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如何构建高效的研发管理体系?

小企业如何构建高效的研发管理体系?,第1张

采取竞争战略是小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竞争对手的实力:在制定竞争战略时,必须考虑到竞争对手的实力和资源情况。如果竞争对手比自己更加强大,那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竞争战略,避免盲目冒进导致失败。

2 客户需求:竞争战略应该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占有率的争夺。因此,在制定竞争战略时,必须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不断调整策略。

3 产品质量和服务:竞争战略的关键在于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小企业需要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创新,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并确保与竞争对手的价格相匹配,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口碑效应。

4 成本控制:竞争战略不仅需要考虑市场份额的扩大,还需要考虑成本控制。小企业应该关注成本结构和效率,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市场竞争力,避免在与竞争对手的价格战中输掉优势。

5 人才培养和团队管理:竞争战略需要有强大的团队支持,因此小企业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管理。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塑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培养高素质的员工,打造富有凝聚力的团队,以保证竞争战略的实施。

总之,小企业在采取竞争战略时要注意竞争对手的实力、客户需求、产品质量和服务、成本控制,以及人才培养和团队管理,确保战略实施的可行性和效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调整。

中国的软件人才结构如何由 “橄榄型”向“金字塔型”转变

2008-10-18 08:4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 网友评论 0 条 当前困扰着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障碍依然是“橄榄型的人才结构”。有别于软件业发达国家的“金字塔型”人力资源结构,中国软件产业目前稀缺的是“高精尖人才”与“底层实战型人才”,至于起着中坚作用的软件工程师则资源丰富。一位国内知名软件企业的***表示,本土软件企业在产品设计的初期“往往只考虑国内用户”,不会结合国际化需求去研发,因此,中国软件企业实现国际化是比较难的。

人才的确已成为制约中国软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使软件人才结构从“橄榄型”向“金字塔型”转变,如何使中国软件人才具有国际化视野,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软件人才问题”主要表现在结构失衡、局部资源稀缺。当前国内软件人才总量其实并不少。美国每年由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仅为数万人,而据统计,2007年中国普通高校新生数量达570万,其中至少有10%的学生选择了与IT相关的专业——这些学生往往头脑聪慧、成绩优秀。同年,中国软件业的人才缺口达20万,且“这一数字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看似矛盾的数据表明,在中国,软件人才匮乏不是全局现象,而是局部现象。

想要做大做强、走向国际的本土企业最需要两类人才,一类是那种有国际化的前瞻视角、且熟谙大型软件研发管理经验的高端精英,另一类则是有助于实现软件研发规模化、流程化、“工业化”的基层人才。而两类人才恰恰是“橄榄结构”的上下两端。这就使得企业总是招不到合适的人,而正规大学培育的学生也往往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因为经验不足,不可能很快成长为独当一面、掌控全局的架构师,但若让他们去基层做“流水线”工作,又未免有些大材小用。

在我看来,造成中国软件业人才结构失衡、资源稀缺的根本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才供求的矛盾。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我国软件产业收入已从2001年的796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834亿元,增长了6.3倍,在全球软件产业所占份额由2001年的15%上升到2007年的87%。但是,担当培养“金字塔底层的实战型人才”的软件职业教育,其步伐没能跟上高速发展的软件业,以至固有的人才培育模式难以满足软件产业快速增长的需求。

其次是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的矛盾。客观地说,国内高校的教育内容与软件企业的实际需求仍然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导致每年软件专业的毕业生中只有20%的人能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第三是职业技能与思维模式的矛盾。作为正规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民间企业和机构的IT职业培训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但却不一定能给他们国际化的视野和应对复杂问题时的思维模式。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需要强化教育机构与软件企业间的合作,引入研发实战教程,提升IT课业的工具性和实用性,使高校培育的人才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来而能战”、“战而能胜”;另一方面也需要鼓励那些研发、管理经验较丰富的跨国企业积极向本土同行传输经验、传输流程、传输人才、传输“视野”。

换言之,只有在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上述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妥善解决。而在此进程中,拥有成功经验的跨国软件企业理应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跨国企业参与软件职业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以微软为例——作为中国软件产业的参与者和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微软公司始终将培育软件精英、推动“智造”升级视为我们的使命。近年来,我们与国内高校及企业间“育人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均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

我想指出一点,像微软这样的跨国公司不断扩展其研发团队的规模有利于所在区域乃至整个中国IT产业的人才培养。IT产业从最初形成时起,便被打上了开放、合作与分工的烙印。业内几乎每家成功的公司都在不断输入资金和人才,输出行业精英和先进的技术与产品。我非常希望在这些员工中,能够涌现出未来中国的IT业创新领

关于中小企业是否适合建立IPD这类问题,答复是肯定的。IPD作为一种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其核心理念是普遍适用的。但如果将IPD看作是一套流程去生搬硬套,恐怕没有几个企业是适合的。因此,我们建议参照IPD的主导思路,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需要、资源及能力状况以及发展战略,量身定制自己的产品及研发管理体系。

特别是问题中提到公司研发、销售互相扯皮的现象,可以参考IPD是如何通过建立Marketing/产品管理部来解决这一问题。

IPD中会建立一个产品管理部,既不属于研发体系,也不属于销售体系的部门,与研发部、市场部(销售)共同构成“研发铁三角”。产品管理部会基于客户的需求以及竞争力的需求,不是基于研发能力来进行产品的规划,它不需要看两边领导的脸色,可以独立、客观地对产品竞争力负责,是一个有独特价值的组织体系。

中天华夏咨询-研发铁三角

这个产品管理部成员,来自研发部和市场部,以技术背景为主,市场背景为辅,要求综合能力强,研发和市场都能搞得定,有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理解能力,是有市场和研发多年经验的骨干组成的一支非常精干的队伍。从而避免了传统企业中“别人说啥我就做啥”的见单开发式和“我说啥就做啥”的研发导向式这两种常见的容易出现弊端的产品管理方式。

中天华夏在帮助众多优秀企业构建IPD集成产品研发体系的咨询与人才培养过程中,从不单独推崇和强调某一个体系或方法,各种体系应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并在企业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优化,经过多年的发展与丰富,已形成了众多成功案例。如有兴趣了解更多IPD相关内容,可联系中天华夏咨询。

针对于小型企业信息化薄弱的特点,在ERP选型和实施时必须伟创软件建议您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定义需求

小企业在上ERP项目前,首先要明确需求ERP的目的。MIS部门实施ERP前必须先改变老板的观点,让其明白ERP是干什么的,有什么作用。要知道目前存在的管理问题,这样选型和实施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小企业而言,选型以“需求驱动”为原则,不要求大而全。但要注意的是小企业选择ERP是选择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独的几个模块

伟创erp管理系统-客户管理功能

(2)选择流程改变的合适时机

对于小企业而言,由于管理基础薄弱的约束,流程重建不能全线出击。小企业宜采用边实施边调整的循序渐进的流程调整方法,不一定强调在实施之前先进行全面的流程重组,因为大面积的流程重组很可能会给小企业带来震动,并对正常业务的进行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过长的基础数据准备、业务流程讨论,很有可能使最初进入系统的数据就不准确,而使系统变成了“垃圾箱”,流程改变也就不可能得到员工的支持

伟创erp管理系统-合同管理功能

(3)合作伙伴胜于软件供应商

小企业上ERP系统是一个找合作伙伴比找产品更重要的事情。ERP系统要涉及到硬件供应商、网络供应商、软件供应商、咨询和实施服务商等多个方面,由于小企业财力和人力相对比较薄弱,不可能有精力面对这么多专业的IT厂商,加之ERP项目不是一次性的买卖,双方要进行长达几年的密切合作。因此,小企业要根据实际状况寻找合作伙伴,应该要树立找ERP合作伙伴胜于软件产品供应商的观念。合作伙伴不同于单纯软件商,好的合作伙伴应具备配合小企业成长和共同合作的理念。否则,最后吃亏是小企业。

伟创erp管理系统-进销存管理功能

(4)技术支持培训很重要

ERP系统有许多特性和功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公司的一员,每个人都要会使用系统。这就需要统一培训、统一管理。正如一句大实话所说:你不能只是买下系统,售后服务很重要。小企业也不例外,不能认为ERP系统只是部分人应用就忽视培训工作。

以上就是关于小企业采取这种竞争战略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全部的内容,包括:小企业采取这种竞争战略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IT人才金字塔结构是如何划分的试诉对IT人才培养的看法、小企业如何构建高效的研发管理体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280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