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网格系统,怎样在网格系统的帮助下快速解决设计中的问题,使设计更具功能性、逻辑性和视觉美感。网格系统的应用意味着:系统化和清晰化,集中精力看透关键问题,用客观取代主观,理性看待创造和制造产品的过程,将色彩、形势、材料进行结合,从建筑角度来驾驭内外空间。网格应用于广告、折页、书籍、空间布置、企业识别系统等领域。
字体样式
书中给出8~72点字的印刷大小,8至12点字最适用于书籍正文。常用的优雅富有艺术性的英文字体有Garamond 、Caslon、Bodoni、Walbaum,Berthold、Helvetica 、Folio、Univers无衬线体可以制作出易识别的版面。Times字体是为《泰晤士报》的印刷尔设计的字体。Helvetica字体共13个字号,在字母“c、e、g、s”的收尾处进行了处理,字母开口更开放,字母“G”更简洁,垂直笔画更简洁、易识别。另一个常用的无衬线英文字体Univers,除了有细体、中等体、半粗体、粗体,还有正体、斜体。
栏宽
栏宽不仅是设计形式的问题,还涉及到文本易识别性。让文体轻松被阅读就不能忽视字号大小、行的长度和行距。对于正常印刷品来说与人眼的距离为30-35cm,字号的设置要考虑到这一距离,并考虑到字间距、行间距。对于读者用户来说,阅读困难就代表视觉传达、记忆过程中质量的降低,行短读起来太累,因为需要不停的换行,行长眼睛需要保持在一条很长的水平线上,眼睛会觉得吃力。所以合适的栏宽至关重要,可以产生令人愉快的阅读节奏,让读者愿意继续关注、阅读接下来的内容。
行距
行距和行长一样需要格外注意。行距太高、太矮也会影响版心,进而影响文章的易读性。行距太矮会削弱阅读速度,因为读者会通过眼睛同时接收上下两行信息,而眼睛无法精准对焦在过分接近的两行字上,所以每一行文本周围都应该留有适当的视觉空白区域。如果读者视觉无法对焦,阅读起来更容易产生疲劳。相反,行距太高视觉很难将两行文字联系起来,文本灰度显得太重,丧失了视觉上的清晰度和平衡感,让人产生无助感。版面中,通常有3种到4种或更多字号组成,针对不同字号的行距分别调整,行距决定版面中的栏宽是否具有阅读性。
页边距
经典排版作品页边距是根据黄金分割或者数学公式精确计算出来的。页边距在版面中所占比例过小,读者会觉得页面过于饱满,在拿起印刷品使手会遮挡不得文字、信息,影响阅读。页边距过大,会造成奢侈感,导致文本稀疏,总也读不完的感觉。比较舒服的页边距是由天头-切口-地脚-订口的比例为15:2:3:1,但这一比例不适合单页,因为内容呈现少造成成本太高。
页码
页码必须同时满足功能和审美的需求。从心理学上看,页码被设置在版心的中轴线上,版面会显得更稳定;如果页码设置在外沿时显得更生动。无论页码如何设置,只要页码在版心附近,那么必须对齐版心中的文本行。
正文与标题字体
如果想要达到突出标题的目的就必须使用混合字体,标题与正文采用相同字体可以保持字体风格一致。不同字体在进行混合使用时,不能使用风格相近的两种字体,比如:Helvetica不与Univers混合,Garamond不能与Bodoni进行混合使用。在排版设计中使用各种不同字体,这些字体必须能被轻松的识别,不同字号也能提供清晰的层级关系。中等体、半粗体、粗体三种字重灰度有明显的差别,中等体呈现淡灰色,半粗体呈现中灰色,粗体呈现深灰色调。字重和字号上的清晰对比可以上,阅读变得更高效和简单。
版心结构
在确定版心之前,需要明确设计的性质和目的,确定版心类型与尺寸,尽量按照比例绘制草图,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掌握各种字体形态及字体比例关系。版面设计不仅需要考虑版心高度和宽度,同时要考虑字号、文本数量、文本、栏数,明确字号、行长、页边距等基础信息才可以进行下一步设计。
网格结构
在设计开始前,需要搞清楚开本、字体、印刷方式、图版率、纸张品质,其中分栏数是需要考虑的重点之一。三栏的分栏方式可以自由变化,缺点是栏宽相对较窄。工作中,报纸采用的栏数较多,书籍最多两栏,不管怎样,栏数的确定要结合内容来确定。
企业形象设计中也需要用到网格系统。
当代书籍等编排设计中要求设计师逻辑、系统地组织版面中的文本与:1标题字号和位置保持一致,应用同一款字体 2副标题字号一致,与上下文保持相同的距离 3所有版面中的文本、插图使用统一网格系统 4所有照片风格一致 5同类型表格、数据图形、字体、颜色 5分割段落使用一行、两行、多行,不能使用半行,否则下一行的文本错位不齐。
公司需要使用一套统一的设计形式和色彩系统诠释自己的企业形像,并将这些规范制成VI手册共公司成员参考,在企业形象设计运用网格系统前要考虑到将来与公司相关的所有文件,这些设计法则始终贯通于印刷品、出版物、表单、对外通告、电视媒体传播、展会展览等得到统一呈现。网格设计为所有印刷品的设计奠定了基础,包括所有宣传手册的封面和内页,字体、字号也要保持一致。书中列举一系列公司宣传物料如何利用网格系统的案例。
每个人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人生目标,学习是个人修炼的过程,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只有能使自己长时间持续下去的、恰当的方法才是好方法,而不是盲目照搬。
将变压器的中性线接地引出地面,分成二根,一根为工作零线并保持绝缘,一根为保护接零与外壳相接。这就是所说的TN-S系统(即三相火线、一根零线、一根地线)。对于TN—S系统,重复接地就是对PE线的重复接地,其作用如下:(1)如不进行重复接地,当PE断线时,系统处于既不接零也不接地的无保护状态。而对其进行复重接地以后,当PE正常时,系统处于接零保护状态;当PE断线时,如果断线处在重复接地前侧,系统则处在接地保护状态。进行了重复接地的TN—S系统具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双重保护功能,即PE断线后由TN—S转变成TT系统的保护方式(PE断线在重复接地前侧)。 (2)当相线断线与大地发生短路时,由于故障电流的存在造成了PE线电位的升高,当断线点与大地间电阻较小时,PE线的电位很有可能远远超过安全电压。这种危险电压沿PE线传至各用电设备外壳乃至危及人身安全。而进行重复接地以后,由于重复接地电阻与电源工作接地电阻并联后的等效电阻小于电源工作接地电阻,使得相线断线接地处的接地电阻分担的电压增加,从而有效降低PE线对地电压,减少触电危险。 (3)PE线的重复接地可以降低当相线碰壳短路时的设备外壳对地的电压,相线碰壳时,外壳对地电压即等于故障点P与变压器中性点间的电压。假设相线与PE线规格一致,设备外壳对地电压则为110V。而PE线重复接地后,从故障点P起,PE线阻抗与重复接地电阻RE同工作接地电阻RA串联后的电阻相并联。在一般情况下,由于重复接地电阻RE同工作接地电阻RA串联后的电阻远大于PE线本身的阻抗,因而从P至变压器中性点的等效阻抗,仍接近于从P至变压器中性点的PE线本身的阻抗。如果相线与PE线规格一致,则P与变压器中性点间的电压UPO仍约为 110V,而此时设备外壳对地电压UP仅为故障P点与变压器中性点间的电压UPO 的一部分,可表示为:UP=UPO×RERA+RE 假设重复接地电阻RE为10Ω,工作接地电阻RA为4Ω,则UP=786V。 如果只是对N线重复接地,它不具有上述第(1)项与第(3)项作用,只具有上述第(2)项的作用。对于TN—S系统,其用电设备外壳是与PE线相接的,而不是N线。因此,我们所关心的更主要的是PE线的电位,而不是N线的电位,TN—S系统的重复接地不是对N线的重复接地。 如果将PE线和N线共同接地,由于PE线与N线在重复接地处相接,重复接地前侧( 接近于变压器中性点一侧)的PE线与N线已无区别,原由N线承担的全部中性线电流变为由N线和PE线共同承担(一小部分通过重复接地分流)。可以认为,这时重复接地前侧已不存在PE线,只有由原PE线及N线并联共同组成的PEN线,原TN—S系统实际上已变成了T N—C—S系统,原TN—S系统所具有的优点将丧失,故不能将PE线和N线共同接地。 在工程实践中,对于TN—S系统,很少将N线和PE线分别重复接地。其原因主要为: 1)将N线和PE线分别重复接地仅比PE线单独重复接地多一项作用,即可以降低当N线断线时产生的中性点电位的偏移作用,有利于用电设备的安全,但是这种作用并不一定十分明显,并且一旦工作零线重复接地,其前侧便不能采用漏电保护。 2)如果要将N线和PE线分别重复接地,为保证PE线电位稳定,避免受N线电位的影响,N线的重复接地必须与PE线的重复接地及建筑物的基础钢筋、埋地金属管道等所有进行了等电位连结的各接地体、金属构件和金属管道的地下部分保持足够的距离,最好为20m以上,而在实际施工中很难做到这一点。综上所述,由于实际施工的问题,TN-S系统在实际中安全性有打折扣。 IT系统特点(不引出中性线)-发生第一次接地故障时,接地故障电流仅为非故障相对地的电容电流,其值很小,外露导电部分对地电压不超过50V,不需要立即切断故障回路,保证供电的连续性;-发生接地故障时,对地电压升高173倍;-220V负载需配降压变压器,或由系统外电源专供;-安装绝缘监察器。使用场所:供电连续性要求较高,如应急电源、医院手术室等。 IT 方式供电系统 I 表示电源侧没有工作接地,或经过高阻抗接地。每二个字母 T 表示负载侧电气设备进行接地保护。 IT 方式供电系统在供电距离不是很长时,供电的可靠性高、安全性好。一般用于不允许停电的场所,或者是要求严格地连续供电的地方,例如电力炼钢、大医院的手术室、地下矿井等处。地下矿井内供电条件比较差,电缆易受潮。运用 IT 方式供电系统,即使电源中性点不接地,一旦设备漏电,单相对地漏电流仍小,不会破坏电源电压的平衡,所以比电源中性点接地的系统还安全。 但是,如果用在供电距离很长时,供电线路对大地的分布电容就不能忽视了。在负载发生短路故障或漏电使设备外壳带电时,漏电电流经大地形成架路,保护设备不一定动作,这是危险的。只有在供电距离不太长时才比较安全。这种供电方式在工地上很少见。
版式设计作为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可以对视觉传达效果的改善提供重要帮助。而网格系统作为版式设计中最为重要的环节,网格可将版面的构成元素如点、线、面协调一致地编排在版面上。网格系统在实际版式设计中具有比例感、统一感和准确感强烈等特点,伴随着当今时代信息量大而快速传播的要求,网格系统在版式设计中已经越发引得人们的重视。
一、栅格的概念
栅格设计不是简单地将文字、等要素并置,而是遵循画面结构中的相互联系发展出来的一种形式法则。它的特征是重视比例、秩序、连续感和现代感。栅格设计成功的关键是,在仔细的计划内,纵横划分版面的关系和比例。当我们把技巧、感觉和栅格这三者融合在一起灵活创造性地进行设计时,就会产生精美大方,令人印象深刻的版面,并在整体上给人一种清新感和连续感,具有与众不同的统一效果。同时,设计工作也因此更加方便。
二、满足不同类型的版式风格
依照不同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编排出多种形式的网格,每一种编排形式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它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带有节奏和韵律的。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置网格的形式,满足不同的需求。
三、组织关联信息
在版式设计中,主要针对两个内容,一是合理划分空间关系、二是清晰有逻辑的组织编排视觉信息、元素。网格恰好适应了这两种需求。版面内视觉元素复杂繁多,通过网格系统可以很好的将有关联的内容编排到一起,增加他们的关联性。
四、栅格设计是版式设计的基础
版式设计应该遵循建立在栅格基础上的实用原则,而不仅仅只注重创意。具有创意的版式设计,但仔细观察之下,却大多经不住推敲。有时候我们并不缺乏创意,相反,缺少的是严谨。
网格系统设计作为一项艺术性很强的工作,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为此在设计中要结合平面设计的具体特点,科学合理的运用分栏方法以及网格单元将文字、图形、装饰等视觉形象进行合理的设计。同时要结合相应的视觉经验,以及审美规律,如此,才能使网格成为版式设计中的强大助力。
(以上观点部分有所借鉴,仅供参考)。
云计算与网格计算的概念
首先,究竟什么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呢?云就是互联网——做网络的似乎总是把网络抽象成云;云计算就是利用在Internet中可用的计算系统,能够支持互联网各类应用的系统。云计算是以第三方拥有的机制提供服务,为了完成功能,用户只关心需要的服务,这是云计算基本的定义。
相对于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和分布式计算,云计算拥有明显的特点:第一是低成本,这是最突出的特点。第二是虚拟机的支持,使得在网络环境下的一些原来比较难做的事情现在比较容易处理。第三是镜象部署的执行,这样就能够使得过去很难处理的异构的程序的执行互 *** 作变得比较容易处理。第四是强调服务化,服务化有一些新的机制,特别是更适合商业运行的机制。
那么网格计算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网格计算有了十几年的历史。网格基本形态是什么?是跨地区的,甚至跨国家的,甚至跨洲的这样一种独立管理的资源结合。资源在独立管理,并不是进行统一布置、统一安排的形态。网格这些资源都是异构的,不强调有什么统一的安排。另外网格的使用通常是让分布的用户构成虚拟组织(VO),在这样统一的网格基础平台上用虚拟组织形态从不同的自治域访问资源。此外,网格一般由所在地区、国家、国际公共组织资助的,支持的数据模型很广,从海量数据到专用数据以及到大小各异的临时数据集合,在网上传的数据,这是网格目前的基本形态。
云计算与网格计算区别何在
可以看出,网格计算和云计算有相似之处,特别是计算的并行与合作的特点;但他们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网格计算的思路是聚合分布资源,支持虚拟组织,提供高层次的服务,例如分布协同科学研究等。而云计算的资源相对集中,主要以数据中心的形式提供底层资源的使用,并不强调虚拟组织(VO)的概念。
其次,网格计算用聚合资源来支持挑战性的应用,这是初衷,因为高性能计算的资源不够用,要把分散的资源聚合起来;后来到了2004年以后,逐渐强调适应普遍的信息化应用,特别在中国,做的网格跟国外不太一样,就是强调支持信息化的应用。但云计算从一开始就支持广泛企业计算、Web应用,普适性更强。
第三,在对待异构性方面,二者理念上有所不同。网格计算用中间件屏蔽异构系统,力图使用户面向同样的环境,把困难留在中间件,让中间件完成任务。而云计算实际上承认异构,用镜像执行,或者提供服务的机制来解决异构性的问题。当然不同的云计算系统还不太一样,像Google一般用比较专用的自己的内部的平台来支持。
第四,网格计算用执行作业形式使用,在一个阶段内完成作用产生数据。而云计算支持持久服务,用户可以利用云计算作为其部分IT基础设施,实现业务的托管和外包。
第五,网格计算更多地面向科研应用,商业模型不清晰。而云计算从诞生开始就是针对企业商业应用,商业模型比较清晰。
总之,云计算是以相对集中的资源,运行分散的应用(大量分散的应用在若干大的中心执行);而网格计算则是聚合分散的资源,支持大型集中式应用(一个大的应用分到多处执行)。但从根本上来说,从应对Internet的应用的特征特点来说,他们是一致的,为了完成在Internet情况下支持应用,解决异构性、资源共享等等问题。
1131 国内网格研究现状
我国对网格计算的研究始于 1998 年,关键技术与国外差距不大。在 1999 ~2000 年期间设立了 “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重大项目,研制了网格系统软件和一批网格应用软件,形成了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即网格的雏形。2002 年,我国政府在 “863”计划中设立了网格专项,并开始筹建中国国家网格(CN Grid)、中国科学院 “织女星网格”、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 - Grid)、空间信息应用网格等。目前,上述网格和其他一些行业网格已投入使用。
11311 中国国家网格(CN Grid)
中国国家网格是国家 “863”计划重大专项支持的项目,聚合了高性能计算和事务处理能力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试验(程伯群等,2010; 刘红,2009)。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和服务机制,有效支持科学研究、资源环境、先进制造和信息服务等应用。以技术创新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CN Grid 以我国自主研制的曙光 4000 A 和联想深腾 6800 两台面向网格的高性能计算机为主要资源,由分布在全国的 10 个网格结点组成(刘红,2009)。其中两个主结点分别设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其他结点分布在清华大学、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山东大学和香港大学。CN Grid 通过专项自主开发的网格软件,集成了各个结点的计算、存储、数据、软件等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的网格环境。中国国家网格将提供高性能计算、资源共享、协同工作的能力; 在科学研究、环境资源、制造业、服务业中建设若干大型行业应用网格; 研制面向网格计算的高性能计算机,装备网格节点,促进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究和产业化; 研究以网格软件为代表的网格核心技术,在网格体系结构和网格软件、网格应用技术、网格服务模式、网格安全以及网格管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推动网格的产业化进程。
11312 中国科学院 “织女星网格”(Grid-Vega)
“织女星网格”主要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承担,包括知识网格、信息网格、服务网格、基础研究和网格 *** 作系统 5 个部分。与国内外其他网格研究项目相比,“织女星网格”的最大特点是 “服务网格”的概念(刘红,2009)。
织女星网格体系结构的基本思想是把网格看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系统,它集成了已有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方法,即将网格看成是一个虚拟的、具有单一系统映像的计算机系统,基于此,织女星网格也将包括硬件、系统软件和应用三个组成部分,相应的其体系结构也分为 3 个层次,即硬件层、 *** 作系统层和应用层。网格硬件包括广域分布的计算资源,如高性能计算机、贵重仪器以及互联系统; 网格 *** 作系统是基于网格硬件开发的系统软件,完成资源管理、数据管理、协议处理并提供应用编程接口; 网格应用层向网格用户提供一体化、透明的使用模式(徐志伟等,2002)。
11313 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 Grid)
中国教育科研网格,旨在基于 CERNet 的基础上,实现信息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所有在线的仪器设备,包括各类传感器、电子显微镜及其他实验设备组成共享平台。首批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东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12 所高等院校参加。China Grid,即校园计算机 Grid 平台,聚合了该 12 所院校的计算能力,已超过 12 万亿次。基于China Grid 支持平台,共开发了图形处理 Grid、生物信息等 Grid,大学课程在线 Grid、计算流体力学 Grid 和大数据量信息处理 Grid 五大专业 Grid 系统。China Grid 是国际上第一个遵循国际开放 OGSR 标准框架的,参照 WSRF 规范的 Grid 中间件的支持平台 CGSP,已成为 China Grid 标砖的主要制定者,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技术界的重视。
11314 空间信息应用网格
国内目前已建成的应用网格中与空间信息相关的主要有国家地质调查网格、科学数据网格、中国气象应用网格等。
国家地质调查网格是由国家 “863”计划专项 “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支持的课题 “资源环境应用网格构建(编号: 2002AA104220)”的研究成果。该系统以国家地质调查工作为依托,引入网格理念并以此为技术支撑体系,基于 WEB 技术开发专业应用系统,实现领域内应用层面的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主要完成了整个网格系统框架结构的设计和部署,提出了国家地质调查应用网格系统的体系结构,基于 VEGA 研制了应用网格服务平台,建立了资源环境应用网格系统(张礼中等,2006,唐宇等,2003)。
科学数据网格(Scientific Data Grid,SDG)是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海量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数据网格技术、连接分布在全国的四十多个研究所而建设的一个面向大规模分布式异构数据资源的共享平台和应用环境。科学数据网格在研制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科学院 “十五”信息化建设专项、科技部 863 计划、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多项科研经费的支持。2003 年 12 月发布了科学数据网格软件包的第一个版本(SDG10),2004 年 12 月发布了第二个版本(SDG20),2005 年 8 月发布了第三个版本(SDG21),并已在科学数据库的建库单位进行了推广部署。
中国气象应用网格(CMAG )是由 863 重大专项支持的研究项目,其目标是以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中国气象数值预报系统技术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研制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值天气预报软件及其支持软件; 研究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气象数据的海量处理技术,实现网格应用对海量气象数据集的远程访问; 利用中国气象局行业内部的综合气象信息网络和高性能计算资源,在 2005 年,建立地域覆盖区域气象中心的中国气象网格平台,为行业内部提供进行数值预报技术创新研究的环境,实现数值预报应用层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逐步形成气象网格的技术标准,指导中国气象局的业务系统现代化建设(陈德辉等,2003; 杨学胜等,2005; 张卫民等,2007)。
1132 国外网格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际上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到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都启动了大型网格计划,并得到了产业界的大力支持。世界信息技术大国都认识到网格对当前网络技术巨大的拓展功能和宏伟的发展前景,把发展网格技术放到了战略高度,投入巨资,力图抢占网格技术制高点,获取竞争新优势。美国政府用于网格技术的基础研究经费已达 5 亿美元(孙九林等,2002)。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网格项目有 NPACI Grid 和 TeraGrid 等(Catlett et al,2007,Thomas et al,2003)。美国军方对网格技术更为重视,正规划实施名为 “全球信息网格(Global In-formation Grid)” 的巨型网格计划,此外还有美国宇航局(NASA)支持的 IPC 网格项目等。美国各大 IT 公司如 Sun、IBM、Oracle、HP 等也纷纷投入巨资进行网格研究。
欧洲的数据网格 European Data Grid(DEG)是一个国际性大型研究和技术发展项目,该项目由 CERN(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领导,另外包括 ESA(European Space Agency)法国 CNRS(Center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意大利 INFN、荷兰 NIKHEF、英国 PPAEC 共 5 个主要合作伙伴以及欧洲各国的15 个相关研究机构(Segal et al,2003)。Data Grid 主要针对 CERN 的高能物理应用,解决海量数据的分解存贮和处理问题,提供突破地理局限,允许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工作者交互,共享数据和设备,共同开展科学研究的合作环境。
日本是亚洲开展网格研究比较早的国家。日本的 Data Fanm 网格项目,主要用于 Per-abyte 数据量的高能物理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与欧洲数据网格相连。日本还确定了 IT基础实验室(ITBL)、东京大学网络、大阪大学生物网格中心、电子 U 科学计划(架构超级计算机网络)等机构和发展网络计算机科技计划、国际研究网格计划(NAGEGI)商务网格计算机等计划,并逐年拨经费推动网格技术研究。
韩国的网格计划之一是 N Grid,这是韩国信息通讯部支持的一个项目,N Grid 的目标是建立韩国国家网格,该项目包括计算网格、数据网格、访问网格和应用网格。它将韩国的超级计算机和高性能机群连接在一起,建立应用试验床、应用门户和开发具体的应用程序。
印度在其第十个五年发展计划期间开发 I Grid。主要是由高级计算开发中心把印度技术研究所、印度科学研究所等 7 个著名的学术机构连接在一起,以网格的理念令其发挥资源共享等作用。
设计师的工作不是随便把和文字摆一摆这么简单,在每次创作时,用到的设计元素可能是有限的,无非就是一些图形、和文字,这时,一些更具体化、细节化的东西就尤为重要,用什么字体,文字的字间距、行间距,这些看似繁琐的工作却有很大的学问,我们要遵循设计的基本原则,然后用这些设计元素的不同组合方式打破网格的局限性,不要过于依赖电脑的默认字体、默认行间距。
1、为设计对象建立一个合适的网格
网格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必须根据不同的方式进行改变,要符合设计的基础架构;
2、把握节奏韵律
版式的节奏感及韵律,来源于排版设计中的疏密间隔安排,就好比音乐里的节拍,也是组织内容的一个重要单元,我们要注意通过疏密控制使对象形成画面节奏的和谐感受,建立一种视觉和谐美感;
3、体现层级
任何一个版面或界面都存在着层级关系,并且具有主次之分,在设计时,应该把这种层级关系通过编排的手段还原出来,做好层级关系的核心作用,能够提升文本、等元素的视觉线索,从而获得更好的画面清晰度,使内容更加容易阅读。
(以上观点部分有所借鉴,仅供参考,侵删)。
以上就是关于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全部的内容,包括: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IT系统的原理、版式设计中的网格系统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