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可以帮助数据库进行调优;
利用NLP将自然语言翻译成数据库语言,在用户端可以不用遵循数据库语言就可实现查询;
利用AI进行查询优化;
数据挖掘。
一、性质不同
1、sql:是一种特殊目的的编程语言,是一种数据库查询和程序设计语言。
2、python:Python由荷兰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研究学会的Guido van Rossum 于1990 年代初设计,作为一门叫做ABC语言的替代品。
二、作用不同
1、sql:用于存取数据以及查询、更新和管理关系数据库系统。
2、python:Python提供了高效的高级数据结构,还能简单有效地面向对象编程。
三、特点不同
1、sql:不要求用户指定对数据的存放方法,也不需要用户了解具体的数据存放方式,所以具有完全不同底层结构的不同数据库系统, 可以使用相同的结构化查询语言作为数据输入与管理的接口。
2、python:Python语法和动态类型,以及解释型语言的本质,使它成为多数平台上写脚本和快速开发应用的编程语言,随着版本的不断更新和语言新功能的添加,逐渐被用于独立的、大型项目的开发。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Python (计算机编程语言)
百度百科-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人工智能在未来的发展潜力非常大,特别是将其运用在工业发展上。而人工智能是需要进行编写的,一般来说,人工智能需要3大部分组成。最重要的就是其核心算法。然后是数据库。最后是功能代码。一般的程序员不会直接开发核心算法,而是利用已经有的核心算法,开发出数据库和功能代码。当然也有类似于拉米罗这类大神,选择从核心算法开始搭建。比如其大家的鸭树系统就是一个公认的,非常强大的人工智能。
关于数据库方面,很多编写人工智能的程序小组不会选择就地重新搭建数据库,而是直接去寻求云数据库。利用云计算技术,为自己的人工智能程序配置好数据库。这样的数据库不仅能够随意的调整其大小,还拥有非常高的可靠性,成本也很低。比如腾讯云,阿里云,清华云都是这类云数据库。当然部分资金和实力非常雄厚的公司还是会采取自己搭建服务器。
而平台方面,国内使用最广泛的平台是百度的人工智能AI平台。我们印象中人工智能都是类似小爱同学之类的人工“智障”,但是百度的人工智能确实非常强大。百度开发的人工智能往往面向的是工厂,和大型的流水线生产。而并非是正常的家用,在整个世界上的排名当中,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稳稳的世界前三。
还有就是清华大学最近开发的一个人工智能平台,这个平台据说性能非常强大。而且可以直接利用清华云作为数据库。我最早听说的一个人工智能开发引擎是Tengine。这个引擎提供了很多AI算法,可以进行选择。而且还提供了很多可以设置的功能,根据我朋友的反馈,用起来非常舒服。
“找到”成千上万的候选行星,天文学家必须有能力将“真行星”与“假行星”分开。
考虑到许多天文学数据库的规模都大得惊人,区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人工智能算法给此事带来前所未有的希望。
近日,英国华威大学的大卫·阿姆斯特朗博士(David Armstrong)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项新的机器学习算法,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陈旧数据中,识别出太阳系外的行星。他们确认了50颗系外行星的存在,从海王星大小的气体巨行星到比地球还小的岩石世界,无所不包。
方法是,计算出每个行星的成为候选星球的概率。
历史 上天文学家一般相信在太阳系以外存在着其它行星,然而它们的普遍程度和性质则是一个谜。直至1990年代人类才首次确认系外行星的存在,而自2002年起每年都有超过20个新发现的系外行星。
许多太阳系外行星调查都通过望远镜中的大量数据来搜索行星在望远镜与恒星之间通过的迹象,这就是所谓的过境。这会导致望远镜探测到的恒星发出明显的光线下降,但这也可能是由于来自背景物体的干扰,甚至相机中的微小误差所致。这些误报可以在行星验证过程中筛选出来。
华威大学(Warwick U)物理系和计算机科学系以及艾伦·图灵学院的研究人员建立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该算法可以在NASA的开普勒和TESS等望远镜任务发现的数千个候选行星的大样本中区分出真实的行星和虚假的行星。
AI算法接受了识别真实行星的训练,使用了两大已确认的行星样本和现已退役的开普勒任务的误报。
然后,研究人员在开普勒尚未确认的候选行星数据集上使用了该算法,产生了50个新的确认行星,其中第一个将通过机器学习进行验证。以前的机器学习技术只对候选行星进行排序,但从未自行确定候选行星是否是真正行星的概率,而这是行星验证的必要步骤。
通过确认这50颗行星是真实存在的,天文学家现在可以优先利用专门的望远镜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观察。
华威大学物理系的大卫·阿姆斯特朗博士说:“我们开发的算法可以让我们挑选50个候选行星进行行星验证,并将它们升级为真正的行星。”我们希望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当前和未来的TESS和PLATO等任务中的大量候选样本。
天文学家有两种方法探测太阳系外的行星。一种是径向速度方法,它用来监测恒星是否有行星引力引起的小反运动。第二种是更敏感的技术, 也是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和开普勒采用的技术, 它主要依靠宿主星的亮度变化。
问题是,第二种方法产生了大量恒星的亮度数据,其中许多恒星不会有可见的系外行星。
于是,人工智能上场了。
论文中也强调:“我们的算法模型只要短短几秒就能对数千个肉眼看不见的候选行星进行识别,确认其是否真的是行星。我们现在不仅能说哪些候选行星‘更可能’是行星,而是可以用确切的数据说明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如果候选天体是‘假行星’的可能性小于1%,就可以被确认为是真正的行星。”
阿姆斯特朗博士,谈道:“就行星验证而言,之前没有人使用过机器学习技术。机器学习已经被用于对候选行星进行排名,但从来没有在概率框架中使用过,而概率框架是你真正验证一颗行星所需要的。我们现在可以说出精确的统计可能性,而不是说哪些候选者更有可能是行星。如果一个候选行星的假阳性概率小于1%,它就被认为是经过验证的行星。”
华威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副主任、阿兰·图灵研究所(Alan Turing Institute)研究员Dr Theo Damoulas博士说:
阿姆斯特朗博士补充说:“到目前为止,几乎30%的已知行星仅用一种方法就被验证了,这并不理想。仅仅因为这个原因,开发新的验证方法是可取的。但机器学习也能让我们做得非常快,更快地确定候选人的优先级。”
研究人员认为,它应该是未来用来验证行星的工具之一。
根据新的研究,在所有确认的系外行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用单一的分析方法确认的,这并不理想。科学家们用已确认身份的系外行星数据和“假行星”的数据来训练神经网络(一种人工智能算法),这样能在新的数据中识别出那些明显的迹象(信号)。
新技术比以前的技术更快,可以自动化,并且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训练”加以改进效果。
论文《利用机器学习验证系外行星:50颗新验证的开普勒行星》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阿姆斯特朗博士的研究得到了英国研究与创新部门科学技术设施委员会(STFC)通过Ernest Rutherford奖学金的支持。
GitHub上也有不少天文学软件包,比如, allesfitter, 用于对光度和RV数据进行建模。它可以容纳多个系外行星,多星系统、星点、恒星耀斑和各种噪声模型。
尽管取得了突破,但是,该算法仍处于早期阶段。在陈旧数据中找到错失的金子,提高了人类 探索 未知宇宙世界的效率。验证行星的新工具问世了,新老方法共同为系外行星 探索 出力。
(全文结束)
《亲爱的数据》出品
以上就是关于数据库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吗全部的内容,包括:数据库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吗、sql与python区别是什么有什么联系、开发人工智能类的软件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