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怎么设计多对多的数据表

数据库怎么设计多对多的数据表,第1张

1.数据库中的多对多关联关系一般需采用中间表的方式处理,将多对多转化为两个一对多。

2.通过表的关系,来帮助我们怎样建表,建几张表。

一对一

一张表的一条记录一定只能与另外一张表的一条记录进行对应,反之亦然。

学生表: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籍贯,家庭住址,紧急联系人

其中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属于常用数据,但是籍贯、住址和联系人为不常用数据

如果每次查询都是查询所有数据,不常用的数据就会影响效率,实际又不用

常用信息表:ID(P),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

不常用信息表:ID(P),籍贯,家庭住址,紧急联系人

解决方案:将常用的和不常用的信息分享存储,分成两张表

不常用信息表和常用信息表,保证不常用信息表与常用信息表能够对应上:找一个具有唯一性的

字段来共同连接两张表。

一个常用表中的一条记录永远只能在一张不常用表中匹配一条记录,反之亦然。

一对多

一张表中有一条记录可以对应另外一张表中的多条记录;但是反过来,另外一张表的一条记录

只能对应第一张表的一条记录,这种关系就是一对多或多对一

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母亲,孩子两个实体

母亲表:ID(P),名字,年龄,性别

孩子表:ID(P),名字,年龄,性别

以上关系:一个妈妈可以在孩子表中找到多条记录(也可能是一条),但是一个孩子只能找到一个妈妈

是一种典型的一对多的关系。

但是以上设计:解决了实体的设计表问题,但是没有解决关系问题,孩子找不到母亲,母亲也找不到孩子

解决方案:在某一张表中增加一个字段,能够找到另外一张表中的记录:在孩子表中增加一个字段

指向母亲表,因为孩子表的记录只能匹配到一条母亲表的记录。

母亲表:ID(P),名字,年龄,性别

孩子表:ID(P),名字,年龄,性别,母亲表ID(母亲表主键)

多对多

一对表中(A)的一条记录能够对应另外一张表(B)中的多条记录;同时B表中的一条记录

也能对应A表中的多条记录

老师和学生

老师表 T_ID(P),姓名,性别

学生表 S_ID(P),姓名,性别

以上设计方案:实现了实体的设计,但是没有维护实体的关系

一个老师教过多个学生,一个学生也被多个老师教过

解决方案:增加一张中间关系表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表:ID(P),T_ID,S_ID

老师表与中间表形成一对多的关系,而中间表是多表;维护了能够唯一找到一表的关系;

同样的学生表与中间表也是一个一对多的关系

学生找老师:找出学生ID--->中间表寻找匹配记录(多条)--->老师表匹配(一条)

老师找学生:找出老师ID--->中间表寻找匹配记录(多条)--->学生表匹配(一条)

A表,a_id,a_name,a_tel三个字段。

B表,b_id,b_address,b_sol三个字段。

关联表,ref_id,a_id,b_id,存储着AB两表的id,

比如:A有

a0001,zhang3,139555533

a0002,li4,1397788888

a0003,wang5,13655566

B有

b0001,shanghai,234

b0002,shenyang,332

b0003,chongqing,123

如果想要AB表多对多的话,只需要将关联表进行增加即可,而AB两表基本数据不变,

比如:

关联表ref_table:

r0001,a0001,b0002

r0002,a0001,b0001

r0003,a0001,b0003

r0004,a0002,b0003

通过联合查询,就可以得到多对多的数据了,而且不破坏基本数据表。

1、层次模型:

①有且只有一个结点没有双亲结点(这个结点叫根结点)。

②除根结点外的其他结点有且只有一个双亲结点。

层次模型中的记录只能组织成树的集合而不能是任意图的集合。在层次模型中,记录的组织不再是一张杂乱无章的图,而是一棵"倒长"的树。

2、网状模型 :

①允许一个以上的结点没有双亲结点。

②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个双亲结点。

网状模型中的数据用记录的集合来表示,数据间的联系用链接(可看作指针)来表示。数据库中的记录可被组织成任意图的集合。

3、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用表的集合来表示数据和数据间的联系。

每个表有多个列,每列有唯一的列名。

在关系模型中,无论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的实体,还是实体之间的联系,都用单一的结构类型

扩展资料

1、无条件查询

例:找出所有学生的的选课情况

SELECT st_no,su_no

FROM score

例:找出所有学生的情况

SELECT*

FROM student

“*”为通配符,表示查找FROM中所指出关系的所有属性的值。

2、条件查询

条件查询即带有WHERE子句的查询,所要查询的对象必须满足WHERE子句给出的条件。

例:找出任何一门课成绩在70以上的学生情况、课号及分数

SELECT UNIQUE student.st_class,student.st_no,student.st_name,student.st_sex,student.st_age,score.su_no,score.score

FROM student,score

WHERE score.score>=70 AND score.stno=student,st_no

这里使用UNIQUE是不从查询结果集中去掉重复行,如果使用DISTINCT则会去掉重复行。另外逻辑运算符的优先顺序为NOT→AND→OR。

例:找出课程号为c02的,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

SELECT st_no

FROM score

WHERE su_no=‘c02’AND score<60

3、排序查询

排序查询是指将查询结果按指定属性的升序(ASC)或降序(DESC)排列,由ORDER BY子句指明。

例:查找不及格的课程,并将结果按课程号从大到小排列

SELECT UNIQUE su_no

FROM score

WHERE score<60

ORDER BY su_no DESC

4、嵌套查询

嵌套查询是指WHERE子句中又包含SELECT子句,它用于较复杂的跨多个基本表查询的情况。

例:查找课程编号为c03且课程成绩在80分以上的学生的学号、姓名

SELECT st_no,st_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tno IN (SELECT st_no

FROM score

WHERE su_no=‘c03’ AND score>80 )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当查询涉及多个基本表时用嵌套查询逐次求解层次分明,具有结构程序设计特点。在嵌套查询中,IN是常用到的谓词。若用户能确切知道内层查询返回的是单值,那么也可用算术比较运算符表示用户的要求。

5、计算查询

计算查询是指通过系统提供的特定函数(聚合函数)在语句中的直接使用而获得某些只有经过计算才能得到的结果。常用的函数有:

COUNT(*) 计算元组的个数

COUNT(列名) 对某一列中的值计算个数

SUM(列名) 求某一列值的总和(此列值是数值型)

AVG(列名) 求某一列值的平均值(此列值是数值型)

MAX(列名) 求某一列值中的最大值

MIN(列名) 求某一列值中的最小值

例:求男学生的总人数和平均年龄

SELECT COUNT(*),AVG(st_age)

FROM student

WHERE st_sex=‘男’

例:统计选修了课程的学生的人数

SELECT COUNT(DISTINCT st_no)

FROM score

注意:这里一定要加入DISTINCT,因为有的学生可能选修了多门课程,但统计时只能按1人统计,所以要使用DISTINCT进行过滤。

参考资料:SQL数据库_百度百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100299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