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信息系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支撑

IT信息系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支撑,第1张

从一个服务生到一个国内顶级上市公司CEO,有多远的距离?最新的励志大片显示是20年,这就是陆兆禧。1969年出生的他,在2013年5月10日正式接替马云,成为阿里巴巴集团CEO。

但或许对陆兆禧来说,从一个“门童”到一个“掌门”的这20年间,他的角色并没有变化,他或许还将扮演那个活跃在幕后的“服务生”。

安静和火爆的“投机者”

对于外界来说,这个阿里巴巴新CEO陆兆禧最大的新闻价值是他的励志效果,而对于他身边的人来说,陆兆禧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

从广州大学毕业后,陆兆禧的第一份工是在一家四星级酒店当服务生。对于那个时代可以真正叫做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卑微的工作,但对于学酒店管理专业的他来说,专业对口就好。陆兆禧说:“大学毕业在酒店端盘子,有时心里也不是个滋味。但转念想想,人生也和那条回家的小路有上下坡一样吧,总会经过顺流逆流,起起伏伏都是免不了的,要以顺流不骄、逆流不颓的心态去对待。年轻的时候多吃点苦没什么不好,挺一挺就过去了。”

短短几年时间,陆兆禧拾级而上,大堂经理、客房经理、餐厅经理一个个纳入囊中,在当时的同行看来,他的前途已经让人十分羡慕,可陆兆禧却因为看不惯外籍老板对中国员工高人一等的姿态而挺身而出,“辞职前我大骂了他一顿,让他应该先学习怎么尊重人”。

离职时,正是中国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代,1997年,陆兆禧和几个朋友合伙成立了一家网络通讯公司,主要经营互联网长途电话业务,一下子从酒店管理纵身跳入了互联网这个八杆子打不着的新行业,可他却干得有滋有味,并击败了许多科班出身的对手,从零做起,重新学习,逐渐在圈子里做出了些名气。

“去和马云见见面。”一个在刚刚创办的阿里巴巴上班的朋友和在创业打拼中的陆兆禧说了这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坦言,当时连阿里巴巴是干什么的都不太明白,但是跟马云一番谈话之后,“觉得马云这个人很不简单,十分投机”。

投机,这个词是典型的多义词,在陆兆禧看来,加盟阿里巴巴是人生的投契而不是命运的赌博。陆兆禧的内部员工号是129,即第129位加入阿里巴巴的员工。这让其成为了阿里巴巴创业的元老。

2000年10月,加入阿里巴巴不久的他被投机的马云派到深圳出任华南大区经理,主做B2B销售业务,据说,这个经理职位是个光杆司令。

之后的互联网,虽然遭遇到了寒冬,阿里巴巴所奉行的电子商务策略却成为了过冬的利器,陆兆禧的职场生涯也可以用一帆风顺来叙述:2004年12月―2008年3月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兼任支付宝总裁。陆兆禧硬是带着8个人,一手创建了支付宝。很快,支付宝成为中国第三方支付平台巨头,占有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市场份额超过50%。2011年2月21日出任阿里巴巴执行总裁同时继续担任淘宝网CEO兼总裁及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任期内,淘宝成交总额攀升了8倍。直到现在坐上阿里巴巴CEO宝座,陆兆禧完成了其人生的华丽转身。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这一切,其实完全是一个陆兆禧酒店职场生涯的豪华版重现。

在陆兆禧上位后,凤凰科技做了关于“您是否看好陆兆禧出任CEO后阿里的发展”的调查,563%的网友表示“不看好,仍有很多棘手问题需解决”;而在阿里内部,却完全是一边倒的认同。理由很简单,外界不熟悉陆兆禧,因为他一直被马云的光芒所掩盖,然而对于阿里巴巴的员工来说,老陆是一个靠山一样的存在,而且还是一个沉寂期的活火山。

有文章称他是一个安静的执行官,可就如他当年怒斥老外那样,他的脾气并不安静,也有爆发的时候。圈内传说,当年接受一家媒体采访谈及淘宝盈利问题时,陆兆禧曾拍着桌子怒吼着发誓,“我骗你,老子不姓陆!”

执著且慷慨的“铁木真”

其实在朋友眼中,陆兆禧是一个很特立独行的人,不仅仅是安静中透着火爆,而且还有股子执著。

陆兆禧极度勤奋,每天要处理300多封邮件,有时马云劝他休息一下,他却不肯。2008年冬天,时任淘宝网总裁的陆兆禧身体透支得很厉害,朋友劝他少花点时间工作,他说:“我不图名,钱嘛,也够花了,剩下的就是责任和人情了,为了这个,我可以连身体也不要的。”也正因为如此,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马云就说:“陆兆禧把90%的时间都花在了淘宝上,我没有理由认为我比他更懂淘宝。”

在阿里巴巴社交网站“来往”上面,陆兆禧为自己选择的头像是手扶腮帮,隐蔽在黑暗中呈沉思状。而一旦思考成熟,他就会立刻出手。2008年陆兆禧任还不赚钱的淘宝网总裁,正是中国电商大发展的前夜,如果错过了这班船,也就没有今天的阿里巴巴。他谋定而后动,启动大淘宝战略,推出种种举措提高消费者体验,同时实行开放战略,联合商家、第三方合作商、物流等电子商务产业链上各个方面的伙伴,更好服务消费者,并推出B2C淘宝商城。在他的领导下,淘宝网巩固了中国网络零售领导者地位。

这或许是他选择“铁木真”作为自己在阿里巴巴集团里的绰号的来由。陆兆禧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阿里巴巴集团高层素有起武侠小说里名字的惯例。而《射雕英雄传》中的铁木真素来以“深沉而大略,用兵如神”著称。

根据阿里巴巴集团退市前的一份年报披露,在其2011年B2B公司高管年薪、花红及股票套现之中,陆兆禧以4757万元位居第一。可这个有钱的阔佬对自己却非常严苛。一直单身的陆兆禧很喜欢淘宝,不仅仅是因为业务的需要,还因为生活上的需要。2012年4月以47574万元合计收入居上市公司高管年薪之最的他自诩:“常在淘宝上买一打5元钱一双的袜子,慢慢穿。衬衣都是没有品牌的,但一定要整洁,我每个星期自己烫衣服”。

尽管对自己很抠门,对于员工,陆兆禧却决不是周扒皮。有一种说法是,马云在阿里集团的股份只有7%左右,大部分都分给了员工。在给员工分股权的事情上,阿里集团另一位大股东孙正义堪称“铁公鸡,一毛不拔”,所以,每次分配股权给员工,都是马云和管理层自己掏腰包散发。当然,穿5元一双袜子的陆兆禧每次都不吝啬,都会拿出很多自己的股份分给员工。

这成就了陆兆禧和员工之间的情感,即使是“铁木真”也是有感情的,就如射雕中和郭靖惺惺相惜那样。这些执著和慷慨,让员工们亲切地将他称之为老陆。

年轻的老“救火员”

在平均年龄28岁的阿里巴巴,44岁的他确实老了点,老到每次阿里巴巴出状况,马云一定让老陆去当救火队长。

2011年2月,因阿里巴巴B2B部分供应商欺诈丑闻,CEO卫哲引咎辞职,陆兆禧成了救市的第一人选。很快铁木真的风范立刻呈现,别看他送股份那么大方,但对害群之马却决不手软。

比起马云对卫哲“挥泪斩马谡”这样的大招,陆兆禧加大了淘宝打假的力度,运用狠招反腐。但这些招数却处处对准了自己的老同僚、老合作伙伴的切身利益,比马云的大招更加伤人,也容易被反噬,可陆兆禧没有迟疑。他在整顿完内务后,又一口气成功完成B2B由香港退市的任务,使股价长期低迷的阿里巴巴平稳着陆,未引起股市和投资人动荡。火灭了,消防队长又有了新任务。

2012年9月,在谷歌公开施压封杀阿里的手机 *** 作系统云OS之后,作为首席数据官的陆兆禧转战新火场。移动互联网是阿里巴巴最大也是最新的蓝海,必须要重新规划、理清云OS的发展规划,避免与安卓的冲突,否则失去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手机 *** 作系统,不仅仅是和宏�这样的手机厂商的合作,而是阿里巴巴在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毕竟占据智能机半数以上 *** 作系统市场的安卓一旦认真起来,入口将被立刻减半。

来之能战、战之能胜。陆兆禧不负众望,迅速淡化了此事影响。谷歌没有继续敲打阿里巴巴,火苗被熄灭于萌芽。这一连串的救火成绩,也成为陆兆禧这个IT“外行”成功从其他几个IT“内行”中胜出并荣任掌门人的关键筹码,而且他也依靠“救火员”的角色扮演,无意中成为在几乎所有阿里巴巴现有业务都做过负责人的“知情人”。

当然成为接班人,外界还有一个猜测,那就是陆兆禧和马云足够互补,他能够读懂马云并知道如何与他共事。如果说马云是一个外扩型的领导者,那陆兆禧就是一个内敛型的实践者,他甚至给自己贴上了“内向安静”的标签。在创业和守成的转型过程中,阿里巴巴需要从外扩到内敛的平稳转变,而这最终成就了陆兆禧,也是一向天马行空、不按常理出牌的马云,为阿里巴巴未来发展打出的一张情理之中的安全牌。

陆兆禧曾经说过:“我们正处于快速变化的时代,压力和挑战并存,但我们必须牢记客户第一的出发点,延续‘平凡人做非凡事’的一贯风格,以开放、透明的原则,向全社会分享阿里巴巴集团的资源。”

其实,平凡人做非凡事,过去对马云版阿里巴巴并不适用,因为他一直在前台,一直很活跃很有话题,这仅仅适用于过去的陆兆禧,但也适用于现在的陆兆禧版阿里巴巴和未来的陆兆禧。

CEO

最近阿里内网出现了一篇爆文《致阿里》,文章是一个年轻的阿里程序员写的,言辞犀利,直指阿里的种种问题,一经发出立即引发热议。

原文如下:

其实很早以前就有写这篇帖子的想法了,苦于不敢,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终于痛痛快快地和大家一起交流下一些关于公司的想法了。

首先我觉得大家基本上进到阿里之初,多少是带有一些憧憬的。不论我们来到以后如何去评价阿里,但我觉得当我们在围城外的时候,对这家公司的规模业绩以及庞大的体量多少都有点敬佩,公司在国际上可能规模有限但放之国内互联网绝对算超一流公司。

所以这就造成了我进阿里以后的第一次迷茫,如此体量的公司,为何一直在不停的贩卖焦虑?

关于焦虑,我相信每个阿里人都深有体会,毕竟361的制度本身就是为了制造焦虑。

讲到这里可能有些高P同学会出来圆场诶呀我们361不是为了剥削同学是为了更好地让同学成长,说句正儿八经的话,这种话说出来你们这些新来的高管自己信么如果你一个P9干了一年拿个35-你会觉得公司是在帮你成长还是公司是傻x呢?

马上就出现了我在阿里的第二次迷茫,就是这样天天宣传真实不装的公司,我从未见过一句真话。我觉得很搞笑,我不知道是管理层年龄太大了还是说他们懒得去思考,我们为什么不能堂堂正正公开公平的去谈论这些事情而是一定要扯什么帮你成长帮你进步甚至向社会输送人才呢?

就简单说,你搞361,我们不反对,我们也反对不了对吧,接受你就留下,不接受你就另谋高就,ok,我觉得其实一切都还好。

公司就明目张胆的公开说,我们阿里就是要奋斗逼,我们就是一家很焦虑的公司,我们的目的就是不让员工过得舒服因为舒适会让公司发展滞后,我们阿里的理想是超越亚马逊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创造一亿个就业机会养活2000w人这都ok,但是请你把新六脉里面那个员工第二拿掉可好?

你可能好奇,这有什么区别?我骗着你剥削你,跟我直接剥削你,不都是剥削你?那真的区别大了。可能高层大部分都是7080后,不了解90后以及马上到来的00后,这批人是年轻人,是成长在自由文化之风下的年轻人,我们不喜欢什么官话客套阳奉阴违那一套。

你就假设我是一头拉磨的驴,你就一直在拿鞭子抽我,我觉得很正常啊,没人觉得不正常,那我是驴你是主人嘛,我想偷懒,驴之常情,你不想我偷懒,人之常情,大家都是按照常情办事,你给我饭吃。

所以你抽我几下逼我干苦力,我觉得也是人之常情,大家都可以理解,可是问题是, 你不能一边抽我,一边问我爱不爱你吧?

我相信到这为止,所有底层P6789里面的年轻人都已经知道我在表达什么,但我觉得对高层他们还是看不懂,我有必要再解释一下。

20年前,阿里刚刚起步,那时候阿里是正儿八经的创业公司,阿里面临着所有创业公司都面临的风险,典型的例如发不起工资,我相信公司刚起步的时候必然是这个月算计下个月下个月算计下下个月,那个时候的阿里,招人,必须招那种哪怕我半年不给你钱你都要跟着我干的那种人。

也就是马老师所谓的,你不认可马云没问题,但你一定要认可马云想做的事,你要认可阿里巴巴。

但是大佬们呀,时代变了,清朝亡了呀,阿里已经发展20年了,这中间中国经济都发展二十年了呀,当时给你们干活的人,祖辈一半以上吃不饱吧。

现在给你们干活的人,祖辈80%以上都养得活自己的儿子闺女吧,现在你如果去问一一个人,我让你来一家公司干,这家公司很好,文化很牛逼,能培养你的能力,但是呢,半年不给你钱,你觉得人家会搭理你么?

所以20年前,你买一头驴,你一定要确认驴爱不爱你,因为你不一定能给驴稳定的饭吃,驴要是不爱你,你又喂不饱驴,驴很可能就撂挑子跑路了。

但是20年后,你买一头驴,你就给饱饭吃就可以了啊,市场上的驴都聪明了,而且市场也多了,哪家给饭去哪家就好了,你这时候区别来了,给同样的饭,挨同样的鞭子,你这边还逼着人说爱你,另外一边就明摆着告诉你你别爱我我也不爱你你干活我给饭就行,换你们是驴,你们干哪家。

所以真实不装,我是没看出来公司哪里真实了。

马上可以说的话题有很多,我先说下驴的问题吧。我把阿里的员工比喻成驴,我相信聪明的孩子都不会怪我,我没说成狗就很给面子了,重点给一些玻璃心傲娇心或者不觉得自己是驴的高管们解释一下。

我就说一件事, 驴都不用被逼着背价值观,你觉得阿里员工比驴强在哪。说来好笑,阿里的价值观的第一项的第二条,叫做员工第二,仅次于客户第一。

马老师讲话说,公司要给底层人涨工资,因为你给高管涨5000,他们不在乎,你给底层员工涨5000,他很开心他可以改善家人。我想问问各位阿里人,有多少人的工资一涨涨5000了。

阿里每年只有一次调薪,而且调的幅度嘛大家都心知肚明,哪怕你是375,你能涨多少。

ok调薪政策过去,我们直接谈待遇,且不说阿里的工作压力工作方式工作强度,阿里人的工资待遇在业界是个什么水平呢这时候估计好多人开始想提375股权激励政策。

再说一句大实话,375给你的股权难道不是让你去跳槽时候谈总包用的么?4年,再扣税,再算下通胀,你觉得那很多?

如果你还是坚持觉得,ok, 这很多这不少,毕竟有些人眼里这是笔巨款,那我再告诉你件事,经济学上有个词叫机会成本,如果你第一次听说你可以详细看看,如果你已经深入研究过那你自己算下,阿里给你的待遇是多少。

诸位阿里人,诸位能看到这个帖子的阿里人,阿里对待人的待遇虽然不怎么样,但是阿里招人的标准却是高的一批这个大家都知道。

如今可能唯一能让阿里在人才方面可以吹嘘一下的就是我们招人标准高,非常高,我为什么说这个,对普通人,他们的机会成本很低,因为他们不上班干别的也很困难。

但是对于诸位985211硕士海归各行业工作精英们来说,你们的机会成本无限高,你们有没有想过,在你们身边,你们的师兄师弟身边,潜伏着无数个黄峥程维王兴,而且脱开阿里这个圈子。

你们本身的实力资源也都远远超越同龄人甚至超越中国大部分,毕竟从高考开始你们就已经淘汰了很大一批,研究生,履历,工作经验你们都在不停的淘汰中脱颖而出,所以你们一定要把自己毕业后十年的宝贵时间浪费在日复一日的推磨写PPT上么?

阿里给了员工什么呢?尊重?待遇?福利?我感觉随便拿出一条阿里都会轻松被人完爆,对于一家小市值公司,被完爆很正常。

可对于阿里巴巴这样一家自诩全球第五大经济体的公司,三条连家小市值公司,被完爆很正常,可对于阿里巴巴这样一家自诩全球第五大经济体的公司,三条连一条都拿不出手不觉得可悲可笑甚至是遗臭万年么?

这就是阿里人的情怀吗?我想问问在座的低P阿里人,你们上一次休10天以上的年假是什么时候?什么你说这不重要?

前年我记得马老师退休后没多久,跑回内网来发帖,说要救大象。

说大象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了,和人类冲突日益严重,阿里这么多人这么多资源能不能做点什么,我就觉得好笑。

马老师,马总,麻烦您百忙之余抽空看一下您的员工,您的员工的生存空间也被挤压,和理想生活的冲突日益严重,阿里这么多人,这么多资源,能不能为您自己的员工做点什么?

马老师一句话,底下一帮人倾巢而出我记得还发过ata搞过总结,估计最后实施起来也要花点心思,我就在想,这些心思要是能分到阿里13w员工头上会是个什么场景,您老现在时不时冲击个国内首富。

您去救大象我靠大善形象一等一的棒,公司股价没准都可以涨了,对我们而言,有用?

大象活不下去了,跟我的孩子上不了学区房,孰轻孰重?为什么同样同龄的孩子,人家的孩子就可以早到家半小时每天早睡觉半小时,我的孩子就要比人天生少半小时?您是觉得阿里的员工过得多自在了还是觉得阿里的各方面关怀多完善了?

我至今都记得来公司的第一个端午节,食堂自发地给去吃饭的同学一人一个粽子,公司啥表示都没有,是阿里体量大,13w人,一人发100块钱的购物卡就要1300w了,可是对员工来说呢?那是公司能记住自己的体现。

哪怕我没本事,我不敢创业,我辛辛苦苦给你当一头磨盘上的驴我还要一边干活一边说我爱你我觉得都可以,起码公司在大节小节都可以记住我,你哪怕给员工发个带阿里标志的贺卡都比你啥都不干强吧?

哦,端午节也不重要,那行吧当我没说。

男生追一个女孩子,女孩子总会说很多事情虽然小,但是不代表你就能不做了,你不做只能代表你懒对我不上心,我希望公司高层真的能听得进去。13w人的公司,福利体系自然不好做,但是不难,要你们干嘛呢?

所以归根结底,阿里对我而言,就是个没长大的巨婴。论体量,阿里巴巴在国内互联网首屈一指,论自信,阿里巴巴毛的自信都没有。

你当然可以说,诶呀公司要发展就不能自信,要焦虑,但这是你一个劲的往底层员工那里灌输制造焦虑的理由么?阿里内部重复造轮子的现象有多严重,这到底带来的是百花齐放的竞争力还是抄来抄去的人力浪费?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程序员你可以说是一种很普通又不普通的工作,因为每个程序员内心深处多多少少都有点对自己职业的认可度,什么意思呢,简单讲,对程序员而言,加班其实本质上问题不大,这句话我相信任何一个喜好编程的人都会认可,有时候写出自己想要的代码真的会忘乎时间。

但问题是,361制度的摧残下,你是会选择写你喜欢的代码还是要选择写能给你带来真金白银报酬的代码呢?为什么集团总是喜欢重复造轮子,本质上是创新的成本太高了所以大家尽可能地都会去选择眼前的既得利益。

说到这里可能阿里巴巴会很委屈,因为我说的这些问题,有些是所有互联网公司的通病,但是有句话叫做我们是阿里巴巴,阿里的体量不可能小,阿里每年财报的增速也一直在一条很稳健的赛道上阔步向前。

这么一家体量又大增长又好正值青壮年的公司,为什么一定要甘于平庸拒绝尝试拒绝做那个行业的领头人呢?所有人都这样做,就是对的么?

所有互联网企业都在压榨员工贩卖焦虑,这就是阿里可以和所有市面上的公司一样的理由么?

是,我承认,如果把文中我说的这一切放到其他几百人的小公司里面去,我觉得:我不会有这么多牢骚,因为小公司它小呀,它不需要有什么行业使命感责任感,它本身就是乱世中的一只蜉蝣,别人怎么样它就怎么样就好了,可是这句话放到阿里巴巴身上,不觉得令人绝望么?

如果一个行业的老大都不肯站出来说点什么做点什么,依旧跟其他小老弟一样随波逐流放任不管,这个行业的希望和未来又在哪里?

阿里巴巴整天要解决一千万中小商家经营问题创造一亿个就业岗位,然后呢?类似的标语只能让阿里大,能让阿里好么?马老师曾经慷慨激昂我们不追求大我们只追求好,做到了么。

时至今日,招聘市场上对阿里的热度如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阿里人都深有感受,大家自己自行回顾一下,五年前阿里招人,和现如今阿里招人,是一个感觉么?

五年前我相信阿里是家好公司我愿意让其他人来到阿里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成长,五年后的今天,扪心自问,我们凭什么去让人进来?抛去那个可笑的每个人都要背的招聘KPI?

讲到这里说一点题外话,关于经济体和政治体的区别,我想阿里巴巴实在是给出了现实版的答案。一个经济体无论做到多大,其本质依旧是商业行为,商业,就是成本+利益。

在商言商这句话实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实话,我在想如果阿里是个13w人的政治体,阿里能维持多久?当然你可以说我们就是商业体,那就请不要假模假样地搞什么员工第二这些虚头巴脑的口号好吧,忽悠谁呢。。。

可能很多人觉得我怨气很重,但是坦白讲,我有的不是怨气,而是失望。

任何一家公司,一家企业,一家民营企业,做到今天,不容易,很不容易,非常之不容易,除了这公司创始人和员工的共同打拼和努力以外,这中间还需要无数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但是无论怎样,阿里做到了,阿里完完整整健健康康地活到了二十岁,而且可以共识的是下一个二十年阿里大概率也可以撑到,这就是这样一个身高190体重200斤的壮硕青年小伙,面对肮脏的世道他选择沉默选择无视甚至,选择顺从。

这种选择从本质上就让人不屑让人悲哀,阿里一直在贩卖焦虑,贩卖增长的焦虑,然而我们抛去阿里如今看起来大而不倒的体量,我想问问在座的各位阿里人尤其是阿里的高P,你们究竟是想要这样一个大而无用的光环,还是去做一些能让后人世人铭记在心的挑战与改革来的痛快?

诚然,阿里每年好几百亿的净利润绝对养得活一众高P,可是活在这样的光环下的你终究也只是个高P,若干年后提起如今P10P11的名字有谁能记得住?

阿里做出改革做出改变做出挑战必然面临风险,搞不好真的有一天这家公司会分崩离析悄然逝去,但是,这重要么?

是选择烟花一般灿烂的死去还是要选择匍匐在暗无天日的人类历史进程下当一粒莫须有的尘埃?而且真的就是动了,改了361改了公司文化改了公司制度,公司就一定要倒了?

像阿里今天这般行尸走肉的活着,风评每日俱下,所有人都想着来分一杯羹而不是添一把火,有意义?这样的公司真的好,活着并不比死了有意义多少。

无数次我在杭州总部的时候,晚上十点到一点多看着灯火通明的办公楼,就仿佛一个个烧得通红的火炉,多少阿里人燃烧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试图在这片纷杂的国度找到自己的理想,然而公司回馈给我们的,除了糊弄就是敷衍。

文中我多次谈到待遇,调薪,绩效考核,员工福利,是因为我从进入阿里以来就一直试图去找到公司重视员工正式员工的证据,诚然,待遇重要,但是对一家真正有文化有热血有骨有肉有情有义的公司而言,待遇反而就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毕竟人的精神需求是不停向上发展的,温饱只是最基本的需求,可问题是一家文化拉垮待遇也拉垮的公司,只会不断地抹黑消耗阿里巴巴这个曾经让人看起来羡慕和憧憬的光环,光环都是需要不断维护的,否则再伟大的光环终究也会暗淡的一天。

最后再说点关于我,阿里也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段职场经历,我个人还是很感恩能在阿里走一遭,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不得不说,能来阿里巴巴对我个人成长而言非常重要。

我不太像各位在看的阿里精英哈,没有贬义,我本身只是个二本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没读研,所以我是真的觉得阿里确实是大佬云集,当然对很多高校硕士来说阿里不过是一众选择中很普通的一个,但是对我而言阿里是我从毕业之时就一直想来的地方。

其实阿里教会了我很多,得益于阿里这样的平台我在阿里也看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但怎么说呢,还是那句话,机会成本吧。

如今的阿里并不是机会成本最低的选择,尤其是996的工作模式,耗尽人的青春换来的大概率只是一副空壳,很多时候你的很多成就都不是你的,那都是平台的,抛开这个平台,有可能你真的不过是十年如一日的在重复做一件事。

可能职场终究还是不适合我,但是这句话也是只有在我经历过阿里以后才敢说,打工嘛,IT 圈跳来跳去也就是那么几家大公司了,我觉得我真的已经做到头了,当然也可以去外企,但是外企的月亮应该也没那么远,打工其实在哪都是打工,只能说我个人性格不合适吧。

我说这些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我喷阿里不代表我否认阿里,我个人本身对阿里是没有太多偏见的,我相信我控诉的这几点也一直都是很多人想说不敢说的,毕竟大家都有一大家子等着吃饭,若不是我真的到了这一天了我以前也是万万不敢。

怎么说呢,政治人,讲官话做面子工程,是因为政治本身并不产生利益,政治的利益都是附加来的,政治本身搞的是权利,权利,说白了就是听话不听话,而且权利有个最大的特点是唯一性。在任何圈子里,权利都是唯一的, 不可能出现两股势均力敌的权利长期共存。

这是什么意思呢,搞经济,就不要学搞政治那一套,学不来,玩不转,效果也差得很呐。经济体是多样的,例如我是阿里的员工我辞职了我可以去腾讯,但是政治允许你这么玩么?

你离开了一个组织扭头去加另一个组织么?因为权利的唯一性,所以权利玩的就是人心和尊严,所以公务员国企一类的可以搞得花里胡哨的,但是经济体是不具备这种特性的,你玩花活,人家可以不配合。。。更何况经济本身是会直接产生利益的,是需要实干的。

所以最后的最后,我是真的忍不住想吐槽一句,什么果汁会聆听音乐一类的形式主义, 就停了吧。

青山不改,绿水常流,各位阿里的英雄好汉,相识一场全靠缘分,既来之则安之,实在待不下去就别勉强自己,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仅此一次,是选择安安稳稳日复一日还是轰轰烈烈辉煌一时,本身并无优劣。

只希望各位大佬都能真真正正地认清本心并且坚持本性,山高路远,我们,江湖再见!

前几天参与了公司组织的”引航计划“培训。

公司TOP分享了,”新零售战略漫谈“。

品牌事业部TOP分享了,"品牌管理,企业变革对于管理者的挑战与机遇”,如智能智造对品牌的挑战与机遇。

两位TOP分享的都是技术变革所引起的企业变革的话题。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两位TOP对于变革都是积极拥抱的,变革的第一性原理都是

"一切以顾客为中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的”。

这让我陷入深思,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 ”快速响应“、”挖掘“、”引领“顾客的需求,一切以"顾客(用户)需求"为中心。

哪么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也是必须支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搭建。

目前我们公司搭建的信息系统如何 

能否支撑未来企业的高速发展

如果需要变革或优化,方向又是什么?

工业时代,信息化建设一般以"前台+后台"的平台化架构来搭建,所有的软件系统都是基于这种方向来规划、设计。

一、前台、后台系统的定义

前台,每个前台系统就是一个用户的触点,是用户直接使用或交互的系统。

例如,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都属于前台范畴。

后台,每个后台系统管理企业的核心资源(计算+数据),以规范处理企业底层核心资源和企业的核心可追溯单据为主要目的(采购、销售、财务订单等),它们的变更需要严瑾的申报审批流程和更高级别的测试部署要求,天然导致它们变更频率低、变化成本高、变化周期长。

例如,财务系统、OMS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仓储物流管理系统等。

基础设施、计算平台作为企业的核心计算资源,也属于后台的一部分。

前台、后台系统来源有两种

1、花大价钱外采,实施,需要每年支付大量的服务费,定制化困难。

2、花大价钱自建,一身的补丁,年久失修,同样变更困难。

有人会说,现有的版本较低,可重新搭建新的后台系统。

但是由于前、后台系统天然的特性,重建也只是推倒了一个“烟囱”,只是新建一个差不多的“烟囱”,建的越多,后期的运维会越艰难(天港城、DRP、AFS、FMS等)。

二、前台+后台系统框架的僵局

"前台系统"是用户直接使用或交互的系统,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 ”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

所以前台系统为 用户而生 ,需要快速的创新迭代、越快越好。

“后台系统"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实现企业资源的数字化管理,解决企业管理的效率问题,而不是完全为了服务于前台系统。

后台系统往往是稳定至上,越稳定越好。

前台系统是需要快而美,快速迭代。

这样前台、后台系统的的配速不区配。

而企业会不断发展,顾客(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后台修改的“成本”、“危险”也只会越来越高。

后台系统对于变化,天然会选择保持稳定性与可靠性,响应速度会越来越慢,甚至无法响应,或者将很多的业务逻辑不断的加到前台系统,造成前台系统不断膨胀,渐渐拖垮前台系统,同时用户的满意度下降,企业的竞争力自然也随之下降。

这样前台需要的快而美、后台系统的稳定可靠天生就陷入僵局 。

我们公司是不是也慢慢体现这种特点

顾客需求多、变动频繁,而信息平台的响应速度也是越来越慢 或直接说NO

哪有没有解决之道?或有没有路径来处理?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国内毫无疑问是阿里、腾讯、华为等。

其中阿里从最初的淘宝、天猫、支付宝、蚂蚁金服、阿里云等,业务不断扩展,阿里的技术团队在业务的不断摧化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将自己的技术和业务能力沉淀出一套综合平台(大中台、小前台的系统框架),具备了对前台业务变化及创新的快速享应能力。

阿里的信息平台中,引入了中台的业务架构。

中台业务架构是将一些基础公用的业务服务抽像出来,形成 共享平台 ,提供给所有的前台业务使用。

一、中台定义

中台为前台而生,目的就是更好的服务前台规模化建设,更好的响应服务引领用户。

前台系统中的通用业务能力"沉降"到中台,为前台减肥,恢复前台的响应力。

后台系统中需要频繁变化或是需要被前台直接使用的业务能力“提取”到中台层,赋予这些业务能力更强的灵活度和更低的变更成本。

中台是在“前台”与“后台”之间添加一组变速轮,将前台、后台的速率进行区配,在”前台“与”后台“之间搭建桥梁,易于前台使用,将后台资源顺滑流向用户,响应用户。

中台作为桥梁,链接了用户与企业核心资源,可以将业务沉淀在中间层,覆予这些能力更强的灵活度和更低的变更成本,为前台提供强大的能力炮火。

二、中台的核心价值

1、以用户为核心的持续化创新能力,是中台建设的核心目标,业务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互联网时代企业综合能力的核心体现。

2、中台建设根本上是为了解决企业响应慢困境, 弥补顾客需求快速变化的前台和稳定可靠驱动变化周期相对较慢的后台之间的矛盾,沉淀业务能力,打通并顺滑链接前台需求与后台资源,帮助企业不断提升用户响应速度。

在未来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建设自己的中台层。

公司现建立了比较强大的信息化平台,如SAP、OMS、CRM、WMS、SRM、POS、OA等。

也建立了较强大的系统流程运维、研发团队,有较强的软件项目开发、运维经验。

随着新技术发展(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顾客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工材料成本上升、个性化需求等各种因素,公司战略也会变动,相应的信息化系统为了支撑业务的变化也会调整。

如最近公司"新品牌"的创建,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对于这种变化,信息化平台如何变化,我的思考如下(仅是我个人思考,有可能全是错的)

新品牌

一、顾客定位,相对于现有品牌顾客会 年轻、更爱美、有个性、有相应的经济能力,是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群体。

二、产品定位,相对于现有品牌价位会偏低,多样化、年青化、舒适。

三、销售渠道,线上线下融合,购物更方便、快捷、售前、售后体验好。

四、供应链渠道快捷,可直接采购、或外协加工,供应链需敏捷反应。

信息系统规划及方向

顾客年青化、线上线下融合、敏捷供应链,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特性,信息系统的搭建也需要基于"共享服务中心”的IT架构来实施、搭建。

“共享服务中心”的IT架构。

一、可以避免重复功能的建设、维护带来的成本浪费。

二、可以最大程度避免需要打通不同系统间实现业务交互带来的集成协作成本(如SAP、OMS、WMS、POS、CRM等)。

三、业务可持续沉淀、形成可重用的服务中心,为业务的快速发展、创新带来价值。

四、可以让企业具备跟互联网企业一样的业务快速创新、试错的能力。

五、信息中心,往核心业务和数据运营团队进化,更快、更好的支持业务发展,培养即精通业务,又熟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019年或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应搭建相应“共享服务服心”

一、统一库存服务中心

   统一库存共享和分配的过程,提高库存的管理能力,实现全渠道库存的可视、可控。

二、统一会员服务中心

        统一各个业务线分散的用户体系,统一用户数据、存储及服务接口。

三、统一商品服务中心

       商品是所用用户、系统的入口,对数据的质量要求很高,高质量的数据是所有业务的基础

四、统一的交易服务中心

       交易业务领域的服务中心,包括交易流程、订单管理、结算、营销、评价等。

五、统一的物流服务中心等一系列的中心

服务中心构建好后,相应的“全渠道销售平台”信息平台,自然也水到渠成。

共享服务中心的IT架构,在前台、后台系统之间搭建中台,会更快、更好的响应顾客需求、提升组织效率。

同时共享服务中心的搭建,对于研发组织、研发流程有新的优化与要求。

应避免或淘汰目前的“项目制”的实施SOA的误区。

以上就是关于陆兆禧:从端盘子干起的CEO全部的内容,包括:陆兆禧:从端盘子干起的CEO、阿里员工内网发的《致阿里》内容是什么、IT信息系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支撑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462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