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一楼的个哥们补充一下吧,你做两个表
第一个表是商品表。包含商品id,商品名,品牌,商品型号,等等
第二个是商品信息表。字段包括商品id,属性英文名称,属性中文名称,属性值。
比如我有一个三星的电视
在第一个表里面写
id=1,商品名=三星电视,品牌=三星,商品型号=32XXXXX。。。。
第二个表里面写
id=1,属性英文名:LCDTYPE,属性中文名:液晶类型,属性值:LED
id=1,属性英文名:size,属性中文名:液晶尺寸,属性值:32
。。。。。。
要这样,这样你会有无数多的表,而且以后新的一个产品时候非常麻烦,如果要属于新的类别,而且还会因为避免数据库太复杂而使得许多不同类的产品归在一个类。而且你的程序很麻烦,要为每个类编写不同程序,因为数据表名不同。
应该用下面的办法,主要使用四个表存储所有类别的商品:
第一、类别名称表,字段有
类别ID,类别名称
1 电脑
2 洗衣机
第二、类别属性表,字段有:
类别ID,属性ID,属性名称
1 1 CPU
1 2 内存
1 3 屏幕尺寸
2 1 容量
2 2 类型
第三、商品名称表,字段有:
商品ID,类别ID
1 1
2 1
3 2
4 2
第四、商品属性表,字段有:
商品ID,属性ID,属性值
1 1 P4
1 2 128M
1 3 CRT 14
2 1 P4
2 2 512M
2 3 LCD19
3 1 9公斤
3 2 滚筒
4 1 8公斤
4 2 波轮
上面定义了四个商品,商品ID为1~4,分别是128M、512M内存的电脑,和9公斤滚筒、8公斤的波轮洗衣机。
这样定义的数据库结构,可以包含任何商品,一般不会改变,那么程序也就无需改变,定义新的产品、或者修改现有商品只需要在程序界面有 *** 作员点点鼠标。
数据库设计阶段包括五个阶段,分别是:需求分析阶段、概念结构设计阶段、逻辑结构设计阶段、物理设计阶段、数据库实施阶段、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
独立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是:需求分析阶段,概念设计阶段,逻辑设计阶段,物理设计阶段。
依赖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是:实施阶段,运行和维护阶段。
数据库设计是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技术,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中的核心技术。由于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复杂性,为了支持相关程序运行,数据库设计就变得异常复杂。
因此最佳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是一种“反复探寻,逐步求精”的过程,也就是规划和结构化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以及这些数据对象之间关系的过程。
扩展资料:
形成过程
1、需求分析阶段:综合各个用户的应用需求(数据流程图(DFD)。
2、概念设计阶段:形成独立于机器特点,独立于各个DBMS产品的概念模式(E-R图)。
3、逻辑设计阶段:首先将E-R图转换成具体的数据库产品支持的数据模型,如关系模型,形成数据库逻辑模式;然后根据用户处理的要求、安全性的考虑,在基本表的基础上再建立必要的视图(View),形成数据的外模式。
4、物理设计阶段:根据DBMS特点和处理的需要,进行物理存储安排,建立索引,形成数据库内模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题:某商业集团关于商店销售商品的数据展开
查看全部1个回答
欧阳思嘉俟青
TA获得超过29万个赞
关注
成为第68位粉丝
“商业管理”数据库中有3个实体:商店(商店编号,商店名,地址),商品(商品号,商品名,规格,单价),职工(职工编号,职工姓名,性别)。商店与商品间存在“销售”联系,每个商店可以销售多种商品,每种商品也可以放在多个商店销售,用“月销售量”来表示商店销售每种商品的情况;商店与职工存在“聘用”联系,每个商店有多名职工,每个职工只能在一个商店工作,商店聘用职工有“聘期”和工资。
①
试画出E-R图,并注明关系类型,注明主键和外键
②
试用SQL语句创建“商业管理”数据库以及其中的表,其中单价、月销售量、工资和聘期字段类型为real,其余字段为字符型。
2
“订货管理”数据库有4个表:仓库(仓库号,仓库名,地址),商店(商店编号,商店名,地址),商品(商品号,商品名,单价)。设仓库和商品之间存在“库存”联系,每个仓库可存储若干种商品,每种商品可存储在若干仓库中,仓库存储的商品有“日期”和“存储量”信息;商店与商品间存在“销售”联系,每个商店可以销售多种商品,每种商品也可以放在多个商店销售,用“月份”和“月销售量”来表示商店销售每种商品的情况;仓库、商店和商品之间存在着“供应”联系,有“月份”和“月供应量”两个属性。
(一)系统数据库类型
数据库是整个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的基础,是系统开发设计要考虑的重中之重。在数据形式上,系统数据库包括两大块:一是空间数据库,二是属性数据库。目前的空间数据技术已从以MapInfo为代表的混合型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发展到以ArcInfo的Coverage为代表的拓展型数据库。鉴于农用地分等属性数据量庞大,为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检索的速度,本研究采用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分开管理的模式,依据关键字段进行绑定,进行科学索引,从而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动态链接和高效整合。
1空间数据库
江苏省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土地利用现状图层:全省13个省辖市以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经变更调绘形成以2000年为基准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以现行的土地分类标准按八大类分类进行信息提取并分层存储,系统分别存储为耕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建设用地等图层。
(2)全省土壤类型图层:以土属为分类单位,比例尺为1:20万。
(3)1996年和2000年全省行政区划图层:在行政区划中精确到乡镇级别,分别提取存储了市名图层、县(区)名图层、乡(镇)名图层、全省行政界线图层、市级行政界线图层、县(区)级行政界线图层、乡(镇)级行政界线图层。
(4)评价单元图层:通过GIS空间叠加功能,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和土壤类型图叠加产生的评价单元图层,建立分等评价单元数据库。
2属性数据库
江苏省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属性数据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土壤属性数据: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为基础,结合全省土壤监测样点数据,建立土壤质量状况数据库,最小单位为土种,包括pH值、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质地、耕层厚度、障碍层深度、水土侵蚀程度、盐渍化程度数据。
(2)农田水利环境数据:建立了1996~2000年间各乡镇农田水利环境基础数据库,包括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数据。
(3)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建立了全省13个省辖市的以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经变更调绘形成的以2000年为基准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区分耕地中的详细用地类型差异,标示水田、旱地、荒草地等纳入本次评价范围的用地内容。
(4)全省地形地貌数据库。
(5)农业区划数据:输入了江苏省农业区划数据,把江苏全省划分为6大区划,以乡镇为最小级别,建立全省乡镇的区划归属数据库。
(6)农业耕作制度数据:建立了全省各市、县、乡镇的农业耕作制度数据库,包括指定作物水稻和小麦的播种空间分布状况数据库。
(7)光温生产潜力数据:建立了全省各市、县指定作物水稻和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数据库。
(8)农业投入-产出数据:全省13个省辖市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1996~2000年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库。
(9)作物产量数据:全省13个省辖市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1996~2000年的指定作物水稻和小麦的产量数据库。
(10)土地利用详查分类面积数据:全省13个省辖市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2000年土地利用详查分类面积数据库。
从数据格式上分,数据库又可分为:①图件数据库:指空间数据以及绑定在空间数据上的相关属性数据,本次江苏省农用地分等建立了以分等单元为记录的属性数据库,并通过关键字段与空间数据关联;②分类统计数据库:包括全省13个省辖市以乡镇为单位的1996~2000年指定作物产量统计数据和全省13个省辖市以乡镇为单位的2000年土地利用详查分类面积统计数据。
(二)系统数据库管理模式
为减少数据存储冗余,同时提高索引速度,江苏省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数据文件采用普遍的目录树形式进行管理,按省-市-县行政体系分别存储相关数据。全省建立13个省辖市分目录,分目录下按照各自所含的县(区)建立子目录。根据目前行政管理体系现状,基础资料大多来源于县级行政单位,因此采用县(区)为基本行政单位较为合理,在保证资料来源的同时,也利于资料的分类归档存储。其相对应的空间图件数据也按精度要求分割到县级行政单位,既能减少系统调用数据的吞吐量,同时也满足了系统的精度需求。空间数据、属性数据、文本数据按照各自所属的行政级别归类存储,同时设立数据文件管理器进行目录文件的索引管理,见图3-86。
图3-86 江苏省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数据文件管理模式图
(三)系统数据库结构
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决定了数据之间的调用及接口关系,清晰的逻辑调用关系和统一的数据接口格式有利于数据的组织、管理、调用。
1空间数据库
江苏省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以矢量图件的形式存在,以分图层的方式管理,包括了全省行政界线、土壤类型、按八大类分别提取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等单元等图层。其中,分等单元图层作为农用地分等的基础,考虑到图层本身信息量大,可能影响到系统运行效率,因此所在图层的属性表中只保留了ID字段,通过ID字段与外部属性库绑定,实现分等单元与外部属性库一一对应关系。ID字段是本图层的特征代码,表征了单元的唯一性,能体现出单元的图上位置和行政归属。《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国土资源大调查专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1999)为本研究分等单元代码的编码依据;本研究有1996年和2000年两套行政区划工作底图,为此分等单元特征代码共设14位,依次为江苏省代码(2位)-市代码(2位)-2000年县或区代码(2位)-2000年乡镇代码(2位)-1996年县或区代码(2位)-1996年乡镇代码(2位)-分等单元号(2位)。其中,省、市、县(区)的行政代码按国家统一代码,乡镇级代码在县(区)范围内根据划分分等单元的需要依次编码;分等单元编号的原则是不破乡镇界,即单元号是在同一乡镇内部自行编码。示例:32011501210101,指1996年江苏(32)南京(01)市江宁县(21)由于2000年行政调整变更为南京(01)的江宁区(15)。按行政体系分级编码的优点是有利于空间查询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工作需求按行政级别分类汇总统计数据。
2属性数据库
江苏省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来存储数据,优点是结构清晰明了,数据的更新维护方便,通过索引能优化数据库,建立快速的查询浏览(表3-26~表3-30)。
表3-26 行政代码数据结构表
表3-27 土壤属性数据结构表
表3-28 农田水利设施数据结构表
表329 指定农作物投入-产出数据结构表
表3-30 农业耕作制度及农业区划表
(四)系统模型库
系统以《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国土资源大调查专用)中的相关技术方法和计算模型为基础,在模型库中预先内置了分等计算模型。模型库是动态,它允许专家根据情况动态调整计算模型形式及其参数。系统主要模型的数学计算公式如下:
(1)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值(Clij)计算公式见式(3-11)。
(2)样点土地利用系数计算公式: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江苏卷)
式中:
Klj´——样点的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Yj——样点的第j种指定作物实际单产;
Yj,max——第j种指定作物最大标准粮单产。
(3)等值区土地利用系数计算公式: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江苏卷)
式中:
Klj——等值区内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Klj´——参与计算的同一等值区内合格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n——排除异常数据后参与计算的样点的个数。
(4)样点土地经济系数计算公式: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江苏卷)
式中:
Kcj′——样点的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
Yj——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实际单产;
Cj——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实际成本;
Aj——第j种指定作物最高“产量-成本”指数。
(5)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计算公式: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江苏卷)
式中:
Kcj——等值区内土地经济系数;
Kcj´——参与计算的同一等值区内合格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
n——排除异常数据后参与计算的样点的个数。
(6)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Ri)计算公式见式(3-12)和式(3-13)。
(7)农用地利用等指数(Yi)计算公式见式(3-14)和式(3-15)。
(8)农用地经济等指数(Gi)计算公式见式(3-16)和式(3-17)。
以上就是关于对mysql数据库有深入了解的来,mysql如何设计多个含多种不同商品,且商品属性不一样的表全部的内容,包括:对mysql数据库有深入了解的来,mysql如何设计多个含多种不同商品,且商品属性不一样的表、购物网站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过程包括几个主要阶段哪些阶段独立于数据库管理系统哪些阶段依赖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