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本体应该是这样的
sub Controls_State(xxx as boolean)
。。。。。
end sub
你要找到类似上面的代码,把它们也写进去,如果找不到把它注释掉.程序就ok了
这里,mol2topdbqs是为受体转化为pdbqs文件。一般来说,mol2是比较通用的文件格式。不过,由于autodock需要考虑受体的溶剂化效应,所以在autodock中用于对接的小分子需要pdbq与pdbqs格式。在autodock中有个程序为mol2topdbqs,可以直接转化mol2文件为pdbqs文件。在不同运行平台,由于awk的版本不同,运行略有不同。
比如,在sgi irix中,直接使用mol2topdbqs命令就可以。这个其实是由两个命令构成的:
%mol2topdbq macro.mol2 >macro.pdbq
%addsol macro.pdbq macro.pdbqs
但是在linux中,这个命令提示出错。不过,这个命令分解为两个命令就可以:
$mol2fftopdbq macro.mol2 >macro.pdbq
$addsol macro.pdbq macro.pdbqs
对于小分子配体文件,要用deftors命令。
用法
$deftors lig.mol2
会提示定义环,选1->c->c就可以了。
这是针对单个配体文件来说的,如果对于数据库中的多个小分子,就需要编写循环脚本批量 *** 作了。
nci-3d中有已经准备好的pdbq格式的小分子,可以直接用于autodock的对接。我想你可以参考他们的批量转化方法。
在autodock运行中,最占时间的是格点(grid)参数的计算。而每个小分子与受体作用的格点参数都是不同的。在JMC的两篇文章中(J Med Chem. 2005, 48: 2308-2318;J Med Chem. 2006, 49: 2417-2430),同一个课题组发表了两篇文章,主要是以P450酶为靶点,对autodock的源代码进行修改,使不同原子类型的格点参数计算一次完成,然后,不同的小分子可以随时调用计算好的格点参数用于对接。这样就解决了虚拟筛选中每个分子重复计算格点参数的速度问题。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proteins,200665:549-554),一个韩国课题组发表文章,利用autodock进行虚拟筛选,文章没有对格点计算方法进行详述,不过据我推想,他们应该也采用了jmc两篇文章的方法。
jmc文章作者修改后的autodock源代码可以通过发邮件联系得到。同时,他们还通过修改源代码,实现了将水分子中氧上的氢键接受作用考虑在分子对接中(在原代码中,只能考虑水分子的氢键供体作用)。
上海药物所曾经在论坛中发过一段脚本,通过循环来利用autodock进行虚拟筛选。这个极有参考意义。不过脚本中需要对数据库中的每个小分子都计算格点能,这可能会使虚拟筛选时间大大延长。
绝大部分药物在体内要进行生物转化,其目的是使其水溶性增大,利于排除。生物转化的主要脏器是肝脏,因此如果肝功能异常,在用药时要特别小心。药物在肝脏的转化可以分为两步,分别是I项代谢和II相代谢。的代谢转化主要在肝脏进行。I相代谢反应包括氧化、去甲基化和水解反应等,药物经过I相的氧化、去甲基化等代谢作用后,极性增大,水溶性增高。典型的I相代谢酶就是细胞色素P450,ALDH等。
II相代谢反应是结合反应,是指药物或其第一相代谢物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结合,使水溶性进一步加大,最终从肾脏排出。典型的ii相代谢酶包括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N-乙酰基转移酶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