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数据库,是建立在关系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库,借助于集合代数等数学概念和方法来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各种联系均用关系模型来表示。关系模型是由埃德加·科德于1970年首先提出的,并配合“科德十二定律”。现如今虽然对此模型有一些批评意见,但它还是数据存储的传统标准。标准数据查询语言SQL就是一种基于关系数据库的语言,这种语言执行对关系数据库中数据的检索和 *** 作。
关系模型由关系数据结构、关系 *** 作集合、关系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实体关系模型(Entity-Relationship
Model),简称E-R
Model是陈品山(Peter
P.S
Chen)博士于1976年提出的一套数据库的设计工具,他运用真实世界中事物与关系的观念,来解释数据库中的抽象的数据架构。实体关系模型利用图形的方式(实体-关系图(Entity-Relationship
Diagram))来表示数据库的概念设计,有助于设计过程中的构思及沟通讨论。
关系模型就是指二维表格模型,因而一个关系型数据库就是由二维表及其之间的联系组成的一个数据组织。当前主流的关系型数据库有Oracle、DB2、Microsoft
SQL
Server、Microsoft
Access、MySQL等。
关系模型:用二维表的形式表示实体和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
关系模型的特点:
关系模型与非关系模型不同,它是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概念基础上的。
2.关系模型的概念单一,无论实体或实体之间的联系都用关系表示。
3.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
4.关系必须是规范化的关系。
扩展资料:
关系实际上就是关系模式在某一时刻的状态或内容。也就是说,关系模式是型,关系是它的值。关系模式是静态的、稳定的,而关系是动态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因为关系 *** 作在不断地更新着数据库中的数据。但在实际当中,常常把关系模式和关系统称为关系,读者可以从上下文中加以区别。
关系数据模型是以集合论中的关系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关系模型中无论是实体还是实体间的联系均由单一的结构类型——关系来表示。在实际的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也称表。一个关系数据库就是由若干个表组成。
关系模型是指用二维表的形式表示实体和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
关系模型中,概念模式是关系模式的集合,外模式是关系子模式的集合,内模式是存储模式的集合。
1.关系模式
关系模式实际就是记录类型,包括:模式名、属性名、值域名及模式的主键。他不涉及物理存储方面的描述,只是对数据特性的描述。
2.关系子模式
子模式是用户所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描述。除了指出用户的数据外,还应指出模式和子模式之间的对应性。
3. 存储模式
关系存储时的基本组织方式是文件,元组是文件中的记录。由于关系模式有键,因此存储一个关系能用散列方法或索引方法实现。
关系模型的三类完整性规则
1.实体完整性规则
这条规则需求关系中元组在组成主键的属性上不能有空值。如有空值,那么主键值就起不了唯一标识元组的作用。
2.参照完整性规则
如果属性集K是关系模式R1的主键,K也是关系模式R2的外键,那么在R2的关系中,K的取值只允许有两种可能,或为空值,或等于R1关系中某个主键值。
使用时应注意:
a.外键和相对应的主键能不同名,只要定义在相同的值域上即可。
b.R1和R2也能是同一个关系模式,表示了属性之间的联系。
c. 外键值是否允许为空,应视具体问题而定。
3.用户定义的完整性规则
这是针对具体数据的约束条件,由应用环境而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关系模型
关系模式是指关系的描述
关系模式仅涉及关系名、各属性名、域名、属性向域的映象四部分。
它可以形式化地表示为:R、U、D、DOM、 F。其中R为关系名,U为组成该关系的属性名集合,D为属性组U中属性所来自的域,DOM为属性向域的映象集合,F为属性间数据的依赖关系集合。
现实世界随着时间在不断地变化,因而在不同的时刻,关系模式的关系也会有所变化。但是,现实世界的许多己有事实限定了关系模式所有可能的关系必须满足一定的完整性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或者通过对属性取值范围的限定。
扩展资料:
数据库中,关系模式是型,关系是值,关系模式是对关系的描述。
1、关系实质上是一张二维表,表的每一行为一个元组,每一列为一个属性。一个元组就是该关系所涉及的属性集的笛卡尔积的一个元素。关系是元组的集合,
因此关系模式必须指出这个元组集合的结构,即它由哪些属性构成,这些属性来自哪些域,以及属性与域之间的映象关系。
2、一个关系通常是由赋予它的元组语义来确定的。
元组语义实质上是一个n目谓词(n是属性集中属性的个数,凡使该n目谓词为真的笛卡尔积中的元素(或者说凡符合元组语义的那部分元素)的全体就构成了该关系模式的关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关系模式
百度百科-关系数据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