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的通讯协议
这部分简要介绍一下TCP/IP的内部结构,为讨论与互联网有关的安全问题打下基础。TCP/IP协议组之所以流行,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信道和底层协议(例如T1和X.25、以太网以及RS-232串行接口)之上。确切地说,TCP/IP协议是一组包括TCP协议和IP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协议和其他一些协议的协议组。
TCP/IP整体构架概述
TCP/IP协议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传统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的7层抽象的参考模型,其中每一层执行某一特定任务。该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种硬件在相同的层次上相互通信。这7层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路层、传输层、话路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而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这4层分别为:
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传输层:在此层中,它提供了节点间的数据传送服务,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TCP和UDP给数据包加入传输数据并把它传输到下一层中,这一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已被送达并接收。
互连网络层:负责提供基本的数据封包传送功能,让每一块数据包都能够到达目的主机(但不检查是否被正确接收),如网际协议(IP)。
网络接口层:对实际的网络媒体的管理,定义如何使用实际网络(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来传送数据。
TCP/IP中的协议
以下简单介绍TCP/IP中的协议都具备什么样的功能,都是如何工作的:
1. IP
网际协议IP是TCP/IP的心脏,也是网络层中最重要的协议。
IP层接收由更低层(网络接口层例如以太网设备驱动程序)发来的数据包,并把该数据包发送到更高层---TCP或UDP层;相反,IP层也把从TCP或UDP层接收来的数据包传送到更低层。IP数据包是不可靠的,因为IP并没有做任何事情来确认数据包是按顺序发送的或者没有被破坏。IP数据包中含有发送它的主机的地址(源地址)和接收它的主机的地址(目的地址)。
高层的TCP和UDP服务在接收数据包时,通常假设包中的源地址是有效的。也可以这样说,IP地址形成了许多服务的认证基础,这些服务相信数据包是从一个有效的主机发送来的。IP确认包含一个选项,叫作IP source routing,可以用来指定一条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的直接路径。对于一些TCP和UDP的服务来说,使用了该选项的IP包好象是从路径上的最后一个系统传递过来的,而不是来自于它的真实地点。这个选项是为了测试而存在的,说明了它可以被用来欺骗系统来进行平常是被禁止的连接。那么,许多依靠IP源地址做确认的服务将产生问题并且会被非法入侵。
2. TCP
如果IP数据包中有已经封好的TCP数据包,那么IP将把它们向‘上’传送到TCP层。TCP将包排序并进行错误检查,同时实现虚电路间的连接。TCP数据包中包括序号和确认,所以未按照顺序收到的包可以被排序,而损坏的包可以被重传。
TCP将它的信息送到更高层的应用程序,例如Telnet的服务程序和客户程序。应用程序轮流将信息送回TCP层,TCP层便将它们向下传送到IP层,设备驱动程序和物理介质,最后到接收方。
面向连接的服务(例如Telnet、FTP、rlogin、X Windows和SMTP)需要高度的可靠性,所以它们使用了TCP。DNS在某些情况下使用TCP(发送和接收域名数据库),但使用UDP传送有关单个主机的信息。
3.UDP
UDP与TCP位于同一层,但对于数据包的顺序错误或重发。因此,UDP不被应用于那些使用虚电路的面向连接的服务,UDP主要用于那些面向查询---应答的服务,例如NFS。相对于FTP或Telnet,这些服务需要交换的信息量较小。使用UDP的服务包括NTP(网落时间协议)和DNS(DNS也使用TCP)。
欺骗UDP包比欺骗TCP包更容易,因为UDP没有建立初始化连接(也可以称为握手)(因为在两个系统间没有虚电路),也就是说,与UDP相关的服务面临着更大的危险。
4.ICMP
ICMP与IP位于同一层,它被用来传送IP的的控制信息。它主要是用来提供有关通向目的地址的路径信息。ICMP的‘Redirect’信息通知主机通向其他系统的更准确的路径,而‘Unreachable’信息则指出路径有问题。另外,如果路径不可用了,ICMP可以使TCP连接‘体面地’终止。PING是最常用的基于ICMP的服务。
5. TCP和UDP的端口结构
TCP和UDP服务通常有一个客户/服务器的关系,例如,一个Telnet服务进程开始在系统上处于空闲状态,等待着连接。用户使用Telnet客户程序与服务进程建立一个连接。客户程序向服务进程写入信息,服务进程读出信息并发出响应,客户程序读出响应并向用户报告。因而,这个连接是双工的,可以用来进行读写。
两个系统间的多重Telnet连接是如何相互确认并协调一致呢?TCP或UDP连接唯一地使用每个信息中的如下四项进行确认:
源IP地址 发送包的IP地址。
目的IP地址 接收包的IP地址。
源端口 源系统上的连接的端口。
目的端口 目的系统上的连接的端口。
端口是一个软件结构,被客户程序或服务进程用来发送和接收信息。一个端口对应一个16比特的数。服务进程通常使用一个固定的端口,例如,SMTP使用25、Xwindows使用6000。这些端口号是‘广为人知’的,因为在建立与特定的主机或服务的连接时,需要这些地址和目的地址进行通讯。
104协议是101协议的网络版,101协议每次只能发送一个链路帧,而104协议可以连续发送多个链路帧,其传输效率明显高于101协议,而且具有TCP/IP的冲突检测和错误重传机制,具有比101协议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另外对通信延时的限制更宽松。
104协议使用的参考模型来源于开放式系统互联的ISO-OSI参考模型,但是它只是用其中的5层,实际上104协议是将101协议与TCP/IP提供的网络传输功能相组合,使得101协议在TCP/IP内各种网络类型都可使用。
104协议规定传输层使用TCP端口,使用的端口号是2404,对于基于TCP的应用程序来讲,存在两种工作模式,即服务器模式和客户机模式,其区别是:在建立TCP连接时,服务器从不主动发起连接请求,它一直处于侦听状态,当侦听到来自客户机的连接请求后,则接受此请求,由此建立一个TCP连接,服务器和客户机就可以通过这个虚拟的通信链路进行数据的收发。 工作原理:
1、104协议以子站为服务端,主站为客户端。
2、主站应能自动判断、切换、处理来自网络和常规方式的数据信息,保证数据的唯一性。
3、在多客户访问的情况下,通过MAC地址和IP地址划分控制安全级别。如果服务端发现IP重复,应拒绝控制命令的执行
4、为保证网络方式运行的安全,稳定,可靠,在主站端应对以网络方式通信的分站按照单独站进行画面、数据库、报表的定义。
问题一:网络协议是什么 网络协议(Protocol)是一种特殊的软件,是计算机网络实现其功能的最基本机制。网络协议的本质是规则,即各种硬件和软件必须遵循的共同守则。网络协议并不是一套单独的软件,它融合于其他所有的软件系统中,因此可以说,协议在网络中无所不在。网络协议遍及OSI通信模型的各个层次,从我们非常熟悉的TCP/IP、HTTP、FTP协议,到OSPF、IGP等协议,有上千种之多。对于普绩用户而言,不需要关心太多的底层通信协议,只需要了解其通信原理即可。在实际管理中,底层通信协议一般会自动工作,不需要人工干预。但是对于第三层以上的协议,就经常需要人工干预了,比如TCP/IP协议就需要人工配置它才能正常工作。
问题二:什么是协议? 协议
协议(protocol)是一系列的步骤: 它包括两方或多方,设计它的目的是要完成一项任务!
是对数据格式和计算机之间交换数据时必须遵守的规则的正式描述。简单的说了,网络中的计算机要能够互相顺利的通信,就必须讲同样的语言,语言就相当于协议,它分为Ethernet、NetBEUI、IPX/SPX以及TCP/IP协议。
协议还有其他的特点:
1 协议中的每个人都必须了解协叮,并且预先知道所要完成的所有的步骤。
2 协议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同意并遵循它。
3 协议必须是清楚的,每一步必须明确定义,并且不会引起误解。
4 协议必须是完整的,对每种可能的情况必须规定具体的动作。
密码协议就是使用密码学的协议。
在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规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规则称为网络协议或通信协议
问题三:什么叫协议书 协议书是社会生活中 协作的双方或数方 为保障各自的合法权益 经双方或数方共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 签定的书面材料 协议书是契约文书的一种 是当事人双方(或多方)为了解决或预防纠纷 或确立某种法律关系 实现一定的共同利益 愿望 经过协商而达成一致后签署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记录性文件
问题四:什么叫合同协议书? 合同就是协议,这个叫法很滑稽,直接叫xx合同或xx协议就行
问题五:什么是MCTP协议? Multi-Channel Tran *** ission Platform的简写,是一个协议,简单来说,就是前端设备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光纤,以太网等传到后端,如果其中一个通道损坏等,可以短时间切换到另一个通道上去
问题六:框架协议是怎么回事啊,和协议有什么区别 框架协议是初步协议,只是个大概,没有细则。
而正式协议就比较具体,有细则。
问题七:什么是IP协议? 网际协议IP
Internet 上使用的一个关键的低层协议是网际协议,通常称IP协议。我们利用一个共同遵守的通信协议,从而使 Internet 成为一个允许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和不同 *** 作系统的网络。要使两台计算机彼此之间进行通信,必须使两台计算机使用同一种语言。通信协议正像两台计算机交换信息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规定了通信双方在通信中所应共同遵守的约定。
计算机的通信协议精确地定义了计算机在彼此通信过程的所有细节。例如,每台计算机发送的信息格式和含义,在什么情况下应发送规定的特殊信息,以及接收方的计算机应做出哪些应答等等。
网际协议IP协议提供了能适应各种各样网络硬件的灵活性,对底层网络硬件几乎没有任何要求,任何一个网络只要可以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传送二进制数据,就可以使用IP协议加入 Internet 了。
如果希望能在 Internet 上进行交流和通信,则每台连上 Internet 的计算机都必须遵守IP协议。为此使用 Internet 的每台计算机都必须运行IP场件,以便时刻准备发送或接收信息。
IP协议对于网络通信有着重要的意义:网络中的计算机通过安装IP软件,使许许多多的局域网络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又严密的通信系统。从而使 Internet 看起来好像是真实存在的,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并不存在的虚拟网络,只不过是利用IP协议把全世界上所有愿意接入 Internet 的计算机局域网络连接起来,使得它们彼此之间都能够通信。
问题八:什么是交互式协议 NT和win2000针对域用户账号登陆的验证分别是通过NTLM和Kerberos协议,而对本地账号登陆的验证是MSV1_0协议,用户通过提供登陆信息(如用户名和密码),服务器将这些信息发送到服务器上的验证机构,验证机构通过比较储存在本地的数据库文件(SAM)来判断此用户的身份真实性,如果通过,就会向用户发送一个令牌,此访问令牌即token,又称为SID.在原来的NT模式下,由于域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单向的,不可传递的,所以一个域用户要获得另一个域的资源访问权限,必须手工建立信任关系,授权该用户的访问权限。而在现在的win2000模式下,每个用户的token是SID+域ID,即GUID,在一个森林中是永远不变的,他是由每域的RID主机(相对关系主机)来分配的。SID在每个域中是独一无二的,但在其他域中也可能出现同样的SID,但是由于域ID的不同,所以二者的GUID就不可能相同。但这必须建立在Kerberos协议的基础上,kerberos提供了域之间可传递的,双向的信任关系,即A信任B,B信任A;A信任B,B信任C,A信任C。当然也可手工调整,一个用户仅仅具有一个token是不够的,token只能保证用户是否能在该域或本地计算机上的登陆权限,而用户是否能对资源的访问及系统权限是由ACL及ACE来控制的。ACL(Access control list)是每个文件及文件夹的用户组及用户访问控制列表,而ACE(Access control entry)是具体的访问类型(如read,write等等).
问题九:什么是子合同 子鸡对于母而言,母生子,所子合同是母合同派生出来的,一般是对母合同中的某一项或多项约定进行具体明确深入约定的合同。
问题十:FTP 使用的是什么协议 FTP是仅基于TCP的服务,不支持UDP。 与众不同的是FTP使用2个端口,一个数据端口和一个命令端口(也可叫做控制端口)。通常来说这两个端口是21-命令端口和20-数据端口。但当我们发现根据(FTP工作)方式的不同数据端口并不总是20时,混乱产生了。
主动FTP
主动方式的FTP是这样的:客户端从一个任意的非特权端口N(N>1023)连接到FTP服务器的命令端口,也就是21端口。然后客户端开始监听端口N+1,并发送FTP命令“port N+1”到FTP服务器。接着服务器会从它自己的数据端口(20)连接到客户端指定的数据端口(N+1)。
针对FTP服务器前面的防火墙来说,必须允许以下通讯才能支持主动方式FTP:
任何端口到FTP服务器的21端口 (客户端初始化的连接 SC)
FTP服务器的20端口到大于1023的端口(服务器端初始化数据连接到客户端的数据端口 S->C)
大于1023端口到FTP服务器的20端口(客户端发送ACK响应到服务器的数据端口 S1023和N+1)。第一个端口连接服务器的21端口,但与主动方式的FTP不同,客户端不会提交PORT命令并允许服务器来回连它的数据端口,而是提交PASV命令。这样做的结果是服务器会开启一个任意的非特权端口(P >1023),并发送PORT P命令给客户端。然后客户端发起从本地端口N+1到服务器的端口P的连接用来传送数据。
对于服务器端的防火墙来说,必须允许下面的通讯才能支持被动方式的FTP:
从任何端口到服务器的21端口 (客户端初始化的连接 SC)
从任何端口到服务器的大于1023端口 (入;客户端初始化数据连接到服务器指定的任意端口 SC)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