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员工素质教育注意员工培训 文明服务、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等面着手采取化培训式教公司员工牢固树立起终身习思想理念使员工更习获取自身能力素质提高适应企业社才越越高要求树立全全意业主服务意识通习、培训考核提高服务水平
1、加深行业认识
2、树立服务意识
3、提高文化素质培训刻苦习断提高文化素质
4、考核标准制定
二、建立业主导向企业文化
绩效目标根据绩效要求员工进行要求绩效文化建设引导
1、高效运转提高服务效率
2、充考虑服务象实际情况
设置IT考核指标秉承“以用户为中心提高IT服务质量降低
IT服务成本”为目的与业务部门共同设定IT服务考核指标用于IT服务水平的评估与持续改进优化IT服务流程根据设定的IT目标和IT服务考核指标对现有IT服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并找出主要的服务流程进行优化。
应用IT管理工具,通过相应IT的管理工具,实现IT服务管理的数字化,用以达到沟通顺畅、信息共享协同服务。
信息时代,产品或服务开发及生产的速度以及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这些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在支持企业的业务活动、生产活动,增强营销和生产的灵活性以及提高组织的竞争力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在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质量。可以说企业的现代化主要是由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来体现的。
1、IT的战略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设计和制造自动化
(2)生产过程自动化
(3)产品和设备智能化
(4)管理现代化
2、IT能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是IT最基本的作用,也是理解IT价值最基本的出发点。
而Barua等通过分析相关数据证明了IT的采用确实会对企业业务流程级的许多变量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MRPⅡ系统的应用能够提高企业的库存周转率和产品质量等。因此IT确实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实际上IT的效率远远不止于上述内容。信息技术的采用会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这可以表现为决策质量的提高、控制的加强和更加有效、计划的更加合理等诸多方面。过去的大量研究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些。当然,这些效益中,有些可以计算得出,有些就很难以用数字衡量。因此IT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靠近IT应用的企业的业务流程上,体现在工作效率的提高上。
按照波特的竞争理论,企业最终绩效如何还要受竞争对手、市场状况等诸多外部因素影响和制约,因此IT能否给企业绩效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仍是不能确定的。因此,考察IT的价值最好是从业务流程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不能将IT投资直接与企业的高层变量,如市场占有率、利润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2、科技的发展会让高科技运用变得更容易、更简单,可管理性更高,同时适应性会更强。这样的高科技对企业的贡献,对企业的投资回报,对企业的经营效率会带来比过去更直接的影响,而且是更关键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有CIO这个职位产生的原因。
同时高科技也会对企业经营模式带来重大影响,转向水平化、异构化、网络化的经营模式。今天我们都遭受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我们加入WTO,冲击更明显,更多的企业在讨论转轨跟兼容的问题。面对全球市场冲击的时候,企业不可避免地在专、深之间要做的好。
专就是占全球市场还是更虚的市场,深就是最需要什么。在目前的经营环境里,很多企业采取的是一种专业全部自己做的企业经营模式,我们认为面对全球化一体化经济的竞争,以及各种资源调配的问题,更多企业要采取水平的、开放式的、异构化的经营模式,也就是企业要专注可以做好的地方,同时在其它地方跟其它的合作伙伴有效地合作,这种合作必须透过高科技实现。在这方面发展进展最快的就是供应链管理系统,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可以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基地的一个原因。
第二是移动IT科技。毫无疑问,移动化已经成为今天生活的一种方式。以惠普公司为例,惠普希望加大移动的管理性以及安全的使用经验,创造很多新的商业机会,比如惠普公司跟诺基亚、无线广播合作,利用手机产生一种新的虚拟的、互动的广播系统,这样对任何消费者以及广告,以及各个公司形成互动关系。同时毫无疑问的对科技的普及,系统安全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而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惠普公司在系统安全这些方面主要存在建立一个可信赖的平台,同时怎样能够智能化的安全管理系统,能够主动阻击任何安全威胁,甚至可以预测安全性。
第三,创造共通的个人视觉系统,可以让每一个人使用高科技的时候简单,同时具有非常高的安全系统。包含数据、声音、影像。从这些动力点的产生到分送到使用,怎么创造完整、动力的平台,让消费者、企业更有效地运用。
今天这个系统还不存在,但是有很多空间可以努力,不管是IPv6还是IPTV。惠普公司很清楚这些领域的投入专注在我们认为可以做的最好的部分,就是建设管理信息的解决方案,展开紧密的合作,这个系统是水平式的、开放式的运营模式。
今天CIO的角色跟过去有很大的不一样。过去IT信息化中心更多的是成本中心,是花钱的单位,是看运营效率的单位。但是今天由于企业对高科技的需求,已经逐渐转型为服务经济的单位,同时也必须成为创造利润的单位。
经过这样的变化,这是非常大的挑战。企业对任何CIO,不仅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回报,每一年花在高科技方面的钱应该很多,而且逐年在增加,怎么创造更好的投资回报,怎么评价一个企业在高科技投入所产生的结果。同时也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今天如果IT高科技成为企业的核心,成为企业非常重要的竞争力,高科技产生任何的风险,对企业都是有致命的影响。
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只要各家公司的IT系统出现问题,消费者马上就看到了。CIO必须保证整个IT的运行,风险是最低的,同时能够配合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变化决策,有可能IT能够支持企业变化。如果IT系统滞后,时间就要拖后,对企业的发展就会有大大的影响。
毫无疑问,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竞争的剧烈,任何CEO对CIO都要求不断地提升高科技性能、IT性能。
这几个部分事实上有很多矛盾互相冲突的,比如要提高性能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回报。同样的要提高性能,就要做很多改变,会大大影响企业的风险,能够最大程度的承担企业风险,这些都是今天CIO所面临的挑战。很多CIO在面临这个情况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能够有效地平衡、管理、处理这四个要求,怎么有效地跨越这个风波。
CIO的挑战里,不断有新科技的产品,很难管理,同时总是觉得钱不够用,资源不够用,总是觉得今天有太多的变化,变化的速度太快,高科技的趋势花太长的时间,这些都是CIO碰到的困难。碰到这些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怎样能够透过改变找平衡,怎样改变?令你晚上睡不好觉的是什么问题?那就是改变,最怕改变带来风险的增加,最怕改变产生的不确定性,最怕改变带来很多不可知的因素。
但是没有改变,又没有办法面对CIO今天、未来所必须担任的职责。很多CIO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通常都用更多新的应用,加入更多新的科技解决问题,但事实上我认为CIO在面临这些挑战的时候,从过去引入革命性、杀手级的科技,转变为与时俱进的观念。每一次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引入的杀手级的解决方案,都带来企业IT系统更复杂、更难管理。同时希望从过去开放的环境引入很多不同的系统,能够建立企业标准化模块,为企业的IT结构建立标准化的模型,引入各种不同开放式的系统,让企业保持高的适应性。
今天企业面临的高科技,需要不同的人才,更多的应用需要更多的管理,这种方式应该改变成利用科技提升IT的使用管理性,达成目标。同时过去很多为了不同阶段需要而建立的烟筒式的体系架构,能够逐渐改变成高水平、开放的系统,用标准化模型支持企业需要的系统。同时希望把创新从过去依赖转变为标准化的IT系统,这些都是我们调查了很多CIO,他们总结面临决策的要求,面对挑战的时候认为的应该怎样做,是具体的实践经验。
其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IT科技,IT的基础设施必须和企业的变化同步变化,能够协调地发展。围绕这个核心,把研发所有的资源投入在如何能够建设一种适应性的IT企业,适应能够不断变化的业务,同步、协调发展,这样解决未来CIO所面临的挑战。
我们总结了四个经验,第一,必须就企业的IT作适应能力的评定。评价一家企业的IT设施,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我们首先提出来从适应能力这个角度提供一家公司的IT适应能力评定,是高标准化的。
以服务为中心,怎样能够提升企业IT系统,这就是第二个经验。一家企业的适应能力实际上是不断发展的过程,现在一步到位,必须从稳定的到高效的才能适应。这个评定就是要告诉企业IT解决方案,目标是要保证IT基础设施能够稳定的运行,能够为企业本身的平稳,企业的安全性做出贡献,这是简单的标准。
进入更大的发挥IT基础设施的投入高效,服务的质量,从管理到灵活性,进入适应性的阶段,能够及时地让IT跟企业战略同步变化,能够跟企业的变化产生同步的调整,这是最高的阶段。通过评定过程,通过这个方法论,能够在每个阶段告诉企业应该如何建设和管理IT的基础设施,最终能够达到具有适应能力的情况。
第三,评估的适应能力,跟欧洲商学院合作,评估一家企业的IT性能,用什么指标评价呢?从时间、范围跟易度三方面评价企业的IT性能。要实现企业应用既流程变化的速度,多长时间能完成变化。范围,一家公司的IT设施能够应用流程变化的范围。在实现企业应用及流程变化的过程里使用的资源,从人员到高科技,各个方面的投入容易程度有多高。时间、范围、易度评测一家企业的IT系统能力的指标,从这里找出问题,同时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
第四,我们认为一家企业在发展过程里不是因为不同的变化而不断加入新的科技跟新的运用,必须有一个标准化的模型,这个模型能够支撑变化,我们把这种模型叫做达尔文模型。为什么起名叫达尔文呢?达尔文是强调进化论的学者。IT设施不是谈最高科技,而是谈适应能力最好的。适应能力必须建立在标准化的模型上,分成总共五个大的模块,六个流程到应用,到基础设施管理,怎么把所有跟IT资源通过模型分配、管理,同时整合在一起。
分配、管理整个过程强调四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标准化、模块化、简易化和集成化。首先一定要标准化,在标准化层面把电子模块化在每一个范围里都涉及到,就可以产生简易化,把20个模块简化成4个模块,最后集成在一起。从IT系统的评定到IT性能的发展道路,到IT系统能力的评测标准到适应性的IT架构达尔文模型,这是总结惠普公司总结的经验。
要实现这种战略需要有一个过程,从最早的稳定性开始,进入有效性、适应性。在第二个阶段节省30亿美元的投入,同时创造了更高的增长,以及在IT投入所占的比例降低到35。下一阶段网络应用,标准化、模块化、简易化、集成化,一步步地继续简易化,从四千亿继续往一千五百亿的程度降低,让IT投入成为企业成本的3%,从35%降到3%。
第四部分,在模块里提出开放性系统,每个模块有三四种选择,客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合作伙伴,或者最合适的科技需求。
最后我们提出整体的管理系统,让企业对IT基础设施,跟企业的战略变化过程中同步的非常重要的管理系统,以管理软件为基础的平台。
所以,一个企业不仅要具备动态领导力,还必须有适应性的IT系统设施。
3、①成本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更廉价地提供产品或服务;能够带来这种优势的信息技术有: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原型法、大容量并行技术,语音处理;
②增值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创造出更吸引人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带来这种优势的信息技术有:战略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
③聚焦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更恰当地满足特定顾客群体地需求;能够带来这种优势的信息技术有:多媒体技术2 g! J0 \( W% E8 S
④速度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及时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能够带来这种优势的信息技术有:电子商务、群件、视频会议、移动通信、E-MAIL等
⑤机动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快地适应变化的需求。能够带来这种优势的信息技术有:开放式系统、面向对象系统、C/S、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4、经济增速的放缓,迫使企业领导者想方设法寻求更多“节流”的途径来减少成本支出。而在这一环境下,CIO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重新布局自己的IT部门,以协助企业建立短期与长期的竞争力。
然而推动绩效改善,提高IT为企业所创造的附加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CIO,他或许需要从以下7个方面去寻求突破,寻找改善绩效的机会:
1 了解企业需要IT提供什么
IT部门在帮助公司达成目标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IT项目投资又会对公司的整体成本、营收及利润产生哪些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研究技术的CIO已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他们应走出办公室,观察公司的商业运营方式,并积极与其他C层管理人员沟通,探讨IT如何才能协助公司实现商业目标。
2 一手IT,一手商业
技术只是为企业服务的工具。一名CIO的真正战略价值,在于如何去意识并利用技术来推动企业发展,加强绩效改善。有许多IT部门在技术决策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如何使用这些技术,提高公司价值。因此,CIO与IT部门在考虑技术绩效的同时,也应重点考虑商业绩效。
3 重整项目与服务组合
重整你的项目与服务组合。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能够真正提供可测量的短期回报的项目上。暂时停止一些长期战略性项目(哪怕今后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来重新启动),以减轻公司的资金负担。
这样做还有个好处,就是能让其他商业管理人员认识到哪些项目是对当前企业运营有用的关键元素。
4 严格进行厂商管理
随着IT部门所外包的职能越来越多,管理厂商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实际上,与厂商建立成功关系所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不会比内部自行管理来得少,有时甚至会更多。像对待内部项目和服务那样认真地去对待与厂商所签订的每份合约。一旦发现厂商的服务无法提供可测量的商业价值,那就应立即终止这些服务。
5 提升员工能力
许多IT部门都缺乏员工培养与成长计划。但是随着IT职能与公司商业运作的进一步整合,IT人员必须同时具备技术技能、商业技能与人际关系处理技巧。仔细评估IT人员的绩效,对那些没有符合商业要求的员工制定一套绩效改善计划。
6 扮演变革推进者的角色
在大部分公司里,没有人比CIO更适合推动变革了。他们在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流程设计上的专业知识可以让他们对公司运营获取独一无二的视角。并且有能力与其他任何C层管理人员密切合作。
7 加强其它部门对IT的了解
IT对企业所做出的贡献或许不是那么直接或明显。因此,CIO和IT经理应当学会“推销术”,加深其它部门对IT的了解,知道IT能做些什么以及应当做些什么。否则,其他C层管理人员很可能会对IT的工作产生误解。
遗憾的是,大部分的IT部门都觉得自己非常忙碌,而不愿意承担更多责任。这显然不是一种展现IT价值,增进与其它部门伙伴关系的积极方法。
希望上述回答您能满意!
迅速增长的IT投资,似乎没有得到明显的投资回报。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查斯曼(Strassman)调查了292个企业,结果发现这些企业的IT投资和投资回报率(ROI)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对信息技术的大规模投资没能提升生产力水平——这个质疑后来逐渐演变为著名的“生产力悖论”。“生产力悖论”指出: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中,美国GDP在增长,实际工资在增长,新技术层出不穷,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提升,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率却一直呈现节节下降趋势,直到1990年代最后几年才有较强劲回升。数量模型与统计数据的研究结果与人们的常识和感受不甚相合。
2001年10月17日,麦肯锡公布了研究报告《IT与生产力》,结论与“生产力悖论”的吻合:“在1995年到2000年期间,美国经济确实得到了提高,但促成这一转变的能量主要来自少数几个商业领域,与人们普遍预料的相反,对IT行业的高额投资并不是创造美国生产力增长‘神话’的主要力量。在绝大部分经济领域中,对IT方面的大幅投资没有起到任何帮助生产力增长的作用。”麦肯锡报告推论的逻辑是,“占经济总量69%的53个行业部门为生产力增长的贡献率仅为03%。尽管IT投资浪潮中62%的资金增长是投入在这53个部门,但它们中的大多数遭受了生产力下降的厄运。”
2003年5月《哈佛商业评论》上刊载的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G Carr)题为《IT Doesn’t Matter》再次引发起巨大反响,几乎所有的重要媒体、IT业界巨头尤其是CIO、商业界重量级人物和专家学者们纷纷发表对此问题的看法。卡尔指出:实际决定公司资源是否真正具有战略价值的是稀缺性,而非普遍性。在今天,当IT已不再是专有技术,而是基础性技术,正在日益成为同铁路、电力一样的无差异性大众商品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对IT的常规投入获得优势的机会越来越小,“从战略重要性这个角度来看,IT会淡出舞台,不再那么紧要”。
在我国,目前企业上ERP项目通常的做法是,调研、撰写可行性报告、审批、招标、答辩、选定ERP软件提供商、安装系统、整理编码、输入工程数据、按每子系统实施、上线、验收。时间成本上由调研到系统初步验收要几年;经济成本包括项目的投入巨大,再加上日常的维护费用,升级费用;另外还包括人员增加等。效果上往往虽然订单处理、财务账目电子化了、库存管理电子化了,但生产计划调度的工作量似乎未见减少,量化的效益又难以说清,这就是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实施ERP项目的写照。
大量的实践和研究都证明,IT的存在价值将是能否将其转化为服务经济模式,IT的投资应通过与战略的融合,致力于价值实现、风险控制和流程管理。开展信息化绩效的研究、提高信息化的绩效已是迫在眉睫。
2 研究途径
信息化绩效的实践和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如何确定绩效目标?如何以绩效驱动实施?实施后如何评估绩效?
21 如何确定信息化绩效目标
第一,是从管理的角度来定义目标。整个企业从一个层面的目标来看是成功的,从另外一个层面的目标来看很可能是不成功的。所以这个认识上的问题就给ERP的绩效目标设置了障碍。所以,需要从“信息化整体成功”制定目标。
第二,将信息化绩效目标和战略目标结合。对照此目标看IT系统是不是和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了,如果IT系统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战略问题,自然是达到了目的。对于企业来讲,首先要理解IT的能力,IT资源,流程现状,要对IT的能力和公司的业务战略做分析,知道怎么样做才能够提高IT的价值。企业现有的能力和目标的能力,体现了IT的流程和IT资源的价值,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评估并按照IT价值的角度来制定的信息化绩效目标。
第三,在信息化项目前期进行配套管理问题的解决。现实是应该在前期解决的管理问题,被回避,都放到了后期。而在后期,这些矛盾到了无法解决时,供应商也感到无能为力,项目轻则延期,重则严重挫伤企业积极性。实际上,很多企业运营流程不顺的时候硬把软件放上去,美其名“先固化后优化”,结果下面怨声载道,岂不知不少固化变成了“冗余流程的半自动化”。由于实施需要一定的周期,不可能把原来的所有基础推倒重来,很多人也不愿意都按照新的流程进行更改,结果是ROI变成了“ROI泡沫”。另一方面,很多供应商获得了相当多的利润,承诺的很多却做到的很少。
22 提高信息化绩效的实施研究
第一,在企业上系统之前,要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企业价值链如何(战略)、组织就绪状态如何(流程),企业领导力和执行力如何,应从这三个方面去进行分析。评估企业的IT战略和实施有没有支持业务的发展, IT战略和业务的结合情况如何。从不同层面的量化和对比来看,系统并不是对每个部门都产生效率,对单个部门很难评估投资收益率。要对整体效率评估。根据信息系统和企业战略目标相融合的战略性信息规划确定的信息化绩效目标是企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第二,按照量化的标准作为实施依据,通过这个标准去衡量项目实施方案,2005年, Gartner总结出CIO最关心的十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价值管理”,就是怎么利用IT来创造价值。对企业而言,信息化建设是要提供价值的。应该先定义好所提供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一个标准。但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实际上基本没有一套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可以衡量。
第三,管理变革和系统实施相结合。做不好管理变革方面的工作,实施ERP等信息化项目往往导致"零效益"或"零成功率"。企业实施信息化,业务部门的人员要了解自身的工作模式,哪些是关键的战略项目?对于一个行业来讲,首先仔细审核业务优先级和自身的能力,才能够确立项目的重点,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其针对绩效目标的业务优先级不同。其次用户企业要了解,信息系统的流程是什么,根据自身确定的目标,寻找和标准信息系统流程的差距。信息化建设获得业务部门充分的支持和理解,甚至由业务部门主导实施,才能够从确实获得业务部门的绩效。
案例 瑞士的ALVEO公司,对照量化目标判断实施方案
瑞士的ALVEO公司成立于1971年,共有员工400人,98年营业额为13亿瑞士法郎,专门从事聚烯烃泡沫的开发、生产、销售和生产开拓。该公司从99年开始实施ERP项目,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成功因素之一是由清晰的目标驱动进行了ERP实施,其制定的目标包括:保证客户咨询的时间在2 h以内,保证回答客户的可靠性,财务平均减少支付期5天,优化日常财务管理工作,PP减少计划处理时间50%,库存周转由12次到24次,提高收益0 5%,职工人数不变,总产量增加25%。其通过诸如客户矩阵定义目标,通过ERP系统、配套的管理措施、严谨科学的项目管理等实现了目标
。
23 信息化绩效评价技术
绩效评价中的成本评价不仅包括采购的成本、部署的成本,也包括上线开始运行以后运行的成本、维护的成本、变动的成本。从收益的角度讲,一个是IT收益,直接产生的是IT部门的效益,就是这个系统的可用性提高了;另一个是业务收益,面向员工、从面向客户、面向供应商、面向合作伙伴的业务流程的效率提高情况,它能够产生的工作效益,这些都是从衡量IT价值方面要充分考虑的。因而收益评价更为复杂:
首先从财务的角度和非财务的角度看。财务的指标在很多情况下只看到一个结果,没有办法表述其根源,也没有办法表示当前的情况,而且决定财务指标的很多因素不是单一的,比如说市场的情况好,财务指标最终收益就会大大增长,很可能它并不是因为IT直接带来的。即到单纯的财务指标没有办法把信息化投资的效益很完整地描述出来。非财务的指标有很多方法。美国学者帕尔,提出信息化的非财务指标可以用强化回报率,有些东西没法用财务指标计算出来,但是你可以用一些参数,可以用一些指标,可以用一些和财务指标相关的参数转换成财务指标。利用价值的关联,信息化对其它部门部门的贡献来计算。如加快库存周转率缩短了,这些是通过信息化给企业加速所带来的价值。
其次用定量的测度和定性的测度,尤其是量化的测度,可以变成财务指标,可以变成其它指数。定性测度,如信息化很多效益反映在改进了决策质量,提高了竞争力,增加了团队合作的精神等等。中国信息化评测中心的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这个指标很多是定性的,比如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投资和信息化战略的适宜度,IT和企业战略适宜度、投资和规模是不是适宜。平衡计分卡的方法从客户的纬度、流程的纬度、财务的纬度、创新的纬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以从企业的战略着手,先设置企业的战略,然后提出实现企业战略各个方面的指标,然后把这些指标分解成为四个方面,参照纬度设置一些指标,这些指标可以从企业内部的运作情况衡量出来,通过信息化在企业内部产生运作的合理性,内部效益的提升,从这方面衡量企业信息化的效益。
下面的技术主要是定量的测度技术
第一、评价工具或模型
IBM Rational1估计项目成本的技术之一——COCOMO II模型:
工作量 = (人员) (环境) (质量) (规模过程)
表示过程有效性
这个等式抓住了以下关键因素:
工作量:完成项目需要的人月 ,过程:基于产生最终产品的过程的有效性的公式
环境:考虑工具和技术的因素 ,质量:考虑需要的产品质量的因素
规模:组成最终产品的人工产生的代码行数 ,人员:考虑团队能力的因素
由Barry Boehm和Dan Port对软件问题的“价值方面”定义了“基于价值的软件工程 (VBSE)”。VBSE涉及软件和信息系统产品,过程技术,以及它们与人类价值的互动。它使用风险分析来平衡软件规范和灵活性。目前,在美国最被认可的培训当属核子研究公司的执行官堪培尔所讲授的课程。堪培尔认为,关键是要学习如何获取正确的数据,即如何问合适的人合适的问题。堪培尔认为,一套成型的投资分析方法能够保证分析的连续性,尽管通过这样的分析方法所得出来的结论可能不够准确。
ROI是一个相对直接的投资度量,它表达了收回原始投资需要的时间(偿还期)。它也可以被表示为一个百分数——ROI%。根据这一公式计算,最佳投资是偿还期最短的投资。但它没有考虑到风险。ROI不是评定信息化项目成败的全部。ROI只能是设定项目优先级的一个工具。然而,任何投资都要回归到ROI上来。
净现值 (NPV)是一种用于资本预算的方法,在预算中要从现金流入的现值中减去现金流出的现值。它通过比较一美元在今天的价值与其在未来的价值——考虑到通货膨胀和收益——来度量项目的盈利性。NPV分析对一项投资或一个项目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流入的可靠性敏感。
C = 现金流动,流入或流出项目;r 是每个时期(t)的折扣(利)率。
内部收益率 (IRR) IRR经常用于资本预算,它是使得所有现金流动的净现值为零的利率。在对内部收益率的计算中,净现值被设为零,要计算的是使净现值为零的内部收益率。然后项目的这一内部收益率(IRR)被与风险相近的项目的最小要求收益率进行比较。
第二组技术通常应用在针对某个市场开发软件产品情况下
敏感性分析是一种可以决定价值模型输入中哪些不确定性将对输出——软件产品价值——产生最大影响。敏感性分析研究价值模型是如何依赖于它的输入,结构,和它内在的假设的,它可以指出模型的输出如何可以被定量或定性地分配给输入中不同的变化源。敏感性分析还可以通过提供对模型如何对输入中的变化(比如校准数据,模型结构,或其它独立于模型的变量因素)做出反应的理解被用于增加对模型和预测的信心。
蒙特卡洛模拟涉及了使用随机数和概率来找到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PMI(项目管理协会)是这样定义蒙特卡洛模拟的:一种多次执行项目模拟来计算可能结果分布的技术。如果有足够的数据,且模型是实际的,那么模拟的最终结果就是带有一些变数度量(NPV的一个标准方差)——它们表达了项目的风险——的项目价值估计(通常由NPV表达)。
第三组技术不动产选项, “不动产选项”是由Stewart Myers 在1977年杜撰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将选择定价理论应用到非金融评估或“不动产”投资中。尽可能晚地做出决定意味着保留服务接口细节开放,直到获得对它们的清楚描述,而不是假装知道一切。这迫使开发团队频繁地与公司其他部门进行同步,这导致了更好的服务模型。
对IT绩效的研究是对信息系统研究里很重要的领域,IT的绩效研究虽然没有通用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是需要根据企业特定的情况,关键在于其IT投资和企业的业务整合的程度,整合的越紧密,IT绩效越容易获得,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逐步认识、逐步熟悉,慢慢会找到衡量效益的方法,一定要找到适合于企业自己的方法,这需要从现有的研究里逐步挖掘找到方法。IT绩效不是单纯一个参数表达的,即要考虑量化效益又要考虑非量化效益,科学的评价技术必然是两者有机结合的。
3 趋势
无论是目标、实施还是评估阶段对信息化项目都无一成不变的技术,信息化绩效的获得往往是表现出不同技术的融合,实施中管理和技术的融合,项目组织的融合。
第一,不同技术的融合
在美国,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到1990年代中期,评估信息化项目大都使用"拥有总成本"(TCO)方法。随着互联网技术普及,但它的局限性明显:看成本多、看效益少;看某产品升级换代多,看持续发展和灵活开放少。1990年代后期,以经济效益和风险分析为主的投资回报(ROI)传统评估方法回归,成为主流。信息化项目一旦投入使用,就会面临开放性与标准化结合的问题,特别是较大或较长期的信息化项目是如此。针对这些需要,许多美国企业把"灵活性"分析跟传统的投资回报分析相结合,到现在,灵活性分析已经成为信息化项目评估方法的重要环节。灵活性评估方法来自为金融期权价值计算公式,简称为"布莱克·寿尔斯方程式"(Black-Scholes Equation)。灵活性分析的基本意义是区分战术决策(未规划项目期权价值)和战略决策(效益杠杆作用至少有两个以上的期权价值可能,在技术和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能保持主动权)。个性化和标准化的结合。企业有不同的工业和行业,在同一个工业里,各企业也有自己的个性化要求。例如,同是钢铁企业,长流程和短流程对信息化的技术、实施、运行和经营管理的要求就不同。然而,企业之间的交往、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交往、企业与社会的交往,都需要开放和标准化。因此,项目评估必需在个性化和标准化两个方面都做出分析,其中包括灵活性分析。
第二、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是获得更高绩效的法宝。信息化绩效的获得不是单纯信息技术的应用的结果,特别要通过先结合进行管理变革获得相应的信息化的条件后,再进行IT项目,但要注意利益相关者把"个性化"作为拒绝评估通用准则和拒绝深入变革的借口。在分析信息化的投资回报的时候,关键是要看信息化本来的动因。
A公司上了一个以提高公司生产计划效率为目的的信息化项目。结果,该项目使得公司的计划效率提高了20%,与此同时,该项目大大改善了公司的流程,提高了绩效。但A公司不能确认,这其中有多少改变来自于信息化的贡献或信息化项目取得的绩效。因此,在进行信息化投资决策分析的时候,A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业务因素上,而非技术因素。
第三、组织融合提高绩效:
在目前成型的投资分析方法所得出来的结论还不够理想的情况下,很多公司采用了某种形式的监管来减少信息化投资风险。其做法是,由一个或多个执行官与业务负责人共同组成团队来为信息化策略做决定。作为整个监管的一部分,还有一些公司也调整了内部报告制度——CIO向CFO汇报。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公司则认为CIO不应该向CFO汇报,而是两个职能部门在整个信息化投入项目中共同合作。但是CFO均认为那就是,信息部门和财务部门密切合作才是达到信息化商业目的的关键所在。CFO和CIO的密切联系能否促成“IT绩效”的清晰,还有待实践验证。但是,尽管难以找到固定的公式,各种综合方法的应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目前尚没有固定的程式可以评估的情况下,制度上的监管显然是最可取的。
案例 国内某药业公司以量化目标签定ERP合同
2003年5月20日,A药业集团在A药业选型时,提出需要实际的可量化的指标,在其最终签订的ERP实施合同中,列出的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系统上线1年之后,需要达到13项具体目标,包括产品准时交货率达到98%、库存资金占用率降低5%~15%、利润率提高2%~5%、投资回收期1年等等。这可能是第一个把量化收益指标明确写入信息系统合同的内资企业。实际上,目前几乎没有哪家ERP厂商能承诺,企业在实施了ERP之后,将在库存资金占用率、资金周转率等方面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可量化的指标。ERP作为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加速发展,但企业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也与企业经营管理本身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ERP与企业的管理相互作用,ERP厂商很难有把握明确表示能帮助企业提高多少盈收。
2004年4月1日,涉及企业的生产、产品和工艺、采购、设备、质量、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29个模块的系统正式运行,实现了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管理。项目上线两个月之后,即使是A药业的董事长也认为,到年底全部实现预定目标不成问题。但是,达成这些指标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是市场因素,有多少是实施ERP所带来的,想完全清楚地界定非常困难。这是第一个将ERP实施效益指标写入合同的ERP项目。目前,A药业ERP合同中所明确的13项量化指标全部呈上升态势,与去年同期相比,2004年1月~6月,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增长2059%,工业增加值增长5731%、利税增长5559%、利润增长5958%。
1有利于规范信息化管理
评价对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同样也离不开评价。在信息化的初期,由于没有对信息化建设各要素进行客观评价,人们往往只关注短期效益,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盲目投资硬件,而忽视软件和技术管理,导致信息技术与管理脱节。随着人们的认识日渐深入,人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应当与管理融为一体,信息化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对信息化能力的评价讲信息技术和管理融合在一起,使信息化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2优化配置信息资源
信息化能力评价不仅要评价信息化发展水平,还要对信息化建设的质量、信息化发展潜力进行全面评价。只有全方位地评价信息化能力,才能帮助国家、行业、企业利用正确的理论和工具对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理性分析,并优化配置信息、信息设备、信息技术及信息人员,这样不仅减少了信息污染、信息垃圾,节约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还能以最小的成本解决信息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衡、信息资源盲目生产和重复配置、信息资源的冗余和短缺并存、信息侵权、信息犯罪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等问题,从而实现合理规划和布局各种信息资源的目标。
3促进信息经济的发展
信息化是信息经济的突出表现,全面评价信息化能力并量化信息化绩效,能够客观地评价出信息化建设对整个社会各层面的贡献,尤其能分离出信息化建设的“外部效益”。通过对比信息化建设前后的目标和所取得的成效,持续改进并消除“数字鸿沟”等现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社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此外,多角度动态评价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时期的信息化能力,可从横向和纵向比较信息化建设进展。客观上,信息化能力评价在信息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引导和导向作用,促进了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
4为制定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对信息化指标的统计分析,定量地衡量国际及各地区的信息化发展程度和效率,政策制定部门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信息化水平,准确地掌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阶段。通过各部门、地区的对比,发现薄弱环节,总结经验,将其作为调研和决策的参考,结合新的现实,根据所面临的新环境和新的战略目标及时作出调整,从而提供了政府推进信息化建设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宏观决策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能够有效地知道和促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为研究制定信息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供量化、科学的依据,指导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实践,使信息化建设建立在效益、统筹的基础上。
5正确引导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信息化能力评价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假设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彻底检查其信息化的现状并确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正确评价信息化能力,可以很好地诠释“IT生产效率悖论”和“IT增值论”,能有效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促进各种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有利于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为其他行业提供有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完善相应的信息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而提高全社会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最终实现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而这些恰恰是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因此,准确客观评价信息化能力是信息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能很好地引导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提升企业IT服务效率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提升企业IT服务效率、IT战略作用是什么、信息化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