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设计的四个阶段

数据库设计的四个阶段,第1张

按照规范的设计方法,一个完整的数据库设计一般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需求分析:分析用户的需求,包括数据、功能和性能需求

2、概念结构设计:主要采用E-R模型进行设计,包括画E-R图

3、逻辑结构设计:通过将E-R图转换成表,实现从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4、数据库物理设计:主要是为所设计的数据库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路径

5、数据库的实施:包括编程、测试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与维护:系统的运行与数据库的日常维护

主要特点:

⑴ 实现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包含所有用户可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包括用户可以用各种方式通过接口使用数据库,并提供数据共享。

⑵ 减少数据的冗余度

同文件系统相比,由于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共享,从而避免了用户各自建立应用文件。减少了大量重复数据,减少了数据冗余,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

⑶ 数据的独立性

数据的独立性包括逻辑独立性(数据库中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应用程序相互独立)和物理独立性(数据物理结构的变化不影响数据的逻辑结构)。

⑷ 数据实现集中控制

文件管理方式中,数据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不同的用户或同一用户在不同处理中其文件之间毫无关系。利用数据库可对数据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并通过数据模型表示各种数据的组织以及数据间的联系。

项目需求分析是一个项目的开端,也是项目建设的基石。在以往建设失败的项目中,80%是由于需求分析的不明确而造成的。因此一个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对需求分析的把握程度。 在原则上,需求阶段监理应尊重承建方的项目管理和项目分析能力

设计一个数据库需要我们耐心收集和分析数据,仔细理清数据间的关系,消除对数据库应用不利的隐患等等。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按步骤认真完成。一个数据库的设计好坏将直接影响将来基于该数据库的应用。

另外,数据库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与具体的应用相关的,为具体的应用而建立的。因此在设计数据库之前我们必须明确应用的目的,在设计数据库的时候也应时刻考虑用户需求,数据库与具体应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确定建立数据库的目的和收集数据;

建立概念模型;

建立数据模型;

实施与维护数据库;

1.确定建立数据库的目的和收集数据

数据库设计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确定建立数据库的目的和收集数据。通常,我们也把确定建立数据库的目的称为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任务就是通过详细调查要处理的对象来明确用户的各种需求。并且通过调查、收集和分析信息,以了解在数据库中需要存储哪些数据,要完成什么样的数据处理功能。这一过程是数据库设计的起点,它将直接影响到后面各个阶段的设计,并影响到设计结果是否合理和实用。

确定目的之后就需要根据目的收集有用的数据。在着手收集数据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调查用户的实际需求,然后分析与表达这些需求。调查用户需求的方法有很多,如查阅记录、访谈、开调查会、设计调查表请用户填写或回答相关问题等。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访谈,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设计合理的调查表来与用户直接交流。通过充分交流,可以了解他们平时是如何使用数据库的,以及对当前信息的要求,进而设计满足用户需求的字段,并根据设计的字段收集数据。

2.建立概念模型

确定建立数据库的目的以及完成数据收集后,就进入数据库设计过程的第二阶段——建立概念模型。这一阶段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设计时,一般先根据应用的需求,画出能反映每个应用需求的E-R图,其中包括确定实体、属性和联系的类型。然后优化初始的E-R图,消除冗余和可能存在的矛盾。概念模型是对用户需求的客观反映,并不涉及具体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因此,在这一阶段中我们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怎样表达出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而不考虑具体实现问题。

3.建立数据模型

完成上一阶段后,我们得到了一个与具体计算机软、硬件无关的概念模型。接着我们就可以着手建立数据库模型了,这是数据库设计过程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要将概念模型中得到的E-R图转换成具体的数据模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数据模型一般分为层次、网状、关系和面向对象模型等。目前比较常用的是关系数据模型,我们通常将E-R图转换成关系数据模型,实际上就是要将实体、实体的属性和实体之间的联系转换为关系模式。

4.实施与维护数据库

最后一个阶段是实施与维护数据库。完成数据模型的建立后,我们就必须对字段进行命名,确定字段的类型和宽度,并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或数据库语言创建数据库结构、输入数据和运行等,因此数据库的实施是数据库设计过程的“最终实现”。如果数据库运行很成功,则表明数据库设计任务基本结束,以后的重点就是数据库的维护工作,包括做好备份工作、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调整、改善数据库性能等。

数据库的设计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只有设计出合理的数据库,才能为建立在数据库上的应用提供方便。不过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从来都不会有真正的结束,因为随着用户需求和具体应用的变化和扩大,数据库的结构也可能会随之变化。

数据库基本的功能:

信息浏览和查询;

信息的修改、添加和删除;

信息的统计、汇总等。

设计数据库时要注意保留以下内容:

设计文档、内容 *** 作说明,实例数据库、帮助及过程性文件(如下载的资源、工作日志)等。

数据库设计包括六个主要步骤:

1、需求分析:了解用户的数据需求、处理需求、安全性及完整性要求;

2、概念设计:通过数据抽象,设计系统概念模型,一般为E-R模型;

3、逻辑结构设计:设计系统的模式和外模式,对于关系模型主要是基本表和视图;

4、物理结构设计:设计数据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如索引的设计;

5、系统实施:组织数据入库、编制应用程序、试运行;

6、运行维护:系统投入运行,长期的维护工作。

以上就是关于数据库设计的四个阶段全部的内容,包括:数据库设计的四个阶段、数据库需求调查方法有哪些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需求调查、谈谈与数据库设计步骤相关的话题( 1 ) 同学们已学习完“项目一-需求分析”模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101834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