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IT行业有哪些热门培训课程
IT行业内热门培训课程有很多可以大致分为几个方向:
编程开发:java,python等后期开版发语言。
营销运营权:互联网营销,新媒体运营,全域电商等。
设计:UI,UE交互设计
Web前端
软件测试
LINUX云计算
每个方向的培训课程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各有不同,对于想要入门IT行业的人而言,要进行多方面了解,综合对比,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课程。
Ⅱ IT行业是什么意思需要学什么课程吗
IT行业就是计算机技术行业,包括生活中方方面面能应用到计算机的方面,需要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比如
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软件与硬件的结合,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的结合,这样来理解,可以减少网络课程学习的难度。这也是网络协议分层的基本知识原点,即网络为什么要分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因为计算机网络是由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分为2个子网后,问题变简单了。进一步,还可以继续分层,把通信子网分为2层或者3层,即物理层、链路层和网络层;再把资源子网分为2层,即传输层和应用层。
2、如何学习网络协议
分层理论,把协议分层,可以减少分析的难度,分层,以及模块化是计算机技术的重要分析方法。计算机网络首先分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2层,进一步再把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继续分层。事实上,网络设备与层有关,比如集线器、以太网交换机和路由器都是不同层的网络设备。TCP/IP与层有关,比如IP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网络安全与层有关,比如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链路层都有相应的安全协议。
3、了解网络分类的重要性
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理清思路,不至于在头脑中如同一团浆糊。如按照地域分类,包括局域网、广域网;按照介质分类,包括铜网、光纤网、无线网;按照应用分类,包括局域网应用和互联网应用。
4、一定要学习好TCP/IP协议
底层是局域网,广域网或者无线网,然后是IP层,用于组成逻辑的,完整的网络,上述完成了通信子网的功能。TCP完成应用进程间的通信,应用层完成应用。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实质是学习TCP/IP协议,因为只有采用了TCP/IP这个完整协议的网络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计算机网络,因此,学习好TCP/IP协议,理解了TCP/IP协议的内涵,也就真正地理解了计算机网络,学会了计算机网络。
Ⅲ it课程有哪些
这个问题很笼统,IT类专业还有好多,软件专业、网络工程,计算机应用,计版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等。权
理工科必修的不说了,英语,高数,政治
专业课基础课程的话有:C语言, *** 作系统、汇编语言、计算机算法、计算机原理或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等,不通院校也开设课程也不尽相同。
其它一些专业相关的课程,比如软件工程开设专业可课的话,肯定会侧重软件方便的,多学几门编程语言、数据库呀
好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学的最杂。
你想了解那个大学的那个专业开设什么课程可以去学校所在的网站上查查,一般都会有介绍。
Ⅳ 大学IT专业设了哪些课程
随着互来联网越来越普源及,电脑相关的行业人才也越来越稀缺,就业岗位逐年增多,人才供不应求。因此从事互联网相关的行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于想学的专业,就看个人的爱好和本身的素质来看,建设艺术设计,电子商务,新媒体UI设计,影视后期等等都是近两年发展很快的专业,就业前景不错。
Ⅳ IT培训课程一般包括哪些方向
随着全球化、科技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及对人类生活的渗透,伴随着大量创新的计算机职业岗位的出现。岗位的出现必然对人才提出了充分的需求。互联网作为朝阳行业,很多人看到了互联网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想要进入互联网行业。但是,互联网这么多方向,该怎么选择呢?互联网有哪些方向呢?
目前比较热门的IT培训课程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等不同分为几个大类:
程序代码类:Java、PHP、Web前端、C++、Python等;
维护运维类:Linux运维、云计算、网络安全、大数据等;
视觉设计类:UI/UE设计、三维视觉设计等;
营销类:互联网营销、SEO、SEM、新媒体运营、电商运营等。
对于不了解IT行业的人,可能不太容易理解这些专业方向的差别,为大家各自解释下。
一、程序代码类
从就业方向上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程序员,主要做后台程序,就比如我们浏览的各个网站,网站的后台开发就是基于程序代码实现的,网站的很多功能,比如用户注册登录、筛选、加入购物车或加入收藏这些功能都要靠程序员实现。从学习内容上讲,各个细分的方向区别较大,学习的难度也各有区别,就业之后的岗位选择也大有不同,虽然Java、PHP、Web前端、C++、Python的从业者薪资各有区别,但是普遍薪资较高。尤其是在有2-3年的从业经验之后,薪资增长速度和幅度十分诱人。
四、营销类
无论互联网营销、SEO、SEM、新媒体运营、电商运营,这些的就业方向大多都是和运营类岗位相关的,也是目前很多大学生比较青睐的就业方向,可以发挥自己的很多想法和创意,而且晋升的路径也比较理想,当然薪资也是不错的。
Ⅵ IT课程都学什么
主要课程有六门:网络工程师;软件工程师;JaVa软件开发技术;游戏主要;Linnux工程师,计算机图形设计。每一种主修课程都有很多课程,只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
目前还没有固定和权威的声明,一些培训机构主要根据市场和行业需求开设相关课程。
现在一些比较流行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等等也属于它的内容产业,其发展前景十分乐观,但里面培训市场在最近几年,普通人才变得饱和,但它的市场需求高点天赋还大,是一个受欢迎的行业就业的选择。
Ⅶ IT课程都学什么
应该可以的。IT是信息技术的简称,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与信息相关的技术。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书上对此有不同解释。但一个基本上大家都同意的观点是,IT有以下三部分组成:
-----传感技术 这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伸与拓展,最明显的例子是条码阅读器;
-----通信技术 这是人的神经系统的延伸与拓展,承担传递信息的功能;
-----计算机技术 这是人的大脑功能延伸与拓展,承担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功能。
所谓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来改造其他产业与行业,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承担了一个得力工具的角色。
顺便说一句何谓IT产业,有一个大致的分类,可以供大家参考:
IT基础技术的提供 IC研发、软件编写 如INTEL、MS等
IT技术产品化 元器件、部件、组件制造 如精英、大众等
IT产品集成化 计算机及外设制造商 如联想、IBM
IT产品系统化 解决方案、信息系统 如华为、HP
IT产品流通 渠道、销售 如神州数码
IT产品服务 咨询服务和售后服务 如蓝色快车
IT产业舆论支持 IT类媒体 如CCW、CCID
IT产业第三方服务 各种需要配套的服务 如法律咨询、PR服务
IT后备人员培养 各种院校 如计算机专业
IT产业合作组织 各种协会、
Ⅷ IT专业有些什么课程
IT课程主要有Java课程,UI设计师课程、软件工程师课程、网络工程师课、人工智能课程、web前端课程。安卓工程师课程等等
Ⅸ IT有哪些课程呀
JAVA课程,C语言,C++。Pyn,等比较多。
软件开发原则问题我们已经给大家在前几期的文章中多次强调了其重要性。尤其是不能违反用户的常规使用习惯。今天,IT培训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软件开发原则中的六个比较重要的原则都有哪些。
一、单一职责原则
1、单一职责定义
单一职责原则:一个类只负责一个功能领域中的相应职责,或者可以定义为:就一个类而言,应该只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
单一职责原则告诉我们:一个类不能太“累”!在软件系统中,一个类承担的职责越多,它被复用的可能性就越小,而且一个类承担的职责过多,就相当于将这些职责耦合在一起,当其中一个职责变化时,可能会影响其
他职责的运作,因此要将这些职责进行分离,将不同的职责封装在不同的类中,即将不同的变化原因封装在不同的类中,如果多个职责总是同时发生改变则可将它们封装在同一类中。
2、单一职责优点
1)降低了类的复杂度。一个类只负责一项职责比负责多项职责要简单得多。
2)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一个类简单了,可读性自然就提高了。
3)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代码的可读性高了,并且修改一项职责对其他职责影响降低了,可维护性自然就提高了。
4)变更引起的风险变低了。单一职责大的优点就是修改一个功能,对其他功能的影响显著降低。
二、里氏代换原则
这个和单一职责原则比起来,显然就好理解多了,而且也不那么模糊不清。
1、定义
官方定义:所有引用基类(父类)的地方必须能透明地使用其子类的对象。
简单理解就是:子类一般不该重写父类的方法,因为父类的方法一般都是对外公布的接口,是具有不可变性的,你不该将一些不该变化的东西给修改掉。
是不是感觉这个原则不太招人喜欢,因为我们在写代码的时候经常会去重写父类的方法来满足我们的需求。而且在模板方法模式,缺省适配器,装饰器模式等一些设计模式都会采用重写父类的方法。
怎么说呢,里氏代换原则的主要目的主要是防止继承所带来的弊端。
继承的弊端:
继承作为面向对象三大特性之一,在给程序设计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弊端。
继承会增加了对象间的耦合性,如果一个类被其他的类所继承,则当这个类需要修改时,必须考虑到所有的子类,并且父类修改后,所有涉及到子类的功能都有可能会产生故障。
三、接口隔离原则
1、定义
当一个接口太大时,我们需要将它分割成一些更细小的接口,使用该接口的客户端仅需知道与之相关的方法即可。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其实很好理解,因为你实现一个接口就是实现它所有的方法,但其实你并不需要它的所有方法,那就会产生:一个类实现了一个接口,里面很多方法都是空着的,只有个别几个方法实现了。
这样做不仅会强制实现的人不得不实现本来不该实现的方法,严重的是会给使用者造成假象,即这个实现类拥有接口中所有的行为,结果调用方法时却没收获到想要的结果。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所指范围。
IT实际上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硬件,主要指数据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主机和网络通信设备;第二层是指软件,包括可用来搜集、存储、检索、分析、应用、评估信息的各种软件,它包括我们通常所指的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商用管理软件,也包括用来加强流程管理的WF(工作流)管理软件、辅助分析的DW/DM(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软件等;第三层是指应用,指搜集、存储、检索、分析、应用、评估使用各种信息,包括应用ERP、CRM、SCM等软件直接辅助决策,也包括利用其它决策分析模型或借助DW/DM等技术手段来进一步提高分析的质量,辅助决策者作决策(强调一点,只是辅助而不是替代人决策)。有些人理解的IT把前二层合二为一,统指信息的存储、处理和传输,后者则为信息的应用;也有人把后二层合二为一,则划分为前硬后软。通常第三层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事实上却是唯有当信息得到有效应用时IT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才真正实现了信息化的目标。信息化本身不是目标,它只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一种实现目标比较好的一种手段。
卡尔的IT是指什么呢?在那篇文章里面他并没有明确提出,不过他提到信息技术的核心功能--数据存储、处理和传输。从他推理的逻辑来看,即从蒸汽机、铁路、电报电话、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过来的,还用摩尔定律来佐证主机和光纤的发展。如果他就此打住,只从这一点出发,他的逻辑论证是非常严谨的,后面对《IT不再重要》发表不管支持与反对评论的人,在这一点上都是基本认同的(除了那些硬件和网络厂商外),笔者也认同这一点。整个文章里他对物化的IT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关注很多,基本没有关注应用层面。但后面他讲到大众化趋势时,又提到“信息技术极易复制”,则把IT又推到了商业软件,这里已经迈出了“危险”的一步。在2004年他出版同名书时开篇就定义了他研究、类比过来的IT,“我用的‘IT’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即所有被用来以数字形式存储、处理和传输信息的硬件和软件,特别强调的是,我只是指技术本身,我指的‘IT’并不包括技术中流动的信息和那些使用技术的人才技能”,所以他所指的IT是指前二层。如果就这此打住,可能还是不会有太大争议(这次又加上那些难受的软件厂商)。客观地分析软件本身的特征,的确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四个判断标准中的三个即:稀缺性、不易复制性、不易替代性,卡尔本人也没有否认而且是在强调IT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第四个判断标准,即有价值。但他偏偏又把题目定成了“IT不再重要”,几欲把整个IT一棍子打死!
可惜他在IT这一概念上是经常含混不清:一会儿指主机网络,一会儿又跑到软件,在他后来出版的书里甚至经常“一不小心”就迈到了第三层,完全违背了他在书开头所界定的IT范围,如论述信息技术的应用、对CIO发出的诘问等。有很多读者、包括哈佛商业评论的编辑当时就指出了这一点。后面其它很多人也因为这一点来攻击他,甚至有人说卡尔干脆就不懂IT,有可能是真的,因为他毕竟本来就不是做IT的。这也给我们搞研究的人也给予很大的启示和警醒,对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套用其它方法来研究时要特别小心,否则会闹出很多笑话。
这里笔者要强调一点,经常有软件厂商(国内外的都有)宣称上了信息化就能如何如何,就能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反正多是现在流行什么就跟什么,“与时俱进”)。不知道他们是有意还是无意,且不按核心竞争力判断的四个标准来推断,试反问几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上了信息化就能如何,有多少上了信息化的企业已经亏损甚至倒闭?尤其是那些宣称有几十万家客户使用他们软件的软件企业该问问自己。如果上了信息化就能如何,那么我们假设入库、出库、销售、库存等信息全是准确的,就能自动提高销售、降低库存吗?如果说没有上信息化之前,老板可能还可因为看不见而糊涂但幸福地过过日子,那么现在呢?只是痛苦地知道有如此多的库存在仓库里呆了如此长的时间,如此多的商品长时间占据着柜台却没有带来任何销售额更不要说利润!分析一下软件厂商们宣传“信息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现象,结论只有两个:要么这些企业不懂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我想应该大多数还是懂的,既希望他们懂又希望他们不懂,希望结果是懂是因为至少软件企业还能懂一些管理理念而不是埋头纯粹一技术性公司,希望结果是不懂是因为这样可以少被别人攻击没有职业道德,不知者不为过嘛),要么是另有所图。一般企业客户与IT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IT企业与企业客户之间的博弈,最后的结果往往会是次优选择,即所谓的“柠檬效应”。在这点上,除了IT企业和从业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职业 *** 守外,政府或行业必须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培训教育,提高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引进管理咨询公司、监理公司等来改变这一博弈结局,以达到新的平衡,促进IT业更健康的发展。
信息技术本身只是一个工具,就象一柄利剑或一枝好笔,买了它并不能一定保证你武功增进多少、字写漂亮多少,还需要你不断地去练习如何舞剑、如何写字,信息化建设也需要你不断地提升运用信息的能力,这才是真正核心也是最难的地方。功夫全在题外!信息化(数字化)目的并不是上系统拿几个数字,它只是基础,其核心在一个“化”字,把各种资源相关的信息整合起来后进行“合理化”、“优化”的配置。譬如用历史信息来辅助做销售预测、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配送计划、库存计划,并按照这些计划下达指令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滚动修正计划。美国哈林顿(Joseph Harrington)博士提出的计算机集成制造(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CIM)包含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经营管理和售后服务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紧密相连、统一考虑;二是整个运作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数据的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过程,最终产品可以看作是数据的物质表现。如果上了信息系统却不用它来辅助决策,还是按照原来的运作方式运作,则信息系统的作用可能只是限于解放某些岗位的某些工作,如统计报表等,且同时还会增加另外一些岗位的工作。大量经验表明,如果不用信息系统收集上来的数据,要实现用来辅助决策的准确、及时、完整的信息根本不可能,信息系统只有用它才可能逐步提高其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按照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标准,要构造核心竞争力,本质上只有整合能力才是,而且越外显的能力越容易被模仿。冰山一角,露在外面的越少越不容易被模仿,越能构成核心竞争力。
就象哈佛商业评论编辑Hal Varian(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管理与系统系主任)指出的那样:“卡尔说IT正在商品化、不再提供竞争优势,这一点他是对的。但知道如何有效使用IT还是一种非常稀缺的技能。”“提供竞争优势的不是IT本身,而是那些知道如何有效利用它的人。”“公司在花成千上万的钱在数据存储和获取客户交易数据上,但一大堆数据就躺在那儿、没有经过分析、没有使用,但是,在那些训练有素的分析人员手上同样的数据却能产生巨大的回报!”这是一个数据丰富的时代,但同时是一个知识贫乏的时代!
波士顿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系统管理学教授托马斯·H达文波特要把“过去的40年,更确切地描述为‘数据时代’,而不是‘信息时代’”,“将数据转化为某种更有用的东西,需要相当多的人力投入和智慧,但大多数组织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拥有一个数据库或数据挖掘系统,与拥有其它技术一样,是必要的,但对于高质量的信息和知识而言,则是不够的”。
所以这里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一些经常混淆的基本概念。
数据(Data)=事实的记录,如上季度甲系列产品在华东地区销售额为120万。
信息=(Information)=数据+ 意义,如上季度甲系列产品华东地区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5 %。
智能(Intelligence)=信息+理解(understanding)与推理(reasoning),如分析原因是华东地区销售单位不行,或甲系列产品进入了衰退期,还是公司整体营销活动落后,竞争者强力促销导致?或是其它原因。
知识(Knowledge) =解决问题的技能(skill),针对这一问题公司应对的策略是什么?
智慧(Wisdom) =知识的选择(Selection) 应对的行动方案可能有多种,但(战略)选择哪个智慧。行动则又会产生新的交易数据。
数据、信息、智能、知识、智慧、行动与管理活动的关系见下图,事实上它们之间存在多重循环关系。
图1 数据、信息、智能、知识、智慧、行动与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同样的高速公路、同样的高档车,开车的人不同将会开出完全不同的水平,这时更关键的因素--开车的本事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初级阶段,竞争比较粗放,可能主要是看谁能修好道,买好车。到后面,大家硬件基础设施差不多,竞争日趋白热化,这个时候人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光有好道好车还不行,还得有舒马赫这样的顶级选手才能赢得比赛。企业经营与赛车还不太一样,赛车有人制定规则,规定只能跑一样的道,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钱的就可以买高档的服务器、小型机,没有钱的就只能买PC服务器;有钱的就可以用光纤宽带,没有钱的则只能用ADSL甚至拨号;有钱的可以花几千万去买SAP、Oracle,没有钱的则只能用用金蝶、用友,甚至只有一些基本功能的小的进销存或财务软件;有钱的可以请五大帮他们制定符合未来趋势的战略并进行培训,没有钱的则只能企业家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的确,这是一场不太公平的竞争。但网络经济来了,用卡尔的话说,就是IT技术已经变得“大众化”,已变成商品。更何况ASP模式的出现,将极大的降低了企业信息化的门槛,昂贵的服务器、网络、软件费用的门槛被一下子降低了。好比虽然你有私家的宝马、奔驰,可以很快地到达你想要到的地方。但我也可以坐出租车差不多也能实现同样的效果,再差点儿我有公共汽车、地铁,只要很低的成本也能基本实现我的目标。但同样的宽带、同样一套系统软件,但使用的人一样,效果却完全不一样,君不见同样是使用SAP、Oracle或者金蝶、用友,有很成功的,也有很失败的?还是那句话,功夫在诗外!
智能化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之上的,所以智能化运维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运维数据的智能化采集问题。根据客户单位的业务需求,确定运维服务总体目标,明确需要采集哪些数据?如何采集这些数据?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去采集这些数据?不同类型数据的采集频率如何确定?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类存储?
其次是进行大数据挖掘。设计开发运维数据的分析模型,从海量的历史数据中准确地发现IT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就拿监控系统来说,大部分客户都采购了网络监控系统,证明在实际工作中是有这样的刚性需求的。但实际上大多数客户都并未很好地使用该系统,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些系统在数据的准确性上并不理想,大数据的分析提取方面更弱。由于营销的需要,监控系统开发商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新功能的开发和数据的展示上,对数据的准确性及分析挖掘缺乏深入研究,因而使得监控系统的实用性大打折扣。
还有就是各种运维工具及其所产生的数据如何整合的问题。如何将各种运维管理工具进行业务上的关联和数据上的整合使其无缝对接,共同组成一个智能化的运维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其整体价值。对于需要人工干预的事件,还需要与服务流程管理系统进行对接,使得人、机服务一体化,实现服务流程的智能化。
跟运维组织化、标准化、专业化一样,运维智能化也是运维服务业发展的大趋势。谁能很好地顺应这一趋势,把握好这一发展机遇,谁就能赢得未来
对话――IT两会特辑 12月1日~2日,2007中国“IT两会”――中国IT财富(CEO)年会、中国信息主管(CIO)年会将在北京召开。本届CEO年会的核心议题是“重估中国本土市场”,CIO年会的议题是“IT、业务创新与科学发展”。为此,本栏目特设“IT两会特辑”,采集CEO及CIO们的精彩观点,敬请关注。
(记者 吴萍摄影记者 杨立航)系统集成商群体一直是我国IT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十几年的时间,他们就经历了从辉煌走向沉寂的过程,他们的分化是悲壮而又富有成效的,一部分企业转型做软件,另一部分企业转型做渠道,还有一部分经验沉淀比较丰厚的企业走向了高端IT服务与咨询,他们很值得研究。
近日,本报执行总编辑孙定与曾经是系统集成领域的翘楚,而今成功转型IT服务提供商的太极公司总裁刘淮松,就本土企业做IT服务提供商的现存空间与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把业务做“厚”
太极20年发展,从做小型机到做系统集成,再到今天的定位于IT服务,业务做得越来越“厚
重”,信心也越来越强了。
孙定: 我们知道,再过几天,太极就要庆祝20岁生日了,回首这20年发展,你认为太极走的路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刘淮松: 20年d指一挥间,太极从“初涉IT”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蓬勃向上的IT服务提供商。这20年走的路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987年创立的时候,我们的核心产品是2000系列小型机。在原电子工业部第15研究所的支持下,逐渐形成了围绕小型机的硬件、软件、外设、售后等全系列服务。
1993年是太极公司的转折点,当时的IT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分布式计算的出现,使PC的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以前的集中计算模式被取代,小型机不再主导市场了。太极面临新的选择,是做PC,还是做行业?经过深思熟虑,太极决定转向行业服务。最先切入的是通信平台,然后我们又进入到了金融政府、冶金等行业。
2000年以后,太极开始了第二次转型,从系统集成业务进一步转向IT服务。在做系统集成业务、与行业用户的接触中我们发现,用户关注的并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项目能否做好,而是哪个厂商能够提供一个IT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而这一块业务在2000年的时候,恰恰还是国内的空白。
孙定: 服务是眼下一个比较时髦的词汇,很多公司也都愿意把自己说成是IT服务公司,这样仿佛身价倍增。而事实上,IT服务不是一项简单的业务。从太极自身的体会来看,做系统集成与做IT服务最根本的不同是什么?
刘淮松: 系统集成与IT服务完全是两个概念。首先,就客户端而言,客户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系统集成主要是以项目为基础,客户项目的独立性比较强、边界比较清晰; 而做IT服务,客户不但关注某个项目是否成功,更关注IT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否成功,这里的核心是对孤立的项目进行统合,企业的创新服务能力已成为最关键的。
其次,IT服务对一个企业自身的管理与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系统集成业务相对简单; 而IT服务则要求企业提供的服务是体系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这就给IT服务企业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让服务产品化。除此以外,如何让服务产品具有个性化,即让IT系统与不同类型客户的业务紧密结合,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需要IT服务商有丰富的行业积淀,有“懂行”的专家团队,我们把这叫做“知识库”积累,这很重要。
孙定: 我们知道,近年来太极业绩非常好,每年都有30%以上的增长,这与太极转型IT服务有关吗?国内企业做IT服务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创新,太极是如何实现这种跨越的,目前的业务已经做到了哪些领域?
刘淮松: 太极从2000年开始,基本上是每3年翻一番,2000年我们的收入是两个多亿,今年我们的收入会超过10个亿。
我们的目标是做中国最好的IT服务商,我们也不会急功近利,也许在投入期我们会看到利润的减少,但长远看,这是量的积累,是长期规划。目前我们就正在筹建一个600平方米的解决方案中心,把我们的解决方案模型化,让客户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解决方案的作用,在项目建设中少走弯路。像这样的投入,都是我们的后续储备。
目前太极最主要的业务领域是政府信息化,我们已经为国家二十几个部委提供了IT服务。政府信息化之所以看重太极,跟太极多年来积累的客户信赖度有关。另外,我们的政府信息化产品也比较成熟,在这个领域的实施团队经验丰富。除了政府部门以外,能源、冶金、金融、教育等行业也是我们这几年拓展得比较好的行业。
占领更广阔的空间
对于IT服务,跨国企业只是抢得了局部的高端市场先机,而政府部门以及广大中小企业的IT服务还需要懂得中国文化、更具成本优势的本土企业来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属于我们。
孙定: 一般来讲,提起IT服务,客户都会率先想到那些大的跨国企业,像IBM、HP、EDS、埃森哲、安达信等这样的国际IT服务与咨询公司在客户那里都很被认可,太极能否感到来自于他们的竞争压力,我们的空间到底在哪里?
刘淮松: 的确,在IT服务领域国外企业确实抢了一些先机,近几年,IBM、HP等过去以硬件为主的企业,也在通过并购等手段向IT服务转型,在中国市场,一些大行业如中石油、中石化、电信、金融等领域的ERP项目的咨询和实施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的优势是全球化的经验,在欧美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承担了许多运维建设项目。但是,在中国市场他们存在软肋,他们对中国国情与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理解不透,所以政府以及广大的中小企业市场是他们的短板。外企在IT服务领域所抢夺的先机,只是局部的高端市场的先机。
我们与外企之间的关系,更主要的还是竞争与合作并举,在合作中我们向外企学习全球化的理念与经验,他们也通过与我们的合作,更多地了解本土管理与文化,并可实现用户投资的降低。
孙定: 本土企业做IT服务,从行业经验积累,到咨询团队建设,再到平台和技术架构的支持包括Call Center的构建等,难度非常大,你用什么办法使太极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刘淮松: 我们总结了三方面的IT服务创新:
一是知识创新,也就是我们的“知识库系统”建设。首先,我们把以前做过的项目按不同的行业进行知识经验总结,归纳出适用于不同行业应用的业务模型,使我们的服务越来越体系化。其次是技术体系创新的积累,这也是知识库的一部分。我们有一个技术架构E化平台,其中囊括了太极20年来积累下来的5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二是方法创新,即在管理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目前,我们已经在IT咨询、软件开发和工程实施、IT服务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总结出了太极的独特方法论,尤其是在大型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上。
三是文化创新。IT服务企业最重要的是人,企业的文化氛围很重要,这包括员工有没有客户导向的意识,企业有没有协同工作的氛围。目前太极在这方面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三个核心服务理念、三个责任”等公司文化,营造IT服务氛围。
以上三方面创新相互促进,其最终目标是要打造出一体化的IT服务价值链,一般来说,客户找到太极以后,每个环节上的服务需求我们都能满足。
孙定: 你一直在讲“知识库”建设,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对提供IT服务有什么关键作用?
刘淮松: 我们的知识库是围绕着行业来做的,目前的重点在政府公共服务行业,以后会向其他行业延展。一般来说,我们是从项目的统合做起,之后经过专家的梳理、提升,整合成对以后的业务拓展有用的数据库。
举例子而言,在医疗系统建设中,我们最早做过卫生部应急指挥系统,通过知识库的总结归纳,我们简单形成了一个业务模型。而今年,我们又陆续做了5个省卫生厅的应急系统。这样,在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面,我们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在这个体系的帮助下,我们会很快地切入其他类似系统的建设。我们的目标是在卫生应急领域成为国内最强的服务商。
最迟后年一定上市
上市是太极非常重要的一项战略,目前正在运作阶段,明年就会提交申请到证监会,最迟到后年太极一定会上市。
孙定: 我们知道,太极一直在为上市做准备,上市对于太极而言有什么意义?太极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的计划或时间表?
刘淮松: 到目前为止,太极这20年的发展,都是以技术模式推动自身发展为主,这种模式很稳健,但还是有些慢。如果能借助资本的力量,成为一个公众公司,我们就会发展得更快,同时也会使公司的治理结构更加优化、机制更加先进。
上市以后,我们可发展的空间就会更大,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将业务延展到更广泛的领域。最重要的是,可以从目前的内生式增长模式一步跃为外延式增长模式,这是我们非常渴望实现的。因此,虽然业界普遍认为上市是把双刃剑,但太极还是认定了要走上市这一步,实现技术加资本的“双轮”驱动,这个战略是不会变的。
具体的规划是,今年是我们做准备的阶段,明年我们就会提请申请到证监会,在国内A股上市。如果明年不成功,那么后年一定会成功。
孙定: 前一段时间东软在A股集团整体上市遇挫,这会不会影响太极上市的积极性?
刘淮松: 不会的。东软是集团整体上市,他们向证监会申请的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因此在审批上存在风险。而太极的风险没那么大,这5年来我们的股份制改革已见成效,不会有不稳定的政策因素。而且一个企业上市能否成功,关键还是业务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从目前情况来看,公众对太极这类公司还是挺认可的,像东华合创、中软等在股市上的表现都可圈可点,股价也都不错。
太极经过这几年的成长,业务做得更“厚重”了,我们感觉自信心更强了, 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候。
采访手记
企业之“厚”道
我们常说“做人要厚道”,那是因为厚道是一种做人的优秀品质,厚道的人更值得信赖和依靠;同样,做企业也要讲“厚道”,一个厚道的企业同样会更多地博得社会的信赖和依赖。如果只知道在外边“吹喇叭”,内部业务却没什么“真才实学”,企业不但活不长久,就连在它那里工作的员工也会常常表现出忐忑不安的精神状态。
遗憾的是,现在不“厚道”的企业真不算少,就好像一种传染病,大家都拼命地去“忽悠”,广告说得天花乱坠、活动做得花里胡哨,更有甚者,连市场数据都是勾结好了调研机构人为做大的。看多了这样的企业,心里难免也有些浮躁。
而这一次跟太极总裁刘淮松交流,内心却体验到了一种少有的平和,那是一种很踏实的感觉。他本来还算是一个能言善语的人,但交流中他并没有夸夸其谈,只是问到哪里说到哪里,而从容淡定的氛围却弥漫了整个环境,这也是为什么到最后我们一定要问他,做企业怎么才能保持他那样一种良好心态,他的回答是――要淡定。
记得7年前,在太极还忙于体制改革的时候,我们曾经与刘淮松总裁有过一次交流,那时谈的更多的是体制改革话题,当时太极的业务还是以系统集成为主,处于重新定位的阶段。今天跟那时候比,刘淮松更显得从容了许多,我想这一方面缘于太极的体制改革已经产生效益,另一方面也应该缘于太极内部业务的进一步夯实、基础架构的进一步“增厚”。也正因为如此,刘淮松才能很自信地跟我们说:“我们不愁没单……”
从太极目前的业务看,定位于“IT服务提供商”是更上一层楼,系统集成商走过20年风雨历程,产生了多种分化,而能像太极这样依靠多年经验的积累,专注于为行业提供IT服务与咨询,应该是一种难得的升华;同时,太极也做了很多工作使其业务不断变得“厚实”,包括已经开展的“知识库”积累和正在着手建设的解决方案体验中心,这些都是企业丰厚实力的手段。目前在中国市场,非常缺乏本土高端IT咨询公司,太极照这个路子走下去,应该是大有希望的。
当然,摆在太极面前的挑战也很严峻,太极目前的角色还属于“国家队”(其政府资源比较雄厚)。但国家队有两大特点,一是实力可以代表国家水平; 另一个是,非市场化的资源支持占优势。也就是说,“国家队”所特殊享有的资源支持,会不会在另一面削弱太极参与充分竞争的能力,如何避免?这恐怕是刘淮松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吴萍)
总裁感悟
要有平静的心态
“做IT心态很重要,最高的境界是‘身在其中’而又所有欲念都‘荡然无存’,要承受力极强,遇到天大的事也要气定神闲,事情来了就要想对策,办法总是有的。”
一走出校门就在太极的孵化单位电子工业部第15研究所进而又到太极工作的刘淮松,经历了从国企体制改革到市场化运作一个公司的全过程,这期间太极风风雨雨走过了20年,而刘淮松浪里淘沙,始终站在前台,以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在业界广受赞誉。在谈到做IT什么素质最重要时,刘淮松道出了以上感悟。
“我就是干事的人,历史给予的担子,不能回避。”这话初一听好像有些无奈。这些年,体制变换最艰难,从整齐划一到分散经营,再到统筹整合,太极经历了几个轮回的改变。世纪交替之际,面对如此复杂的改制和业务重新定位,事实上,他是实实在在“不能回避”,因此这句话中有着很重的历史责任感,而在这个过程中,“平静的心态”的确是太重要了。
回首太极20年走过的路,刘淮松认为,“2002年的改制之路走得太对了”。也正是那时,太极明确了要从国有走向市场、对小而散的业务进行重组,这一举措决定了太极能够获得今天的发展。从那时走到现在,刘淮松认为太极已经“从局促走向从容”,业务体系已经形成了,下一步的关键就是做品质、做经营,实现资本加机制的双轮驱动。在这个过程中,“平静的心态仍然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理解的IT把前二层合二为一,统指信息的存储、处理和传输,后者则为信息的应用;也有人把后二层合二为一,则划分为前硬后软。通常第三层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事实上却是唯有当信息得到有效应用时IT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才真正实现了信息化的目标。信息化本身不是目标,它只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一种实现目标比较好的一种手段。 卡尔的IT是指什么呢?在那篇文章里面他并没有明确提出,不过他提到信息技术的核心功能--数据存储、处理和传输。从他推理的逻辑来看,即从蒸汽机、铁路、电报电话、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过来的,还用摩尔定律来佐证主机和光纤的发展。如果他就此打住,只从这一点出发,他的逻辑论证是非常严谨的,后面对《IT不再重要》发表不管支持与反对评论的人,在这一点上都是基本认同的(除了那些硬件和网络厂商外),笔者也认同这一点。整个文章里他对物化的IT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关注很多,基本没有关注应用层面。但后面他讲到大众化趋势时,又提到“信息技术极易复制”,则把IT又推到了商业软件,这里已经迈出了“危险”的一步。在2004年他出版同名书时开篇就定义了他研究、类比过来的IT,“我用的‘IT’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即所有被用来以数字形式存储、处理和传输信息的硬件和软件,特别强调的是,我只是指技术本身,我指的‘IT’并不包括技术中流动的信息和那些使用技术的人才技能”,所以他所指的IT是指前二层。如果就这此打住,可能还是不会有太大争议(这次又加上那些难受的软件厂商)。客观地分析软件本身的特征,的确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四个判断标准中的三个即:稀缺性、不易复制性、不易替代性,卡尔本人也没有否认而且是在强调IT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第四个判断标准,即有价值。但他偏偏又把题目定成了“IT不再重要”,几欲把整个IT一棍子打死! 可惜他在IT这一概念上是经常含混不清:一会儿指主机网络,一会儿又跑到软件,在他后来出版的书里甚至经常“一不小心”就迈到了第三层,完全违背了他在书开头所界定的IT范围,如论述信息技术的应用、对CIO发出的诘问等。有很多读者、包括哈佛商业评论的编辑当时就指出了这一点。后面其它很多人也因为这一点来攻击他,甚至有人说卡尔干脆就不懂IT,有可能是真的,因为他毕竟本来就不是做IT的。这也给我们搞研究的人也给予很大的启示和警醒,对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套用其它方法来研究时要特别小心,否则会闹出很多笑话。 这里笔者要强调一点,经常有软件厂商(国内外的都有)宣称上了信息化就能如何如何,就能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反正多是现在流行什么就跟什么,“与时俱进”)。不知道他们是有意还是无意,且不按核心竞争力判断的四个标准来推断,试反问几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上了信息化就能如何,有多少上了信息化的企业已经亏损甚至倒闭?尤其是那些宣称有几十万家客户使用他们软件的软件企业该问问自己。如果上了信息化就能如何,那么我们假设入库、出库、销售、库存等信息全是准确的,就能自动提高销售、降低库存吗?如果说没有上信息化之前,老板可能还可因为看不见而糊涂但幸福地过过日子,那么现在呢?只是痛苦地知道有如此多的库存在仓库里呆了如此长的时间,如此多的商品长时间占据着柜台却没有带来任何销售额更不要说利润!分析一下软件厂商们宣传“信息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现象,结论只有两个:要么这些企业不懂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我想应该大多数还是懂的,既希望他们懂又希望他们不懂,希望结果是懂是因为至少软件企业还能懂一些管理理念而不是埋头纯粹一技术性公司,希望结果是不懂是因为这样可以少被别人攻击没有职业道德,不知者不为过嘛),要么是另有所图。一般企业客户与IT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IT企业与企业客户之间的博弈,最后的结果往往会是次优选择,即所谓的“柠檬效应”。在这点上,除了IT企业和从业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职业 *** 守外,政府或行业必须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培训教育,提高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引进管理咨询公司、监理公司等来改变这一博弈结局,以达到新的平衡,促进IT业更健康的发展。 信息技术本身只是一个工具,就象一柄利剑或一枝好笔,买了它并不能一定保证你武功增进多少、字写漂亮多少,还需要你不断地去练习如何舞剑、如何写字,信息化建设也需要你不断地提升运用信息的能力,这才是真正核心也是最难的地方。功夫全在题外!信息化(数字化)目的并不是上系统拿几个数字,它只是基础,其核心在一个“化”字,把各种资源相关的信息整合起来后进行“合理化”、“优化”的配置。譬如用历史信息来辅助做销售预测、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配送计划、库存计划,并按照这些计划下达指令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滚动修正计划。美国哈林顿(Joseph Harrington)博士提出的计算机集成制造(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CIM)包含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经营管理和售后服务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紧密相连、统一考虑;二是整个运作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数据的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过程,最终产品可以看作是数据的物质表现。如果上了信息系统却不用它来辅助决策,还是按照原来的运作方式运作,则信息系统的作用可能只是限于解放某些岗位的某些工作,如统计报表等,且同时还会增加另外一些岗位的工作。大量经验表明,如果不用信息系统收集上来的数据,要实现用来辅助决策的准确、及时、完整的信息根本不可能,信息系统只有用它才可能逐步提高其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按照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标准,要构造核心竞争力,本质上只有整合能力才是,而且越外显的能力越容易被模仿。冰山一角,露在外面的越少越不容易被模仿,越能构成核心竞争力。 就象哈佛商业评论编辑Hal Varian(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管理与系统系主任)指出的那样:“卡尔说IT正在商品化、不再提供竞争优势,这一点他是对的。但知道如何有效使用IT还是一种非常稀缺的技能。”“提供竞争优势的不是IT本身,而是那些知道如何有效利用它的人。”“公司在花成千上万的钱在数据存储和获取客户交易数据上,但一大堆数据就躺在那儿、没有经过分析、没有使用,但是,在那些训练有素的分析人员手上同样的数据却能产生巨大的回报!”这是一个数据丰富的时代,但同时是一个知识贫乏的时代! 波士顿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系统管理学教授托马斯·H达文波特要把“过去的40年,更确切地描述为‘数据时代’,而不是‘信息时代’”,“将数据转化为某种更有用的东西,需要相当多的人力投入和智慧,但大多数组织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拥有一个数据库或数据挖掘系统,与拥有其它技术一样,是必要的,但对于高质量的信息和知识而言,则是不够的”。 所以这里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一些经常混淆的基本概念
以上就是关于it专业课程全部的内容,包括:it专业课程、IT培训分享软件开发涉及到的六个重要原则、什么是IT呀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