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包括几个主要阶段

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包括几个主要阶段,第1张

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包括6个主要阶段: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1.需求分析:分析用户的需求,包括数据、功能和性能需求(包括数据与处理)。

2.概念结构设计:主要采用E-R模型进行设计,包括画E-R图。

3.逻辑结构设计:通过将E-R图转换成表,实现从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4.数据库物理设计:主要是为所设计的数据库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路径。

5.数据库的实施:包括编程、测试和试运行。设计人员运用 DBMS 提供的数据语言、工具及宿主语言,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与维护:系统的运行与数据,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

数据库设计包括六个主要步骤:1、需求分析:了解用户的数据需求、处理需求、安全性及完整性要求;2、概念设计:通过数据抽象,设计系统概念模型,一般为E-R模型;3、逻辑结构设计:设计系统的模式和外模式,对于关系模型主要是基本表和视图;4、物理结构设计:设计数据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如索引的设计;5、系统实施:组织数据入库、编制应用程序、试运行;6、运行维护:系统投入运行,长期的维护工作。

按照规范的设计方法,一个完整的数据库设计一般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需求分析:分析用户的需求,包括数据、功能和性能需求

2、概念结构设计:主要采用E-R模型进行设计,包括画E-R图

3、逻辑结构设计:通过将E-R图转换成表,实现从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4、数据库物理设计:主要是为所设计的数据库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路径

5、数据库的实施:包括编程、测试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与维护:系统的运行与数据库的日常维护

主要特点:

⑴ 实现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包含所有用户可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包括用户可以用各种方式通过接口使用数据库,并提供数据共享。

⑵ 减少数据的冗余度

同文件系统相比,由于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共享,从而避免了用户各自建立应用文件。减少了大量重复数据,减少了数据冗余,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

⑶ 数据的独立性

数据的独立性包括逻辑独立性(数据库中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应用程序相互独立)和物理独立性(数据物理结构的变化不影响数据的逻辑结构)。

⑷ 数据实现集中控制

文件管理方式中,数据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不同的用户或同一用户在不同处理中其文件之间毫无关系。利用数据库可对数据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并通过数据模型表示各种数据的组织以及数据间的联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96369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