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规范的设计方法,一个完整的数据库设计一般分为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物理设计、数据库的实施、数据库运行与维护六个阶段:
各阶段的任务如下:
1、需求分析:分析用户的需求,包括数据、功能和性能需求;
2、概念结构设计:主要采用E-R模型进行设计,包括画E-R图;
3、逻辑结构设计:通过将E-R图转换成表,实现从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4、数据库物理设计:主要是为所设计的数据库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路径;
5、数据库的实施:包括编程、测试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与维护:系统的运行与数据库的日常维护。
拓展资料:数据库设计(Database Design)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信息要求和处理要求)。在数据库领域内,常常把使用数据库的各类系统统称为数据库应用系统。
数据库设计是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技术,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中的核心技术。由于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复杂性,为了支持相关程序运行,数据库设计就变得异常复杂,因此最佳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是一种"反复探寻,逐步求精"的过程,也就是规划和结构化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以及这些数据对象之间关系的过程。
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 需求分析阶段
需求收集和分析,结果得到数据字典描述的数据需求(和数据流图描述的处理需求)。
2. 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可以用E-R图表示。
3. 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例如关系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
4. 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
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5. 数据库实施阶段
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例如SQL)及其宿主语言(例如C),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6. 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
数据库应用系统经过试运行后即可投入正式运行。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
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包括6个主要阶段: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1.需求分析:分析用户的需求,包括数据、功能和性能需求(包括数据与处理)。
2.概念结构设计:主要采用E-R模型进行设计,包括画E-R图。
3.逻辑结构设计:通过将E-R图转换成表,实现从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4.数据库物理设计:主要是为所设计的数据库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路径。
5.数据库的实施:包括编程、测试和试运行。设计人员运用 DBMS 提供的数据语言、工具及宿主语言,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与维护:系统的运行与数据,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