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规范的设计方法,一个完整的数据库设计一般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需求分析:分析用户的需求,包括数据、功能和性能需求
2、概念结构设计:主要采用E-R模型进行设计,包括画E-R图
3、逻辑结构设计:通过将E-R图转换成表,实现从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4、数据库物理设计:主要是为所设计的数据库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路径
5、数据库的实施:包括编程、测试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与维护:系统的运行与数据库的日常维护
主要特点:
⑴ 实现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包含所有用户可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包括用户可以用各种方式通过接口使用数据库,并提供数据共享。
⑵ 减少数据的冗余度
同文件系统相比,由于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共享,从而避免了用户各自建立应用文件。减少了大量重复数据,减少了数据冗余,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
⑶ 数据的独立性
数据的独立性包括逻辑独立性(数据库中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应用程序相互独立)和物理独立性(数据物理结构的变化不影响数据的逻辑结构)。
⑷ 数据实现集中控制
文件管理方式中,数据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不同的用户或同一用户在不同处理中其文件之间毫无关系。利用数据库可对数据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并通过数据模型表示各种数据的组织以及数据间的联系。
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包括6个主要阶段: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1.需求分析:分析用户的需求,包括数据、功能和性能需求(包括数据与处理)。
2.概念结构设计:主要采用E-R模型进行设计,包括画E-R图。
3.逻辑结构设计:通过将E-R图转换成表,实现从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4.数据库物理设计:主要是为所设计的数据库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路径。
5.数据库的实施:包括编程、测试和试运行。设计人员运用 DBMS 提供的数据语言、工具及宿主语言,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与维护:系统的运行与数据,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