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省土壤类型空间分布数据

全国各省土壤类型空间分布数据,第1张

全国土壤类型数据采用了传统的“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基本制图单元为亚类,共分出12土纲,61个土类,227个亚类。土壤属性数据库记录数达2647条,属性数据项16个,基本覆盖了全国各种类型土壤及其主要属性特征。

全国土壤类型数据以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1995年编制并出版的《1:1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图》为依据进行数字化生成。原始数据来源可靠,均经过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和实地采样进行核实。全国土壤类型分布数据,为矢量栅格分布形式,数学基础采用Albers投影。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一)系统数据库类型

数据库是整个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的基础,是系统开发设计要考虑的重中之重。在数据形式上,系统数据库包括两大块:一是空间数据库,二是属性数据库。目前的空间数据技术已从以MapInfo为代表的混合型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发展到以ArcInfo的Coverage为代表的拓展型数据库。鉴于农用地分等属性数据量庞大,为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检索的速度,本研究采用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分开管理的模式,依据关键字段进行绑定,进行科学索引,从而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动态链接和高效整合。

1空间数据库

江苏省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土地利用现状图层:全省13个省辖市以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经变更调绘形成以2000年为基准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以现行的土地分类标准按八大类分类进行信息提取并分层存储,系统分别存储为耕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建设用地等图层。

(2)全省土壤类型图层:以土属为分类单位,比例尺为1:20万。

(3)1996年和2000年全省行政区划图层:在行政区划中精确到乡镇级别,分别提取存储了市名图层、县(区)名图层、乡(镇)名图层、全省行政界线图层、市级行政界线图层、县(区)级行政界线图层、乡(镇)级行政界线图层。

(4)评价单元图层:通过GIS空间叠加功能,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和土壤类型图叠加产生的评价单元图层,建立分等评价单元数据库。

2属性数据库

江苏省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属性数据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土壤属性数据: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为基础,结合全省土壤监测样点数据,建立土壤质量状况数据库,最小单位为土种,包括pH值、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质地、耕层厚度、障碍层深度、水土侵蚀程度、盐渍化程度数据。

(2)农田水利环境数据:建立了1996~2000年间各乡镇农田水利环境基础数据库,包括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数据。

(3)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建立了全省13个省辖市的以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经变更调绘形成的以2000年为基准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区分耕地中的详细用地类型差异,标示水田、旱地、荒草地等纳入本次评价范围的用地内容。

(4)全省地形地貌数据库。

(5)农业区划数据:输入了江苏省农业区划数据,把江苏全省划分为6大区划,以乡镇为最小级别,建立全省乡镇的区划归属数据库。

(6)农业耕作制度数据:建立了全省各市、县、乡镇的农业耕作制度数据库,包括指定作物水稻和小麦的播种空间分布状况数据库。

(7)光温生产潜力数据:建立了全省各市、县指定作物水稻和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数据库。

(8)农业投入-产出数据:全省13个省辖市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1996~2000年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库。

(9)作物产量数据:全省13个省辖市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1996~2000年的指定作物水稻和小麦的产量数据库。

(10)土地利用详查分类面积数据:全省13个省辖市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2000年土地利用详查分类面积数据库。

从数据格式上分,数据库又可分为:①图件数据库:指空间数据以及绑定在空间数据上的相关属性数据,本次江苏省农用地分等建立了以分等单元为记录的属性数据库,并通过关键字段与空间数据关联;②分类统计数据库:包括全省13个省辖市以乡镇为单位的1996~2000年指定作物产量统计数据和全省13个省辖市以乡镇为单位的2000年土地利用详查分类面积统计数据。

(二)系统数据库管理模式

为减少数据存储冗余,同时提高索引速度,江苏省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数据文件采用普遍的目录树形式进行管理,按省-市-县行政体系分别存储相关数据。全省建立13个省辖市分目录,分目录下按照各自所含的县(区)建立子目录。根据目前行政管理体系现状,基础资料大多来源于县级行政单位,因此采用县(区)为基本行政单位较为合理,在保证资料来源的同时,也利于资料的分类归档存储。其相对应的空间图件数据也按精度要求分割到县级行政单位,既能减少系统调用数据的吞吐量,同时也满足了系统的精度需求。空间数据、属性数据、文本数据按照各自所属的行政级别归类存储,同时设立数据文件管理器进行目录文件的索引管理,见图3-86。

图3-86 江苏省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数据文件管理模式图

(三)系统数据库结构

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决定了数据之间的调用及接口关系,清晰的逻辑调用关系和统一的数据接口格式有利于数据的组织、管理、调用。

1空间数据库

江苏省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以矢量图件的形式存在,以分图层的方式管理,包括了全省行政界线、土壤类型、按八大类分别提取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等单元等图层。其中,分等单元图层作为农用地分等的基础,考虑到图层本身信息量大,可能影响到系统运行效率,因此所在图层的属性表中只保留了ID字段,通过ID字段与外部属性库绑定,实现分等单元与外部属性库一一对应关系。ID字段是本图层的特征代码,表征了单元的唯一性,能体现出单元的图上位置和行政归属。《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国土资源大调查专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1999)为本研究分等单元代码的编码依据;本研究有1996年和2000年两套行政区划工作底图,为此分等单元特征代码共设14位,依次为江苏省代码(2位)-市代码(2位)-2000年县或区代码(2位)-2000年乡镇代码(2位)-1996年县或区代码(2位)-1996年乡镇代码(2位)-分等单元号(2位)。其中,省、市、县(区)的行政代码按国家统一代码,乡镇级代码在县(区)范围内根据划分分等单元的需要依次编码;分等单元编号的原则是不破乡镇界,即单元号是在同一乡镇内部自行编码。示例:32011501210101,指1996年江苏(32)南京(01)市江宁县(21)由于2000年行政调整变更为南京(01)的江宁区(15)。按行政体系分级编码的优点是有利于空间查询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工作需求按行政级别分类汇总统计数据。

2属性数据库

江苏省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来存储数据,优点是结构清晰明了,数据的更新维护方便,通过索引能优化数据库,建立快速的查询浏览(表3-26~表3-30)。

表3-26 行政代码数据结构表

表3-27 土壤属性数据结构表

表3-28 农田水利设施数据结构表

表329 指定农作物投入-产出数据结构表

表3-30 农业耕作制度及农业区划表

(四)系统模型库

系统以《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国土资源大调查专用)中的相关技术方法和计算模型为基础,在模型库中预先内置了分等计算模型。模型库是动态,它允许专家根据情况动态调整计算模型形式及其参数。系统主要模型的数学计算公式如下:

(1)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值(Clij)计算公式见式(3-11)。

(2)样点土地利用系数计算公式: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江苏卷)

式中:

Klj´——样点的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Yj——样点的第j种指定作物实际单产;

Yj,max——第j种指定作物最大标准粮单产。

(3)等值区土地利用系数计算公式: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江苏卷)

式中:

Klj——等值区内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Klj´——参与计算的同一等值区内合格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n——排除异常数据后参与计算的样点的个数。

(4)样点土地经济系数计算公式: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江苏卷)

式中:

Kcj′——样点的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

Yj——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实际单产;

Cj——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实际成本;

Aj——第j种指定作物最高“产量-成本”指数。

(5)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计算公式: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江苏卷)

式中:

Kcj——等值区内土地经济系数;

Kcj´——参与计算的同一等值区内合格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

n——排除异常数据后参与计算的样点的个数。

(6)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Ri)计算公式见式(3-12)和式(3-13)。

(7)农用地利用等指数(Yi)计算公式见式(3-14)和式(3-15)。

(8)农用地经济等指数(Gi)计算公式见式(3-16)和式(3-17)。

土壤容重并不是属性数据

土壤容重(prefix carrier)是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土壤性质的优劣,即土壤肥力、理化性质和生物性状。容重的大小与作物种类和生长期有直接关系。作物对土壤容重的适应范围就是作物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需求量大小。水稻生长最适宜的土壤容重范围(kgm)为30-60 g/kg。土壤含水分越多,容重也越大。作物对土壤湿度要求较多。一般认为土壤湿润时和土壤含水量基本一致,但不利于作物生长,可适当降低。

这个黄酮测定方法如下:

1、根据中国土壤数据库官网显示,土壤总黄酮是指土壤中所有黄酮类化合物的总含量,将土壤样品与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等)混合,用铝烷化剂处理,使黄酮类化合物转化为易于检测的铝烷衍生物,再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

2、将土壤样品与碱(如氢氧化钠)混合,使黄酮类化合物转化为易于检测的碱性离子,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检测。

3、将土壤样品与有机溶剂混合,进行提取,然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

HWSD。根据相关资料查询显示:土壤质地类型数据来源于世界土壤数据库(HWSDHarmonizedWorldSoilDatabase)。该数据是空间分辨率为公里的网格数据,提供了各个格网点的土壤类型、土壤相位、土壤理化性状等信息。

(一)数据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步骤

农用地分等工作中数据资料收集整理与调查工作是整个农用地分等工作的关键环节,其质量关系到分等成果的准确性。其基本步骤如下:

(1)农用地分等项目技术组到国土资源局、农业局、统计局、水利局、交通局、环保局、气象局等相关部门收集有关资料,主要包括土壤普查、国土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资料,气象、水文、地质以及国民经济统计等基础资料,环境保护资料、农田水利资料、国民经济、农业统计资料以及土壤图、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础图件。

(2)由各镇国土资源所负责将镇级国土资源所、农技站和各村委会调查表格下发至相关单位,并要求各单位按照调查表格的内容准备材料。在农用地分等技术组和当地国土资源所、农办工作人员的具体指导下,集中各行政村和相关单位的干部或技术人员,结合各镇的实际情况,现场进行调查与收集资料工作。内容包括农用地投入、产出样点资料,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状况及区位交通状况等资料。

(3)资料整理,即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核实、分析与整理。

(二)数据资料整理

数据资料整理主要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核实、分析与整理。

1资料核实

严格核实资料数据,要求数据来源可靠,计量单位统一,剔除明显不符合实际的数值和特殊的极值。

2资料整理

(1)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重点是图件、数据资料整理。

(2)对不能满足分等工作要求的资料应做好记录,以便进行外业补充调查。

(3)四周与邻县接边的分等单元要整理出来,填写专门的表格,以备接边检核和存档。

(4)对缺乏土壤资料的补充调查点,应注意收集土壤普查土种志资料(有其生产性能的描述)或补充土壤剖面,以便准确诊断分等因素。

(5)外业调查原始记录的文字、表格、图件、剖面照片及其说明、环境照片及其说明,必须整理成册,列入基础资料汇编,存入档案。

(三)分等主要工作过程及数据库建设

1分等主要工作过程

分等工作包括工作准备、资料收集整理、外业调查、数据处理、成果自检、成果整理及报告撰写、省级预检等工作过程。分等工作的基本工作流程如图2-1所示。

2分等数据库处理

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处理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的工作:

(1)整理分析外业调查资料与数据:对收集的分等资料和数据,进行全面的整理、核实、检查、分析,以保证各个分等因素因子数据的准确性。

(2)建立分等数据库:利用GIS工具,将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行政区划、土地变更调查等成果图件中未数字化的图件进行扫描、矢量化,建立分等空间数据库;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软件进行分等因素因子的属性数据的录入和检验,建立分等数据库。

(3)将农用地分等单元图与土壤分布图、土壤有机质图进行叠加套合,再根据土壤普查报告和农业区划报告等有关资料对农用地分等因素进行判读,提取各分等单元的土层厚度、土体构型、有机质含量、pH值等土壤属性,经归纳、检核后建立分等单元属性数据库。

(4)在对调查资料中投入产出数据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样点内不同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计算,等值区划分,等值区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计算并与农用地分等属性库连接。

图2-1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工作流程图

(5)计算样点及各村的平均土地利用系数及土地经济系数,划分等值区。计算各分等单元内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

(6)进行农用地等别划分:采用等间距法,以200分为区间划分农用地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等、利用等和经济等,初步确定农用地等别。

(7)确定标准样地: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和《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技术方案和工作方案》中的有关规定,选择各镇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最高的农用地分等单元,确定县域内农用地的省级和县级标准样地。

3分等数据库的建立

1)建立分等数据库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协调、统一、规范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的数据组织、数据内容与数据格式,为省级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奠定基础。

(2)意义:

①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是一项内容新、技术性强、技术要求高、涉及部门多的工作,由于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涉及的基础资料繁多,必须制定统一的技术细则才能建立起完备的数据管理系统。

②由于参与此项工作的技术单位众多,为了协调统一省级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数据,避免数据汇总、统计、数据共享和数据互 *** 作可能出现的问题,须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标准。

③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的成果数据及其管理系统是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的核心成果,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数据,将在土地征收、农用地流转、土地利用规划等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建立分等数据库的技术依据

建立分等数据库的技术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

(2)《农用地分等数据库标准》(征求意见稿)。

(3)《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技术方案和工作方案》。

(4)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技术简报》。

(5)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工作技术简报。

(6)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相关文件。

3)分等数据库的内容

数据库成果包括图形数据库、表格数据库和数据库软件系统,对于通用软件或国家要求格式的数据库,仅要求提交数据内容;对于图形数据库的内容,应包含提交的所有成果图件的数据;对于表格数据库或属性数据库,应与图形数据相关联,对于不需要图形对应的表格可以仅提交电子表格。

4)数据库要求

(1)样点调查图必须包含样点编号、单元编号、村名和各项调查因素字段。

(2)分等单元电子图的属性必须包含单元编号、地类代码、指标区名称、面积、分等因素原始属性。

(3)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图属性必须包括单元编号、各单元的自然质量等别的诊断因素及其指标。

(4)农用地利用等别图属性必须包括各利用等别单元编号、实际调查产量、二级区最高产量、利用系数。

(5)农用地等别图属性必须包括单元编号、投入、产量、经济系数。

(6)农用地标准样地分布图与样地属性表相对应。

(7)综合数据库应包括单元图形库和与单元相连接的分等单元综合数据表。

5)数据格式

(1)属性数据格式。属性数据格式要求数据字段包含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和小数位数,具体如表2-1所示。

表2-1 属性数据格式要求表

(2)电子成果格式。本项目电子图件采用E00格式,电子表格采用DBF、Excel两种格式,文字报告采用Word格式。

(四)分等成果图件编制

1农用地分等成果图件

农用地分等成果图件包括工作底图、中间成果图和最终成果图。最终成果图应直观反映农用地质量的优劣,反映不同质量农用地的分布、面积等状况。

(1)工作底图。农用地分等工作底图采用2003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

(2)中间成果图。中间成果图有分等单元图、指标区图、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

(3)最终成果图。最终成果图包括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图、农用地利用等别图、农用地经济等别图、标准样地分布图。

2农用地分等成果图编绘要求

(1)比例尺。农用地分等成果图件的比例尺应为1∶1万~1∶10万,应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精度一致。

(2)工作底图。农用地分等工作要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

(3)上图要素。各图件应突出反映主题内容,并包括图名、图廓、图例、比例尺、坐标系统、方位坐标、县级和乡级行政界线、重要的线状地物或明显地物点、编图单位、编图时间、邻区名称和界线等要素,各等别图还应包括面积汇总表。

(4)等别图斑。编制最终成果图时应将等别相同的相邻分等单元进行归并,形成等别图斑,图斑面积不小于6平方毫米。

(5)图件内容标注。用图示、注记等标注分等成果,具体要求如下:①用阿拉伯数字分别表示各等别(1等、2等、3等……);②用实线表示各等别界线;③各地根据需要编绘彩色等别图,等别图以冷色调为主,等别色差明显,图面色调和谐。

寒区旱区特色数据库为开展西部高寒、干旱特殊环境下的高原大气、水土资源、脆弱生态等提供基础数据,特色数据的充分共享和有效利用能有效促进学科发展。 寒区旱区特色数据库(以下简称特色数据库)以探索寒区旱区陆地表层系统的过程、尺度、格局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以开展环境与全球变化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服务为主,特色数据的充分共享和利用能有效促进学科发展。为开展西部高寒、干旱特殊环境下的冰川、冻土、沙漠、高原大气、水土资源、脆弱生态与农业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西部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提供决策数据; 为寒区旱区人地关系、资源利用、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研究数据。

数据资源分类及管理结构

从数据管理的角度将数据分为原始数据、关系型数据、二进制数据、文本型数据、图形图像和空间数据。从突出特色和应用服务角度,可将数据分为气象、人文地理、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冰冻圈、水文(分地表水和地下水)、辐射收支、大气成分、土壤与植被资源、生态环境、气候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沙漠及沙漠化、社会经济等。

依据以上数据分类将研究课题、研究项目、定位观测站、定点观测、野外考察、交流等具体项目数据作为一级数据来源,建立一级分布式数据子库,形成二级数据库群建立的数据基础。为方便应用,将数据在一级数据库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专业特点提炼为: 冰川数据库(极地冰川与海冰、山岳冰川与雪)、冻土数据(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大气数据(高原大气和陆面)、土壤数据、沙漠数据(沙漠与沙漠化、沙尘暴)、水文数据(地表水、地下水)、生态数据(寒区生态、旱区生态)、雷电数据(雷电观测与强对流、人工引雷与影响天气)、社会经济数据等。由这些分类数据库构成二级数据库群,并由二级数据库群构成特色数据集,以高性能计算机曙光3000为核心进行管理。

数据抽象 特色数据库分为三层数据抽象。底层数据集是物理上实际存储的各类关系型数据,非关系型数据存放在磁盘上的分类目录中。数据集是整个特色数据库的基础与核心,含有大量必要的数据分类及其他数据属性,是数据库的数据资源所在。数据集建设基本思想就是依据数据分类,将所有数据资源以更小的、用户容易 *** 作的单位来进行细化,将这种最小单位所表示数据资源的元素称之为数据集。每个数据集包含多个物理数据资源表(关系表和磁盘文件),是特色数据库的基础数据层。也是二、三级数据库群和数据库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所有不同层次的数据抽象及其相互的逻辑关系都建立在数据集群的属性上。

第二层是逻辑子库层,由抽象出的物理上实际相互独立的不同数据集,按数据来源构建。这里所谓的逻辑子库群是按研究课题、研究项目、定位观测站、定点观测、野外考察和交流等具体项目来划分的,为不同的项目、课题和观测站、点分别建立各自的专业子数据库。二级数据库群是在一级数据库群的基础上以不同的课题、台站以及项目为类型所抽象出来的。

第三层是逻辑类数据库群(逻辑数据库),是在第一、二逻辑抽象层的基础上的再一次的数据按学科归类抽象。一、二级数据库群的建设是以三级数据库群为目标的。一级数据库群中的数据集将包含多个三级数据库群的属性。总之,三级数据库群数据的不同分类标准是在建设一、二级数据库群时就要建好的,且后期也不会有较大的变动。如果数据分类的标准发生变化时,三级数据库群要做相应的变化。

数据的管理 按照数据的分类和层次抽象以及用户如何使用数据,可实现数据库及表设计。数据按原始数据、关系型数据、二进制(图形图像文件)、多媒体、文本数据、空间数据进行管理。

原始数据是指从科研第一线提交上来的第一手数据(包括数据、应用程序、说明文档等)。这类数据主要以磁盘目录文件的方式进行管理,将不同的科研数据详细分类,在磁盘上建立相应目录,运行磁盘目录遍历程序将磁盘文件路径读出,并写入相应数据库表中,建立逻辑数据库,为用户下载提供服务。

关系型数据入库前,需要人工作一些适当的修正(增加一些必要的属性字段,去掉不合理的字段),采用Oracle9i管理。为了提供不同的数据服务格式,需要对数据的 *** 作和访问细化到每一个表字段上。

图形图像、多媒体、文本数据的管理。文本分为能够生成关系的简单文本数据和可用excel分析的图形文件,这类文件不是很大,易通过程序提取关系,生成表数据字段,可以在内存中生成文本文件和图像(用户只需要选择要生成图像的字段列)展示给用户; 二是那些难以生成关系的复杂文本数据和大图像,采用数据、应用程序和图像关联的方式以文本文件集和图形图像集的方式存储在相应磁盘目录中,按照原始数据和关系数据的管理方式管理。

空间数据的管理。空间数据主要是空间遥感数据、地理信息数据,采用两种方式管理。一种是以Arc/Info的Coverage,ArcView的Shape文件形式管理; 另一种是采用Oracle Spatial管理空间数据管理。

数据服务结构

服务分管理服务和用户服务。

管理服务主要将数字化的数据进行分析、校正并按照规范进行组织。将数据按照数据集、专业子库、分类数据库三级数据库体系结构进行管理,通过物理层面的数据集来形成逻辑层面的专业子库和分类数据库管理与服务系统。管理服务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积极开展数据共享与数据发布,遵循谁发布谁享有所有权,享有其他数据的优先使用权。按照用户类别,确定访问的数据范围; 在数据作者许可的前提下,尽可能广泛地开展共享服务,但数据用户要尊重数据发布作者的知识产权。

用户服务将基于共享网络技术,以学科分类、地域分类、时间分类、数据格式分类等提供逻辑组合的数据快速查询和下载服务,开展网络数据库的多维可视化动态网上发布技术服务,促进数据库的充分共享和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数据的科学价值。

寒区旱区特色数据中心的建设遵循开放、自愿原则。为确保数据作者的知识产权,充分调动数据作者对所有数据的发布积极性,促进寒区旱区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广泛性,数据库管理系统要求数据使用者将数据的使用情况反馈给数据发布者,在利用中心数据的研究成果中体现数据作者。数据中心跟踪数据的流向与使用,建立数据使用者与数据发布者之间的联系,分析数据使用的频度,根据反馈信息,改进数据服务方式,加强数据服务力度。

系统充分考虑了基于以上管理和服务的原则,从用户和数据的管理都做了多层安全设计,管理人员(包括数据所有者)有权对数据进行必要的管理。数据分完全公开、时效保护和项目共享三种类型。数据用户分科研处、所内研究人员、国内研究单位及非营利性机构、国外研究单位及非营利性机构和其他用户五类。设计了逻辑子库的创建、编辑和删除以及相关设置,数据集的创建、编辑和删除,向数据集添加表/文件、日志; 元数据的创建、编辑和删除,数据集的共享/发布、审批、跟踪核实等功能。

作者简介:张耀南

博士、研究员。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任计算机网络室主任、甘肃省高性能网格计算中心主任、中国科技网兰州节点中心主任、中国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互联网协会常务理事、九三甘肃省委员会委员、九三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协会高级会员。

数据是构建知识大厦的基石。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科技数据共享成为科技合作的一种基本形式。面对通过实验、观测和模拟获取的大量数据,科学家们需要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数据的采集、加工、存储、分析和发布。

数据建设和应用是第20届CODATA国际学术大会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大会设有“数据、信息技术和数据应用”专题研讨会。届时,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将和与会者分享科技数据在材料科学、天文学和地球科学等领域的建设和应用心得。CODATA中委会成立十几年来,我国科研人员陆续组建了九个科技数据协作组,学科领域涵盖: 基本常数、化学化工、材料、核数据、原子分子、生物、环境、地学、机械结构与设计。

以上就是关于全国各省土壤类型空间分布数据全部的内容,包括:全国各省土壤类型空间分布数据、系统数据库和模型库设计、土壤容重是属性数据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101592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