valley::深谷)一词的成分,在Torcross , Torquay,Torrington等地名中,尚保留着凯尔特语torr (=high rock or peak;高岩或山顶)一词的成分。英国著名城市多尔佛(Dover)、约克(York)的名称也源于凯尔特语。罗马人占领不列颠长达四百年,直到公元407年,罗马人才因罗马帝国内外交困不得不开始撤离不列颠。

大约在公元449年,居住在西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族侵犯不列颠。他们是盎格鲁(Angles)、撒克逊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他们乘船横渡北海,借罗马帝国衰落、自顾不暇之机‘一举侵入大不列颠诸岛。他们遭到凯尔特人的顽强抵抗,征服过程拖延了一个半世纪之久:到了公元六世纪末,大不列颠请岛上原先的居民凯尔特人几乎灭绝,幸存者或逃入山林.或沦为奴隶。这就是英国历史上发生的“日耳曼人征服”,亦称“条顿人征服”Teutonic Conquest)。这次外来入侵.对英语的形成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属古代日耳曼人。分市在北欧日德兰半岛、丹麦诸岛、德国西北沿海一带。在罗马帝国时期,他们往往统称为“蛮族部落”。他们从事畜牧和狩猎,过着半游牧的生活,且很早就知道农耕。他们的土地是氏族的公有财产,农业经营带有原始的流动性质。随着社会的发展,氏族公社逐渐解体,出现了氏族贵族和军事首领。他们的财富和权势在频繁的掠夺中剧增。军事首领名义上是由民众大会推选产生的,实际上都出于同一家族。恩格斯曾把这种氏族部落的管理制度称作军事民主制;他这样写道:“其所以称为军事民主制,是因为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成为民族生活的正常职能。邻人的财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贪欲。这些民族把获得财富看成是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他们是野蛮人。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性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以前进行战争,只是为了对侵犯进行报复,或者是为了扩大已经感到不够的领上;观在进行战争,则纯粹是为了掠夺,战争成为经常的职业了。“ 这些所谓的‘蛮族”,在摧毁当时罗马帝国的奴隶制,以及推动西欧封建制度的诞生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征服不列颠后,盎格鲁人主要占领了洪伯河(the Humber)以北地区;撒克逊人主要占领了泰晤士河以南地区;朱特人主要盘踞在英格兰东南端的肯特(Kent) 和南汉普郡(Southern Hampshire);以及位于英格兰之南、靠近今天的朴次茅斯(Portsmouth)的怀特岛(the Isle of Wight),形成许多小国。公元七世纪初,这些小园合并为七个王国:南部有撒克逊人的威塞克斯(Wessex)、萨塞克斯(Sussex)和埃塞克斯(Essex);东北部和中部有盎格鲁人的梅尔西亚(Mercia)、诺森伯里亚(Northumbria),和东盎格里亚(East Anglia);东南部有朱特人的肯特(Kent)王国。各国竞相争雄,达两百年之久;在英国历史上称为“七国时代”(the Anglo-Saxon Heptarchy)。这三个日耳曼部族虽然有各自的方言,但这些方言均属低地西日耳曼语(Low West Germanic)。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三个部落在语言方面基本上是相通的。他们都使用一种叫做茹尼克(Runic)的文字。这种文字是古代日耳曼各民族通用的文字.它的字母主要由直线组成,以便于刻在木头或石块上,是一种由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发展起来的北欧碑文字。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逐渐形成统一的英吉利民族.他们各自使用的方言也逐渐溶合,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枣盎格鲁撒克逊语(Anglo-Saxon)。这就是古英语。它是在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中,经过一系列民族迁移与征服的过程所形成的。

那么English和England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呢?原来,凯尔特人将征服他们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习惯地统称为Saxons(撒克逊人)。早期拉丁语学者仿照凯尔特人的习惯.也将这三个日耳曼部族称作Saxones.并将他们征服的不列颠称作Saxonia。到了公元七世纪. 由于用森伯利亚王国和梅尔西亚王国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影响剧增,而在这棿�ň酉吕吹闹饕�前桓衤橙耍��栽缙诶�⊙д哂殖S/FONT>Angli和Anglia指所有的三个部族和他们在不列颠所占有的地盘。随后,Angli和Anglia在拉丁语著作中分别代替了Saxones和Saxonia。到了公元700年所有的人都把当时通行在不列颠岛上的语言称作Englisc(盎格鲁人一直就是这样称呼其使用的语言的),三个入侵的日耳曼部族则统称为Angelcynn(=kin of the Angles即“盎格鲁人的家族”)到了公元1000年整个国家则被称作Englaland (=land of the Angles盎格鲁人的土地)。由于语言内部在发音和拼写方面发生了演变Englisc和Englaland才变成了今天的English和England。

在追溯英语的历史发展时,我们通常将它分为三个时期:(一)古英语(Old English),从公元450年至1150年;(二)中古英语(Middle English),从公元1150年至1500年;,(三)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从1500年至今。为便于研究,我们常把1500/FONT>1700年的英语称作“早期现代英语”(Early Modern English),1700年至今的英语称作“后期现代英语”(Later Modern English)。这样的分期当然不是绝对的,但它有助于我们对英语历史发展全过程的了解和研究。

以上就是关于比特币的发展历史全部的内容,包括:比特币的发展历史、数据库的发展简史、质疑东方新的 *** 作系统那你应看《 *** 作系统简史》(2)对神话袪魅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035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