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模型的两个层次

数据模型的两个层次,第1张

数据模型通常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 概念层:也称为逻辑层,是指对数据进行抽象和描述的高级别视图。在这一层次上,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数据之间的关系、约束条件以及业务规则等方面。概念模型通常采用实体-关系(ER)图或者UML类图来表示。

2 物理层:也称存储层,是指将概念模型转化成具体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所使用的结构和格式。在这一层次上,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将实体、属性、关系等元素映射到表格、字段、索引等数据库对象上,并且还需要考虑性能优化、安全性等问题。

数据库常用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三种。

1、层次模型

层次模型是数据库系统最早使用的一种模型,它的数据结构Q是一棵"有向树"。根结点在最上端,层次最高,子结点在下,逐层排列。层次模型的特征是: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其他结点有且仅有一个父结点网状模型。

2、网状模型

以网状结构表示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网中的每一个结点代表一个记录类型,联系用链接指针来实现。网状模型可以表示多个从属关系的联系,也可以表示数据间的交叉关系,即数据间的横向关系与纵向关系,它是层次模型的扩展。网状模型可以方便地表示各种类型的联系,但结构复杂,实现的算法难以规范化。其特征是:允许结点有多于一个父结点;可以有一个以上的结点没有父结点。

3、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以二维表结构来表示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它是以关系数学理论为基础的。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是一个“二维表框架"组成的集合。每个二维表又可称为关系。在关系模型中, *** 作的对象和结果都是二维表。关系模型是目前最流行的数据库模型。支持关系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称为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就是一种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描述的—致性,不仅用关系描述实体本身,而且也用关系描述实体之间的联系;可直接表示多对多的联系。关系必须是规范化的关系,即每个属性是不可分的数据项,不许表中有表。关系模型是建立在数学概念基础上的,有较强的理论依据。

传统的基本数据模型有以下三种:

1、层次模型

层次模型是一种树结构模型,它把数据按自然的层次关系组织起来,以反映数据之间的隶属关系。层次模型是数据库技术中发展最早、技术上比较成熟的一种数据模型。它的特点是地理数据组织成有向有序的树结构,也叫树形结构。结构中的结点代表数据记录,连线描述位于不同结点数据间的从属关系(一对多的关系)。

2、网状数据模型

网状模型将数据组织成有向图结构,图中的结点代表数据记录,连线描述不同结点数据间的联系。这种数据模型的基本特征是,结点数据之间没有明确的从属关系,一个结点可与其它多个结点建立联系,即结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任何两个结点之间都能发生联系,可表示多对多的关系。

3、关系数据模型

由于关系数据库结构简单, *** 作方便,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发展很快,80年代以后推出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几乎都是关系型的。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有:关系模型的逻辑数据结构,表的 *** 作符,表的完整性规则和视图、范式概念。

关系模型可以简单、灵活地表示各种实体及其关系,其数据描述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独立性。在关系数据库系统中,对数据的 *** 作是通过关系代数实现的,具有严格的数学基础。

以上就是关于数据模型的两个层次全部的内容,包括:数据模型的两个层次、数据库常用的数据模型有哪三种、数据库的三种基本模型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101467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