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漫谈云计算IT基础设施05-超融合技术

理论研究漫谈云计算IT基础设施05-超融合技术,第1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IBM生产了M1卡宾q和勃朗宁自动步q。

盟军广泛使用IBM的设备做军事计算、后勤和其他军需之用。

在曼哈顿计划发展原子d头时在洛斯阿拉莫斯人们广泛使用IBM穿孔卡片机做计算;这已被Richard Feynman在他的畅销书《别闹了,费曼先生!》特别讨论过。

IBM在战争期间还为海军建了Harvard Mark I,这是在美国的第一个大规模的自动数码电脑。

1944年IBM公司与哈佛大学开始合作,先后制成了电子管计算机MARK-1和MARK-2,随后制成了电子管继电器混合大型计算机SSEC。

在50年代,IBM成为美国空军的自动防御系统的电脑发展的主要承包商,着手再现高射炮系统,IBM才接触到在麻省理工进行的关键性研究; 第一项有效的代数计算机语言、模拟-数码及数码-模拟转化技术、数字数据传输电话线、duplexing、多处理器、网络化)。

IBM建了每台售价过万的56台智能电脑,高峰期工程投入7000多员工(占总员工的20%)项目。

IBM忽略争取更主导的新兴产业使兰德公司接过设计新电脑,因为按一个项目参与者(Robert Craig)说:“我们不能想象,在这方面的工作将在日后消失,而我们从哪儿吸收2000程序员来在IBM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IBM将利用其庞大的设计经验,综合实时网络设计与智者航空公司预订系统的启动,取得很大的成功。

在晶体管计算机出现以后,IBM研制出了小型数据处理计算机IBM1401,采用了晶体管线路,磁心存储器,印制线路这些先进技术,使得主机体积大大减小,电子数据处理计算机彻底替代了卡片分析机。

随后,IBM在短短的四五年里推出不同型号的计算机,一共销售出14000多台,同时也奠定了IBM在计算机行业的领先地位。

在60年代IBM是八大电脑公司(UNIVAC、都市生活、科学数据系统、控制数据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Honeywell)中最大的公司。

人们在谈论这件事会说“IBM和七个星体”,因为其他公司或他们的计算机部门的规模较小。

只有都市生活、UNIVAC、NCR、Honeywell生产主机,其后就有人说“IBM和BUNCH”如今大多IBM公司的竞争对手早已不复存在,除了优利系统公司,这是因为许多兼并其中包括UNIVAC和都市生活。

NCR、Honeywell放弃了一般主机和小部门和专注于有利可图的产品市场,NCR做的是收银机(所以名称就是国家收银机)、霍尼韦尔成为市场主导的恒温。

通用电气公司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但在电脑市场不再运作。

当时IBM电脑系列赢得了在市场上的地位,如今仍在增长。

原来称为IBM System/360,更为现代化64位形式,现被称为驻IBM系统(通常称为“IBM主机”)。

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出现,IBM积极投入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生产。

在1964年,IBM推出了划时代的System/360大型计算机,从而宣告了大型机时代的来临。

System/360的问世代表着世界上的计算机有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它们都共享代号为OS/360的 *** 作系统(而非每种产品都用量身订做的OS)。

自此,世界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研制和开发都以IBM360系列系统为基准,成为世界范围的一种重要趋势。

1960年代中期IBM的成功使得美国司法部调查IBM违反反托拉斯,1969年1月17日。

提出控诉的案件美国IBM在美国地区法院纽约南区。

官司声称IBM违反谢尔曼法第2条的垄断或企图垄断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市场,尤其是商业设计的电脑。

诉讼一直持续到1983年,对公司的做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1975年,IBM生产的计算机数量是世界其他所有计算机厂家生产的计算机总和的4倍,成为一个集科研、生产、销售、技术服务和教育培训为一体的联合企业。

20世纪60-70年代,IBM推动的计算机事业迅速发展,为推动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例如协助美国太空总署建立阿波罗11号资料库,完成太空人登陆月球计划;建立银行跨行交易系统;设立航空业界最大的在线票务系统等。

IBM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 1981年8月12日,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州阿蒙克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推出5150的新款电脑,“个人电脑”这个新生市场随之诞生。

IBM5150看起来像个米色的“大盒子”,售价1565美元,只有16K字节的内存,可以使用盒式录音磁带来下载和存储数据,此外也可配备525英寸的软件盘驱动器。

1979年IBM开始在新中国的发展,IBM向中国引入了先进的计算机装备和信息化观念:1979年,中国银行,也是中国银行史上的第一台计算机——IBM3032在香港启用。

1979年,沈阳鼓风机厂引进IBM 370/138大型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IBM向中国大陆出售的第一台计算机,也拉开了中国和IBM在携手发展、全面合作的序幕。

1993年1月19日,IBM宣布1992会计年度亏损497亿美元,这是当时在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年损失。

因为这次损失,IBM已发生重大变化的经营活动,其重点将从硬件转向软件和服务

1996年IBM公司喊出“电子商务”的口号时,也许除了IBM公司自己,没人相信这个概念在其后会带动整个IT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而当整个社会还沉醉在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巨大惊喜中时,IBM却又以 “e-Business On Demand”(电子商务,随需应变)勾勒出了电子商务发展的第三阶段的蓝图。

大大的花体字母E和其代表的社会变革,为人类生活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1999年以后,微软的总体规模才超过IBM软件集团。

IBM软件集团成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实体。

2001年3月9日 IBM、新力、东芝三社达成共识,共同开发次世代游戏机的处理器。

2002年,IBM通过收购的专业咨询服务公司Pricewaterhouse Coopers使其咨询能力加强。

截至2005年,从业人员约195专业技术人才。

总共有大约350名杰出工程师和60名IBM研究员、拥有大量的高级工程师。

2002年,IBM宣布开始了100亿美元的研究计划,并落实必要的技术基础设施来提供的超级资源“要求”所有企业使用的有效尺度 自那时以来计划就开始实施了。

IBM不断加大专利组合,与其他公司交叉许可。

从1993年到2005年每年IBM已获得美国专利明显比其他公司多。

这13年期间已有超过31000项专利,IBM是第一。

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已逐渐成为企业的一项事业,在此期间该公司创造了100亿美元的底线。

2003年财富杂志引述了IBM的研究主管保罗的话说,IBM通过知识产权许可证带来了10亿美元的利润。

2004年,IBM宣布建议出售其个人电脑业务给中国电脑厂商联想集团。

联想企业部分是由中国 控股,并以65亿美元现金和6亿美元的联想股票成交。

交易委员会于2005年3月批准了外商投资,2005年5月完成。

IBM有19%的联想股权,并将其总部设在纽约州和IBM任命行政总裁 该公司将保留IBM某些品牌使用权,最初为期五年。

因购买、继承了IBM Thinkpad产品线,包括了Thinkpad笔记本电脑,laptop已经成为联想公司最成功的产品。

2005年2月8日 IBM、新力、东芝三社共同开发的“Cell”中央处理器架构发布。

2006年6月20日,格鲁吉亚与IBM共同宣布一项新技术记录型基于硅的芯片速度达500GHz。

这是通过冻结芯片到-451°F(-2680℃),而不是与CPU速度可比较的。

晶片350GHz大约在室温下 *** 作

2004年12月8日其PC部门出售给联想公司,金额175亿美元并持有联想公司股份。

2003年,IBM营收为891亿美金,全职雇员23万人。

IBM中国包括:IBM中国软件开发中心CSDL,中国研究中心CRL 。

2004年,与香港文化传讯集团合作,推广中文CPU的收银机。

12月8日,占有中国个人电脑市场近三分之一的联想集团宣布以125亿美元的现金及股票收购IBM的全球台式与笔记本电脑的产销业务。

2005年,出售桌面电脑与笔记本电脑业务给中国IT企业联想集团,联想在五年内仍旧适用IBM品牌。

ThinkPad和ThinkCentre品牌归联想集团所有。

2006年,IBM 连续第14年成为在美国取得专利数最多的企业,并以3621件专利刷新了纪录(其中不包括 30 件与其他实体共同获得的专利)。

IBM 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约为 60 亿美元,直接通过知识产权获得的收入约为10亿美元。

但光有知识产权是不够的,建立一个支持、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同样重要,我们是一家由富有创造性的员工组成的企业,我们并不是一个人。

2007年 1月IBM宣布创办“发明者论坛”(Inventors Forum),这是一个专供中小企业对专利制度及其改革成果(例如提高专利质量)发表看法的在线交流平台。

IBM 主管技术和知识产权的高级副总裁 John E Kelly III 认为,创办“发明者论坛”的目的是“让众多发明团体中最具代表性的发明人提出专利改革的新想法,例如他们该如何参与专利制度或者该如何帮助解决当前专利制度所面临的挑战。”

2006年,IBM 组建了一个全球性的社区,请来全世界的法律、学术、经济、管理、科技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问题,明确一个功能完善的知识产权(IP)市场的主要特征,并为实现卓有成效的改革绘制一张蓝图。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这个专家组通过一个专门的wiki来讨论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最重要的问题,有时达成一致意见,有时则求同存异。

IBM“智慧的地球”计划是未来10年中IBM战略发展的核心,IBM每年的研发投资达60亿美元,其中一半都用在“智慧的地球”项目上。

2008年,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对外发布了“智慧的地球”的概念:全球化的人类社会将复杂的自然系统转化为复杂的商业和社会系统,而这个系统基于统一的智能全球基础设施:一个日益整合的,由无数系统构成的全球性系统——包含60亿人、成千上万个应用、1万亿个设备及其之间每天的100万亿次交互

2009年,IBM充分把握“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科技大势,提出“智慧的地球”、“智慧城市”的愿景。

2009年1月28日“智慧的地球”战略被提上桌面,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IBMCEO彭明盛向美国总统奥巴马抛出这一概念。

该战略定义大致为: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建筑、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现实物体中,形成物物相联,然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其整合,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融合。

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如今,IBM的创新解决方案在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零售、智慧能源和智慧水资源等 、企业、民众所关心的重要领域全面开花,涵盖节能减排、食品安全、环保、交通、医疗、现代服务业、软件及服务、云计算、虚拟化等热点方向。

2011年2月17日,IBM的超级计算机“沃森”(Watson)在美国老牌知识问答电视节目——“危险边缘”(Jeopardy!)击败了两位人类冠军,被誉为21世纪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方面的伟大突破。

2011年10月,IBM成功收购Algorithmics,使其成为IBM软件集团的重要成员。

2011年11月15日,股神沃伦·巴菲特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其控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从2011年3月份开始不断买进IBM股票,已持有6400万股IBM股票,占其流通股股本的54%,市值107亿美元。

伯克希尔公司成了IBM两个最大的股东之一。

2012年12月19日,IBM宣布,它已经签署了收购StoredIQ软件公司的确定性协议。

IBM正在努力帮助客户从大数据中获得价值,对法律诉讼和法规做出更有效地回应,处理失效的信息和降低数据存储成本。

2013年9月19日,IBM宣布,它已经收购了Daeja影像系统有限公司。

Daeja是一家私人持有的软件公司,总部设在英国米尔顿凯恩斯。

2014年4月10日,IBM宣布,已同意收购私人控股的云营销服务公司Silverpop。

2014年10月22日,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表示,作为公司重组计划的一部分,将把旗下IT基础设施部门出售给IBM,其中包括服务外包协议。

根据双方达成的初步协议,汉莎航空公司将所有的IT基础设施服务外包给IBM,为期7年。

同时,由IBM接管汉莎航空公司的IT基础设施部门。

2015年02月02日,IBM任命陈黎明担任大中华区董事长。

2015年3月28日,IBM收购搜索引擎初创企业Blekko技术及团队。

2016年1月21日,IBM宣布收购了网络视频直播服务商Ustream,将组建“云视频服务业务”。

有报道指这次并购的金额为13亿美元,但这一金额并未获得IBM的证实。

甲方一般是指提出目标的一方,在合同拟订过程中主要是提出要实现什么目标。

乙方一般是指完成目标,在合同中主要是提出如何保证实现,并根据完成情况获取收益的一方。

在合同过程中,甲方主要是监督乙方是否完全按照要求提供自身需求的满足。 在合同执行结束后,甲方一般需要付出资金或者其他,以获得自身需求所需要的东西。通俗点说,甲方就是出钱的,乙方就是出力的。

扩展资料:

IT行业中一些常见的术语:

1 CDN

全称是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即内容分发网络。其基本思路是尽可能避开互联网上有可能影响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的瓶颈和环节,使内容传输的更快、更稳定。

通过在网络各处放置节点服务器所构成的在现有的互联网基础之上的一层智能虚拟网络,CDN系统能够实时地根据网络流量和各节点的连接、负载状况以及到用户的距离和响应时间等综合信息将用户的请求重新导向离用户最近的服务节点上。

2 DDL

数据库模式定义语言并非程序设计语言,DDL数据库模式定义语言是SQL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的组成部分。SQL语言包括四种主要程序设计语言类别的语句:数据定义语言(DDL),数据 *** 作语言(DML),数据控制语言(DCL)和事务控制语言(TCL)。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pwd=2h6j 提取码: 2h6j

其实超融合这一块,放在云计算IT基础设施里面,不算是完全合适。你说它是分布式存储,但是它同时又是硬件服务器与存储;你说它算硬件,但是它又离不开分布式存储软件。

传统的IT基础设施架构,主要分为网络、计算、存储三层架构。但随着云计算与分布式存储技术的发展以及x86服务器的标准化,逐渐出现了一种将计算、存储节点融合在一起的架构--超融合架构。超融合将三层的IT基础设施架构缩小变成了两层。

2019年11月的Gartner超融合产品魔力象限中,领导者象限有5家:Nutanix、DELL、VMware、CISCO、HPE。(其中DELL vxRail一体机里面用的分布式存储软件也是VMware的VSAN,而VMware提供的则是VSAN纯软件的解决方案)

Nutanix能够成为超融合领导者中的领导者,自然是经过市场的充分验证,得到市场的认可。而且由于其公开资料(Nutanix 圣经)比较齐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Nutanix一窥超融合的究竟。

这边就不搬运了,可以直接搜索引擎搜索“Nutanix圣经”或“Nutanix-Bible”,可以找到相应的官方文档。

引用自NUTANIX圣经 -“Nutanix解决方案是一个融合了存储和计算资源于一体的解决方案。该方案是一个软硬件一体化平台,在2U空间中提供2或4个节点。

每个节点运行着hypervisor(支持ESXi, KVM, Hyper-V)和Nutanix控制器虚机(CVM)。Nutanix CVM中运行着Nutanix核心软件,服务于所有虚机和虚机对应的I/O *** 作。

得益于Intel VT-d(VM直接通路)技术,对于运行着VMware vSphere的Nutanix单元,SCSI控制(管理SSD和HDD设备)被直接传递到CVM。”

个人总结: 从以上官方文档可知,2U的空间可以安装2~4个Nutanix节点(每个节点相当于1台物理服务器),所以设备装机密度非常高。每个节点都安装着虚拟化软件,并且在虚拟化层之上再运行着一台Nutanix的控制虚机(CVM),该虚机主要负责不同的Nutanix节点之间控制平面的通信。单个节点中配置有SSD硬盘与HDD硬盘,替代磁盘阵列作为存储使用,单个节点有独立的CPU与内存,作为计算节点使用。

1、基础架构

以3个Nutanix节点为例,每个节点安装有Hypervisor,在Hypervisor之上运行着客户虚拟机,并且每个节点有一台Nutanix控制器虚机Controller VM,配置有2块SSD与4块HDD,通过SCSI Controller作读写。

2、数据保护

Nuntanix与传统磁盘阵列通过Raid、LVM等方式作数据保护不同,而是与一般的分布式存储一样,通过为数据建立副本,拷贝到其他Nutanix节点存放,来对数据进行保护,Nutanix将副本的数量称作RF(一般RF为2~3)。

当客户虚机写入数据“见图上1a)流程”,数据先写入到本地Nutanix节点的SSD硬盘中划分出来的OpLog逻辑区域(相当于Cache的作用),然后执行“1b)”流程,本地节点的CVM将数据从本地的SSD的OpLog拷贝到其他节点的SSD的OpLog,拷贝份数视RF而定。当其他节点CVM确定数据写入完成,会执行“1c”流程,给出应答写入完成。通过数据副本实现对数据的保护。

数据从SSD中的OpLog写入到SSD以及HDD的Extent Store区域,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异步进行的,具体详见下面的部分。

3、存储分层

Nutanix数据写入以本地落盘为主要写入原则(核心原则)。

当客户虚机写入数据是,优先考虑写入本地SSD(如果SSD已用容量未达到阀值),如果本地SSD满了,会将本地SSD的最冷的数据,迁移到集群中其他节点的SSD,腾出本地SSD的空间,写入数据。本地落盘的原则,是为了尽量提高虚机访问存储数据的速度,使本地虚机不需要跨节点访问存储数据。(这点应该是与VSAN与其他分布式文件系统最大原理性区别)

当整个集群的SSD已用容量达到阀值(一般是75%),才会将每个节点的SSD数据迁移到该节点的HDD硬盘中。

SSD迁移数据到HDD,并非将所有数据全部迁移到HDD,而是对数据进行访问度冷热的排序,并且将访问较少的冷数据优先迁移到HDD硬盘中。

如SSD容量达到95%的利用率,则迁移20%的冷数据到HDD;如SSD容量达到80%,则默认迁移15%的冷数据到HDD。

4、数据读取与迁移

Nutanix圣经引用-“ <u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 border-bottom: 1px dashed grey;">I/O和数据的本地化(data locality),是Nutanix超融合平台强劲性能的关键所在。所有的读、写I/O请求都藉由VM的所在节点的本地CVM所响应处理。所以基本上不会出现虚机在一个节点,而需要访问的存储数据在另外一个物理节点的情况,VM的数据都将由本地的CVM及其所管理的本地磁盘提供服务。</u>

<u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 border-bottom: 1px dashed grey;">当VM由一个节点迁移至另一个节点时(或者发生HA切换),此VM的数据又将由现在所在节点中的本地CVM提供服务。当读取旧的数据(存储在之前节点的CVM中)时,I/O请求将通过本地CVM转发至远端CVM。所有的写I/O都将在本地CVM中完成。DFS检测到I/O请求落在其他节点时,将在后台自动将数据移动到本地节点中,从而让所有的读I/O由本地提供服务。数据仅在被读取到才进行搬迁,进而避免过大的网络压力。</u>

个人总结: 即一般虚机读写数据都是读本地节点的硬盘,如果本地节点硬盘没有该数据,会从其他节点先拷贝过来本地节点硬盘,再为本地虚机提供访问,而不是虚机直接访问其他节点。即要贯彻本地落盘的核心思想。

5、Nutanix解决方案的优缺点

Nutanix方案优点:

1) 本地落盘策略,确保虚机访问存储速度:虚机写入的数据都在本物理节点的磁盘上,避免跨节点存储访问,确保访问速度,减轻网络压力。

2) 采用SSD磁盘作为数据缓存,大幅提升IO性能:

见上表数据,从随机的读写来看,SSD的IO及带宽性能比SATA的性能提升了约1000倍。而结合Nutanix的本地落盘策略,虚机数据写入,仅有本地的2块SSD硬盘作为数据缓存负责写入数据。

但由于单块SSD硬盘的IO比传统阵列的SATA高出1000倍,IO性能大幅提升。(相当于要超过2000块SATA硬盘做Raid,才能提供近似的IO性能)。

3)永远优先写入SSD,确保高IO性能

数据写入HDD不参与,即使本地SSD容量满了会将冷数据迁移到集群其他节点SSD,然后还是SSD进行读写,确保高IO。后续异步将SSD冷数据迁移到HDD。

4)数据冷热分层存储

冷数据存放在HDD,热数据保留在SSD,确保热点数据高IO读取。

5)设备密度高,节省机房机架空间

2U可以配置4个节点,包含了存储与计算,比以往机架式/刀片服务器与磁盘阵列的解决方案节省了大量的空间。

Nutanix方案缺点:

1)本地落盘及SSD缓存方案确保了高IO,但是硬盘的带宽得不到保证。

传统磁盘阵列,多块SATA/SAS硬盘加入Raid组,数据写入的时候,将文件拆分为多个block,分布到各个硬盘中,同个Raid组的硬盘同时参与该文件的block的读写。通过多块硬盘的并行读写,从而提升IO与带宽性能。

而Nutanix的解决方案中,单个文件的读写遵循本地落盘的策略,因此不再对文件拆分到多块硬盘进行并行读写,而只有本地节点的SSD硬盘会对该文件进行写入。

虽然SSD硬盘的IO与带宽都是SATA/SAS的数百上千倍,但是SSD对比SATA/SAS硬盘在带宽上面只有2~3倍的速率提升,而传统Raid的方式,多块硬盘并行读写,虽然IO比不上SSD,但是带宽则比单块/两块SSD带宽高出很多。

因此Nutanix的解决方案适合用于高IO需求的业务类型,但是因为它的读写原理,则决定了它不合适低IO、高带宽的业务类型。

三)行业竞争对手对比:

VMWARE EVO RAIL软件包:VMware没有涉足硬件产品,但EVO: RAIL 软件捆绑包可供合格的 EVO: RAIL 合作伙伴使用。合作伙伴转而将硬件与集成的 EVO: RAIL 软件一起出售,并向客户提供所有硬件和软件支持。

而EVO:RAIL的核心,其实就是VSphere虚拟化软件+VSAN软件的打包。

但VSAN与Nutanix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不必须完全遵循Nutanix的本地落盘的策略。可以通过设置条带系数,将本地虚机的数据读写设置为横跨多个节点的硬盘,默认条带系数为1,最大可设置为12个,即一个虚机的数据写入,可以同时采用12个节点的SSD硬盘并行读写。

通过这种方式,VSAN可以一定程度的弥补了Nutanix方案不适用于带宽要求高,IO要求低的业务类型的缺点。

但是这种横跨物理节点的访问流量,在虚机数量众多的情况下,肯定会给网络带来压力,网络带宽可能会成为另一个瓶颈。

其次VSAN可以集成在Hypervisor层,而不需要像Nutanix在Hypervisor上面运行一个控制虚机CVM。

再次,Nutanix支持KVM、Hyper-V、ESXI等多种Hypervisor,而VSAN仅支持自家的ESXI。

其他待补充:由于暂时未对VSAN进行实际部署测试,仅停留在对其原理的研究,因此,关于VSAN的部分待后续平台上线测试完成后继续补充。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作为重要业务的支撑基础,IT基础设施规模亦日益强大我整理了it热门技术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it热门技术论文篇一

IT设备数据处理技术

摘 要:伴随着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作为重要业务的支撑基础,IT基础设施规模亦日益强大与复杂,这给信息系统的安全、故障定位、信息监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增加了运维管理的难度。本论文对IT设备数据处理技术介绍以及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设计和系统的测试与分析做了描述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运维;监控;数据处理

中图分类号:TP315

1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背景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作为重要业务的支撑基础,IT基础设施规模亦日益强大与复杂,这给信息系统的安全、故障定位、信息监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增加了运维管理的难度。经过近几年的IT管理发展,目前市场上已初步具备对主机、网络设备、数据库和业务系统进行监视管理的能力。但由于监控工具众多而分散,缺乏统一的监控数据展示及集中管理平台,导致目前的监控手段并没有很好地在运维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的IT服务设备产生的告警和性能信息的处理也进一步出现在运维管理工作的议程上,IT服务设备数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企业IT运维管理工作的提出了新的难题,鉴于此,策划并启动了本研究课题,提高对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能力的突破,以切实有效地提高IT管理及业务服务能力,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最终得以有力支撑企业管理模式改革和创先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在国内外,根据各企业的IT服务设备数据特点和技术难点,各个行业都已经开始着手于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以解决IT服务设备故障定位问题。但是,较为成熟的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模型还没有完全定型。

13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的研究,IT服务设备数据主要包含这些设备的性能数据和告警数据,将这些复杂的告警数据通过数据处理规则和模型进行规范化处理,对设备问题的定位能起到快速、准确的目的。为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运维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正是以这样的目的为初衷,研究将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与系统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分析IT服务设备数据的特点,提出将复杂的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企业业务系统中,对企业的运维管理进行辅助处理,提高企业IT设备故障处理的效率,以及降低企业运维管理的难度。

本文分析了某公司IT设备数据处理技术的模型和规则,阐述了IT服务设备数据在企业运维管理中问题定位能力所起到的作用,同时阐述了数据在系统中的效果。通过对IT服务设备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够及时获取最准确的故障定位信息。

14 论文组织结构

本论文围绕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进行研究分析,目的在于对复杂的IT服务设备性能和告警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提高IT设备故障定位的能力,起到提高整个IT运维服务水平的作用。论文一共分为五章,各章节的内容安排大致如下:

第一章:对课题的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结合相应的环境背景提出课题并分析课题研究的意义,在第一章中,我们还对论文的整个架构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二章:在第二章中,主要是对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相关的一些概念的进行简单的介绍说明。

第三章:详细介绍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设计架构,模块设计,业务处理规则设计思路等内容。

第四章:对系统进行测试和性能分析,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第五章:对整篇论文和实验进行总结,提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课题研究中还存在的问题等。

15 本章小结

本章中主要是对本文要进行研究的课题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一些预先的调研工作,比如对课题的来源,课题研究背景,国内外对复杂事件处理技术的研究状况等。

2 IT设备数据处理技术介绍

21 IT服务设备

本论文中提到的IT服务设备数据主要是指:

(1)主机设备,包含小型机、PC服务器、VM、LPAR等;

(2)软件实例,包含 *** 作系统类、数据库类、中间件类、用软件类等;

(3)网络安全设备,包含交换机设备、路由器设备、漏洞扫描设备、审计设备、入侵检测设备、、防火墙设备、负载均衡等;

(4)存储设备,包含磁盘阵列、带库、光纤交换机等;

(5)环境设备,包含UPS、空调、机柜、配电柜等;

(6)业务服务类,包含基础的业务系统等。

22 IT服务设备数据

本论文中提到的IT服务设备数据主要是21章节中所提到的设备在运行状态中的性能数据和告警数据,这些数据是通过不同的监控工具获取,各自独立的存在,数据之间没有进行有效关联,对IT服务设备的故障排查、问题定位。

23 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所涉及技术

231 列表法

列表法是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方法,也是其它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基础。将实验数据列成适当的表格,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既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检查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判断测量结果的合理性;又有助于分析实验结果,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存在的规律性。一个好的数据表可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减少或避免错误,所以一定要养成列表记录和处理数据的习惯。

232 作图法

利用实验数据,将实验中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几何图线表示出来,这种方法称为作图法。作图法是一种被广泛用来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它不仅能简明、直观、形象地显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我们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找出定量的函数关系或得到所求的参量。同时,所作的图线对测量数据起到取平均的作用,从而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此外,还可以作出仪器的校正曲线,帮助发现实验中的某些测量错误等。因此,作图法不仅是一个数据处理方法,而且是实验方法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233 逐乘法

逐差法是物理实验中处理数据常用的一种方法。凡是自变量作等量变化,而引起应变量也作等量变化时,便可采用逐差法求出应变量的平均变化值。逐差法计算简便,特别是在检查数据时,可随测随检,及时发现差错和数据规律。更重要的是可充分地利用已测到的所有数据,并具有对数据取平均的效果。还可绕过一些具有定值的求知量,而求出所需要的实验结果,可减小系统误差和扩大测量范围。

234 最下二乘法

把实验的结果画成图表固然可以表示出物理规律,但是图表的表示往往不如用函数表示来得明确和方便,所以我们希望从实验的数据求经验方程,也称为方程的回归问题,变量之间的相关函数关系称为回归方程。

24 本章小结

在第二章中,主要是对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相关的一些概念的进行简单的介绍说明。

3 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设计

31 IT服务设备性能数据处理设计

311 IT服务设备性能数据处理架构设计

312 IT服务设备性能数据处理规则

(1)性能数据-轮询采集

322 IT服务设备告警数据处理规则

(1)告警数据-级别映射

1)监控管理系统分四个级别:严重、重要、一般、提醒;

2)分别收集整理底层监控工具的告警级别;

3)在系统的告警级别映射模块中,搭建系统与底层工具的级别映射关系;

4)此环节为获取原始告警信息后的第一个业务处理环节。

(2)告警数据-过滤

1)系统支持对对象或对象组的过滤,比如单独针对小型机或针对小型机、pc机一起定制过滤;

2)支持对IP、周期、级别、类型、业务系统、采集工具等的过滤;

3)支持对关键字的过滤;

4)支持对不同维度的交集或并集的联合过滤;

(3)告警数据-次数过滤

1)鉴于底层采集工具中,次数过滤的算法参差不齐,初步确定在本系统中搭建一层次数过滤机制。原工具自身包含算法的,设定为不启用。

2)系统提供告警次数过滤的配置功能,一旦设定了次数,需要同类型的告警连续达到此数字,才将告警抛出,否则将丢弃。

(4)告警数据-压缩

(5)告警数据-关联

策略1:对象指标关联

系统提供源指标和目标指标的配置功能,如在某时间段内,A对象的A1指标和B对象的B1指标均产生告警信息,而两指标又存在关联关系,则报出A1指标告警,同时在告警内容中反映B1指标受关联的提示。

策略2:类型指标关联

在对象指标关联的基础上,提供根据主机或业务系统泛化功能,即:A对象所属类型中的A1指标对同属一台主机或同属一个业务系统内的B对象所属类型中B1指标存在关联关系。

(6)告警数据-处理

34 本章小结

本章详细介绍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设计架构,模块设计,业务处理规则设计思路等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性能数据-轮询采集处理;(2)性能数据-数据量折算;(3)性能数据-归档存储方案处理;(4)告警数据-级别映射;(5)告警数据-过滤、压缩;(6)告警数据-关联;(7)告警数据-处理与清除。

通过上述的方法和步骤,对IT服务设备的性能数据与告警数据的从收集到分析处理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保证了IT服务设备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企业IT运维管理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4 基于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41 系统测试分析

通过对性能和告警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够快速定位IT服务设备的告警信息,在业务拓扑图上也能明细定位设备问题。

42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在系统建设实现中的应用,通过业务关联分析,能够快速定位IT服务设备故障,提高运维工作效率,提升整个运维管理水平。

5 总结与展望

经过系统的运行和测试,使用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在IT运维管理上对问题定位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提高了整个运维工作效率,提升了运维管理水平,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但是由于IT服务设备的复杂性,底层监控工具的多样性,目前IT服务设备数据处理技术的公用性和通用性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该技术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优化。

展望,本文主要分析和论述了IT服务设备的性能数据和告警数据的处理,后续也可以考虑对IT服务设备的属性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充分考虑数据与性能数据、告警数据的技术处理,为IT运维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尤贵基于PCIM的告警分析处理方法[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1(7)

作者简介:赵旭(198708-),女,黑龙江人,研究方向:软件开发与运维。

作者单位: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广州 510000

it热门技术论文篇二

IT技术的日常生活化

摘 要互联网从最初崛起时作为最具震撼力的社会事件发展到如今近乎家喻户晓,期间伴随兴起的IT行业,催生出一批拥有专有技术知识的群体,他们借助网络平台共享技术知识。IT知识日益被民众所接受,拥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是如何将自己拥有的知识社会化,普通大众又是如何内在化这些知识IT专业知识融入后对日常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文章拟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与解读,就IT技术的“自然化”与日常生活化做一分析。

关键词IT技术的“日常生活化”;自然化;影响

一、IT的引入与虚拟社区的建立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IT业起步至今已经过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IT行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快,IT技术如何从最开始令人震惊的社会事件发现到被人们的日常生活所熨平,这一自然化的过程源起于IT专业技术知识人才的出现,这支队伍人数伴随IT行业在日益壮大 ,由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专业实践内容的日益丰富,一个依附互联网形成的为有着相同爱好、经历或与IT相关业务的网络用户服务的虚拟社区产生了,在这里他们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经验。

二、IT技术的日常生活化

(一)IT技术初入日常生活产生文化震惊

互联网起源于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为军事目的而采用的一项工作,经过20世纪后30年的发展才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最初IT技术的产生带来一场信息技术革命,技术神秘性对具有惯习的日常生活产生冲击,产生文化震惊,人们对这个知道的比自己多的多的并且运算速度超过人脑的庞然大物感到惊奇和震惊,那个时候的计算机还不为多数人所熟悉和使用,使用计算机还只是少数专业人员的事情。

在中国曾掀起三次计算机的普及高潮,普及的对象已经涉及一切有文化的人,可以想象对IT技术的震惊和好奇会随着IT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不断接受的教育而消减。随即进入IT技术融入日常生活的第二个阶段,IT技术逐渐被人们接受并为日常生活服务。

(二)快速更新换代的IT技术抚平产生的文化震惊

日常生活的经济适用性和重复性特征习惯简单重复旧有的行为。然而,由于IT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当新的IT技术出现的时候,人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已有的IT技术所包围,因而新技术产生的社会震惊要小于最初进入民众日常生活。这个过程的实现是专业IT知识群体专业知识社会化和普通民众IT知识内在化两个过程结合实现的。

1 IT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客观化。(1)IT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制度化的过程。人们的所有行为都会倾向于习惯化,在习惯化的过程中,偶然性行为逐渐采取有规则的形式变为可以预见的行为。行为的规则在行动者行为中保留、传递和发展的过程就是沉淀化。IT精英群体借助网络语言把习惯化的行为超出特定的行动情境而传递下来,这样用语言文字把行动规则巩固下来就产生了制度。进一步,行动的规则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执行和巩固,逐渐被互动网络中成员接受为一种传统。(2)IT专业知识合法化的过程。合法化的功能是使已经制度化的“初级秩序”客观化,在客观上可以得到,在主观上听起来可信。IT专业技术人员拥有的专业知识通过“类化”、“定型化”后在网络虚拟社区形成一种彼此共享认同的行为规则,这种规则或制度得以被执行和传递需要“合法化”的保证,它向人们解释和证明制度化的行为何以如此。

2 非IT专业人员专业知识内在化。这个过程是通过行动者个人的社会化而实现的,包括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1)初级社会化是个体在孩童时期经历的最早的社会化,初级社会化的关键是“概化他人”在意识中的形成,当概化他人的概念在意识中晶化时,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之间的一种对称关系便确立下来。在这一内化过程中,个体对客观知识的学习主要来自父母。(2)次级社会化是制度或是以制度为基础的“亚社会”的内在化,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次级社会化是获取专门知识的过程,这些知识直接或间接地扎根于劳动分工,爱好信息技术或从事IT工作的人们最先获得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多数次级社会化中,不需要个体对重要他人的情感认同,只需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相互认可即可,这时人们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内化各种IT知识。

IT群体的专业知识不断外化、客观化为客观知识,非专有知识群体又不断通过社会化来内化各种专业知识,共同构成技术的“自然化”循环往复的过程。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专业知识又对民众的日常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呢

三、IT专业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IT知识主观化使IT知识内化为普通大众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对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加速社会知识的生产和进步

主观知识不断地转化为客观知识的过程就是社会知识加速生产的过程。IT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社会实践等途径所获得的各种新的IT知识、新发现源源不断地从他们那里客观化到社会共有知识体系中,个体通过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等过程而内化那些贮藏在各种载体上具有创新性的客观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知识拥有水平。

(二)有利于促进IT行业的更快发展

社会知识因主观知识不断地转化而提高质量,有利于促进了科学研究和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并通过应用其科研成果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社会知识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长,人们通过交流和学习社会知识提高了素质,产生出新的消费需求,刺激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普通大众新的消费需求将促使IT行业的更进一步发展。

伴随IT行业出现的IT群体,他们拥有的专业知识不断客观化以及普通大众将IT知识内在化这两个过程相互渗透、循环往复实现技术的日常生活化。与此同时融入日常生活后的IT技术在对社会各个方面带来各种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合理引导IT技术融入日常生活,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马恒通主观知识客观化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 30(5)

作者简介:潘广芝(1989- ),女,山东日照人,辽宁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学。

按订单生产的时代已经结束,产业革命的时机业已成熟。 James M Kaplan、Markus Loffler和Roger P Roberts

实现分布式计算这一挑战性转变以来的十几年,基础设施小组在管理客户端-服务器和以网络为中心的架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应对市场变化,有些领先的企业开始采用一种全新的基础设施管理模式: 更倾向于提供现货,而不是按订单生产。有了这种模式,满足IT需求就像按邮购目录购物一样简单。成功转变的公司可获得巨额商业利润。不过,实施这种转变需要进行重大的组织变革。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必须精于预测和控制需求,以便基础设施小组可以更加严密地管理产能。基础设施小组必须培养产品管理和定价的新技能,并引入网格计算和虚拟化之类的新技术。首席信息官则应当实施新治理模式来管理新基础设施架构。

成功案例

德国电信公司从实践中切实体会到这些挑战: 在过去18个月里,为了在IT供求之间取得平衡,公司在两个分部实施了这种新的基础设施管理模式。与大部分公司一样,德国电信公司过去的IT基础设施由多个应用程序孤岛组成。如今,由于准确预测用户需求至关重要,新设置的产品经理必须通盘考虑所有应用程序,以评估总的业务需求并生产正确的产品。此外,他们还必须与基础设施小组紧密合作,以便协调基础设施资产(例如硬件、软件和存储设备)的供求。

德国电信公司和其他公司的经验表明,创建下一代基础设施包括三方面的举措: 划分用户需求、在业务单位中开发产品化服务、创建共享工厂以简化IT的交付流程。

划分用户需求

大型IT组织往往为数以千计的应用程序、数以百计的物理站点和数以万计的最终用户提供支持。这三个组成部分都是决定基础设施需求的关键: 应用程序需要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站点需要网络连接,用户想要访问的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等等。为了实现这些部分的标准化,IT组织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基础设施服务的当前需求状态,以及需求最有可能的发展趋势。然后,将需求划分为对商业用户有意义的类别,如正常运行时间、输入输出总和以及扩展性。

这样分组以后,大部分应用程序都可以归入相对较小的集群中。例如,制药企业会发现某业务单位的大部分现有及规划应用程序都属于五大类别之一。相反,典型的批发银行应用程序组合则可以分为更多类别,因为其需求范围更广。

尽管差别明显,但物理站点和用户的需求也可以采用类似方法分类。例如,一家营销服务公司在评估了自己的网络架构后将其站点划分为: 100个座席以上的办公室、25到100个座席的办公室以及少于25个座席的远程办公室。一家有线系统运营商则将其用户分为: 需要“指引支援”的高级主管、专业职员、呼叫中心话务员和现场技术员。

大多数公司都发现,在对需求进行分类时,确定应用程序、站点和用户对基础设施的具体需求是关键挑战。主要的问题包括需求的时间和频率、用户数量、可接受的停机时间,以及速度、扩展性和流动性的重要意义。

使产品标准化

在评估当前需求和未来需求之后,基础设施小组便可以为以上三个组成部分开发一套可重复使用的产品化服务: 应用程序的管理和存储产品、最终用户的访问产品(如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以及各个站点的网络连接产品。对于上述三条产品线中的任何一条,基础设施小组都必须在服务组合和产品层面制定一系列决策。

在服务组合层面,应当以优化资源和成本最低化为出发点,对产品供应的范围、深度和广度做出决策。如有例外情况,必须提前详细说明。例如,基础设施小组可以决定拒绝提供产品去支持要求非常苛刻的应用程序,比如超低延迟处理。这些应用程序可能通过“手工”,“从头开始”建构更好。其他应用程序,如遗留的应用程序,如果运行良好且不易于接入到新的硬件,则不将其纳入新模式可能更好。基础设施小组还应该决定如何引入新技术,以及如何转移现有比较容易移动的应用程序。

在产品层面,基础设施小组必须确定每种产品的功能、服务水平和价格。以应用程序支持产品为例,必须为每种产品指定编程语言、可接受的停机时间以及基础设施的使用价格。该使用价格取决于基础设施小组决定如何对计算、存储、处理器和网络使用收取费用。基础设施小组必须考虑其定价模式是否应该为准确预测需求的用户提供折扣,或通过战略定价促使用户选用特定产品。

供应方: 创建共享式工厂

传统的按订单生产模式限制了基础设施部门优化服务交付的能力。交付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部署、运行和支持应用程序与技术的运营流程、自动化这些运营流程的软件工具以及安置人员和资产的设施。

大多数企业的架构和技术都存在差异,因此不可能在各个系统中统一使用可重复的流程。这一问题阻碍了效率和自动化,限定了通过低成本站点远程执行的工作量,从而限制了成本进一步节约的范围。

但在下一代基础设施模式中,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只会指定服务需求,而不会对选择什么基础技术或流程来满足需求进行干涉。例如,应用程序可能需要高速网络存储,但开发人员既不知道也不关心由哪个供应商提供该存储介质。这一概念并不新鲜,正如在家庭电话线上使用呼叫等待的消费者一样,他们并不知道本地电信公司最近的中心站使用的交换机是来自朗讯还是北电。

由于基础设施部门现在可以自行选择使用哪些软件技术、硬件和流程,他们可以重新考虑并重新设计效率最佳的交付模式。通过使用成文的标准化流程,基础设施部门可以着手研发一套综合软件工具来实现运营自动化。随后,通过利用其流程和自动化工具,基础设施部门可以开发集成站点策略,实现数据中心需求的最小化,以便更多的部门可以在低成本站点(甚至海外)执行远程 *** 作。

创建新的组织

首席信息官应当开展哪些变革来利用这些新的机遇?下一代基础设施对于基础设施组织的职能、责任和治理影响重大。

最重要的新职能属于产品经理和工厂设计师,前者负责确定产品和产品组合,后者则负责设计共享流程以部署、运营和支持这些产品和产品组合。

组织结构也必须变革。条块分割的专职部门中的管理人员通常关注具体的技术平台――大型计算机、中型计算、分布式服务器、存储以及语音和数据网络。这些专职部门应该给负责基础设施绩效和服务交付的多职能团队让路。

首席信息官还必须建立新颖的治理机制,以处理容量规划、新服务推出和投融资问题。尽管德国电信公司选择了保留现有的治理结构,但许多企业都创建了企业级基础设施委员会,以确保各业务单元的产品和服务水平保持一致。这种一致性对保持低成本和优化绩效至关重要。为确保新的基础设施高效运行并持续改善性能,IT***应当重点做好以下五个重要工作: 1 需求预测和容量规划;2 筹资与预算;3 产品组合管理;4 发布管理;5 供应及供应商管理。

作者简介:

James Kaplan 是麦肯锡全球IT咨询业务部副董事,专长IT基础设施咨询,在纽约工作。Markus Loffler 是麦肯锡全球IT咨询业务部副董事,专长IT基础设施和架构,在斯图加特工作。Roger Roberts 主管麦肯锡在北美的IT架构咨询业务,专长高科技和工业行业,在硅谷工作。

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1894年**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信息技术(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快速渗透,IT系统已广泛部署应用在各行各业,用户对IT系统的使用不断增加,依赖性越来越高,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和国家机构的IT系统建设已经形成体系规模。IT系统由前台信息终端和后台数据中心构成,前台信息终端提供了简便、易用的人机界面,比如银行自动存取款机、商场刷卡机、办公计算机、家用电脑、个人手机等。

而后台数据中心负责对前台信息终端提交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前台信息终端显示出来。由此可见,数据中心是IT系统的核心,只有数据中心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各种各样的信息终端才能正常工作,为人类的生活提供各种服务。

你其实不用看什么长篇大论的解释,现在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通俗的说云计算是一种IT运营模式,是很多IT技术集合的产物。。云计算中所有的资源全部放在“云”这个资源池中,用户只需通过网络从这个资源池中拿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即可,这样会大大方便用户,而且能降低成本。。

几个经典的例子:云计算借鉴了类似发电厂的运营模式,我们知道,发电需要很昂贵的设备和人力,如果我们每家每户发电都购入这样的设备,那是家庭根本承受不起的,现在电费价格便宜就是因为有专门的发电厂,发电厂集成所有的发电资源,就相当于云计算中得“云”,用户在用电的时候只需向发电厂交少量的电费即可,这样方便了用户,降低了成本。。云计算也是如此,资源集中在云中,用户只需从中摄取即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云计算集成很多IT技术,网络工程,分布式数据库,虚拟化等等。。。都是很关键的。

希望回答对你有用~~

以上就是关于IBM的发展历程全部的内容,包括:IBM的发展历程、关于IT行业、【理论研究】漫谈云计算IT基础设施05-超融合技术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langs/88740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