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当将该类变异归类为致病性时, 需确认无功能变异(null variants)是已知的致病机理, 且与该疾病的遗传模式相一致. 例如, 有些基因(如许多肥厚性心肌病基因)只有杂合错义突变时才致病, 而杂合无功能变异却是良性的. 仅基于这一项证据来看, 对显性肥厚性心肌病来说, MYH7基因上出现一个新的杂合无义突变不一定是致病的, 而 CFTR 基因上出现一个新的杂合无义突变则有可能是一个隐性致病变异.
(ii) 当文献中将 3′远端下游截短变异注释成致病突变时, 要特别小心. 特别是当所预测的终止密码子出现在最后一个外显子, 或者出现在倒数第二个外显子的最后50个碱基对时, 这种无义突变介导的转录降解可能不会发生, 这个蛋白很可能会表达.据此所预测的截短蛋白的长度也是致病性评估的因素, 但这些变异未经功能分析是无法进行判定的.
(iii) 就剪接位点变异而言, 因外显子剪切位点的供体/受体位点改变或产生了新的剪切位点, 从而可能导致外显子丢失、缩短, 也可能会使内含子序列变成外显子部分. 虽然剪切位点变异可能被预测为无功能变异, 然而该变异类型造成的影响需要通过 RNA 或蛋白质功能分析确认. 还必须考虑可读框内缺失/插入的可能性, 其长度变化较小(PM4),可以保留蛋白质的关键结构域, 因此导致轻微或中性效应, 或功能获得效应.
(iv) 基因会有不同的转录本, 哪一种转录本与生物学功能相关, 在哪些组织会表达哪些转录本, 这些都是需要进行重点考虑的. 如果一个截短变异只限于一个或并非所有转录本, 则必须谨慎考虑到可能存在其他同功型蛋白质, 防止过度解释.
(v) 如果发现一个无功能变异位于某个外显子上, 而该外显子先前无致病变异报道, 那么该外显子可能被选择性剪切了, 此时需要谨慎考虑该变异的致病性. 当预测的截短变异是偶然发现时(与检测指征无关)则应特别小心, 在这种情况下该位点致病的可能性非常低.
1、先说你给的c.1454G>C (p.Arg485Pro),该突变gene是ATP6V1B2,rs730882177。clinvar数据库收录该突变是致病性变异,根据美国遗传协会位点致病性判定指南ACMG,该位点的致病性临川意义为明。相关的疾病为Zimmermann-Laband 综合征,该位点具体的致病性要根据家族史来判定。
2、根据现在的家系图谱,父母亲均正常,儿子患病。该突变可能是新发突变。建议对其父母做该位点的一代测序验证。Zimmermann-Laband 综合征是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后
代遗传的概率为1/2,建议受检者及其爱人做好产前遗传咨询。
如果是易语言自带的数据库那就简单了。判断(打开(“.\数据库名.edb”,,,,))
到首记录()
计次循环首(取记录数(),x)
判断(读("性别“)=”男“)
c=超级列表框.插入表项(,,,,,)
超级列表框.置标题(c,0,读(“姓名”))
超级列表框.置标题(c,1,读(“班级”))
超级列表框.置标题(c,2,读(“年龄”))
跳过()
计次循环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