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库建设工作流程
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数据库是从单矿业权成果数据出发,经过数据规范化整理、数据采集、数据检查与验收、数据转换、数据集成与汇总等一系列过程形成的,囊括全国所有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数据。数据库建设工作流程如图10-1所示。
为了保证入库的核查成果数据质量,需对各省提交的所有矿业权数据进行全面清理。主要内容包括:检查各省(区、市)登记数据库与核查数据库数据的一致性;对属性数据库内的采矿权实地核查对照表、探矿权实地核查对照表逐条、逐个数据项检查,对项目名称、发证类别、矿种、日期值、法定代表人等进行严格的有效性或存在性检查;对属性表与单矿业权成果数据(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对应关系进行检查;对各种空间要素进行全面检查等。
(二)数据模型
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数据库由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相关基础数据组成。属性数据库包括单矿业权属性表、登记信息与核查信息对照表、单矿业权基本情况说明等数据;核查空间数据库包括AutoCAD或MapGIS、ArcGIS、PDF等格式数据和W ord格式的图件基本说明信息。相关基础数据包括基础地理、地质底图、词表、辅助规则库等。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空间数据库是由各省(区、市)的单个矿业权成果数据聚合而成(图10-2)。单矿业权成果数据包括采矿权、探矿权两种核查成果数据,每一个单矿业权又包括其相应的属性与空间数据(图10-3)。
(三)数据库形成过程
图10-4表明了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数据库的集成过程。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数据库不但存储全国、各省(区、市)的汇总成果数据,还保存每一个矿业权空间要素所对应的单矿业权所有不同格式的原始数据,以保证数据库不但可以满足不同形式、不同输入条件的查询与统计分析要求,还能完成对每一个单矿业权成果数据的管理,并根据需要展现指定单个矿业权的多角度、多层次描述的细节信息(包括对照表信息、A uto-CAD或MapGIS格式数据、ArcGIS格式数据、PDF格式信息、基本情况说明信息等),为其他数据库或系统提供第一手完整的原始资料和全国、省、市、县多级成果数据。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访问数据库中的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完成各种形式的查询、统计、分析、空间浏览、空间分析、空间计算等 *** 作。
图10-1 数据库建设工作流程
(四)核查空间数据生成
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属性库可采用两种方法生成空间要素:
(1)分省提取单个探矿权属性数据的区域坐标,生成经纬度的ArcGIS Shapefile格式的面、点;再将31个省的合并成全国探矿权分布要素(面、点),采矿权与之类似,所不同的是在生成之前要将直角坐标转换成经纬度坐标后再去生成经纬度的ArcGIS Shapefile格式的面、点;
图10-3 单矿业权数据模型
(2)同时提取全国所有的探矿权或采矿权,按第一种方法中生成要素的过程生成对应的ArcGIS Shapefile格式的经纬度面、点。将最后生成的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空间要素导入到空间数据库,其他基础地理、地质图等也统一入库,为空间数据浏览、查询与分析、制定专题图提供数据基础。
图10-5表示了使用单个矿业权区域坐标生成对应的空间要素的示意图。图10-6给出了使用各省采矿权核查或探矿权核查的属性数据生成ArcGIS Shapefile格式的空间数据流程,生成的省级矿业权成果图层有采矿权核查面、采矿权核查点、探矿权核查面、探矿权核查点,再将同类各省的合并成全国图层。当然也可以一次性生成全国的采矿权核查面、采矿权核查点、探矿权核查面、探矿权核查点。
图10-4 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数据库形成过程
图10-5 单个矿业权区域坐标生成要素示意图
(五)核查数据入库
(1)属性数据入库。将各省提交的省级矿业权实地核查属性数据导入全国库,形成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属性数据库。在导入过程中,分别对重号、有效性等进行检查。
图10-6 核查属性数据生成ArcGIS空间数据流程
(2)单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数据入库。单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保存,第一种为以 *** 作系统文件形式保存在数据库外面;第二种将所有单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数据压缩成一个文件,以大对象形式保存到数据库中。
(3)空间数据入库。使用ArcCatalog或系统工具通过ArcSDE将采矿权核查点、采矿权核查面、探矿权核查点、探矿权核查面以及其他空间数据导入到Oracle数据库中,从而形成一个属性与空间及单矿业权一体化存储的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空间数据库。
空间数据库是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开发和应用发展起来的数据库新技术,主要用来处理空间数据。想必你了解数据库吧,那它主要用来处理数据,你也知道了吧,只不过空间数据库SDB主要用来处理空间数据,即二维、三维等特征数据,而不是传统的数值、字符串等。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对象类、要素类、关系类、综合要素类和要素数据集。组成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要素数据集分为三大类:基本要素数据集、综合要素数据集和对象数据集。地质图要素数据集是共享空间参考系统的要素类的集合。在地质图数据模型中,由地质点、面、线要素实体类构成。一个要素数据集的空间参考指定了包括坐标系统、投影系统和高程系统的空间参照系、空间域和精度。具有拓扑关系,且具有相同几何类型和相同属性的要素的集合称为地质图要素类。构成地质图的点称为地质图点要素类,构成地质图的线称为地质图线要素类、构成地质图的面称为地质图面要素类。另外,一个地质图要素数据集还应包括属性域(domains),属性域是一个字段类型的合法值的规则,用于限制在表要素类,或子类型的任何具体的属性字段内允许的值。每个要素类或表有一个属性域的集合,这些属性域用于不同的属性和子类型,并且可以在地理数据库的要素类和表之间共享。
图5-2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实体关系
传统的地质图数据模型不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面向对象的技术和方法给我们带来了曙光。面向对象数据模型是以单个空间地质对象为数据组织和存储的基本单位,与拓扑关系数据模型相反,以独立完整、具有地质意义的对象为基本单位对地质空间进行表达,典型实例是ESRI公司的GeoDataBase模型。在具体组织和存储时,将对象的坐标数据和属性数据(如建立了部分拓扑,拓扑关系也放在表中保存)统一存放在关系数据库中。利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对数字地质图数据进行重新组织与存储,使得数据的表达更接近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其语义关系和内部关系更加合理,大大增强了高层次的地质空间分析能力。该模型使得数字地质图独立于任何给定的软件和硬件结构。
本文建库所采用的基本要素类包括:地质(线)界线、脉岩(点)、矿产地(点)、产状、火山口;综合要素数据集包括:蚀变带(面);对象数据集包括:沉积(火山)岩岩石地层单位、侵入岩岩石年代单位、变质岩地(岩)层单位、断层、面状水域与沼泽。
1.数据库各要素类概念
采用以下要素对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要素类、对象类和综合要素类描述与定义:
实体名称:实体数据的中文名称;
要素类名称:要素类的中文名称;
对象类名称:对象类的中文名称;
综合要素类名称:综合要素类的中文名称;
要素对象与综合要素类编码:数据项名称的标准化编码;
空间数据类型:指点线面类型;
数据类型:指数据存储的类型,一般包括字符型(C)、单精度数值(S)、双精度数值(D)、长整形(L)、整形等(I),对于特殊系统的数据类型,需要明确说明;
与其他实体的关系:表示该实体与其他实体的关系,如拓扑关系或依赖关系;
数据存储长度:存储于某一特定系统平台的字节数,为系统默认值;
数据显示长度:数据用于信息表达的长度,字符型数据说明字符个数,数值型数据说明小数点前后的位数,不确定长度的数据项需明确说明;
约束条件:确定数据项是否填写,按照以下三类规定,可选(O)、必选(M)、条件必选(C);若为必选(M)时,可填写是否为空(NOT NULL);
默认值/初始值:确定数据项在初始状态下的值;
值域范围:明确给出数据项的取值范围;
数据项描述:对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数据项进行描述。对于特殊表达格式的数据项也需在此说明,如多数值表达的分隔符,特殊符号的表达描述等;
主关键字名称:用以标识记录的唯一性,并用于和其他实体进行关联的数据项的名称;
子关键字名称:和主关键字一起用以标识记录的唯一性,并用于和其他实体进行关联的数据项的名称;
索引键名称:用于按照一定规律排序的数据项的名称;
注释要素类编码:注释要素类数据项名称的标准化编码。
2.组成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要素数据集
包括三大类:基本要素数据集、综合要素数据集和对象数据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包括要素、对象的分类,描述要素、对象的内容,要素、对象的关系等。
3.基于地质数据库模型的地质图类图
图5-3是基于地质数据库模型的地质图类图,反映了地质图要素类与对象类之间的关系。
图5-3 地质数据库模型的地质图类图
4.空间数据库各要素类字段定义
参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DD2006-06)的建库标准,在ArcGIS 9.3 Catalog下,根据标准规定的各要素数据的数据格式建立各类要素集(Feature Classet)见表5-3,及数据表结构和填写规范,见表5-4至表5-11。
表5-3 基础数据库中各要素类一览表
表5-4 沉积(火山)岩图层表结构及填写规范
表5-5 侵入岩岩图层表结构及填写规范
表5-6 地质界线图层表结构及填写规范
表5-7 断层图层表结构及填写规范
续表
表5-8 蚀变图层表结构及填写规范
表5-9 火山机构图层表结构及填写规范
表5-10 矿点图层表结构及填写规范
续表
表5-11 岩墙图层表结构及填写规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