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认证考试含金量

微软认证考试含金量,第1张

微软薪酬方式与it行业的特征有什么关系

IT是资讯科技的简称,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与资讯相关的技术。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书上对此有不同解释。

IT实际上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硬体,主要指资料储存、处理和传输的主机和网路通讯装置;

第二层是指软体,包括可用来蒐集、储存、检索、分析、应用、评估资讯的各种软体,它包括我们通常所指的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商用管理软体,也包括用来加强流程管理的WF(工作流)管理软体、辅助分析的DW/DM(资料仓库和资料探勘)软体等;

第三层是指应用,指蒐集、储存、检索、分析、应用、评估使用各种资讯,包括应用ERP、CRM、SCM等软体直接辅助决策,也包括利用其它决策分析模型或借助DW/DM等技术手段来进一步提高分析的质量,辅助决策者作决策(强调一点,只是辅助而不是替代人决策)。

有些人理解的IT把前二层合二为一,统指资讯的储存、处理和传输,后者则为资讯的应用;也有人把后二层合二为一,则划分为前硬后软。

可惜他在IT这一概念上是经常含混不清:一会儿指主机网路,一会儿又跑到软体

microsoft的薪酬方式与it行业的特征有什么相关

有些事,我不说,我不问,不代表我不在乎。曾经,谁为谁放肆的哭泣。你是吹进我眼里的沙子,模糊了双眼,看不清天空的样子。这一场末路繁华,不倾城,不倾国,却倾我所有。你要的是什么,一生相守,还是一晌贪欢;我要的,只是简单安稳的生活而已。爱到绝路,覆水难收。最好的幸福,是你给予的在乎。

A的特征值与A的特征值之间有什么关系?

当A可逆时, 若 λ是A的特征值, α 是A的属于特征值λ的特征向量,

则 |A| / λ 是 A的特征值, α 仍是A的属于特征值 |A| / λ 的特征向量

矩阵与其伴随矩阵的特征值有什么关系?矩阵与其伴随矩阵的特征向量有什么关系?

如果0是矩阵A的一个特征值,则0也是伴随矩阵A的一个特征值;

如果k是矩阵A的一个非零特征值,则存在非零向量a: Aa=ka

则 AAa=kAa

|A|a=kAa

Aa=(|A|/k)a

|A|/k 是A的一个特征值。

A的特征向量 和A+2E的特征向量有什么关系

设λ是A的特征值,

那么,λ+2是A+2E的特征值,

若x是A对应于λ的特征向量,

那么x也是A+2E对应于λ+2的特征向量。

证明

Ax=λx

(A+2E)x=Ax+2Ex=λx+2x=(λ+2)x

矩阵与其可逆矩阵的特征值有什么关系?矩阵与其可逆矩阵的特征向量有什么关系?

矩阵特征值与其逆矩阵的特征值是相反数的关系

声音的特征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音色,响度。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当我们听各种不同频率声音的时候都会有一种高音发声的位置来自较高处,而低音发声的位置来自较低处的感觉,这就是音高 (Pitch) ,或称音调 (Tone);音色是指基本周期内的波形;响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波的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声能。单位为“W/m2”。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

以听觉心理而言,即声音三个特征是:音的大小(Loudness),音高 (Pitch)与音(Timbre)。

以物理特性而言,声音是一种振动,或者说是一种质点如空气分子位移或速度的交替变化。又或是空气密度一再重复地改变其疏密度的振动状态,逐渐扩大于周遭空间的一种波动现象。如果我们用以表示振动状态的基本量度,有振动强度,振动频率与振动波形三种。声音的大小略等于振动的强度,音高略等于频率,音色极近于波形。

一.音调(音高)

声音种类很多,每种声音各有自已的特征。声音的特性中有一种叫做音调。

例如女生的声音比男生高,钢琴右键的声音比左键的声音高。这是因为发声体在单位时间内声波振动次数(频率)不同所造成的。一般而言,我们还会有一个听觉的经验,就是较大物体振动的音调较低。而较小物体振动的音调较高,例如大鼓振动声的音调较低。余振也较长,小鼓的音调较高,余振也较短。

什么是音调呢?

解释音调的最好办法是用音阶。

音阶的相对频率

音律符号和名称

C

D

E

F

G

A

B

C1

1

2

3

4

5

6

7

·

1

do

re

mi

fa

sol

la

si

do1

汉语拼音名称

dou

rai

mi

fa

sou

la

si

dou1

频率

2569

288

320

341

384

462

480

512

相对频率

最小整数

24

27

30

32

36

40

45

48

分数

1

9/8

5/4

4/3

3/2

5/3

15/8

2

音程

9/8 10/9 16/15 9/8 10/9 9/8 16/15

音阶就是一组顺次的纯音,其中第一个纯音跟末一个纯音之间的音程等于1个8音度。

你大概知道什么是音阶吧。自己照音阶唱一唱。唱吧,张开口来唱!Do, re, mi, fa, sol, la, ti, do! 注意,音调越来越高。

音阶是由不同音调的声音组成的。每个声音都有它自己的音调。所以,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音调不是表示声音的大小。

音调是怎么形成的呢?

音调起决于音源的振动频率-------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周期性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一赫兹就是一秒钟振动一次。

物体振动得越快或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或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长笛的吹奏声属于高声调。大号的吹奏声属于低声调。是因为长笛的振动比大号的振动快。

词是语言的最重要部分。但音调也是重要的。当你说话时你的音调在不断变化。音调的变化增加了词的含义。它们帮助你表达你想说的意思。

音调变化也是音乐的最重要部分。你能想像只有一种音调的音乐吗?你能想像只发出一种音调的吉它或钢琴吗?如果没有音调变化,世界将成为多么单调无味啊!

音调是怎样变化的呢?

要改变音调,就要改变振动的快慢。下面就是改变振动的快慢的因素。

1. 紧度

▲物体越绷紧,振动就越快。它的音调就变得越高。

▲物体越绷松,振动就越慢。它的音调就变得越低

2. 长度

▲物体越短,振动就越快。它的音调就变得越高

▲物体越长,振动就越快。它的音调就变得越高

3. 厚度或粗细

▲物体越薄、越细,振动就越快。它的音调就变得越高

▲物体越厚、越粗,振动就越快。它的音调就变得越高

4. 语音音调的变化

语音产生于喉头。喉头有声带。声带能改变形状和变化。

当你不讲话时,声带没有合拢在一起。它们没有发生振动。

当你讲话时,声带闭合,从肺部出来的气流通过声带,使它发生振动。这振动就产生声音。

当你讲话时,声带的紧度跟着发生变化。两条声带还作稍稍靠拢或分离稍远的运动。这些变化引起音调的变化。

一些声音(音波)的频率

声音(音波)

频率(HZ)

人类的肺部机能

003~025

人类心音波

1~2

老鼠可以听到的低频率

16以下

蚊子叫声

几千

蜜蜂飞行时翅膀的频率

220~440

狗可听到的最高频率

38000

一般人能够听到的声音讯率

16~20000

一般人能够发出的声音讯率

64~1300

对一人般人敏感的声音讯率

1000~3000

汽笛发出和声音

几十

钢琴上的最低音

275

钢琴上的最高音

4096

C调(dou)频率

256

鼓或大提琴

100~200

长笛或哨子

5000~8000

次音波

16以下

超声波

20000以上

现代技术已得到的高频超声波

109

二.音量

音量:声音具有能量

分贝:量度声音的单位

音量的范围很广。有些声音象人的低语或鸟的啁啾,都是音量很低的,它们是“轻柔的”声音。其它声音,象喷气飞机的轰呜或炸药爆炸,都是很大的声音。在事实上,有些声音响得使我们不得不捂住耳朵。

在一天的生活中,你都在控制音量的各种变化。你调节无线电收音机或电视机的音量。你变化自己说话的响度。有时,人家对你说:“讲得响一点,我听不见。”有时,人家又要你“说话轻一点”。这不是经常听到的吗?还有这样一句话,也是常听到的:“请把你的无线电音量开小一点,它要震破我的鼓膜了!”

音量的大小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你已经知道,音高或音调取决于频率。频率是物体在每秒钟内的振动次数。

音量却不同,它取决于声音所具有的能量。声音的能量决定于介质中声波的振幅。如下图一所示:

声音的振幅越大,能量越大,音量越大。严格上讲,谈音量涉及到两个相关而又不相同的概念-----声强和响度。

物理学上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波的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声能叫声强。单位为“W/m2”。

能引起人的听觉的声波,除要求频率在20HZ~20000HZ外,还要求声强范围在10-12W/ m2~1 W/m2。可见声强的范围很大。在声学中,常用“声强级”来描述声波在媒介中各点的强弱。规定声强I0=10-12W/ m2为测定声强的标准。若一声波的声强为I,则比值I/I0的对数,叫做声强I的声强级L,即L=lg(I/I0),L的单位为“贝尔”。由于这个单位太大,实际上常用它的1/10,即“分贝”为单位。所以“声强级” L=10lg(I/I0)分贝。用声强级表示声强,不仅量度上方便,由于人对不同频率的声波敏感度不同,因而声强相同、频率不同的声波听起来响度有所不同。即客观上音量相同,主观上人耳感觉音量有差别。但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响度正是近 地与声强级成正比。

即用“分贝”作为响度的单位。“分贝”数越高,声音越响。

“分贝”值从零起算。零“分贝”的声音是人类听觉的起点。140分贝的声音可以损失我们的耳朵。例如,你可把你的无线电收音机或立体声收音系统开得非常响?长时间地听音量极大的音乐可能减弱你的听力--------而且永久减弱。

一些声音的声强级、声强和感觉到的响度

声源

声强级(dB)

声强(w/m2)

响度

听觉阈(闻阈)

0

10—12

人能听到的最小声音

隔音房间

细语

树叶微动

0~20

10—12~10—10

极轻

交谈(轻)

住宅(静)

办公室(静)

20~40

10—10~10—8

住宅(闹时)

办公室(平均)

40~60

10—8~10—6

正常

工厂

闹市

60~80

10—6~10—4

警笛

卡车

80~100

10—4~10—2

极响

铆钉锤

100~120

10—2~100

震耳

痛觉阈

120

100

耳朵开始感觉到痛感

三、音品(音质,音色)

基音:物体振动时能够产生的最低音调。

倍音:由产生基音的同一物体产生的比基音较高的音调(又叫泛音)

人的耳朵是非常灵敏的,人耳听到声音时,立即可以辨别是那种声音。是人声,是乐器声,是汽车声,或狗叫声。人耳也可以辨别人声是男生或女声,是张三声或李四声,又或是敲铜声或敲铁声。是敲木头声或敲石头声,人耳可辨识几达无限的声音,对应于这种辨认的听觉印象即为音色。音色又称音品,是听觉感到的声音的特色。纯音不存在音色问题,复音才有音色的不同。音色主要决定于声音的频谱,即基音和各次谐音的组成,也和波形、声压及声音的时间特性有关系,如果留声机的唱片反向转动,声音的频谱虽然未变,音色却显著改变了。这说明音色在很大程度上与各泛音在开始时和终了时振幅上升和下降的特点有关系。

音色对电乐器的研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正是根据各种乐器声音的频谱、基音和各次谐音的相对强度,用电声方法进行模拟来制作电乐器。

在钢琴上d奏某一首歌曲,在吉它、小号或长笛演奏同一首歌曲。它们的音调或声调都是相同的,但每一种乐器的“声音”各不相同。你可以完无困难地把它们分辨出来,每一种乐器都有它本身特有的声音,或特殊的音质。

音质使我们容易辨别各种声音。以说话为例,假如有一个朋友在拐角处叫你。是谁在叫你呢?你从音质上就可以分辨出语音。声音怎么会有特殊的音质呢?

音叉仅以一种频率发生振动。但大多数的发音体不是这样。大多数的发音体都同时发生不同频率的振动。每一种振动频率产生它自己的音调。

试以一根振动的弦为例。整根弦的振动产生一定的音调。同时,这根弦各个部分或各个分段的振动就较快,结果产生了较高的音调。

▲ 由整根弦产生的音调叫基音。它是这根弦能发出的最低音。

▲ 由弦的分段产生的较高的音调叫做倍音。 倍音的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弦分成多少段振动。振动的段数越多,音调越高。

基音和倍音混和在一起,决定一个人的音质。许多声音都有一种以上的倍音音调。

若干基音、倍音和音量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的组合产生各种不同音质的声音。不同的声音的声谱图不同。

我们知道在大自然界中是没有正弦波的纯音声波的,在大自然中物体所发出的声音皆为复杂的波形。各有各自,这种复杂的波形除了基本频率的波形之外。还会有一系列的谐振频率,也就是所谓的「 泛音 」(Harmonic)。它与主音调有一定的「倍音」关系,例如某物体振动之基本频率为240Hz。也会发生480Hz(二次谐波)、720Hz(三次谐波)…等频率,每一个物体的倍音组成成份都不相同,这种不同物体发生不同的倍音成份就是音色(Timbre)。

乐器的基音音讯范围约在20Hz~4000Hz之间,那么音讯既然只能到4000Hz。那么音响系统的频率响应为何需到20KHz 才够?那也是因为上述的频率都是乐器的基音,而乐器的声音除了基音之外,也有一系列的的泛音存在。例如钢琴的基音最高为4186Hz,但是泛音却可以高达16KHz 。而且每一种乐器的泛音组成的成分和比例也都不一样。所以每一样乐器的声音也都不一样,这就是乐器音色幻妙无方,变化不可捉摸的地方。

小提琴与小喇叭的发出同一,但是这两件乐器的音色就硬是不一样。这就证明了小提琴与小喇叭的泛音成份不同之故。

如何区别音色与音质?

照字面的解释,所谓的「音」,即物体因振动而经由空气传达发出的声波经人耳能感觉到的生音。而「音色」,即因发声体的谐音。

:mailtlyz/sound-basic/renshi/%E5%A3%B0%E9%9F%B3%E7%9A%84%E7%89%B9%E5%BE%81htm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特征有什么关系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刚生下来,除了一些天生的特性之外,后天的所有一切都是靠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家庭环境养成

微软对于很多人来说听起来熟悉又陌生,熟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它,陌生在对其并不了解,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微软公司是做什么的。

微软,是一家美国跨国科技公司,也是世界个人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先导,由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创办于1975年,公司总部设立在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德(Redmond,邻近西雅图)。以研发、制造、授权和提供广泛的电脑软件服务业务为主。微软在全球拥有5万多名员工,在6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公司一直是新技术变革的领导者。

主要的产品种类分: *** 作系统,其中Windows、Windows Azure都是当前微软的招牌,也是最赚钱的项目之一;应用软件,其中ie浏览器、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都是大家耳熟能详,办公时必不可少的应用;硬件,虽然微软是一家软件公司,但它也生产一些电脑硬件产品,通常用来支援其特殊的软件商品策略。其中有Xbox 360、Surface等。

微软的市值也是不断的上升,2021年在公布公司第三财季业绩之前,市值达到了最接近该关口的水平。当日收盘,该公司股价与达成这一里程碑的差距在约1%之内。如果达到该目标,微软将和苹果公司一样,成为少数几家跨入2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之一。截止到2021年4月30日,微软公司的市值已经达到19万亿美元。

微软产品的主要优点是它的普遍性,让用户从所谓的网络效应中得益。例如,Microsoft Office的广泛使用使得微软Office文件成为文档处理格式的标准,这样几乎所有的商业用户都离不开Microsoft Office。同时微软的软件也被设计成容易设置,允许企业雇佣低廉、水准并不太高的系统管理员。微软的支持者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下降了的“拥有总成本”。

在IT软件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告诫:“永远不要去做微软想做的事情”。可见,微软的巨大潜力已经渗透到了软件界的方方面面。

微软认证考试含金量如下:

微软mta认证就是初级证书,所以其含金量并不高。MTA国际证照正是帮助这些人开启IT生涯规划的一个起点, MTA是IT应用人才专业级的认证是迈向微软认可的技术专家的第一步。

获得微软技术平台初步实际的 *** 作经验,并通过MTA国际认证后,可以继续努力往中高级及架构级的认证之路前进。

MTA认证考试由Microsoft与Certiport联合推出,通行世界128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一个考试科目就可以获得相应科目的MTA国际认证。获取MTA国际认证是迈向微软认可的技术专家(MCTS)的第一步,拥有一张MTA国际认证,即可成为“微软认证专家”的一员;可以拥有会员独享的优惠利益,以及与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MCP成员分享经验。

微软认证专家:

微软认证专家(MCP)作为微软认证体系中最低级别的入门认证,获得任意高级的微软认证都可同时获得MCP认证,MCP认证同时也是获得更高级认证的必经之路。

微软认证专家(MCP)报考者需要通过一门任意的当前微软认证考试,这些考试能够有效和可靠地衡量技术熟练和精通程度。

举办MCP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向业界输送专业人员,这些考试还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各种企业使用Microsoft产品的情况。这些考试由Prometric和Virtual University Enterprises实施管理,它们都是在全世界设有办事处的独立测试机构。

微软公司是世界PC机软件开发的先导,比尔·盖茨是它的核心。微软公司1981年为IBM-PC机开发的 *** 作系统软件MS-DOS曾用在数以亿计的IBM-PC机及其兼容机上。但随着微软公司的日益壮大,Microsoft与IBM已在许多方面成为竞争对手。1991年,IBM公司和苹果公司解除了与微软公司的合作关系,但IBM与微软的合作关系从未间断过,两个公司保持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微软公司的产品包括文件系统软件(MS-DOS和Xenix)、 *** 作环境软件(窗口系统Windows系列)、应用软件MS-Office等、多媒体及计算机游戏、有关计算机的书籍以及CDROM产品。1992年,公司买进Fox公司,迈进了数据库软件市场。

1975年,19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罗·艾伦一起卖BASIC语言程序编写本。当盖茨还在哈佛大学读书时,他们曾为MITS公司的Altair编制语言。后来,盖茨和艾伦搬到阿尔伯克基,并在当地一家旅馆房间里创建了微软公司。1979年,MITS公司关闭,微软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为主要业务继续发展。

1977年,微软公司搬到西雅图的贝尔维尤(雷德蒙德),在那里开发PC机编程软件。1980年,IBM公司选中微软公司为其新PC机编写关键的 *** 作系统软件,这是公司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由于时间紧迫,程序复杂,微软公司以5万美元的价格从西雅图的一位程序编制者帕特森手中买下了一个 *** 作系统的使用权,再把它改写为磁盘 *** 作系统软件(MS-DOS)。公司目前在6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办公室,全世界雇员人数接近44,000人。

IBM-PC机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其他PC制造者都希望与IBM兼容。MS-DOS在很嗉夜�颈惶匦硎褂茫�虼0年代,它成了PC机的标准 *** 作系统。到1984年,微软公司的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随后,微软公司继续为IBM、苹果公司以及无线电器材公司的计算机开发软件,但在91年后,由于利益的冲突,IBM、苹果公司已经与Microsoft反目。1983年,保罗·艾伦患霍奇金氏病离开微软公司,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伦拥有微软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会。1986年,公司转为公营。盖茨保留公司45%的股权,这使其成为1987年PC产业中的第一位亿万富翁。1996年,他的个人资产总值已超过180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了340亿美元,98年超过了500亿大关,成为理所当然的全球首富。

微软的拳头产品Windows98/NT/2000/Me/XP/Server2003成功地占有了从PC机到商用工作站甚至服务器的广阔市场,为微软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公司在Internet软件方面也是后来居上,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在IT软件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告戒:“永远不要去做微软想做的事情”。可见,微软的巨大潜力已经渗透到了软件界的方方面面,简直是无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软的巨大影响已经对软件同行构成了极大的压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垄断法的被告位置。连多年来可靠的合作伙伴Intel也与之反目,对薄公堂。2001年9月,鉴于经济低迷,美国政府有意重振美国信息产业,拒绝拆分微软。至此,诉微软反垄断法案告一段落。

微软的组织结构支持公司包括以下核心业务组:

个人服务组(PSG):由集团副总裁 Bob Muglia 领导, 致力于为个人用户和商业用户提供更容易的在线连接,并且为各种各样的设备提供软件服务。PSG 包含了微软的个人NET倡议、服务平台部、移 动组、MSN的互联网访问服务、用户设备组以及用户界面平台部。

MSN 和个人服务业务组:由副总裁Yusuf Mehdi 领导,负责网络程序开发、业务发展以及MSN和微软其它服务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和销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组,由集团副总裁Jim Allchin 领导,负责在各个方面不断对Windows平台做出改进 –例如把存储、通讯、消息通知、共享图象及听音乐等变为Windows经历的自然扩展。此外,本组包括NET企业服务器组、开发工具部和Windows数字媒体部。

办公和商务服务组:由集团副总裁Jeff Raikes 领导,负责开发提高生产力和商业流程的应用和服务。工作包括将功能完善且性能强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为以服务于基础的产品。除Office部门之外,商用工具部门,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应用程序部门都将属于该部门。

全球销售、市场和服务组:由集团副总裁Orlando Ayala 领导,集成了微软的销售和服务伙伴,以满足世界范围内微软用户的需要。这些用户包括:企业用户、中小型组织、教育机构、程序开发人员和个人用户。此外,本组包括微软产品支持服务、网络解决方案组、企业伙伴组、市场营销组织和微软全球三大地区的业务组织。

微软研究院 (MSR):由资深副总裁Rick Rashid 领导,负责对今天或明天的计算课题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使计算机变得更加易于使用。同时负责为下一代的硬件产品设计软件,改进软件设计流程和研究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关于MSR更详细的信息可参见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运营组:由总裁和首席运营官Rick Belluzzo 领导,负责管理商业运作和全部的商业计划。包括公司的财政、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部门。

微软公司(NASDAQ:MSFT, HKEx: 4338) 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总部设在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市(Redmond,大西雅图的市郊)。公司于1975年由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成立。公司最初以“Micro-soft”的名称(意思为“微型软件”)发展和销售BASIC解释器。最初的总部是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史蒂夫·巴尔默(Steve Ballmer)是现在的首席执行官。

使得微软如此令人瞩目的原因有以下一些:

它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公司

在经济学,它是一个惊人的网络外部性的例子

它在 *** 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方面扮演着事实上的垄断者地位

它使得它的创立者跻身于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列;特别是掌门人比尔·盖茨多年来位居世界首富

任何公开买卖公司中,它有最大的公司市值

多年来它官司不断,和业界其他公司的明争暗斗已经成为IT文化的一部分。

微软的产品

微软生产的软件产品包括了很多的种类:

Windows - 称为「视窗」的图形 *** 作系统;它有很多版本。目前桌上版最新版本是Windows XP,服务器最新版本是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几乎预装在所有的IBM兼容的个人电脑上。请参看Microsoft Windows的历史获取更多详细资料。

MS-DOS - 微软公司的早期产品,它是一个命令行界面。早期的Windows版本要在MS-DOS下运行,但是到了Windows NT以及以后的产品已经可以脱离MS-DOS运行了,但基于用户因软硬件在 Windows NT 不能正常运作,微软同时间继续推出Windows 95, Windows 98, Windows Me 在MS-DOS下运行的过渡产品。

Microsoft Office - 它是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套件,根据版本不同可能包括Word(文字处理)、Excel(试算表)、Access(桌面数据库)、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Outlook(个人邮件和日程管理)、Project(项目管理)和Publisher(电子排版)等软件。微软也为Apple Macintosh生产使用于苹果电脑的版本。

Internet Explorer - 它是微软的网页浏览器。它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浏览器,从Windows 95开始,被设置为微软各版本的Windows的默认浏览器。它在Apple Macintosh上也可以使用。微软投资了四亿美元来把这种浏览器预装在苹果机上。

Microsoft FrontPage - 它是一款所见即所得的网页编辑软件。

Windows Media Player - 它是一个用于播放音频和视频的程序。

微软也生产一系列参考产品,例如百科全书和地图册,使用Encarta的名称。

微软还开发用于应用系统开发的集成开发环境,命名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目前已发布用于NET环境编程的相应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NET。

游戏

帝国时代 (Age of Empires)

微软模拟飞行 (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

微软模拟火车

微软模拟货车

Halo(Halo)

halo2(Halo2)

注:《光环》为Microsoft旗下工作室开发

「生态体系」

微软公司试图在其产品周围建立“生态体系”,以为其产品以及品牌增值。

网络产品

1990年代中期,微软开始将其产品线扩张到计算机网络领域。微软在1995年8月24日推出了在线服务MSN(Microsoft Network,微软网络)。MSN是美国在线的直接竞争对手,也是微软其他网络产品的主打品牌。

1996年,微软以及美国的广播业巨擎NBC(国家广播公司)联合创立了MSNBC,一个综合性的24小时新闻频道以及在线新闻服务供应商。

1997年末,微软收购了Hotmail,最早以及最受欢迎的webmail服务商。Hotmail被重新命名为MSN Hotmail,并成为NET Passport,一个综合登入服务系统的平台。

MSN Messenger是一个即时信息客户程序,由微软在1999年推出,是美国在线的AOL Instant Messager(AIM)及ICQ的主要竞争对手。

培训

微软创立了多所培训中心,旨在训练出一批低成本、只精通微软产品的雇员。最著名的就是MCSE考核(全称“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虽然MCSE确实认证对微软产品的熟悉程度,它却并不是一个工程师的考核。一些苛刻的评论人员将MCSE称作“必须咨询那些有经验的人”(“Must Consult Someone Experienced”)。

硬件产品

虽然微软总体上是一家软件公司,它也生产一些电脑硬件产品,通常用来支援其特殊的软件商品策略:

早期的一个例子是微软鼠标,用来鼓励更多用户使用微软 *** 作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GUI)。由于使用GUI而不用到鼠标是很罕见的,因此鼠标的流行会帮助更多用户使用Windows。微软确立了IntelliMouse(中键带滚轮的鼠标)鼠标标准,新增的滚轮方便了用户在浏览网页时上下翻页。

微软还售卖游戏杆等游戏硬件产品。

公司还购买了互联网设备公司WebTV,以支援其MSN互联网服务。

2001年公司推出的Xbox游戏机标志着公司开始进入价值上百亿美元的游戏终端市场,这个市场之前一直由索尼公司(Sony)和任天堂(Nintendo)两家公司主导。

微软历史

微软公司创立于1975年,公司创立初期以销售BASIC解译器为主。当时的计算机爱好者也常常自行开发小型的BASIC解译器,并免费分发。然而,由于微软是少数几个BASIC解译器的商业生产商,很多家庭计算机生产商在其系统中采用微软的BASIC解译器。随着微软BASIC解译器的快速成长,制造商开始采用微软BASIC的语法以及其他功能以确保与现有的微软产品兼容。正是由于这种循环,微软BASIC逐渐成为公认的市场标准,公司也逐渐占领了整个市场。此后,他们曾经(不太成功地)试图以设计MSX家庭计算机标准来进入家用计算机市场。

1983年,微软与IBM签订合同,为IBM PC提供BASIC解译器,之后微软又向IBM的机器提供 *** 作系统。微软之后购买了Tim Patterson的QDOS使用权,在进行部分改写后通过IBM向市场发售,将其命名为Microsoft DOS。MS-DOS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PC硬件上运行的程序在技术上并不一定比其所取代的大型程序要好,但它有两项无法超越的优点:它为终端用户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而且价格更低廉。微软的成功也是个人电脑发展的序幕。

微软开发过多种软件产品,包括了:

*** 作系统

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器以及解译器

文字处理器、数据表等办公软件

互联网客户程序,例如网页浏览器和电邮客户端等

这些产品中有些十分成功,有些则不太成功。从中人们发现了一个规律:虽然微软的产品的早期版本往往漏洞百出,功能匮乏,并且要比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差,之后的版本却会快速进步,并且广受欢迎。今天,微软公司的很多产品在其不同的领域主宰市场。

微软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市场营销以及产品开发中的可重用工程,并且试图将其产品进一步组合,以提供用户一贯的开发环境。

微软也试图将Windows这个著名品牌扩展到其他领域,例如用于PDA的Windows CE以及「支持Windows」的Smartphone产品。

公众看法

很长一段时间内,微软被广泛认可为一个计算机软件市场上的“乖小孩”,提供低廉的软件以取代原先价格高昂的主流UNIX产品。微软也因赚入大笔钞票而受到钦佩。

然而,即使是在早期,微软被指责故意将其MS-DOS与竞争对手生产的Lotus 1-2-3数据表无法兼容。到90年代,微软是“坏小孩”的看法日益增多。主要的批评意见是他们利用在桌上电脑市场上的优势不公平地剥削用户。

最近几年,有人指责微软涉嫌一系列合法性受怀疑的商业行为。

垄断问题

微软的Windows产品有效地垄断了桌面电脑 *** 作系统市场。那些持上述看法的人指出,几乎所有市场上出售的个人电脑都预装有微软的Windows *** 作系统。

一些观察家声称,微软作为一个垄断企业令其竞争对手处境窘困:

一方面,竞争对手不愿意承认微软的垄断地位。因为在一个被垄断的市场,只有一家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商。因此对竞争对手而言,将微软称为垄断者会将自己置于一个失败者的境地:这样作等于是否定了自己的存在,或否定了自己能够生存、竞争的能力。

另一方面,竞争对手又希望将微软比作垄断企业,因为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好处。首先,这有可能导致市场管理者(政府)的介入。其次,被看作是“落水狗”的微软竞争对手有可能在公共关系上取胜,以刺激销售。

无论微软是否是垄断企业,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在多数微型电脑软件市场,微软是主导企业。

这种主导引发很多的不满。

这种不满不仅仅只存在于竞争对手中间。

微软垄断地位的滥用

有人批评认为微软试图利用其在桌上计算机 *** 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来扩大其在其他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例如网页网页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服务器 *** 作系统(Windows NT),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多媒体播放软件(Windows Media Player)。

在微软将Internet Explorer与Windows *** 作系统捆绑销售后,微软在浏览器市场获得了非常大的份额。正是部分由于这种行为,微软被美国联邦法庭裁定滥用其在美国的 *** 作系统市场的主导优势。(详情参见微软反垄断案)。

在所有这些指控中,微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由为自己辩护。

也有人批评微软的“包围再扩展”(embrace and extend)的策略。微软试图在开放、已确立的标准之上加入专利功能,以最终达到利用其市场优势来控制“扩展”的标准。有些人将这种策略称之为“包围、扩展再毁灭”(embrace, extend and extinguish)。

安全性

2002年,微软的多项网络以及互联网相关的产品在多次出现安全漏洞后被广受讨论。一些恶意的程序员不断利用微软软件的安全漏洞搞破坏,例如通过互联网创造及发布能够消耗系统资源或破坏数据的蠕虫、病毒以及特洛伊木马。这些破坏行为一般的目标是微软的Outlook以及Outlook Express电邮客户程序,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IIS)网页服务器,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软件。微软辩解说由于其在互联网软件市场上的领导地位,自然而然的微软的产品会遭到更多的攻击,因为这些微软产品被广泛使用。而有人则反驳说这些攻击也对准那些微软并不占优势的产品,显示微软的产品要比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安全性上要低一筹。

在一些案例中,微软的产品为了让新手更容易使用、设置往往导致了这些蠕虫及病毒的散播。例如,微软的Windows *** 作系统自1995年起就自动隐藏文件后缀名(档案副档名),这样那些恶意攻击者往往就能够让email收信人打开一些看起来普通却十分危险的附件(最近版本的Outlook以及Outlook Express禁止接收危险的文件类型,这样用户便无法打开)。批评指出微软是在用软件的易用性交换安全性。

盖茨在2002年1月启动了可信赖计算计划(Trustworthy Computing Initiative)。他将其形容为一个长期的、全公司性的计划,以寻找并修正微软产品中的安全以及泄漏隐私方面的漏洞。在该计划下,公司会重新评估和设计原先的一些规范及过程,也延迟了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的上市时间。对可信赖计算计划的反应各不相同,有观察家表扬微软对安全问题的重视,但也提醒公司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微软的政治影响力

微软对这些法律威胁以及公众看法的反应就是紧凑的政治游说活动以及撒入上百万美元的政治捐款。根据政治反应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 opensecretsorg)网站的数据,微软在上一次的美国联邦选举的政治捐款中,43%给了民主党,57%给了共和党。

微软产品的优点

微软产品的主要优点是它的普遍性,让用户从所谓的网络效应中得益。例如,Microsoft Office的广泛使用使得微软Office文件成为文档处理格式的标准,这样几乎所有的商业用户都离不开Microsoft Office。

微软的软件也被设计成容易设置,允许企业雇佣低廉、水准并不太高的系统管理员。微软的支持者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下降了的“拥有总成本”。

微软的软件对IT经理们在采购软件系统时也代表了“安全”的选择,因为微软软件的普遍性让他们能够说他们跟随的是被广泛接受的选择。这对那些专业知识不足的IT经理来说是一个特别吸引人的好处。

微软产品的缺点

微软的产品十分倚赖软件的重用。虽然这样做对快速软件开发是十分有效的,它却导致了不同软件包之间的复杂倚赖关系。这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举个例子,当微软的浏览器程序崩溃时,会导致 *** 作系统的GUI同样崩溃。

同样的倚赖关系也意味着大多数微软软件的资源能够在其他微软的产品上使用。也就是说,大多数程序可以运行其他程序,即使是在不应当发生类似情况时也是如此。例如,嵌入在电子邮件的文档和HTML中的宏可以运行程序,允许攻击者控制用户的电脑。微软在安全问题上的立场就是“不是禁止就是允许”(permitted unless forbidden)。

这些问题从专门攻击微软程序的蠕虫以及病毒的泛滥中就可见一二。

上面所提到的关于允许雇佣廉价却未有良好训练的系统管理员的优点有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更大的不可靠性,意味着你需要雇佣更多的这类管理员;

有可能导致安全漏洞,因为不管使用什么 *** 作系统,只有受良好训练的系统管理员才可能提升系统安全性。

微软的批评者指出运行微软的产品需要花费更大代价,因为微软软件的用户事实上并不拥有他们所使用的软件:这对微软的商业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微软与自由软件的关系

微软将自由软件看作是它可能的主要竞争对手,特别是Linux。从万圣节文件(Halloween documents)中我们可以看到,微软已经对自由软件以及开放源代码软件采取了“包围、扩展、毁灭”的策略。

为了在桌上电脑市场上建立其领导地位,微软冒着失去低廉价格以及更多自由度——这正是个人电脑快速发展以及微软自身成功的重要因素——风险。单就价格层面而言,微软很难与自由软件相抗衡。很多相信微软并没有赋予他们选择自由的用户已经从自由软件那里找到了他们所渴望的自由已经开放标准。

传统的微软策略,例如购买竞争对手,或者FUD策略,对于自由软件而言毫无作用。因为自由软件无法被收购或控制,自由软件即使失去了创造它的公司也依然能够生存。

微软首席行政执行官史蒂夫·巴尔默已经将Linux称作一个“坚强的竞争力量……它是非传统的,自由的,而且很便宜。我们必须告诉人们,为什么他们所付(给我们的)其实物超所值。我们的产品曾经都很便宜。我们要比Novell,甲骨文都要便宜。但这次我们不能这样办。”(CRNcom报道,2002年6月17日)

巴尔默在一个微软伙伴的会议上说:“我们曾经十分自豪,自己提供最便宜的产品——我们的价格最低,提供的内容却最多,不论是Novell,Lotus还是其他任何人都比不过我们。但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独特的竞争对手,Linux。对我们这样的公司而言,这实在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VARbusiness 2002年7月15日报道)

对于那些预装Linux的低廉个人电脑,微软的反应是他们不会降低Windows的销售价格。一些观察家指出,这种拒绝进行价格战的行为正是垄断企业的特点。

微软亚洲研究院

1998年11月5日,微软公司在北京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 并于2001年11月1日将其正式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公司在海外开设的第二家基础科研机构,也是亚洲地区唯一的基础研究机构。

微软垄断案是一段时间以来在IT 界、法律界甚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的一个案子。

一方面微软公司无疑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IT 公司;另一方面无论该案的终审判决结果如何,对已经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反垄断法《谢尔曼法》、微软公司以及美国IT 产业来说都将是一种考验。

1 案由

该案主要源于Inter 浏览器之争。

Netscape(网景)公司通过推出强大的

Navigator 网络浏览器而一举成名。

而原本控制 *** 作系统软件市场的微软公司则针

对Navigator 推出了自己的浏览器Inter Explorer(IE),并且将IE 与其 *** 作系统

Windows95 捆绑在一起进行销售;进而微软公司还要求PC 制造商在购买Windows

*** 作系统的时候不准去掉Windows 软件包中的IE,否则就不准将Windows 卖给该

PC 厂商。

美国司法部(DOJ)反托拉斯分部因此在1997 年10 月20 日指控微软公

司利用它的影响力抑制来自于Netscape 公司潜在的竞争,从而违反了美国的反垄

断法。

2 法律程序

根据美国的司法体系,法院分为地区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共三级。

地区法院接受诉讼,进行审理和判决。

判决宣布后,原被告双方均有权利向上诉法院提出上诉。

同时对于一审判决只有提出延缓执行的请求并且被驳回后,才能向上诉法院提出上诉。

对于提出上诉的案件,上诉法院在对地区法院的判决进行审理后将做出裁决。

原被告双方如有不服,还可继续上诉到最高法院。

通常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的审理时间都在1 年左右。

同时在垄断案的审理中,可以以案件将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为由越过上诉法院,直接送到最高法院审理,以便缩短审理时间和减少上述影响,此时最高法院的审理时间也会缩短至5~6 个月。

就微软垄断案而言,该案一审由美国哥伦比亚特区法院进行审理,一审法官是联邦地区法院Thomas Penfield Jackson(汤姆斯·杰克逊)。

2000 年6 月7 日杰克逊法官对该案做出了微软公司败诉的一审判决,下令该公司停止在Windows95的销售中捆绑IE 浏览器的行为,并且命令微软分裂成两个公司:一个负责 *** 作系统业务,另一个公司负责其它业务。

微软随后提出了延缓执行的请求。

6 月13日,微软因延缓执行被驳回而向上诉法院提出了上诉,上诉法院接受了微软的上诉申请,但上诉法院同时表示,如果最高法院直接受理此案,上诉法院的审理将自动终止。

而美国司法部则担心夜长梦多,要求将案子直接交由最高法院审理。

杰克逊法官于6 月20 日采纳了美国司法部的意见,将此案送交了最高法院,同时还将对微软在商业行为上的限制处罚推迟到了9 月5 日。

由于美国最高法院每年6 月底至9 月底休庭,最快会在今年10 月开庭后审理此案,因此最终判决有可能在明年3~4 月做出。

3 审理过程

31 起诉

1995 年美国司法部曾经与微软就监管该公司的市场行为达成过一项协议,在该反垄断协议中微软同意在2001 年以前,其 *** 作系统许可证的授权不得包含使用其它微软软件的条件。

而1996 年, Netscape 公司就向DOJ 投诉微软将其IE 浏览器与Windows *** 作系统捆绑销售。

随后包括康柏、Gateway2000 和Micron Electronics 在内的OEM 厂商也向美国司法部提供证据控诉微软强迫这些PC 生产厂商必须预装其IE 浏览器软件,将之作为预装Windows95 前提条件的霸道行径。

另外微软公司还将IE40 与Windows98 *** 作系统融为了一体,这样一来由于超过85%的PC 使用的是微软Windows 系列 *** 作系统,其IE 将随着Windows 很快占据浏览器市场。

由此美国司法部于1997 年10 月20 日向哥伦比亚特区联邦法院对微软公司提出了诉讼,指控微软违反了与 在1995 年所达成的谅解协议,其IE 捆绑 *** 作系统的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要求微软设法消除用户桌面上的浏览器标志,并且将对微软处以每日100 万美元的罚款。

对微软提出相同诉讼的还有美国的20 个州(后来有一个州退出)。

32 上诉法院否决哥伦比亚特区联邦法官杰克逊对微软发出禁止令的请求

1997 年12 月,哥伦比亚特区联邦法官杰克逊发布了一项临时命令,禁止微软将Windows95 与IE 浏览器捆绑。

而1998 年6 月23 日,美国上诉法院否定了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的判决,驳回了禁止Windows 95 与Explorer 搭售的强制令。

各州 本来寻求在1998 年6 月25 日前对Microsoft 发出禁止令,这样一来结果微软的Windows98 *** 作系统得以在6 月25 日顺利上市,而且没有进行任何的修正,其中IE 浏览器与Windows98 结合在了一起。

33 开庭

1998 年10 月19 日,跨世纪大案在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开审,微软与美国 在法庭上开始了交锋。

双方的律师都是阵容豪华,堪称第一流的律师团,双方律师面前放着的都是几千页的文件。

就连大厅里坐着的观众也都是通常以“亿”来计算金钱的信息巨头们。

为了使审判能够顺利进行,杰克逊法官规定每一方只能有12 名直接证人和2 名辩护人出庭。

的证人的名单包括:网景公司总裁James Barksdale,Java 创始人、Sun Microsysterms 总裁JamesGosling 和Apple 高级副总裁Avadis Tevanian等。

微软公司也派遣9 名官员和CEO 前往法庭作证。

法庭辩论开始。

原告出语直中要害,指责被告采取的行为是垄断行为;一贯叱咤风云的微软这次则摆出受害者的面目,表示自己只是在完善和提高产品,并非是要控制整个世界。

原告诘问被告为何要将IE 集成到 *** 作系统中?微软则辩护说,将浏览器集成到Windows 98 中是为消费者和软件开发者带来了方便,这种行为非但没有阻碍竞争,而且是促进了竞争。

”原告列举微软利用Windows 系列 *** 作系统赚取高额利润,其利润大约是美国其他公司平均利润的5 倍以上,从长远观点来看不符合国家、消费者、竞争者的利益;被告则一再强调对高技术采取干涉将会损害整个的新经济。

在开审之前,比尔·盖茨在有微软产品的主要买主参加的Gartner 集团ITExpo’98 论坛上,当回答如何面对开庭的案子时面对约5000 名公司信息技术经理说:“微软公司是在为创新的权利进行辩护。”

34 杰克逊法官公布事实认定书

1999 年11 月5 日,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汤姆斯·杰克逊就美国司法部指控微软公司触犯反垄断法一案公布了长达207 页的事实认定书。

应该说,事实认定书的公布仅意味着这场官司又进展了一步。

认定书认定:微软在PC *** 作系统领域占据了垄断地位,并且利用这种垄断力量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和打击竞争对手。

其中列举了微软公司“垄断”市场的3 条“罪状”:

(1) *** 作系统独占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2) 其他企业难以进入该市场;

(3) 没有可替代Windows 的商业 *** 作系统。

35 一审判决

2000 年6 月7 日这一天将载入史册,当天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杰克逊对微软涉嫌垄断一案做出了拆分微软的一审判决。

杰克逊法官判决微软公司败诉,下令该公司停止在Windows95 的销售中捆绑IE 浏览器的行为,不允许把捆绑IE 作为Windows95 许可协议的一个前提条件。

不过法官拒绝了司法部对微软每日100万美元的罚款请求。

4 各方的反应

41 微软公司

总裁比尔·盖茨发誓要为对微软的指控而战,并且抱怨 不懂软件制造业是怎么工作的。

他认为,微软的宗旨是让Windows 变得更好,让PC 伴随着Windows 的每一个新版本更容易使用;是人们需要使用PC 来访问Inter,因此微软才在Windows 里提供了浏览器,并且将Inter 浏览器作为 *** 作系统的一部分;如果微软不将与Inter 相关的特征加到Windows 中,并且快速地分发更新版本的Windows,那么将对用户造成损害。

42 美国司法部

美国司法部反垄断部门的官员解释说,美国的反垄断法并不禁止由于一家公司的天才形成的市场垄断,但是禁止利用一种产品的垄断地位去强行推广另一种产品。

虽然微软说IE 和Windows 是“集成在一起”的产品,但二者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产品。

有消息透露,美国司法部还将对微软的其他市场行为进行调查,其中包括微软对苹果的投资。

在过去十年中,美国司法部已经在针对微软所采取的法律行动中花费了1330 万美元。

其中正在审理中的微软反垄断案大约花费700 万美元。

43 其他公司

微软垄断案的一审裁决作出后,不消说Netscape、Sun、Oracle 这些微软的老“仇人”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就连新对手——与Windows *** 作系统竞争对手Linux *** 作系统的厂商们(如RedHat)也连声叫好。

许多即便与微软有合作关系的小公司显然也对微软的锐气受挫感到高兴。

Netscape:Netscape 员工在加州总部所在地举办了庆祝会。

该公司认为即使一审判决的胜利是暂时的,对于Netscape 也非同寻常。

PC 厂商:一审裁决对PC 制造商的正常业务好象并未带来影响。

问题的关键在于价格,因为IE 作为Windows95 的一部分是免费赠送的,而使用NetscapeNavigator 则要收取5 至10 美元的授权费。

分析家指出,PC 制造商将继续把IE 装入计算机中,因为他们不愿做任何触犯微软的事情。

据Dell 计算机公司发言人指出,它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Windows95 和IE40;IBM 则在商用计算机上将继续使用Navigator,而在PC 上将从IE 和Navigator 中作出选择。

微软盟友:令微软心酸的是,此次向美国司法部作证的,居然是paq、Gateway2000、Micron 这三家微软的盟友。

他们都向司法部出证了微软是如何强迫

他们购买Windows95 时一定要安装IE40 的细节,其中包括大量往来的电子邮件、

合同和其他文件。

例如在paq 向司法部提供的双方往来信件中显示,微软的一

位副总裁曾明确表示如果paq 不以书面形式保证原封不动地安装IE,微软就

停止向它出售Windows95。

Gateway2000 和Micron 也都向司法部提供了类似的证

词和证据。

5 与IBM 反垄断案的比较

微软公司此次里程碑式的反垄断案让人们不由得想起了80 年代IBM 与美国司法部打的那场长达13 年的反托拉斯官司,并且关注微软会不会遭受与IBM 在过去那场官司中相同的痛苦经历。

IBM 反垄断案的经过是:1969 年1 月,美国 开始对IBM 进行彻底的反垄断调查,并且试图将其分裂成几个小公司。

在此案审理的关键6 年中,也就是从1975 年到1980 年, IBM 公司曾经召集了974 名证人,一次就雇佣了多达200 名律师,并且阅读了多达1044 万页的法院文本。

此次调查在80 年代初计算业的未来从大型机转向PC 时不得不偃旗息鼓, 在1982 年彻底放弃了这次劳民伤财的调查,而IBM PC 也代替了“深蓝”大型机成为了市场上新的统治力量。

尽管如此,慑于司法部的注意力,IBM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不遗余力地避免产生垄断的形象。

其结果导致在80 年代中期IBM 的情形一泻千里,公司开始了几乎长达十年之久的财政滑坡。

这两起案子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发生在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中。

而IBM 的案例生动地表现出了僵硬的司法行为与私人企业发展速度之间巨大的差异,同时IBM 在试图分裂公司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同样的,微软公司也宁愿 采取其它的惩罚措施,宁可纠正某些行为,也想要避免在根本上改变公司的结构。

但是6 月10 日法官还宣布将微软公司分裂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两场官司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所处的政治环境,而这对微软公司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专家们认为象 随便放弃对IBM 起诉这样的情形几乎不可能再发生在微软公司的身上了,这是由于在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美国所经历的政治经济变化是优待大型的企业,而这与当前形势相反,目前美国 比较支持小公司,因此很注意保持自由竞争的环境。

尽管对于微软公司案件的结果目前还很难预测,但是许多专家还是认为该案件也会将这位软件巨人拖上5 年甚至更久,直到计算时代形势的改变使 不再担忧为止。

专家们指出,在洗碗机和闹钟都能够接入Inter 的这个后PC 时代,微软公司在PC 市场上的统治地位可能就不会再显得穷凶极恶了。

分析家们甚至担心微软公司在无线方面的策略相比诺基亚这样的无线巨人来说还远不够老练,因此当人们不再采用桌面电脑而是采用蜂窝电话来上网时,微软这家软件公司的统治地位就将逐渐丧失。

6.案件所带来的思考

61 美国反垄断法面临新考验

与有着100 多年历史的美国反垄断法相比,IT 业的历史要短得多。

但IT 业发展之快、应用面之广、对社会的影响之大,则是其它行业无法企及的。

事实上,从1998 年5 月这场官司开始到现在也不过一年半,但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IT 产业就发生了很多变化。

那么,历史悠久的反垄断法在变化莫测的今天能否依然“放之四海而皆准”呢?事实上美国的反垄断法并不是铁面无私的,在已了结的垄断重案中涉及IT 企业的案例过半,比例过大。

而为什么民用飞机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的波音公司能够顺利地兼并麦道公司,兼并后的公司在美国民用飞机市场的占有率远远超出了反垄断的底线呢?道理很简单,波音面对的是欧洲空中客车公司,而IT 业反垄断涉及的都是美国国内的企业,一切都要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难怪人们要担心:高技术业过去在没有美国 的指导下,日新月异地快速成长, 的干预行动最终会不会伤害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62 的作用

迄今为止,美国的高技术部门大体上是可以自由竞争的,极少规章制度。

高技术的游戏规则与传统不同:首先,高技术市场的利润率正逐渐提高而不是降低,市场欢迎较小公司在某些专业方面的垄断;其次对高技术而言关键问题是创新,创新才是当今推动美国走在欧、日前头的引擎。

因此 应当正确对待垄断,以保证每家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63 因特网的反垄断

Inter 是开放而平等的,在诞生之初它就以信息共享为己任,在气质上跟微软截然相反。

Inter 为全球各公司创造了一个平等、公平的竞争场所。

不论公司大小,通过网络都处在全球的竞争之中。

事实是Inter 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新兴公司,它们使通信业实现非联合化,从而有力地提高了自由选择、自由竞争的水平。

虽然微软涉足Inter,不仅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也是为了生存的需要;但是由于微软在Inter 这个本应当开放而平等的领域里有垄断的行为,从而使得其他公司的日子很不好过,对此 就不得不站出来站出来主持公道。

所以此案无论结果如何,都将对Inter 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64 对我国的启示

微软垄断案的最终结果谁也无法预料,因此现在谈论此案对中国软件市场的影响还为时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得到一些在软件产业与法制环境之间问题上有益的启发,因为软件产业的发展与健全法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目前国内软件市场突出的问题是不正当竞争行为。

制约中国软件业成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国内十年来没有解决的盗版现象。

因此最迫切的需求还不是反垄断法方面的问题,而是法律如何保护软件知识产权问题,从而让软件开发厂商不再受盗版困扰。

其次中国软件企业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的问题,即如何上规模的问题。

美国 反垄断,是因为垄断企业将会压制其他企业革新的创造力,从而阻碍产业的发展。

中国所面临的形势与美国不同,中国软件企业还跟在国外的身后,尚未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体制,也根本没有上规模。

另外,反垄断立法的发展对现阶段国内软件产业发展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入世”临近,信息产品零关税只是时间问题。

届时除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外,还需要通过反垄断方面的立法来充分保护市场完全开放下的中国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

如果说我们的IT 产业是如何上规模而不是反垄断,纯粹对国内企业来讲的确如此;但是在国内市场上,目前最为活跃的恰恰不是我们自己的企业。

因此反垄断立法对我们来说同样具有意义,不管是谁,如果它在市场上形成了垄断或者事实上的垄断,从而阻碍了技术的创新,它就应该成为反垄断的对象。

综述:

在微软的这个案子中,美国司法部长说得很明白,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扶持

Netscape 或其他任一与微软在浏览器软件上竞争的厂商,也不是要扶持Sun 或任一

与微软在 *** 作系统上竞争的厂商,只是为了维护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公平竞争是

美国商业的精神。

对于公平竞争的保护,也是微软反垄断案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启

示。

附:微软垄断案大事记

1990 年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就微软将 *** 作系统与应用软件捆绑销售,涉嫌

违反竞争的市场行为进行调查。

1993 年

·FTC 结束调查。

美国司法部(DOJ)开始接管这一调查。

1994 年

·微软与DOJ 就监管微软的市场行为达成一项协议,微软同意在2001 年以

前, *** 作系统许可证的授权不得包含使用其它微软软件的条件。

1995 年

·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Stanley Sporkin 拒绝签署1994 年达成的协议,他认

为此项协议做得还不够。

美国上诉法院推翻了Sporkin 的决定。

·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托马斯·杰克逊批准了1994 年的这项协议。

·DOJ 表示将继续进行调查。

1996 年

·Netscape 公司向DOJ 投诉,称微软使用不公平和非竞争的手段发展其IE 浏

览器。

Netscape 还指控微软向不装Navigator 的计算机制造商在Windows95 软件上

提供3 美元的折扣,微软否认了这一指控。

1997 年

·德克萨斯州开始就微软在Inter 上的商业行为正式进行反垄断调查。

随后

马萨诸塞州也开始了类似的调查。

·10 月,DOJ 认为微软违反了1995 年法院的命令。

如果微软继续违反的话,

DOJ 要求法院对微软课以每天100 万美元的罚金。

·12 月,杰克逊法官发布一项临时命令,禁止微软将Windows95 与IE 浏览器

捆绑。

1998 年

·5 月18 日,美国司法部及19 个州以违反《反垄断法》为由对微软提出起

诉,指控微软利用垄断地位阻止Netscape 潜在的竞争。

·6 月,联邦上诉法院推翻了杰克逊法官在1997 年底发布的命令。

上诉法院认

为微软将IE 与Windows98 结合并不违法。

·8 月29 日,美国司法部正式就微软掠夺性的、垄断性的商业行为对其提出指

控。

指控包括微软强迫芯片制造商Intel 排斥其竞争对手Netscape 的软件;微软公

司 *** 纵其Windows *** 作系统使之无法与竞争对手的 *** 作系统共存;微软试图与苹

果公司瓜分音频-视频市场。

·10 月,微软涉嫌垄断案正式立案。

·10 月19 日,微软反垄断案正式开庭。

Netscape 首席执行官Jim Barksdale 出

庭作证。

·10 月27 日,美司法部出示了上百件证物。

AOL 的证人首次出现法庭,表示

AOL 选择微软的IE 作为浏览器是迫于微软公司的巨大诱惑。

同一天,苹果公司证

人出庭,提供了微软有意制作Bug 干扰QuickTime 的证词。

·11 月8 日,微软垄断案开庭第三周焦点转向了软件“Bug”,微软首次在法庭

上占据上风。

苹果公司的证人Tevanian 公开承认没有能够证明微软有意制作Bug

干扰QuickTime 的证据。

·11 月13 日美司法部提出新的证词,认为微软捆绑IE 并非一种改进。

·11 月23 日,AOL 与Netscape 可能合并的消息成为微软反托拉斯案的争论焦

点。

·11 月24 日,微软对外界发表言论,针对它的反托拉斯讼案应该结束。

声称

两个主要竞争对手AOL 和Netscape 公司将合并,这使得 对微软的有关诉讼已

毫无意义。

·12 月2 日,微软官司进入第7 个星期,Sun 公司的证人同时也是Java 发明

人、Sun 副总裁James Gosling 首次亮相法庭。

1999 年

·3 月,杰克逊要求双方达成协议。

·4 月初,微软内部传出消息,将利用反垄断案的几周休息时间与 达成和

解协议。

面对微软提出和解, 反应冷淡。

·4 月27 日,IBM 高级官员公开表示,微软曾向IBM 作出拒绝提供Windows

的威胁,并表示将出庭作证。

·4 月28 日,超过10,000 页的关键证词被法庭公布于众。

·6 月1 日,法庭调查开始,微软案件重新开庭。

·6 月8 日,微软垄断案重新开庭审理一周,IBM 公司Garry NOrris 作为控方

最新证人出庭。

·8 月16 日,微软向外界宣称,在对该诉讼案中所作的为期76 天的调查取

证,已经充分证明消费者在微软和网景公司的浏览器竞争中得到了实惠。

原告方美

国司法部和19 个州则表示,已有足够证词和证据表明微软在个人计算机 *** 作系统

领域使用了垄断行为。

·8 月27 日,美国 对微软公司总裁的证词提出质疑,他们向法庭提交了包

括Gates 在1995 年中期写过的一些备忘录在内的一些文件。

·11 月,杰克逊法官指定上诉法院法官里查德·波斯纳为调停人,在微软与政

府之间寻求庭外和解。

·11 月5 日美国时间18 时30 分,美国联邦法官托马斯.潘菲尔德.杰克逊正

式公布了长达207 页的“调查报告”,认定微软垄断行为存在。

·11 月9 日,美国19 个州总检察长表示,不论下任总统或司法部长是谁,若

必要的话19 个州 将把这起划时代的诉讼案提交最高法院审理。

2000 年

·1 月,盖茨辞去微软CEO 一职,微软总裁史蒂夫·鲍尔默兼任CEO。

·3 月25 日,在杰克逊法官宣判此案的最后期限之前,微软给 律师发了一

份和解方案的传真。

消息说,这份传真缺乏新意和实质内容。

·4 月2 日,调停人波斯纳法官宣布他的和解努力失败。

·4 月4 日,法官杰克逊认定微软触犯反垄断法。

·4 月5 日,在约见原被告律师后,法官杰克逊宣布他将在60 天内就此案做出

裁决。

·4 月28 日,DOJ 和19 个州检察长建议将微软一分为二。

一个公司负责 *** 作

系统,另一个负责其它业务。

盖茨将世界首富的桂冠交给了他的老对手Oracle 公

司CEO 拉里·埃里森。

·5 月10 日,微软提出自律建议,以期避免公司的分解。

其中包括:容许PC

制造商在Windows 启动时拥有更多的控制权以及发放隐藏IE 浏览器的Windows 版

本。

·5 月24 日,法官杰克逊透露,他倾向于将微软一分为三,并要求原告在5 月

26 日提出最终惩治方案。

·5 月26 日,DOJ 建议将微软一分为二。

·6 月7 日,法官杰克逊下令将微软一分为二:一个公司负责 *** 作系统业务,

另一个公司负责其它业务。

·6 月13 日,微软因延缓执行被驳回而向上诉法院提出了上诉,上诉法院接受

了微软的上诉申请。

·6 月20 日,杰克逊法官采纳了美国司法部的意见,将此案送交了最高法院,

同时还将对微软在商业行为上的限制处罚推迟到了9 月5 日。

以上就是关于微软薪酬方式与it行业的特征有什么关系全部的内容,包括:微软薪酬方式与it行业的特征有什么关系、微软公司是做什么的 关于微软你还应知道这些、微软认证考试含金量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151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