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得到可以精确到街道名称的全中国地名和相应的坐标数据

哪里可以得到可以精确到街道名称的全中国地名和相应的坐标数据,第1张

Google Earth 4新手入门教程

携下载量超过一亿之势,Google Earth 4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眼前。Google Earth(以下简称GE)最令人着迷之处,莫过于足不出户,鸟瞰世界风云变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最近一次GE卫星图数据库更新,终于提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众多地区高清晰照片,现在,国内用户也可以尝试在GE中寻找自己的家了。如果你对软件的使用还不太熟悉,那么请仔细阅读下面这个GE4新手入门教程吧。

一、软件界面及 *** 作技巧

GE4主界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朴素,它取消了原有的导航控制面板,留给用户的可视空间变的更大了,如图1。

①卫星图浏览区,右上角为新版导航控制栏。

②搜索定位区(Search),用户可以在这里输入地理名称、坐标来快速定位。

③地点信息区(Places),通常所说的地标文件就保存在这里。

④图层信息区(Layers),现在内容变得非常丰富,地形、三维建筑物、国家地理杂志等精彩内容均包含其中。

GE4新版导航控制栏将GE原有功能进行了高度整合,所有的控制功能都集中在卫星图的右上角区域,让用户的 *** 作控制变得更为流程,如图2。

①指南针,点击内圈箭头(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可以整体移动卫星图;拖动围绕指南针的圆圈来旋转图片方位,点击"N"按钮,恢复"上北下南"的地图方位。

②缩放工具,点击"+"、"-"按钮或拖动滑块缩放图片大小。

③视图调节工具,改变卫星图视图倾斜角度,配合"图层(Layers)→地形(Terrain)"功能,可以看到三维效果。

鼠标 *** 作技巧:

左键:按住左键不放,可任意移动地球图片。

右键:按住右键不放,通过上下移动鼠标,可缩放卫星图。

滚轮:Shift+滚轮上下滚动,可改变视图倾斜角度;Ctrl+滚轮上下滚动,可旋转方位;滚轮上下滚动,可缩放大小。

二、快速定位及地标应用

GE是全英文软件,并且使用GE最好还有一定地理知识,所以对于许多人来说,GE上手存在一定难度。不过GE的设计非常人性化,提供了快速定位功能,下面我们就来实际演示一下。

GE界面左上为搜索区(Search),我们使用其中的"Fly To"功能即可快速定位。直接在输入框里键入数据,回车后,地球会自动旋转并定位到目标地点。键入的数据可以是地名,也可以是经纬度坐标,下面笔者以四川成都的快速定位来进行示范,在"Fly To"中键入下面这些内容都是可行的,如图3。

成都(GE4开始支持中文地名了,一般键入县级以上地名均可定位)

chengdu,china(寻找国外城市的标准输入方法:地名,国家名)

30 40' N,104 04' E (标准经纬度坐标,如:北纬30度40分,东经104度04分)

30.66,104.07(十进制经纬度坐标,南纬西经为负数,Google Maps即使用此种坐标格式)

此外,如果搜索美国、英国、加拿大地点还可以试试下面两种方法:

1600 Pennsylvania Ave Washington DC(具体街道名称)

90210(使用邮编来定位)

找到准确地点后,接下来我们用新建地标(Placemark)的方法将该地点坐标信息保存下来。地点信息区(Places)是我们保存地标的主要位置,"My Places"中保存你的地标数据,如图4。而"Temporary Places"用于存放临时地标文件,例如打开的外部KMZ、KML文件都是在这里显示的。

数据库存经纬度坐标及文字描述,用ajax取出展示。

var map = new BMap.Map("container")

$(function()

{

$.getJSON("/map/ajaxDb.aspx?id="+$("#hid_id").val(), { "resultType": "json" }, function(data, textStatus)

{

slng=data[0].lng

slat=data[0].Lat

var sContent ="<div style='line-height:1.8emfont-size:12px'><b>地址:</b>"+data[0].address+"<br/></div>"

var marker = new BMap.Marker(new BMap.Point(slng, slat)) // 创建标注

map.addOverlay(marker) // 将标注添加到地图中

var infoWindow = new BMap.InfoWindow(sContent) // 创建信息窗口对象

marker.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this.openInfoWindow(infoWindow)

})

})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108207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1
下一篇 2023-05-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