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和数字化转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低代码可以帮助企业
实现“自建生态”
解决“数字化死角”
构建“个性化需求”
提供“通用系统”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相信很多企业在采购系统时经常会遇到这些问题:
市面上通用化的产品无法满足企业所有的需求;
产品拓展性弱,企业的业务一旦有一点改变,系统就无法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在还没看到可用的产品前,供应商就已经急着收钱,感觉心里没底;
系统的搭建时间总是超过预期,等系统搭建好,需要的功能已经不知道变了多少了;
系统搭建好了,但是除了管理者,基层人员会不会嗤之以鼻,最终管理者也推动不了数字化,数字化也沦为一句口号。
大多数企业在选择数字化升级方案的时候也遇到了难题。摆在面前的有三个方向可以选择:(1) 采购已有成型的数字化系统,但是起步成本高昂,除了动辄数十万元采购费用以外,学习落地执行也有很大的时间成本;
(2)通过定制化的方式,找项目外包团队单独开发一套合适的业务系统,但是不可控因素多;
(3)自己组建团队自行开发系统,导致公司非主营业务支出占比扩大,公司资源分配不均衡。
最后,低代码平台可以围绕企业的核心诉求,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加合适的数字化方案。
1、零成本起步。把企业的需求进行阶段性划分,把急需解决的业务需求,放在第一期进行实施,暂不考虑相对不着急,或者使用率低的需求。降低初期数字化投入成本。
2、灵活调整。基于信息化系统的落地反馈,可以通过低代码平台即时做出配置调整,因“业务”制宜,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3、快速上线。对于没有项目实施经验的业务模块,可以采用主体框架敏捷开发的模式,快速上线验证需求真伪,降低试错成本。
4、全员参与。由于低代码平台的引入,降低了系统开发的门槛,全员都可以参与进来,通过低代码来构建自己需要的业务管理工具,打造全员信息化、数字化执行氛围。
关于数字化转型,其实华为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成功例子。数字化给我们许诺的,好像和蒸汽机、计算机、互联网都是差不多的前景,无非就是效率更高的一个工具。
2014年之前,华为的一条手机生产线需要配备86个工人。现在呢?从物料上线到最后手机包装完成,整个流程只需要14个人,产出还有提升,现在每285秒产出一部手机。相当于说,今天华为工厂的生产效率是数字化智能制造推行前的6倍。
华为集团总裁陶景文提到过:现在技术快速变化,把它定义为工业40也好、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好,本质上都是数字化。 现在我们正在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体验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它的必然结果就是过剩。因为现在中国就是通过对生产力极大的改进,让物质极大的丰富,标准化的生产能力非常强。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突然发现它对这个世界缺乏了一种能力。就像陆音老师讲的,外太空长什么样,未来的世界长什么样呢?未来的世界就是客户的需求变化越来越快,多样性越来越大。如何让工业革命时代所形成的规模化的制造能力,对用户的服务更快,对客户的需求响应更快,这就是数字化带来的。
陶总对数字化下过一个定义,当企业的上游,和企业本身的人、资产,再加上下游的客户,以光速连起来以后产生的核聚变,这叫数字化。
数字化经常被简化成上云,用大数据,开发人工智能,建5G。这是要跨越的第一个误区。这不是数字化。数字化一定要让技术作用于你的行业和主业务,使主业务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它一定是双轮驱动的。第二,数字化是IT部门的事,是技术公司的事。第三,炒概念,忽略了数字化要问题驱动。
数字化的技术,加上工业化的实践,最后怎么服务于未来的体验经济,让用户跟你做生意,或者使用你的产品服务更简单、更愉悦、更快捷,这是数字化要达成的终极目标。
其实数字化不是给你展示一个新工具,让你看到它多么炫酷,效率提升有多高,好让你捡起来使用它。数字化是非常粗暴的。数字世界连为一体,我们不在其中,则被驱逐在外,由不得我们挑挑拣拣,犹犹豫豫。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旁边的餐馆他们都开始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了,你跟不跟?你不跟,现在的客人都不带现金了,你怎么办?
如果旁边的餐馆,他们都让用户去扫码点餐了。你跟不跟?你不跟,旁边的餐馆,就少雇了一个点菜的服务员,人家的经营成本就下去了。
数字化不会苦口婆心地劝我们加入,数字化是不由分说地拉我们进它的漩涡。我们是被四面八方、无所不在的力量推进了、拉进了、押送进了数字世界。
因为数字和数字一旦叠加,就会产生效应。举个例子,原来的路口,摄像头是摄像头,红绿灯是红绿灯,只要把这两个数据系统连在一起,马上就可以根据哪个方向的车更多,就放哪个方向的车,就不会再出现深夜在完全无人的马路上还要等红绿灯的情况。你看,数据只要连接,只要叠加,马上就产生收益。
所以,只要技术条件许可,数字渴望联通,就像河流渴望大海一样,是拦不住的。
当前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对数字化需求的迫切性已明显加大,许多企业正进一步思考与部署数字化建设方面的工作,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转型的速度。另一方面,新基建、新技术加速催动万物互联,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未来的服务场景、专业应用等也会产生一系列新变化。
为此,天强TACTER特别策划 “智·赋设计院数字化转型”专题访谈 ,邀请行业内外数字化信息化专家就数字化管理系统、数字化服务体系、数字化业务模式、数字化转型的困惑与应对策略等方面问题进行分享,以期为业内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提供思考。
本期我们邀请到 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通服智慧 体育 研究院院长陈晓静 女士,为大家分享她的思考与建议。
陈晓静
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中通服智慧 体育 研究院院长
总体来说,邮规院正在转型且聚焦新基建与智慧城市。我们转型比较早,2011年就开始做智慧城市,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就做整个智慧城市的咨询设计,包括产品和运营、数字政府的建设研究、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等。
另外一方面,我们在智慧城市的细分领域,也做了一些行业的研发,包括一些大的集成项目,这样就形成了湖北邮规院在国内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和行业信息化方面的技术领先与应用优势。我们在湖北省为省市区各级政府提供政府和行业信息化服务,市场占比是很高的,在湖北省的业务占比超过了80%。我们提倡的模式为“顾问加雇员”,目前各级政府没有专业的信息化人员,我们除了作为政府的高级顾问之外(顾问形式),也派人直接在各级政府的部门去开展工作(雇员形式)。
湖北邮规院在政府和行业信息化规划咨询设计方面,应该是武汉市的第一梯队,我们长期担任政府信息化建设团队的第三方咨询团队。目前省里所有的信息化业务(项目、技术方案、投资)都是我们在进行评审。我们对很多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等重点领域一直都有全方位的研究,为政府的大型信息化项目建设提供依据。以前政府信息化工作都有专门的部门(信息中心),倾向于“重建设轻管理”;现在政府部门都是购买服务,即 “轻建设重运营”。
我们5年前开始向产品方向转型,进行细分领域的研究和产品研发。智慧交通、智慧机场、智慧 体育 、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产品与平台。设计院要进行全过程一体化的服务必须要有自己的产品,某种意义上来说要向IT公司转型,我们与IT公司最大的区别是, 设计院数字化转型是“咨询+IT+运营”的模式。 我们团队里IT方面的人才占比最多,整个转型还是比较成功的。
我们现在整个信息化的收入占比中,信息化业务占大头,整个通服智慧类的收入超过500亿,自身有一定的业务优势。各个城市包括武汉的智慧城市顶层规划,智慧城市“十四五”规划,各个行业的信息化都是我们在参与。企业的信息化方面,一些大的行业企业,比如武汉水务集团等,我们也从规划、设计、实施等方面全流程去帮他们构架组建实施。
传统的行业研究院我们都有接触,但是他们都只是从自己的专业里分出一块,并不综合全面。我们院的特点是,在做政府等大型项目时,很少有单位专业业务板块像我们这么全, 信息化并不是某一个单独的专业,涵盖的面很广 ,我们自己内部就包含了一二十个具体的细分专业,传统设计院短时间内很难搭建这样全面且专业的平台。我们目前也在主动 探索 传统设计院在他们各自领域里的竞争力,也希望找到可以合作的可能。由于数字化方面的项目并不是传统设计院的主业,所以他们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压力并没有我们大,跟我们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传统设计院在平台信息化方面由于全面性、综合性的欠缺,做得可能没我们完善,但是在一些细分领域与板块,他们会结合自身深耕的优势与经验,做得比较成功。
有些大院做得很好,他们也是隶属于不同的集团,有不同的模式。我们属于通服,本身在OA项目管理、财务管理方面都有自己完整的体系,作为设计单位,对信息化的管控还是比较严格的,企业内部基础管理做得还是很好的,只是后面的经营管理、知识管理等还需要深化,这个是需要根据公司战略走的。目前我们的知识管理体系方面,每个院与部门都有自己固化的模式,还是要与线下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会自查自己的数字化信息化系统与传统系统相比是不是具备不可替代性,实际应用效率高不高。现在很多单位通过信息化手段做简化,但是线下很多流程仍需要走, 一直在做加法而忽视了减法,并没有真正体现其信息化平台的作用。
像华为是做得比较彻底的,他们才是真正实现了高效率。他们所有的管理服务都是APP上 *** 作的,我们作为合作伙伴也可以直接在上面购买服务开放模块工作,但是对于公司或者设计院来说,自己独立去开发平台,成本是巨大的。企业购买大平台的服务是很好的,没必要花精力去自己开发,现在行业里不光是我们这么做,政府也在这么做。
BIM也是一样的,很多专业公司与设计院都在建立或者延伸自己的BIM平台。现在各个传统院在数字化服务方面都在做自己的专业统筹。
新基建的方向:主要就是5G、数据中心、新基建的基础设置。5G领域很大部分的工作是运营商承担的,5大运营商也是我们服务的客户。现在很多运营商和民营资本都在投,但是资源已经过剩了,特别是武汉,传统院也没必要涉及这一块。
新兴的基础中心,比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面,我们是把云、网、技术平台统称为新基建基础设施,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会分散到市级领域,是需要信息资源集聚统筹建设的,现在都是在做大整合,政府对于新基建投入还是没有传统基建那么大,依然是在靠一些 社会 投资主体的引入,政府投资力度需要加大。我们传统的一些项目和比较赶超的领域是另外一个层面了,这些都是国家的战略布局,国家是希望运营商牵头来做这一块。我觉得传统院的优势还是做好自己的细分板块,与相关的运营商合作。
武汉80%的智慧城市业务都是我们在做,覆盖与渗透的行业面很广,武汉的智慧城市在全国还是比较领先的,我们今年也是在从顶层布局,到各级的省市区领导,都在采取一个顾问加雇员的模式进行合作。全武汉所有的信息化项目基本上都在我们这边审核,我们每年审核的信息化项目要达到几百个。目前国家层面是数据的共享交换, 信息化最终做到的就是底层数据的打通 ,各个委办局的数据打通,没有数据烟囱。
我们目前除了常规的行业信息化建设设计方面,武汉一些大的信息化标杆项目都是我们做的,包括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规划、长江新城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各个行业的信息化项目建设等。我们做的每一个项目都在紧密关系着武汉的数字化、智慧城市的发展成效,肩负着整个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的建设、技术、决策依据的提供,责任比较大。我们在湖北省的市场占有率与饱和度非常高。
例如军运会,我们主要承担全过程咨询、整体的系统平台建设、一体化服务,整个军运会信息化工作都是我们统筹管理的。后来我们也把军运会这种大型智慧赛事的模式固化下来并延伸到全国各地了,我们今年也承接了世界性的综合性运动会“三亚亚洲沙滩运动会”、“成都大运会、亚运会”等大型项目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传统院是很有优势的,我在浙江看到一个院,最初只有两三百人,三年前他们进行了转型,从一个传统院直接转型成了行业信息化院。 传统院需要结合自身行业应用优势进行特色培育 ,相反新基建这方面还是不太需要考虑,把自己的应用做好就可以了,这个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我们跟其他院也可以在这方面有更多的合作,例如可以一起去组建一些行业的产品中心或者研究机构,把我们在信息化方面的传统优势跟他们对接。
培养管理者数字领导力的途径主要是“以练代培“的模式:一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二是实践、实践、再实践。 ——周良军 邓斌《华为数字化转型》
绪论:何谓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管理的底层逻辑从来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地有效增长;提升效益、降低成本、构筑长期竞争优势。
数字化企业是具备连接、在线、共享、智能四大关键特征的企业。
华为管理变革背后都是典型的数字化转型工程。
华为数字化转型模型:钻石模型。钻石模型的初心:以规则的确定性应对结果的不确定。
数字化转型的目的不是数字化本身,而是企业的业务战略和企业自身的卓越运营。
应该以企业内部应用了多少种新技术来衡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与否,而应该以数字化给业务和管理带来多少价值作为准绳。
讨论数字化转型的目的不是介绍新技术、新系统,而是探讨如何建立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企业管理模式,讨论的重点是技术背后的方法和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本质是管理体系的构建。
数字化转型之道:战略力+数字领导力+变革力
战略力、数字领导力和变革力是最为关键的数字化转型成功因子,也是华为管理变革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核心理念和管理方法,是企业数字化转型之道。
数字化转型之道可被归纳为: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定位(战略力);有了企业领导者拥抱时代的新型领导力(数字领导力);有了变革管理机制的有效运作(变革力),企业就掌握了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规律。
数字化转型之术:流程驱动+数字驱动+智能驱动。
所谓价值链重构就是从数据出发,进行分析、计算、重构并实施指导生产。唯有将数字化转型升级为企业核心战略,数字化转型才有用武之地。
第一章 战略力
真正的数字化转型,是业务价值链的全面数字化,必须回归企业经营的根本;业务全面数字化的目标是全面使能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变革和企业长期有效增长。
企业必须抓住核心业务当下及未来的客户关键需求,围绕业务收入增长、经营效率提升、客户体验优化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业务重塑、全价值链的重塑。
数字化转型必须坚持长期主义,数字化转型战略是长焦距望远镜。
华为的管理变革实质上是基于数字化经营业务重塑,既是管理变革、业务转型、又是数字化转型。华为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把企业所有管理的流程制度根植于数字化平台之中,同样需要坚持长期主义。
华为数字化转型需要坚持长期主义,主要体现在5个特质:
1、数字化转型是一场不可逆的征程
2、数字化转型需要持续性投入
3、数字化转型需要系统性思考和方法
4、数字化转型是一项以业务价值为度量指标的投资行为
5、数字化转型需要构筑支撑其长期转型的组织能力
数字化转型的难易程度,并非取决于企业规模的大小,于是取决于企业管理层对数字化转型是否达成共识,没有共识就一定没有执行力。
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共识达成三个要点:
1、对数字化转型紧迫性和本质的共识
加速企业的管理进化、成为数字化企业已经不再是这个时代的选做题,而是必做题。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技术使能的业务变革和价值链创新,而不是技术本身。
数字化转型应从数字化整体规划入手,以流程域为维度,快速见效与系统拉通相结合,持续进行管理改进和数字化落地。
2、对数字化转型“行动三问“的共识
①客观评估自身现有的数字化水平,搞明白我是谁。
②了解本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脉络,搞清楚数字化从哪里来?
③统一数字化转型的愿景和战略目标,知道在数字化这条路上要到哪里去?
3、对数字化转型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共识
在转型持久战思维、变革意识培养、数字化变革配套管理框架等方面进行充分讨论,并达成共识,才能采取一致的行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华为变革项目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让高层充分参与。领导层的高度认可让华为实现:第一次系统接触架构思维;第一次把互联网技术纳入架构;第一次成立IT战略规划部门,建议把业务战略与数字化战略拉通的机制;第一次把IBM管理作为标杆。
第二章 数字领导力
数字领导力包括普遍意义上的明道、取势、优术、树人等通用领导力要素,还包括: 持续变革的主动性,数字技术的敏锐性和数字化转型的行动力。
数字化与信息化最大的不同在于,数字化服务于业务价值链的重塑和管理变革。数字化转型是业务和数字化的融合,是业务和技术双轮驱动,业务主管自然需要转身成为具有数字领导力的带头人,更多的主导和投入数字化转型。
企业要想方设法培养既懂业务又懂数字化的混合型高层管理者。数字化语境包括 流程要素、变革要素、架构要素、数据要素、质量要素、互联网要素在内的相关语言逻辑。
管理者要投身于数字化转型,在实践中完成自身的数字化意识和能力转身,从单纯的业务管理者逐步转变成具有数字领导力的混合型管理者。
培养管理者数字领导力的途径主要是“以练代培“的模式:一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二是实践、实践、再实践。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领导者的挑战在于:业务领导对数字化的思维和认知不足,对数字化运用的敏感性不足,对数字化方案的落地信心不足。
在华为,顾问与华为人之间不是相互猜疑的甲乙方关系,顾问是带来变革方案和数字思维的老师。业务主管把这些优秀的管理流程和数字化方案,尽可能原汁原味地构建到华为的管理体系中,先僵化的学习有管理流程,再固化到数字化平台。
华为聘请顾问培养领导力的经验,以下3点值得借鉴:
1、高层投入
2、归零心态
3、持之以恒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只要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和数字化敏感性,秉持开放的心态,用好外部专业技术和业务顾问老师,企业管理的数字化领导力就可以培养起来。
以IT组织为基础的数字化组织,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和发展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企业家认识到必须花时间重构该组织并为该组织赋能。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未来成功的核心战略,是企业应该长期坚持的目标。追求公司业务的持续增长是数字化组织存在的唯一理由。
实行流程与IT管理部”服务于业务“的目标,华为不但要加强纵向一体化的专业技术能力平台建设(经线),而且要加强横向一体化的业务领域综合解决方案能力的建设(纬线)。
数字化组织能力是数字领导力中的关键能力,是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支撑。
数字化组织重构的两个焦点问题:
1、数字化组织是集中还是分散?
数字化需要统一规划,采取具有极强约束力的统一组织行动,才能实现预期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阶段关键资源要做到力出一孔。
数字化组织的集中与分散具有阶段性。
2、关于流程与IT融合的问题
流程承载的是业务流,IT承载的是信息流,他们之间是相互依存。
流程是公司管理的基石,通过IT可以固化流程,从而提高流程的运作效率。
华为组织设计的理念是大部制,数字化组织也是按大部制来设计,基于大质量的管理理念,华为把质量、流程、IT和变革都整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大的一级部门,即质量流程与IT管理部。
数字领导力和素质文化是事物的一体两面。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塑造强大的数字文化:
1、自我批判的危机意识
自我批判是华为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华为把自我批判看作拯救公司的最重要的法宝。
2、开放、妥协、灰度的变革意识
良好的变革意识是保障数字化转型顺利进行极其重要的元素。开放、妥协、灰度是华为文化和认证非经营哲学的精髓。
3、尊重流程,尊重数据的管理意识
(1) 形成基于流程管理、流程授权、流程调配资源的管理模式。
(2) 形成尊重数据、重视数据、运用数据的数字文化。
第三章 变革力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变革工程,从战略规划到执行落地,关键不在于数字化,不在于转型变革。
任何转型变革都会给组织、干部、员工带来不适应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变革管理的核心就是要把这种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尽可能减少转型变革的阻力,提高变革的准备度、接受度,促进变革的全面成功。
转型变革过程中,经常被人忽略的内容是,与人的思维、文化、习惯、利益相关的变革管理。要进行大规模的变革,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改变人们的行为。
要改变人们的行为,激发认同感是关键。
当变革与转型成为常态、成为决定性定量时,企业最需要的就是领导者对旧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的改变。
华为变革指导委员会改名变革需要指导委员会的原因:
1、必须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强调变革目的要对准客户需求。
2、委员会不是听取汇报的组织,不是橡皮图章, 要把变革当成一种投资。
3、变革需求不能掌握在基层员工手里,要从全局视野来看变革,要有由全局观的干部主导变革。
华为管理变革的核心逻辑:管理变革要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中来到客户中去,要从一线往回梳理流程。
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时,不仅要做好业务方案和技术方案等硬输出,还要关注转型过程中与人相关的变革管理软输出,软和硬两手都要抓,变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华为“七个反对”变革原则:
1、坚决反对完美主义是华为管理变革和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基本原则。
2、坚决反对烦琐哲学。
3、坚决反对盲目创新。
4、坚决反对没有全局效益提升的局部优化。
5、坚决反对没有全局观的干部主导变革。
6、坚决反对没有业务实践经验的人参加变革。
7、坚决反对没有经过充分论证的流程进行试用。
华为人在内部达成共识:企业是一个营利性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都应该导向商业成功,要实现成本和质量的均衡。华为不要纯科学家,而要工程商人。
管理变革和数字化转型是长期的、无止境的任务,不是一锤子买卖,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关注及时、准确、低成本交付和可持续运营。
华为是一家变革常态化运作的公司,但华为在管理变革中始终坚持从实用的目的出发,达到适用的目标,坚持在变革中不走极端。
变革只有不忘初心,学会宽容,保持开放,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更长远。
做好企业架构治理的5个要素:
1、树立架构思维,把架构作为打通业务与IT、实现从战略到执行的重要抓手。
数字化转型必须要有企业架构思维。企业架构把业务、数据和IT系统之间的映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并通过标准规范和架构评审等管控手段,指导数字化项目实施。
2、立足标准化建设,化繁为简,把标准化作为架构管理的起点。
架构是由一个个组件组成的,真正起作用的是定义、规范这些组件,使其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并形成有力量的整体。
3、管好集成,是实现架构规划目标的主要切入口。
集成原则是最核心的原则,要把流程集成、应用集成、数据集成、业务场景集成作为架构落地的主要切入口,建立集成管理机制、统一做好集成服务。
4、经营企业架构专家委员会和架构评审机制,是架构一致性遵从的组织保障。
5、制定架构建设原则和标准,明确数字化建设的边界和约束要求。
任何一次变革,关键不在于开工,不在于研讨、设计与推行,而在于项目能否落地,能否真正起到切实的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请问数字化转型与低代码的关系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请问数字化转型与低代码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数字化转型”这只是个概念,还是已经探索出了可行的方式、湖北邮规院陈晓静:咨询+IT+运营,助推数字化转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