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程序

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程序,第1张

1.空间坐标系统

坐标系统: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6度带投影,带号15,中央经线85°30′,单位为m。

高程基准:采用1956黄海高程系。

2.建库工作程序

在实际 *** 作过程中,采用的建库流程参考国家数字地质图建库标准,结合西天山地区1:25万地质图图幅要素的实际情况,创建GeoDatabase数据,构建各要素集和要素类,数据库结构如图4-3所示。在矢量化过程中,采用以线性地质要素(断层,地质界线,岩性边界等)矢量为起点,以线跟踪,线拷贝为中心,最后以线转面(Feature to Poly-gon)的方法生成各面类地质图层,然后对临时面文件按各地质要素进行分类,导入各图幅的标准地质数据库中,再进行属性数据的录入。

在建库过程中,第一步,对扫描地质图进行几何校正。第二步,在ArcGIS Catalog平台上,按照前文讨论的各地质要素数据集,各地质要素字段创建数据库表结构。在统一的建库标准下建立完整的西天山地区地质图数据结构。每一幅地质图形成一个单独的地质数据库(GeoDatabase),每个库包含相同的数据结构和字段类型,每一个属性表形成一个图层,存放对应的地质几何要素;并在各自的数据库下增加临时线文件、临时面文件,用来保存第一步线形矢量化后未分类的图形数据。

在矢量化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断层要素进行矢量,因为断层线性平滑,多数断层是地层岩性的公共边界。断层矢量完成后紧接着对所有岩性边界进行矢量,包括沉积岩地层、侵入岩地层和变质岩地层边界,岩性边界数据存入临时线文件,是一个单独的线要素图层,在矢量时,如果断层恰好是岩性边界的界线或公共边,这时,为保证几何图形拓扑一致性,我们采用 “线跟踪” 或 “线拷贝” 的方法将公共边界的断层线直接拷贝至 “临时线” 图层。凡是作为公共边界的线,我们都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矢量,比如 “地质界线”图层与其他面状要素的公共边界等。

完成各岩性界线的矢量后,检查若没有遗漏,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的 “线转面”(Feature to Polygon)工具,将临时线文件转换为临时面文件,设定闭合容差为10m。转换完成后按照沉积(火山)岩、侵入岩、岩墙进行面状要素的分类,逐一导入各自相对应的单独的图层中。对于脉岩(面)要素、火山机构和矿点(点)要素基本很少与其他图层共用边界,因此,直接对这些要素单独进行矢量便可。最后进行图形的质量检查,包括划分岩性类别检查,几何拓扑检查,检查无误且没有遗漏后,导入标准库中。这样基本完成了一幅扫描地质图各类地质要素的图形矢量工作,下一步,主要参考图例、柱状图和地质图说明书进行属性录入,如流程图4-3所示。最后,检查属性数据的录入完整无误后,便可进行下一图幅的矢量工作。

对于化探和航磁的数据处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本次研究中主要采用克里金插值和主成分分析对化探、航磁数据进行处理,并结合地质矿产图说明书相关内容将化探、航磁数据与致矿有关的信息存入空间数据库中。上述数据的生产均在ArcGIS平台上完成。

3.空间数据库内容

本次资源潜力评价空间数据库包含五个要素数据集,15个要素类以及至少6个栅格数据。

地理要素数据集:使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1:25万地形数据库中的水系、政区、居民地和交通要素类四个要素类。

基础地质要素数据集:包括1:25万区域地层、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构造分区、断层、矿产7个要素类。其中,资源潜力评价预测底图数据由地层和侵入体所定义的构造相单元属性通过数据融合直接生成,各要素类中所包含的属性内容及相应的数据类型应和区域成矿模型及资源评价所需要素保持一致,实现模型要求与信息的对称,各属性编码参考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数据项下属词规定分册》。

物化探要素数据集:包括1:5万航磁要素类、1:5万地面磁法要素类、1:20万区域化探要素类、1:5万区域化探要素类四个要素类。

物化探栅格数据集:主要存储由物化探要素类通过克里金插值转换而来的栅格数据以及在空间分析过程中产生的栅格数据。

遥感栅格数据集:主要用于存储研究区ETM+卫星数据,是近年来在地质矿产应用特别是填图和蚀变信息提取占据主流地位的遥感数据源。

4.数据库质量控制

空间数据库在数据完整性、逻辑一致性、位置精度、属性精度、接缝精度均要求符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制定的有关技术规定和标准的要求。

数据库建库流程是建库工作中相当重要的部分,流程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实施过程中的可 *** 作性及库应用等诸多方面。本书矿产地数据库建设工作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图6-3-1)。

1)由综合技术组负责组织修编、制定矿产地数据库的建库技术要求、建库数据标准及规范和数据库结构设计,开发数据录入界面。

2)由相关成员进行矿产地数据库的建库资料收集、录入、MAPGIS 数据库的建立。内容包括:

依据项目总体设计书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制定的《矿产地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01年9月修订版)及相关技术标准,编写课题工作实施方案;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属性数据库卡片的填制和数据录入;

全国地质底图,主要在程裕祺等编的《1:500万中国地质图》基础上进行编辑,并按地质时代、地质内容划分不同图层;

图6-3-1 数据库建设工作流程图

数据检查及修正;

成果的提交和验收。

3)综合技术组组织对各课题组矿产地数据库进行汇总,建立中国铜镍(铂族)矿产地空间数据库。内容包括:

数据库检查和修正;

全国矿产地数据库的集成;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GIS支持下矿产地空间数据库的C++实现;

建立具有矿床数据库浏览、查询,属性库管理,图形编辑,矿床预测等功能的中国铜镍硫化物矿床矿产地空间数据库信息共享服务体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95523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