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总体目标就是被评价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审计具体目标是审计总体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为了达到审计总体目标,审计人员必须审查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及有关资料,获取必要的审计证据。
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
1、发生:由发生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例如,如果没有发生销售交易,但在销售日记账中记录了一笔销售,则违反了该目标。
发生认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层是否把那些不曾发生的项目记入财务报表,它主要与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高估有关。
2、完整性:由完整性认定推导的审计目标是已发生的交易确实已经记录。例如,如果发生了销售交易,但没有在销售日记账和总账中记录,则违反了该目标。
发生和完整性两者强调的是相反的关注点。发生目标针对潜在的高估,而完整性目标则针对漏记交易(低估)。
3、准确性:由准确性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已记录的交易是按正确金额反映的。例如,如果在销售交易中,发出商品的数量与账单上的数量不符,或是开账单时使用了错误的销售价格,或是账单中的乘积或加总有误,或是在销售日记账中记录了错误的金额,则违反了该目标。
4、截止:由截止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例如,如果本期交易推到下期,或下期交易提到本期,均违反了截止目标。
5、分类:由分类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经过适当分类。例如,如果将现销记录为赊销,将出售经营性固定资产所得的收入记录为营业收入,则导致交易分类的错误,违反了分类的目标。
审计目标一般是指审计的总目标,它是审计目的的具体化。审计目的是对受托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而受托责任包括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那么,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就包括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和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不同的审计组织对受托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的审查,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民间审计组织侧重于对受托人行为的合法性和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即进行会计报表审计(也称一般目的审计),同时还进行验资、工程预决算审计、离任审计等(也称特殊目的审计)。内部审计组织由于了解本单位的内部情况,并且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如外部审计,所以,侧重于对受托人行为的合理性、效益性进行审计,即进行经济效益审计。而国家审计机构由于兼具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双重特性,因此,其审计的内容既包括会计报表审计,也包括经济效益审计。由此可见,审计按照审计主体和审计内容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当然,不同类别的审计,其审计目标也是不同的。以民间审计组织所进行的会计报表审计为例,它的审计目的是审计受托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即审计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在一定期间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而这些情况最终体现于被审单位管理当局所出具的会计报表上面。那么,只要对这些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就可以验证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因此,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的审计就是会计报表审计的审计目标。此时,会计报表审计的目的已经具体化为审计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这一审计的总体目标。可见,不同类别的审计,其具体的审计目的是不相同的,这些不同的审计目的都可以具体化为不同的审计目标。因此说,审计目标是审计目的的具体体现,不同类别的审计有不同的审计目标。这里还有几点需要说明:
(1)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进行的审计,本来就应包括对其会计处理是否遵循一贯性原则所进行的审计,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被审单位的会计处理是可以违背一贯性原则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公允的反映其实际情况。如果被审单位的经营情况发生了变化,就应当选用更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这种一贯性的例外事项是合理的,审计人员是认可的,可以发表肯定意见(或称无保留意见),只是应增加对这种会计处理方法改变的原因和影响的充分说明。因此,会计报表审计的审计目标就不应包括对一贯性进行的审计,而只应表述为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
(2)对会计报表的审计本来就包括对其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的审计,因此,不应再将合规性审计单独作为一个审计类别,而应根据近年审计目标的发展,将错弊审计单独作为一个审计类别。
(3)经济效益审计从内容上就包括业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因此,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审计类别,比用经营审计或管理审计作为审计类别更恰当。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审计做出不同的分类。但是,不管怎样分类,不同类别的审计,总会有不同的审计目标。同时,我们也应当明白,审计目标是受审计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 审计环境发生了改变,审计目标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以会计报表审计的审计目标的变化为例:在详细审计阶段,审计的目标是查错防弊;在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审计的目标是审查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判断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查错防弊居于第二位;在会计报表审计阶段,审计的目标是审查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以判断被审单位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反映了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能发现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差错和舞弊(不包括串通舞弊)。
另外,审计目标的确定,还应考虑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审计技术等审计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复杂性等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审计的局限性始终存在。目前,审计已难以达到社会公众过高的期望值,如社会公众要求审计过的会计报表应是完全真实的,保证不存在任何错弊,而审计人员运用抽样技术是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因此,审计目标的确定,还必须取得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否则,必然会加重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例如,美国已将“推定欺诈”的法律责任等同于“欺诈”的法律责任,由此给民间审计职业带来的风险无疑更大了。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介绍在IT审计的实施流程、组织形式等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些标准和准则。
我们在前面的131提到,IT审计是独立的IT审计师采用客观的标准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相关的活动和产物进行完整、有效的检查和评估的过程。那么,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IT审计师必须采用一套公认的、权威的审计标准,作为实施IT审计的基本准则和实施依据。
制定或者采用权威的、公认的IT审计标准,是实现IT审计工作规范化、明确IT审计责任、保证IT审计质量的可靠保障。
目前在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的ISACA协会的审计标准。ISACA于1996年推出了用于“IT审计”的知识体系COBIT(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即信息系统和技术控制目标。作为IT治理的核心模型,COBIT包含34个信息技术过程控制,并归集为4个控制域:IT规划和组织(Planning and Organization)、系统获得和实施(Acquisition and Implementation)、交付与支持(Delivery and Support),以及信息系统运行性能监控(Monitoring)。目前,COBIT已成为国际公认的IT管理与控制标准。
1321 基本框架
IT审计标准是IT审计的纲领性规范,它列举了IT审计的事实过程中必须包含的审计项目。一般来说,一个IT审计标准的框架应该包含如下三个层次。
1 基本准则
规定了IT审计行为和审计报告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是IT审计的总纲,也是制定其他相关标准、规范、准则和指南的基本依据。
2 具体准则
依据基本准则制定,对如何遵循IT审计的基本标准提供了详细规定和具体说明,是IT审计师实施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的具体规范。
3 实施指南
依据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制定,是IT审计的 *** 作规程和方法,为IT审计师实施审计业务提供可 *** 作性的指导。
IT审计标准是针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而制定的。其适用范围涵盖了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开发、测试、运行维护等全部过程的每个环节。
1322 基本准则
作为IT审计的总纲,IT审计基本准则指明了IT审计的基本标准和要求,我们这里摘录了ISACA对于IT审计的基本准则的描述。
1 审计合同
IT审计应该由审计方与委托方签署IT审计合同,信息系统审计职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均应在审计合同或聘书中有清楚的说明。
2 独立性
(1)职业独立性
在所有与审计相关的事物中,信息系统审计师均应在态度和表现上与被审计单位保持独立。
(2)组织关系
信息系统的审计职能应与被审计领域保持充分独立,以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完成。
3职业道德和标准
(1)职业道德准则
信息系统审计师须严格遵守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颁发的职业道德准则。
(2)敬业精神
信息系统审计师在各方面的工作中,均应具备敬业精神,并严格遵守相应的职业审计标准。
4专业技能
(1)技能与知识
信息系统审计师必须在技术上胜任,具备从事审计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技能与知识。
(2)职业继续教育
信息系统审计师应通过相应的职业继续教育来保持其技术胜任能力。
审计具体目标是审计总体目标的具体化,根据具体化的不同程度,又分为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两个层次。
审计具体目标的内容
1审计具体目标
审计具体目标是审计总目标的具体化。
包括一般审计目标和个别审计目标。
一般审计目标是进行所有项目审计均须达到的目标
个别审计目标是在一般审计目标的基础上,按照每个审计项目分别确立的目标。
2一般审计目标与管理层财务报表认定的关系
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认定包括哪些内容;理解一般审计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在财务报表上五类认定的再验证;理解审计目标、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认定与财务报表审计实务有关交易循环或帐户余额的关系,确定针对不同报表项目金额,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认定是什么,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是什么,围绕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把这些证据累积起来,审计人员就可对财务报表的任何认定是否正确下结论。再把对每个认定的结论综合起来,审计人员就可对整个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
(1) 管理层财务报表认定:存在或发生、完整性、权利和义务、计价和分配、反映和披露。
(2)财务报表一般审计目标
包括:总体合理性;真实性;完整性;权利和义务;计价正确性;截止期正确性;过帐和汇总正确性;分类正确性;披露正确性;合法性。
远程审计和it审计的区别。
1、独立性不同:根据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2011年发布的IPPF内部审计实务框架第1100、1110章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内审人员履职时免受威胁,另外一方面指审计组织机构的独立,即与董事会的汇报关系的独立。相比外部审计常用的《独立审计准则》,因两者的目标不同和服务对象不同,导致两者独立性不相同。
2、两者的审计目标不同:外部审计的目标常常受到法律和服务合同的限制,如常见业务——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财报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评价,而内部审计的目的是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
3、两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不同:外部审计的关注重点领域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例如财务报表审计中,外部审计主要侧重点是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合规性,也就是对财报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评价。而内部审计主要侧重点是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目标达成、经营效率等方面。
审计目标可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审计总体目标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2010年11月1日修订)第四章 第25条规定: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是:
(一)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
(二)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审计具体目标
根据2015年度注册会计师教材《审计》的记载,具体审计目标是指注册会计师检查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所包含的每项认定是否真实。具体包括:
一、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
1、发生。即检查这些交易是否真实发生。
2、完整性。即检查已经发生的交易是否被瞒报或漏报。
3、准确性。即检查真实发生的交易,是否按正确的金额反映。
4、截止。即检查本期的交易是否均在本期反映,本期所反映的交易是否包括了其他期间的。
5、分类。是否按正确的方式对各类交易分类反映,如固定资产出售收入是否被列为主营业务收入等。
二、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
1、存在。即检查已经列报的资产、负债是否真实存在。
2、权利和义务。即检查所列报的资产是否所有权归被审计单位,负责是否为被审计单位的义务。
3、完整性。即是否存在瞒报、漏报资产或负债的情况。
4、计价和分摊。即检查真实存在的资产或负债,金额是否正确,是否正确摊销。
三、与列报和批露相关的审计目标
1、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检查批露的内容是否真实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2、完整性。检查应当批露的是否均已批露。
3、分类和可理解性。检查批露的内容是否正确分类,表述是否清楚。
4、准确性和计价。检查批露的内容措辞是否准确、金额是否恰当。
审计总目标的定义:审计总目标是指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正确性、公允性、合理性、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一贯性进行评价、审查。
审计总目标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详细审计阶段
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
财务报表审计阶段
制约审计总目标的因素主要有:
审计的社会性质。审计是代表所有者对财政财务活动进行综合监督的,因而审计具有社会属性(阶级性)和自然属性(技术性)的二重性。在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下,审计的技术方法可能是相同的,但审计的总目标可能有所区别。
审计体制或审计方式。拿英国的审计目标来说,英国审计目标总是同公司法的内容相关,随着公司法的制定而不断修改。
审计在经济监督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审计在社会经济监督中的地位高、作用大,审计总目标的层次就高、幅度就大。
审计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经济环境的变革对审计总目标提出的挑战,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审计目标的深度和广度不可能完全一致。例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审计的目标主要在于检查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介入,审计目标则更加注重对经济活动有效性的审查。
以上就是关于审计的总体目标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审计的总体目标是什么、审计总目标是什么、IT审计标准以及原则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