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IT规划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企业IT规划的中心环节是什么,第1张

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中国软件产业还处于成长期,其市场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2005年中国软件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907亿元,增长率达到33%。2010年左右,中国软件产业将步入成熟期。IT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一定数量、结构和质量的IT人才队伍是IT产业发展的支撑,一个国家的IT人力资源储备、IT人才培养及使用状况决定着该国IT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潜力。也可以说,IT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IT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走向IT产业大国和强国的前提条件。美国、印度和爱尔兰的信息产业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

就中国来说,IT产业在过去5年经历了年28%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国家GDP增长速度的三倍,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已进一步增强,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3年,我国IT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8万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000亿元,利税总额1000亿元,IT产品出口额1421亿美元。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收入1600亿元,软件出口额20亿美元,创历史最好水平。IT产业占全国工业比重达到12。3%,占GDP的9。1%,成为第一大产业。

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会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聚集各种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制约,在集成电路、软件、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现代移动通信、信息安全、信息服务和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加强创新,促进IT产品更新换代,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并进而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所以,无论是从大的方向讲,还是从小的方面讲,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IT人才都显得非常重要。

五部委报告:IT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万

中国计算机报讯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交通部、卫生部日前联合发布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四个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状况。

计算机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万!

据介绍,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设施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运用,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但我国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中,目前的软件营业收入是十年前的25倍,预计到2005年软件产业的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

随着我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软件从业人员近6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约有34万人(其中高级人才4万人,中级人才20万人,初级人才10万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 也缺少大量的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人员。

根据国际经验,软件人才高、中、初之比为1:4:7。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行业,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但国内学历教育目前只能提供5-6万人。

IT行业收入情况

本次调查数据是从2004年5月1日到2005年1月18日通过互联网收集的,被调查者主要集中在北京(26%)、上海(17%)、深圳(6%)、广州(5%)以及天津等城市。统计结果显示,IT业(包括电子�6�1微电子技术,互联网�6�1电子商务,通讯�6�1电信业和计算机业)的平均年薪为48337元。

从具体职位看,IT业各职位的年薪均值同样颇具领先优势,属高薪行业。以项目管理职位为例,IT业年薪均值比总体年薪均值高出了2772%;工厂管理职位则高出了2348%。

上海、深圳、北京是IT高薪城市。其中上海IT业薪水水平最高,年薪均值达到了58907元,深圳紧随其后,为58886元,北京第三,为55608元。接着依次为杭州、成都、南京、广州、苏州等地。

技术、管理高薪对垒项目管理收入最高

在IT业的各主要职位年薪排名中,技术、管理类职位高薪对垒,其中项目管理最高,其次是经营管理类和研发类。

排名居前10位的职位薪资状况下表,表格同时还列出了IT业与各行业总体薪资状况相比较的情况。

学历经验决定薪资 MBA平均年薪近9万

学历与经验是决定IT人薪情的两大因素。学历上看,基本符合学历越高年薪均值越高的趋势,MBA薪资均值达到了88721元,逼近9万元,超过博士位居首位;博士其次,为83341元;从第三位开始依次是硕士77580元;本科53361元;大专33727元;大专以下20697元。

从工作经验看,同样符合薪水与经验积累成正比的原则,工作3年和5年也分别能实现薪水的一个飞跃。工作1年者平均年薪为36380元;3年者为53987元;5年者达到了69300元;10-15年可以达到74074元。

另外,目前国内IT企业的薪资水平与外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外企工作的中国雇员的薪酬仍是业内高薪标志。但与最初进入中国不同的是,目前国外IT公司已经比较了解中国的薪酬水平,薪酬给予趋于理性。同样的,中国IT企业的国际化脚步已经加快,在薪酬方面,也在逐渐向国际公司看齐。目前两者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今年薪资小幅增长研发职位涨势较好

就目前状况看,无论国内环境,还是国际趋势,对IT人才的需求都呈现增长趋势,但中华英才网(ChinaHRcom)职业专家分析认为,IT业的总体薪资预计年内不会出现大幅提升,增长幅度将在10%-15%左右。

由于研发人才短缺凸现,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纷纷加大在研发上的投入,预计研发类及技术类人员的薪酬将超过项目管理类人员,一名高级软件工程师的年薪将在11万元左右;另外,受IC芯片产业发展的拉动,系统工程师和硬件工程师的薪酬也将有所增长,未来这一领域的资深技术人才的身价也将飙升;互联网的复苏则同样使其从业人员的薪资迎来回暖。

行业发展催生新机新岗位有高薪优势

行业变化可以为职场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IT业由于技术更新换代快,市场竞争激烈,因此也不断地为业内人士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

3G、芯片、互联网、游戏等已成为2005年IT职场上的关键词,蕴藏者大量的职场机会。此外,新的商业模式也会引发新的工作岗位产生,但由于人才短缺,这些岗位也成为高薪聚集地。目前,游戏技术人员、支付平台产品策划、邮箱产品运营人员、竞价BD经理、即时通讯产品高级技术人员、无线业务媒介策划人员等新兴职位的薪情均十分红火。以游戏技术人员为例,目前游戏产业人才缺口高达60万,一名游戏公司市场经理的年薪已达到26万,而一名优秀的游戏设计师的年薪在30万元左右。

另据中华英才网统计数据,今年IT兼职市场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6%,市场极为火爆。目前IT业对兼职人才的需求已经占到整个兼职市场的25%左右,雄居兼职需求第一把交椅。而由于兼职一般以短期的项目工作等形式出现,IT兼职从业人员的薪水也水涨船高。

虽然2005年IT就业形势一片大好,但薪资水平较去年却不会出现明显的增长。总体来说,在IT行业中,有很多细分的行业,而不同的细分行业,其薪资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别,呈现出高低两极分化,冷热不均的状态。

据相关机构调查显示,在IT行业中,月薪上万元的,占有较小的比例;月薪在5000-8000元的,通信设备以及手机制造业占14。3%,计算机硬件行业占11。25%,计算机软件行业占48。75%,互联网及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及微电子技术行业、电信运营商及服务行业占25。6%;月薪在3000-5000元的,通信设备以及手机制造业占9。7%,计算机硬件行业占16。8%,计算机软件行业占46。5%,互联网及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及微电子技术行业、电信运营商及服务行业占27%;月薪范围在3000元以下的,通信设备以及手机制造业占4。7%,计算机硬件行业占26。7%,计算机软件行业占35。3%,互联网及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及微电子技术行业、电信运营商及服务行业占33。2%。

相反,2005年将出来的一些IT就业亮点,如需求旺盛的网络安全人才、游戏人才、软件测试工程师、研究人员等,薪资会相对较高。就拿网络游戏人才来说,最为缺乏的游戏设计、开发与编程人员,只要具备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掌握C或C++编程,熟悉Win32/VC++开发平台或Lunix/Unix开发平台;熟悉TCP/IP、Socket编程或MySQL、Oracle数据库;有良好的面向对象设计、分析能力、规范的编程风格;有个人作品和良好英文技术资料阅读能力者优先。这类人员月薪一般都有万元以上,属于“金领”一族。此外,游戏策划人员、美工等也是热销的职位。有经验的策划人月薪也能达到上万元,而资深的美工如果设计的速度和质量俱佳,最高月薪能达到2-3万元,而一般美工月薪维持在4000-5000元。

常言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IT行业作为我国第一大产业,其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在就业形势利好,人才缺口较大的情况下,要想成为一个IT人,每一个求职者就只有凭自身的学识和能力了。

IT培训市场状况

随着IT业的发展,我国的IT培训业也得以迅速成长,其中,个人IT培训在整个培训市场中占居了主导地位,其健康发展影响着中国IT教育及培训市场的全局。因此,个人IT培训如今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据悉,国内IT人才的培训模式目前主要有学历教育,厂商教育,职业教育三种。学历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讲究的是理论和系统,但国内学历教育目前只能提供5-6万人;厂商教育是一种产品销售的前期行为,严格的说不是教育,而是一种商业行为,侧重对产品,技术的培训;职业教育注重应用,注重实践,注重人才在就职,技能,岗位方面的训练,是一种应用教育。但是,除了阿普泰克,NIIT两个印度模式之外,国内始终没有出现本土化的IT人才培养模式。清华大学的“IT工程师”T型人才“培训计划”意在填补这一空白。据介绍,这一培养计划将IT人才标准锁定在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基础+精深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培训力量的参与也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软件人才供应和人才结构。

职业通用派的典型代表北大青鸟APTECH计算机教育与清华IT工程师认证培训,北大青鸟直接引用印度的培训模式,发展迅速,但其存在着本土化的问题。而诸如M icrosoft认证、Cisco认证、Oracle认证这样的厂商派培训,由于随着其技术的应用推广而发展,情况可以说是不愠不火。受利益的驱使,目前这类培训认证不时暴露出一些考试“黑幕”。

事实上三大流派的培训分别面向不同需求的人群,因此在招生上也形不成非常明显的竞争关系。职业通用派培训主要面向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包括高中毕业生,可以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提供系统的计算机“入门”职业技术教育,同时根据学员实际需要,部分培训机构还能给有基础的学员提供高端的IT培训。

对于厂商派培训认证,则是对厂商的技术使用者的能力认证,培养某个厂商产品的技术专家,更多的是面向厂商产品的应用。微软认证是最具代表性的厂商派认证,这类培训对培训对象的起点有较高要求,需要对该厂商的产品和技术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这使得一些初入门者觉得高不可攀。以目前参加认证人数最多的M C SE认证来说,参加者一般都是微软产品技术的使用者或准备使用者。而要考一个MCSE证书,如果参加专业辅导班,大约需要5天时间的课堂培训日,每课堂日的培训费一般在300-500元之间,另外还需要大约500元的考试费。当然正如前文是所提到的考证黑幕,目前市场上也可以找许多低于这个价格的培训,但消费者在选择时就不能不考虑培训商所能提供的培训质量了。

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高新民说,时下IT培训认证机构铺天盖地地扩大授权中心,这种盲目的“圈地”,将袭扰目前IT培训认证市场的健康发展,使不具备培训资质的“黑”机构有机可乘。IT培训认证市场不顾质量、只重数量的苗头值得重视。授权点越铺越大,多了就难管,培训认证质量就会因此而下降。教育虽然也是产业,但它与其他行业不同,更应强调社会效益。

IT战略规划的作用就是为企业提供占了目标服务,让企业发展的越来越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并且是复杂的战略规划,它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就可以避免孤岛信息的弊端,让公司的各个部门在一个业务方面做到一致性,把公司的利益做到最大化。

多方面解读:什么是企业IT规划?

ZDNet CIO频道 更新时间:2009-02-26 作者: 来源:CIO时代网

本文关键词: 战略管理 信息化 IT规划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定义

”IT规划(ITplanning)“是”信息化规划“的简称,它是指在理解企业发展战略和评估企业IT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情况的认识,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行,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由于信息化与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ies,IT)息息相关,因此通常使用”IT规划“这一比较通俗的称谓。

之所以提出IT规划这个概念,最重要的动因来自于信息化建设所具有的综合性、系统性、变革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和要求。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规划和信息化实施这两个层次构成的动态螺旋式递进。

规划本质上可以定位成从业务战略到信息战略的实现。从组织的战略出发而不是从系统的需求出发,可以避免脱离目标而进行建设的困境。从业务的变革出发而不是从技术的变革出发,有利于充分利用组织的现有资源来满足关键需求,从而避免建设的信息系统无法有效地支持组织的决策。不坚持这两个原则就会给信息化建设带来致命的短视和形式化恶果。

”IT规划“主要包含”IT评估“、”IT战略规划(InformationTechnologiesStrategicPlanning,ITSP)“、”基础设施规划“、”数据规划(DataPlanning,DP)“、”信息系统规划(InformationSystemPlanning,ISP)“和IT组织与保障体系设计6大部分内容,相关定义如下:

评估

所谓企业IT评估就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一方面对已有信息化建设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彻底检查企业信息化的现状,确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并与企业的既定目标对比,发现实施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另一方面,要从组成企业信息化的三个要素(人、信息技术、组织管理)角度持续并综合地评估三要素有机结合的信息系统(如ERP、CAD、CIMS等等)的成效和各要素对信息系统成效影响程度的过程,并结合新的现实,根据企业所面临的新环境和新业务,重新定义企业信息系统,制定新的信息化方案。企业信息系统成效(价值)的评估是企业IT评估的关键。

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指,根据IT评估的结果,制定和调整企业信息化的指导纲领,争取以最适合的规模,最适合的成本,去做最适合的信息化工作。首先是根据本企业的战略需求,明确企业信息化的远景和使命,定义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企业信息化在实现企业战略过程中应起的作用。其次是起草企业信息化指导纲领,它代表着信息技术部门在管理和实施工作中要遵循的企业条例。是有效完成信息化使命的保证。然后是制定信息化目标,它是企业在未来几年为了实现远景和使命而要完成的各项任务。

基础设施规划

基础设施规划是指对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设计和规划,这些基础设施包括网络、硬件设备和基础软件。网络规划包括数据流量及约束条件分析、网络选型、拓扑结构设计、网络安全方案、网络建设方案等;硬件设备规划包括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台式机、笔记本、打印机、手持设备等的规划和配置等;基础软件规划包括 *** 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等软件的规划。

数据规划

数据规划是对企业内部的关键信息进行梳理和建模,从数据管理基础层面、基础应用系统层面和管理决策集成层面三个层面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和集成,建立企业标准化数据体系,同时确立数据存储的逻辑和物理方式。

信息系统规划

对信息系统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功能架构、选型、建设阶段和初步预算等进行详细的规划,是信息化规划的主要工作。

组织和保障体系设计

组织是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IT组织设计包括对其组成、分工、职能、考核、员工IT职业生涯的设计等。保障体系设计包括IT项目管理制度设计、风险防范/质量保障体系设计、IT培训制度设计等。

我国企业IT规划的现状

据英国经济情报社、IBM咨询和埃森哲咨询所做的一项联合调查表明,西方国家96%的大公司和75%的中小企业都制定了自己的IT规划,而国内企业做了IT规划的还少之又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企业IT应用的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绝对不是技术上的差距,国内企业可以买最好的服务器,买最好的软件包,我们的IT人才也可以掌握最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我们企业的差距关键还在对IT的规划和管理上。

分析我国大多数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以下一些特点:

没有一个全面的企业信息化战略;

缺乏对新技术的敏感,有些IT投资项目尚未结束,所用技术已经过时;

信息化建设呈自发的点状态势,重部门而轻完整;重局部而轻全局;重地区而轻全球;重内部而轻外部;重数据而轻信息;重交易而轻智能。

企业信息系统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数据分散,形同碎片,难以及时形成领导层关心的全面而高浓缩的商业智能,很多企业由此感到迷茫、困惑和失望,认为IT投资是黑洞。究其根源,企业信息化建设盲目性大,计划性淡薄,在企业中地位不高。

而且,当我国的企业面对IT规划时,往往会陷入一些误区,主要有三类:

误区一: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不需要IT规划。持这一观点的人们认为,中小企业人员少、业务流程简单,管理粗放,根本用不着进行IT规划,上几个关键系统就行了。但是,IT规划不应分大公司和小公司,并不是只有大公司才需要IT规划,小公司就没有必要,如果小公司的IT规划做好了,很有可能更快地促进公司的发展,而且公司也可能发展成为大公司。实际上,公司大小不是重要的,关键是要看它在IT方面的投入有多大。美国硅谷有很多新生的公司,虽然这些公司规模很小,但由于它受到了风险投资的支持,它在IT技术方面的投入也是很大的,而且这些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好了,会对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达到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起到积极作用。

误区二:好的网络架构和硬件部署等于IT规划。从传统上,人们总是以”眼见为实“作为衡量成果的指标,大量的机器设备和网络产品放在大家面前,而且非常先进,布局也非常好,有些人就认为有了网络和设备这一高速公路,上面跑什么车都没问题,下一步随便上一些软件系统就可以了。这一看法也是比较局限的,实际上,网络和硬件的规划只是IT规划里的一部分,而且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由于硬件设备的发展水平已经提前于软件的发展水平,所以更重要的是对企业内部的软件系统及其架构进行规划。

误区三:上ERP等于完成IT规划。许多企业认为上了ERP就能解决所有IT问题。这是故意夸大ERP的作用,混淆了IT业务的流程。实际上,企业IT策略要比ERP有更多的内容,而不仅仅是ERP,有的业务简单的企业可能只需要OA(自动办公)就可以解决企业的IT问题,有的企业只需要SCM(供需链管理)就可以了。这都需要具体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企业的具体问题制定各自的IT规划。

总之,我国大多数企业对IT规划的认识不够,不少企业仓促上马信息化项目,从而导致了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失败或停滞,或者导致很多后遗症,企业内信息孤岛林立,系统集成又是一项附加的工作需要进行,导致额外的投资。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企业人员特别是企业老总和信息中心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的IT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规划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按照正常的流程,企业要搞信息化建设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工作:管理咨询、IT规划和信息化建设。IT规划是不可或缺的工作。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周期长,投资大,不确定性强,只有进行IT规划才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可以把IT规划比作大厦的地基,IT规划就是是”企业信息化“这座大厦的基础,没有IT规划,企业信息化大厦将是建立在沙滩上,后果可想而知。

企业如果不进行IT规划,将会产生以下一些不良后果:

遗留系统繁多,信息孤岛林立,信息共享困难

系统集成工作量大,导致反复投资

系统维护费用高、收益低、风险大

软硬件更新换代频率高,投资回报率低

系统不适应新的业务而停滞不用,造成浪费

信息化建设无章可循,可能导致失败

我们再看一下不同程度IT规划的结果:

好的规划+好的开发=优秀的系统

好的规划+差的开发=好的系统

差的规划+好的开发=差的系统

差的规划+差的开发=混乱的系统

没有规划+好的开发=可用但难以共享的系统

没有规划+差的开发=不可用的系统

从以上的结论可以看出企业进行IT规划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从客观方面解决以上问题,同时它还可以解决主观方面的问题:通过IT规划来推动企业员工达成共识。

我们都知道,”信息化其实和企业管理的其他问题一样,一个达成共识的、没有很多创新的方案,远远好于一个有很多创新、但迟迟不能达成共识,也迟迟不能落实贯彻的方案“。我们参与过这样一个情景案例的讨论,题目就叫”谁在反对信息化?“其实这个题目很有普遍性,在不少企业都能看到,哪怕高层已经对信息化下了决心,但仍然会听到各种明处、暗处的反对声音,可能来自中层、来自各地分支机构、来自渠道伙伴等等。反对的情形可以是很多种:(1)谨慎论者,相信信息化建设高失败率的说法,主张谨慎从事;(2)时机论者,认为信息化从长远说要做,但目前业务发展时间紧,信息化底子差,时机不成熟;(3)怀疑论者,认为信息化解决不了企业的问题,反而劳民伤财;(4)其他,担心信息化将打破现有管理格局分配;担心由其他部门负责信息化工作来唱主旋律,不利于自己的业绩突出,等等。

可以发现,这些声音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出现往往是很常见的,有它一定的存在合理性,而其中大多是由于沟通不足、认识不够、观念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对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关键成功因素、重点应用领域等等没有达成共识。

事实上,板子不能只打在那些反对者身上。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的问题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甚至可用”一团麻“来形容:战略是否明晰、流程是否理顺、组织架构的敏感、信息孤岛的当前情况、应用人员的态度/素质、技术选用的评价标准等等,如何把这些方方面面协调一致,这就是”IT规划“将发挥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按照IT规划方法论,逐步理清企业管理提升和信息化应用的总体方向,客观分析当前所处的位置,理智分析当前和未来之间的差距,然后制定策略、明确原则、给出路线,再明确各个信息化建设项目之间的时序关系和依赖关系,并落实每一个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里程碑。同时,自始至终贯穿的,有变革管理,有对同行业、不同行业的标杆的最佳实践(BestPractice)的学习和借鉴。这个过程,关键是一个不断采集意见、论证探讨的过程,主旋律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在实践中,也有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IT规划在解决上述客观、主观两方面问题中的作用。据英国经济情报社、IBM咨询和埃森哲咨询所作的一个联合调查表明,年收入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当中,95%进行了IT规划;年收入在1~199亿美元的中型公司当中,913%进行了IT规划;年收入小于1亿美元的小公司当中,761%进行了IT规划。当然,对于国内企业来说的这个比例还需要不断提高。

规划的原则

企业进行IT规划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

首先,企业IT规划应纳入到企业本身的发展战略中,要与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和管理发展充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指导企业信息化发展,保证企业整体的发展方向。

其次,IT规划要注意可扩展性,要能适应IT技术的快速发展,要能适应企业管理模式与业务模式的不断变化。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IT技术、企业管理模式与业务都经常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导致原先做的IT规划不适应新的情况。所以在做IT规划时,要认真分析企业的战略与IT支撑之间的影响度,并合理预测环境变化可能给企业战略带来的偏移,在规划时留有适当余地,从商务战略到信息战略,做务实的牵引,不能追求大而全。IT规划不应成为企业信息化的死框框,企业要能根据新的情况不断调整IT规划。

再次,IT规划要细致完全,全面、合理指导企业信息化。

最后,IT规划要适合企业的规模发展。因为,不同的企业规模在IT规划时可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在规划时一定要从企业实际出发,结合国内国际形势和企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IT规划。

首先,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城市,如何脱颖而出很重要,本科学历,四级证书已经成了最基本的标志(这里没有任何歧视意义,但是如果没有学历,很多垃圾公司会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不用给我讲个例说有些人高中没毕业也能很成功,是,我身边就有一个实例,我曾经面试过一个90后的小男孩,高中都没毕业就不喜欢上学,只是酷爱系统运维(注意,我写的是酷爱)。第一次面试就让我感觉其非常有潜力,于是将他介绍给我前公司的老板,现在,差不多半年的时间,他的薪水已经由35K上升到了13K,远远高于我在公司时的薪资水平,呵呵,为什么,因为他玩命到疯狂的地步,每天没有任何的生活空间,坚持每晚2-3点才睡觉,疯狂的学习Linux系统运维的一切知识,诸君,如果你没有这份坚持与执着,那就认真去考个学历,并且把英语搞好,我不是说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会成功,你同样需要努力,但是相比之下,机遇更多一些~

其次,我们应该有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方向,我周围有很多朋友,也见过很多人,包括应届毕业生和工作了两三年的朋友,甚至有的朋友都工作了快5年的时间,仍然拿很低的薪水,勉强维持生计,聊天的时候会感觉自己很迷茫,不知道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里,熊熊希望提醒大家,IT已经不是曾经的泡沫经济时代了,希望理性对待,如果你不是那块料(我的导师曾经说过一句话,IT人的成功是拿钱和命堆起来的,所谓钱就是疯狂的买书,看资料,命当然就是玩命学习了),那么在你还没有进入这行之前,请三思。如果你已经选择了IT这个行业,那么恭喜你,虽然这个行业现在人数众多,但是90%还都停留在最初级的IT民工层次,只要你肯付出努力,你就会站在金字塔尖~

至于IT发展方向,我本不想多说,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但是我还是希望唠叨几句,算是个建议吧,首先,大家可以去各大招聘网站浏览,热门的职位,如项目经理、技术总监甚至CTO等,还是以软件开发为主,毕竟,我们要考虑一个公司的组成架构(不考虑人力行政及财务后勤等职能部门),对于一个大型互联网企业来说,拳头部门是他的产品与研发部门,这两个部门支撑着整个网站乃至整个公司的核心,没有产品没有平台谈其他的都没有任何意义。至于收益部门,肯定是销售和市场这两个部门,不管在哪个公司,只要你有成熟的产品,这两个部门的精英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将其变为收益;再次是售前售后支持部门,一个好的产品并不是卖出去就算成功了,更重要的是客户的良好反馈,百年老店靠的是什么——口碑!最后,才轮到系统运维部门,做好了,是公司信息化部门,做不好,就会沦落成网管部门,任何其他部门的小鱼小虾都会踩你一脚,老板还不会向着你,因为,在老板的眼里,你只是为其维护硬件,适应的节约成本罢了(而且,在他眼里,你每次节约成本会带来更多的成本投入,比如我们的数据库经常需要升级内存 ^_^),所以,能不能做好,如何规划好,很重要~

对于软件开发方向,熊熊强烈建议学习C++或者C这种语言,相比其他语言,这两种语言囊括了所有能做的事情,而且用这两种语言的薪水,一般都是其他语言的2倍以上;第二类,建议NET平台下的C#语言,也许会有人认为微软平台的产品很垃圾,我想说的是,存在即合理,Linux如果有那么多人去测试,去攻击,一样会撑不住,而且,用得起微软的,都是有钱的公司,这样的公司,薪水也不会低吧,呵呵;第三类,LAMP,这里,好像不是纯开发了,其实,我想说的是,如果你选择PHP,就必须深入理解LAMP,我见过很多号称PHP很好的开发,只是用Zend等成熟的框架进行编码开发,并不深入理解PHP与MySQL的架构,更不理解Linux架构,那样的话,你的薪水怎么可能上的去;第四类,本人非常熟悉但一直不想说的Java,好像是从01年开始,Java这种语言迅速占领了我们的视线,学习Java的热潮使得熊熊也一度迷茫过,Java语言的培训学校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然后,近十年以后的今天,Java语言走到什么程度了呢,那就是,一个应届毕业生甚至可以号称自己精通Java语言,我承认我身边有很多真正的Java高手,他们的薪水不低,但是对比我认识的其他语言的高手,还是差了一大截,如果非要选择Java,我希望你能够有机会去一个大型公司做ERP(比如国内的用友、金蝶、浪潮通软),否则就深入研究一下嵌入式吧(J2ME),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至于用JSP做网站,我劝还是算了,除非你能牛到成为架构师(不是PM,是真正的架构师),不然真的是在浪费青春,充其量只是代码民工罢了~

对于系统运维来说,这是熊熊最熟悉的职业了,但是也是熊熊最深恶痛绝的一个职业之一,运维的程度不一样,决定运维的水平良莠不齐,而且,做运维最重要在于是否有足够的权限,没有权限的SA是痛苦的,是郁闷的,而且学习不到任何东西,如果你做一个运维,感觉每天很清闲,那么恭喜你,只能说明两件事,不是你的水平真的高到了一定层度,就是你运维的环境实在太小,作为一个合格的SA,良好的日志记录与系统规划能力非常重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再来说说数据库,DBA是熊熊最向往之而且希望为其奋斗一生的职位之一,数据的魅力无处不在,在当今社会,任何一个稍具规模的公司(手工作坊就算了),无论是否与IT行业有关,数据都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各种各样的数据均需要数据库来承载与维护(无论是大型的数据仓库,如DB;还是流行的Oracle、MS SQL、MySQL、Sybase等;甚至是微型的VF、Access等),一个好的DBA的作用显得极为重要,不仅需要能够进行日常维护,对于数据库本身的优化(包括数据库系统架构优化与SQL优化)及数据库整体架构设计,更是锻炼DBA的一个重要工作,重要的开发工作(核心部分存储过程)也要由DBA来完成,没有人比DBA更了解数据库中各个库与表的合理架构,再高级的数据挖掘和BI等,那就是超级DBA的职责范围了~

最后谈谈系统集成职位,这个职位是熊熊刚刚接触不久,但是又深有感触的职位,想做好这个职位,不在于你的技术水平要有多高,但是对各种技术一定要非常了解,就是要做个博采众长的人,而且,重点是你的文档能力与沟通演讲能力(文档能力决定你上可以向领导有所交代,下可以向客户有所演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技术很好的人做不好系统集成高级职位的原因,深入理解需求,并能将其准确的用书面和语言表达出来,这才是重中之重,当今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闷头苦干一辈子只能做个高级工程师(建议看看唐骏自传)~

各位在北京或上海这种一线城市打拼的兄弟们,如果你们今年已经到25岁,还没有到27岁,请一定要努力,相信我,只要你肯努力,你的薪水能够在2年内达到6K以上(最保守数字),如果你到27岁的时候,还不能达到月薪8K,或者说完全没有这个潜力(潜力的保守值是你已经最少拿到6K的月薪),那么我只能对你说很遗憾,你会被社会淘汰了,这是很残酷却又很现实的存在,设想一下,我们现在本科毕业后,一般的年龄都在22岁左右,到27岁已经有了5年的工作经验,在北京或上海这种绝对一线城市,如果你拿不到这个数,你如何养家糊口,如何给你爱的人幸福,现在的女孩子都是现实的,没房没车的生活不是每个女孩子都愿意跟你过的(已经有女友的不要拍砖,那我只能祝贺你小子很幸运,而且,好好善待你女友吧,毕竟,没有面包的爱情是不牢靠的,人家肯跟你,你就要加倍努力回报),做IT人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职业规划,知道我一年后应该达到什么水平,三年后应该达到什么层度,五年后应该达到什么地位,这样下去才不会迷茫~

前段时间Gartner公布了2019年首席信息官议程调查(The2019 Gartner CIO Agenda survey),共收集了来自全球89个国家与地区的逾3000位首席信息官所提供的数据。

数据显示:商业智能和数据分析将成为2019年CIO的首要预算投入领域。

2019年投入新资金或追加资金的前五大领域

①商业智能与数字分析(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data analytics)——42%

②核心系统改进与转型(core system improvements and transformation)——33%

③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AI and machine learning)——33%

④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cybersecurity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32%

⑤数字化业务计划(digital business initiatives)——30%

作为新一代智能BI服务商,观远数据致力于践行AI+BI服务理念,通过敏捷化(Agile)、场景化(Accurate)、自动化(Automated)、行动化(Actionable)、增强化(Augmented)的5A实施路径,为企业客户提供新一代数据分析及商业智能解决方案。

信息化建设的成功除了有赖于符合未来整体发展战略的业务实现模式和业务逻辑、符合业务模式和业务逻辑的信息技术架构和平台,还需要相应的信息管理组织去支撑业务信息系统的规划、实施、运营、维护和管理。怎样构建企业IT运营管理体系,使得企业信息管理模式与企业业务管理模式和企业应用特点能够有机的融合,是企业信息组织建设的关键,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未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1 对企业IT管理使命的理解

在充分理解和融合企业业务管理战略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推动企业改革与发展;建立满足企业需要的一流的IT基础设施,迅速地提升企业IT能力和应用水平,满足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需要。为此,建立高效的IT运营管理体系是首要任务。一般来说IT运营管理基本定义应包括以下内容:

·IT运营管理基本原则:应作为企业集团IT运营管理体系的基本指南;

·IT运营管理策略:用于确定企业集团各种IT活动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

·IT运营管理组织:明确企业集团各项信息技术活动的授权和责任;

·IT运营管理流程:明确信息技术活动的程序以保障高效的运作;

·IT运营资源和技能管理:提供企业IT管理运作所需要的技能资源;

·IT运营体系的运行与维护:保障企业IT运营体系服务的成本效率和 *** 作性。

2 IT运营管理基本原则

IT运营管理基本原则是指为加强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战略执行能力而提出的基本的准则和指导性的方针。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结合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其基本原则框架应由七个部分组成:

总方针

战略的融合:信息技术因素需要渗透到企业战略的制定中去;

业务伙伴关系:企业的IT将与业务用户在工作上建立伙伴关系,以了解和达成企业的业务实现目标;

IT项目应视为投资:信息技术项目应该被视为一项投资,它应以支持业务需求为基础;

以客户为中心:信息化管理应以服务水平为基础,重点应关注在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

IT组件配置:应遵从IT体系结构和IT标准;

IT资源共享:IT资源应被视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正确的使用和保护这些资产;

IT策略和规划的沟通:IT的策略和规划应在企业集团内部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信息组织和流程

熟练和专业的工作团队:保持一个熟练和专业的工作团队管理整个体系结构,以确保达成业务目标, 业务部门从组织上参与信息部门的管理;

策略和规划的管理:为适应业务和技术的变化,有必要对策略、规划、管理、信息服务目标实现的成效作周期性审查和改进;

流程与职责:流程和职责分配要被明确清楚定义。

技术管理

技术创新的使用:主动进行技术创新,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行业标准的使用:当存在相应的行业标准并能满足所涉及的业务需求时,应采用相应的行业标准;

因特网技术的作用:未来的应用系统和服务的交付要考虑使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技术。

IT运营服务管理

未来的企业,在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的应用方面会愈来愈集中,即通常所说的物理集中和业务逻辑的集中。信息中心的职能在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下,其定义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从组织层面上来看,信息管理组织将企业的IT部门从成本中心转化为服务中心;从具体IT运作层面上来看,它不是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IT管理方式,而是以流程为中心,对复杂的IT管理活动进行管理,比如事故管理、问题管理和配置管理,将这些流程规范化、标准化,明确定义各个流程的目标和范围、成本和效益、运作步骤、关键成功因素和绩效指标、有关人员的责权利,以及各个流程之间的关系。它的根本目标体现在:

(1)提供以业务为中心的信息服务;

(2)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

(3)提供的服务如需要是可准确计价的。

数据

数据获取:每个数据将仅在企业第一次出现的时间和地点被获取一次,以后在整个企业内部共享;

数据分布:数据分布应遵守完整性和应用的需求,数据容量、数据需求共享、网络能力和数据安全同样也需考虑;

数据词典:应有一个对企业所有应用程序存取并遵循的、全公司范围的数据定义;

数据共享:应用程序应共享已有的数据,除非必须要坚持满足特殊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需求;

数据所有权:每一个信息单元都需指派拥有者,负责定义数据的使用规则和保护规则;

数据质量:所有的数据在概定的频率内均可得到,保存时间长短要按时间而定,还应经过标准验证流程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应用系统

用户需求:所有的应用系统的采纳或设计都必须依照用户业务需求,并要得到业务赞助人的认可;

公共评价标准:对企业内部所有的应用系统(包括软件包)将采用一套公共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引进与管理:采用标准软件包。对于新应用系统供应商的引入需要建立相应的控制策略及制度,建议重点考虑国际领先的标准软件包。

网络

外部连通性:网络必须使外部连接更方便;

行业标准:行业标准将被用于企业内部和对外的沟通;

单一的逻辑网络:将只有一个逻辑、用于实际运作的网络为各互联系统提供应用和数据存取;

因特网技术:企业的网络支持因特网技术。

系统管理

服务水平管理:资源将被选择、配置和管理以满足业务的服务水平目标;

性能和容量管理:解决方案的设计应便于性能和容量管理;

安全和方便使用管理:安全措施应是全面的,但不能妨碍用户完成工作;

可用性管理:按事先达成的服务水平的协议,用户应该能够随时随地得到所需要的资源;

灾难恢复计划:有能力从灾难中恢复关键业务功能,这些关键业务是按重要程度排序的。

3 IT运营管理策略

在考虑企业未来的IT管理体系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未来企业的IT管理策略。IT管理策略就是提供一些基本原则,用来将各项管理职能及业务、资源,在公司内、外部之间,以及各级管理和业务单位之间合理地分配和组合,以保障企业IT使命实现并充分优化成本和效率目标。

IT管理运作模型

在分析企业的IT管理策略时,我们以下图所示的IT管理运作模型为基础。该模型在许多IT技术应用较为成熟的国际化大公司得到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企业IT管理运作模式就是在此基础,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企业IT使命、定位和战略选择,及未来发展模式,将各项管理职能及业务、资源,在集团及各权属公司之间以及外部关联单位之间合理地分配和组合。

内/外部分配策略选择

业务外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优秀企业在运作方面的一个重要趋势,尤其是IT业务的外包。通过利用外部资源,使企业的IT运作降低成本和降低风险,并更加集中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们需要在IT管理策略进行更为具体的思考,以保证这项战略取得成功。

考虑内、外部分配的原则,是根据IT管理职能和业务对企业的战略价值进行区分。能够对企业战略利益产生重大影响的管理职能和业务,包括基本原则、策略、标准、规划、体系结构、用户需求等方面,应当视为企业的关键能力保持在内部,可引入外部资源提供相关咨询服务支持。而与公司核心竞争力关系较小管理职能和业务,包括方案实施推行、提供运作服务、IT服务和解决方案支持、IT资产和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则可以根据在效率、成本、资源方面的内外部优势比较,考虑由内部管理或是采用外包。

集中/分散控制策略选择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规划、控制和标准

·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及软硬件资源

根据对以上两个方面进行集中控制或分散控制的不同考虑,可以构成如下图所示的四种可选择的策略: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目前企业IT管理多数是一种“分散资源,分散控制”的方式。这是造成公司目前信息系统诸多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已经不能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当今信息管理的最佳实践做出新的选择。

通过对实现规模效益与保障对业务用户需求的快速有效支持方面的平衡考虑,可以适当地提高对IT资源的集中管理控制。即在IT管理策略方面进行如下图所示的转变:

信息管理策略建议

·企业需要集中IT制度、标准、基础设施方面的管理控制,以确保实现企业对未来信息系统在成本效率、互 *** 作性、对关键业务流程的支持能力方面的要求;

·涉及企业集团主要业务流程及公共的应用系统及相关基础设施包括数据中心、公共网络等,由集团集中建设和管理控制;

·满足具体业务单位特殊业务需求的独立性应用系统,及运行于PC机的个人办公软件等,及PC机、打印机等信息系统终端设备、局部网络,由各权属公司的信息中心在企业集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下进行运作;

·考虑到规模效益和管理的有效性,建议在目前模式下适当提高集中度,当企业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实施并建成后,成立企业集团信息中心来完成相应的各项管理与维护职能。

4 IT运营管理模式与组织架构

管理组织架构

根据企业IT的使命及定位,应提高未来信息管理组织的地位,使其能够成为:

·充分地掌握公司战略、目标、决策、运作情况等必要信息;

·拥有足够的职权行使其职能,保障信息技术与公司战略的紧密结合,并推动信息建设和应用;

·有能力与其他职能和业务部门充分地沟通与协作,使信息技术能够支持业务目标;

·流程和IT技术: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业务流程的梳理、优化紧密结合,使系统建设从技术驱动向业务驱动转变,真正发挥支撑业务运作的杠杆作用,从而给企业带来最大的收益;

·制定与实施IT体系结构标准规范,使企业集团(含权属公司)统一在一个高效的IT平台上运作;

·项目实施和信息系统运作支持分开,使信息管理部门更好地发挥检查和平衡作用。

结合前面对企业信息组织管理策略及运作模型的分析,未来企业信息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如下图所示的:

信息化委员会

作为企业的IT业务赞助者,由集团总裁领导下的各职能部门、权属公司负责人组成的非常设机构,承担以下职能:

·审批集团信息化建设和业务流程优化战略、规划;

·审批信息系统建设和业务流程优化计划,为业务流程优化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确定优先级,并提供所需资金和业务资源;

·审查和评价信息系统建设的收益和风险;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和收益做监控,并对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决策。

信息总监

建议由具备企业战略发展思维,能够统筹协调并赋予足够决策权的人担任。副总裁级人员,同时是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作为企业集团信息战略的执行和管理者,应承担以下职能:

·确保信息系统的运营与公司战略目标的紧密结合;

·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价值。审视集团 (含权属公司)各业务流程的运作状况和信息系统支持情况,促进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单位的沟通和协作,保障信息系统的价值为企业业务部门/单位所共识;

·确定公司信息系统管理规范,向信息化委员会提出信息战略和技术应用方向,保证信息系统对业务的服务和支持;

·管理公司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和资源,审批公司信息技术方针政策、制度、流程、标准,信息组织机构调整及重要的外部合作等;

·推动和监控集团(含权属公司)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项目的实施,并具体监控企业集团信息系统的运作水平,向信息化委员会和集团总裁报告。

集团信息中心

作为信息管理的核心部门,在信息总监的领导下实施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并保障信息系统与战略结合,支持业务目标,通过流程优化提高企业竞争力。承担的职能可分成规划控制、流程管理、项目管理、运行监管四部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每个部分可以设置成一个项目组负责,项目组成员可以由相关的部门主管或业务骨干兼任,例如战略发展部可以参与规划控制项目组、人力资源部可以参与流程管理项目组等等,各部分具体职责如下:

1、规划控制

·与业务部门/单位共同确认业务需求,并制定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和计划,并对有关的信息系统建设和业务流程管理项目的优先级提出建议,上报信息总监和信息化委员会;

·跟踪信息技术发展及相关管理实践经验,保障企业集团信息系统规划的制订与执行,为提高公司的竞争力服务;

·制定并及时更新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标准和流程,上报信息总监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并监督执行;

·管理企业的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以确保信息系统在成本效率、互 *** 作性、对关键业务流程的支持能力方面的要求;

·审查集团范围内(含权属公司)的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及采购,为信息化委员会的决策提供依据,确保满足有关的体系结构标准和规章制度;

·外部IT供应商的认证和评价管理,确保外部信息系统供应商执行集团有关的体系结构标准和规章制度;

·监控全集团范围内的IT技能和资源状况,为实现公司IT使命和目标提供保障,并就有关技能和资源的开发引进向信息化委员会提出建议。

2、流程管理

·参加公司信息系统规划和计划,并对规划和计划中业务流程优化项目的方案、计划可行性以及资源需求负责;

·跟踪业务流程相关技术发展及管理实践经验,并推动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在全集团范围内的有效传播;

·参加集团 (含权属公司)业务流程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标准和流程的制定;

·参与监控业务流程优化工作。

3、项目管理

·参加公司信息系统规划和计划,并对规划和计划中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方案、计划可行性以及资源需求负责;

·管理或组织协调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对项目的目标、进度、成本、质量负责。对各权属公司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监督;

·负责所有已批准的集团级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外部采购。以及软、硬件选型和项目实施管理。

4、运行监管

·与业务部门、内外部运行服务提供单位协商确定服务水平和标准;

·参加集团信息系统规划和计划,并对规划和计划中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运行服务水平和标准要求负责;

·依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对建设完成的信息系统项目进行投入运行的验收确认,确保系统未来运行达到有关的管理标准和服务水平要求;

·监控内外部运行服务提供单位的服务和技术支持达到设定的水平和标准,协调解决有关的问题;

·管理和监控集团IT资产和基础设施,以满足相应服务水平和标准的要求,并保障集团有关IT运行服务的长期安全;

·在服务管理的机制下确保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满足业务部门的具体需求。

权属公司信息中心

权属公司信息中心作为本业务单位的IT管理和支持服务部门,在业务上接受集团信息中心的管理和指导,而在行政上可以继续由各权属公司负责。

·执行集团有关IT管理制度和标准,向本业务单位范围内各业务部门提供IT管理和支持服务;

·参加集团信息系统建设和业务流程优化项目,协调涉及本业务单位的有关工作,并为本业务单位所涉及的业务需求负责;

·管理和维护本业务单位的局域网、PC机及其他信息终端设备等本单位IT资产,以保障本单位所涉及的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负责引进开发用于满足本单位独特业务需求的独立性应用系统,并负责相应的维护和技术支持。

外部IT咨询服务公司:

定位在企业战略性的独立外部IT公共服务及相应的外部能力资源。因为企业已明确IT咨询服务公司负责管理运作对企业具备重要战略价值的信息系统关键基础设施及提供相应服务,故在这里也将其考虑为企业未来IT的组成部分。企业内部IT与IT咨询服务公司的业务关系,由企业信息总监CIO负责管理,信息中心及各权属公司的信息部门具体分工执行。IT咨询服务公司作为企业IT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承担以下责任:

·作为指定单位负责向企业提供关键应用系统公共服务,并依照公平的市场原则收取服务费用;

·依照公平的市场原则下承担企业的IT规划、流程优化、IT管理制度标准等方面的咨询;

·依照公平的市场原则下承担企业的信息系统方案设计、实施和开发,及第三方项目监理等服务。

IT管理组织机构过渡考虑

·信息化委员会建议由企业集团的信息化应用领导小组改造而成;

·从企业集团信息管理角度,近期信息中心可以仍由战略发展部分管,可考虑强化战略发展部的职能,加强/建立其在IT规划控制、流程管理、IT建设和运作管理方面的职权;

·企业集团可以一方面考虑整合现有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资源(含权属公司),另一方逐步培养或引进,使信息中心逐步独立承担起管理企业IT的使命;

·在集团即将建设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应用方面,建议利用集团在投资方向上的管理权利推动在各权属公司的应用,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从集团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入手,选择试点适当的单位进行实施,用事实来使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为全面推广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5 IT运营管理关键流程

为管理好企业的IT运营管理,需要建立和落实一系列的流程。具体如下:

·集团信息化规划流程

·权属公司信息化规划审核流程

·集团信息化招标管理流程

·集团信息化采购管理流程

·权属公司信息化采购管理流程

·信息管理规范制订与维护流程

·IT项目立项流程

·IT项目管理流程

·IT系统维护流程

·IT系统安全管理流程

·IT系统安全检查流程

6 IT运营资源和技能管理

面对未来的使命,企业IT的管理和运作依赖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具备合适的技能。目前企业IT最紧迫需要加强的技能有以下几方面:

·IT管理:吸取IT组织如何在企业或其他有重大使命的行业中产生业务价值;

·业务分析:收集IT客户需求并成功地将业务需求转换为IT需求,这种技能有助于IT更能以客户为中心;

·项目管理:保证解决方案的实施能在财政预算范围内及时的产生所承诺的价值;

·软件包引进和实施:识别适当的软件包并建议相应业务流程变革;

·业务流程分析与优化:发现现有业务流程问题并推动流程变革;

·系统管理:建立系统管理原则,并利用相应的解决方案来简化每天的运作。

企业应当综合考虑如下的资源获取方案,以建立未来IT所需的技能:

·整合内部资源:利用集团(含权属公司)已有的信息技术与人才资源;

·内部培训:逐渐获得技能;

·招聘:迅速获得技能;

·外包:使用外部技能资源。

7 IT运营体系的运行与维护

未来企业的信息中心将承担整个集团的物理系统和业务逻辑的运营和维护。作为信息服务中心,稳定高效及时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发送将直接关系到整个集团日常业务的运营。因此,合理有效的信息服务管理模式是实现IT信息服务水平的基础。针对企业的未来业务管理模式和信息系统软、硬件的特点,IT信息服务管理模式如下:

整个服务架构是由5个部分构成的,即业务管理(商业视角)、服务管理、IT基础架构管理、应用管理、安全管理,它们的定义如下:

1、业务管理(商业视角):从业务部门而不是IT服务提供者(技术)的角度理解IT服务需求,也就是说,在提供IT服务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考虑业务需求。业务管理这个模块就是用于帮助业务管理者如何利用商业思维分析IT问题,深入了解IT基础架构支持业务流程的能力和IT服务管理在提供端到端IT服务过程中作用,以及协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业务部门和信息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商业利益;

2、服务管理:服务管理模块是整个服务架构的核心,它以一系列典型流程的方式把大部分IT管理内容进行了合理划分和管理。服务管理模块由服务支持和服务提供两个子模块构成。其中服务提供由服务级别管理、IT服务财务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可用性管理和能力管理组成,服务支持由事故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和发布管理等职能组成。服务管理取决于所实施的系统和业务部门的业务需求特征;

3、IT基础架构管理。IT服务管理的本质也是对IT基础架构的管理,只不过它采取的是一种与通常的管理方法不同的方式,即将对IT管理的任务标准化和模块化,然后打包成服务按需提供给客户。IT基础架构管理模块覆盖了IT基础架构管理的所有方面,从识别业务需求、实施、部署以及支持和维护基础架构。其目标是确保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IT基础架构,以支撑业务运作;

4、应用管理:IT服务管理包括对应用系统的支持、维护和运营,而应用系统是由业务部门或信息中心或第三方开发的。IT服务管理的职能应该合理地延伸,介入应用系统的开发、测试和部署。应用管理模块解决的是如何协调这两者,以使他们一致地为服务于业务部门;

5、安全管理:其目标是保护IT基础架构,使其避免未经授权的使用。安全管理模块为如何确定安全需求、制定安全政策和策略及处理安全事故提供全面指导。

服务管理模式的应用

可以想象,未来数据信息中心将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如此高度集中的物理系统和业务逻辑系统给信息管理部门提出了非常高的运营和维护要求,服务管理模式的提出为信息中心在确保信息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满意度方面给出了一个结构性的管理架构。

在未来企业的系统中,在确认系统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还需要以这里所提出的“服务管理模式”的思想建立这样的服务管理控制系统,并与信息中心的组织架构相融合,对整个信息中心的信息服务进行监控和管理,从而提高业务系统应用水平的同时,降低系统维护的强度。

“服务管理模式”是未来信息中心必需的,但就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来说,从降低风险和资源需求的角度上分析,不是目前的重点。一般,在业务部门业务运作基本上已运用信息系统进行时,服务管理模式才开始启动。

IT规划,从表面意思上看,是侧重于信息化的规划。虽然定义很简单,但在具体的规划项目中还是要分清,什么样的企业用哪个层次的规划。

广义上讲,IT规划包含三个层面:IT战略规划、IT架构/运维规划和IT组织/IT治理。

从内容上来说,IT战略规划是对IT手段和企业战略进行匹配分析,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明确IT的战略目标、方向和具体信息化建设方向;IT架构/运维规划是根据IT战略,具体确定运营层面的IT架构,指明信息化建设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手段和必要的技术保障;IT治理是在信息化组织已经建立并运作的基础上,对其工作的领域和流程进行一定的规划,使信息部门更有效的工作。

相比较而言,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之间的层次关系是:IT战略规划决定IT架构规划,在IT战略规划和IT架构规划明确的基础上,IT治理对信息化的运作提供更高效的保障。与企业的管理范畴的对应可以理解为:IT战略规划对应于企业战略规划,IT治理对应于企业组织的规划,而IT架构规划则属于运营层面。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IT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IT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IT战略规划对企业来说有什么作用、企业IT规划的中心环节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145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