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使用数据库?

为什么要使用数据库?,第1张

现在的信息系统一般都是用数据库来存储数据,利用数据库可以高效的对数据进行管理,包括数据的有效组织,查询和修改,同时可容易实现备份和恢复。

1、存放数据,这是起码的。用文件存不是不可以,但是对于并发的支持、锁机制的保障、存储备份机制、搜索方面,数据库是在优势巨大

2、数据存多了,往往会发现一些新的知识。这就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做的

3、现在流行的大数据?!云计算?!都有数据库的支撑啊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数据库?

数据,现在被誉为工业社会的“石油”。数据(data)是事实或观察的结果,是对客观事物的逻辑归纳,是用于表示客观事物的未经 加工的原始素材。数据可以是连续的值,比如声音、图像,称为模拟数据。也可以是离散的,如符号、文字,称为数字数据。

在计算机系统中,数据以二进制信息单元0,1的形式表示,被存储在磁盘或者内存当中。

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产物。数据管理是数据库的核心任务,内容包括对数据的分类、组织、编码、储存、检索和维护。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数据库技术也不断地发展。从数据管理的角度看,数据库技术到目前共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使用数据库?

A.人工管理阶段

人工管理阶段是指计算机诞生的初期(即20世纪50年代后期之前),这个时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从硬件看,没有磁盘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从软件看,没有 *** 作系统和管理数据的软件,数据处理方式是批处理。

这个时期数据管理的特点是:

1. 数据不保存

该时期的计算机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一般不需要将数据长期保存,只是在计算某一课题 时将数据输入,用完后不保存原始数据,也不保存计算结果。

2. 没有对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系统

程序员不仅要规定数据的逻辑结构,而且还要在程序中设计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输出方式等。因此程序中存取数据的子程序随着存储的改变而改变,数据与程序不具有一致性。

3. 没有文件的概念

数据的组织方式必须由程序员自行设计。

4. 一组数据对应于一个程序,数据是面向应用的

即使两个程序用到相同的数据,也必须各自定义、各自组织,数据无法共享、无法相互利用和互相参照,从而导致程序和程序之间有大量重复的数据。

B.文件系统阶段

文件系统阶段是指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而且还大量用于管理数据的阶段(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在硬件方面,外存储器有了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在软件方面, *** 作系统中已经有了专门用于管理数据的软件,称为文件系统。

这个时期数据管理的特点是:

1. 数据需要长期保存在外存上供反复使用

由于计算机大量用于数据处理,经常对文件进行查询、修改、插入和删除等 *** 作,所以数据需要长期保留,以便于反复 *** 作。

2. 程序之间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 作系统提供了文件管理功能和访问文件的存取方法,程序和数据之间有了数据存取的接口,程序可以通过文件名和数据打交道,不必再寻找数据的物理存放位置,至此,数据有了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区别,但此时程序和数据之间的独立性尚还不充分。

3. 文件的形式已经多样化

由于已经有了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文件也就不再局限于顺序文件,还有了索引文件、链表文件等,因而,对文件的访问可以是顺序访问,也可以是直接访问。

4. 数据的存取基本上以记录为单位

利用文件存储数据的 *** 作起来会十分痛苦: 开发人员需要熟悉 *** 作磁盘文件的方法、必须编写复杂的搜寻算法才能高效的把数据从文件中检索出来、当数据格式发生变化时,需要编写复杂的文件格式升级程序、很难控制并发修改。所以我们有了数据库,对数据统一进行管理,并且针对数据的类型划分成不同的种类。。

C.数据库系统阶段

数据库系统阶段是从60年代后期开始的。在这一阶段中,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再是面向某个应用或某个程序,而是面向整个企业(组织)或整个应用的。数据库系统阶段的特点是:

1. 采用复杂的结构化的数据模型

数据库系统不仅要描述数据本身,还要描述数据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存取路径来实现的。

2. 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数据和程序彼此独立,数据存储结构的变化尽量不影响用户程序的使用。

3. 最低的冗余度

数据库系统中的重复数据被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在有限的存储空间内可以存放更多的数据并减少存取时间。

4. 数据控制功能

数据库系统具有数据的安全性,以防止数据的丢失和被非法使用;具有数据的完整性,以保护数据的正确、有效和相容;具有数据的并发控制,避免并发程序之间的相互干扰;具有数据的恢复功能,在数据库被破坏或数据不可靠时,系统有能力把数据库恢复到最近某个时刻的正确状态。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人工智」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qq_35789269/article/details/10500931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67774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8
下一篇 2023-03-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