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几年一更新

征信几年一更新,第1张

征信系统每个月都会更新一次征信报告,但具体时间取决于两个因素,一银行上报数据的时间和央行收到数据后的更新时间两个因素。央行收到业务相关机构的报告数据后,一般为1~2个月内更新,即本月报告的数据,下个月或下个月才能看到。

用户的银行信用记录每月更新,不同银行的报告时间不同,因此没有确切的个人信用报告时间。央行收到业务相关机构的报告数据后,一般为1~2个月内更新,即本月报告的数据,下个月或下个月才能看到。

此外,信用报告的有效期一般为7-30天,如果个人信用报告可能在30天内发生变化,打印的信用报告只显示本月个人信用报告的状态。

如果用户有不良的个人信用记录,如果5年内没有其他逾期行为,不良记录将在5年内自动消除。根据《征信管理条例》第十六条信用调查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自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5年;5年以上的,应当删除。在不良信息保存期内,信息主体可以解释不良信息,信用调查机构应当记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转发的《人民银行发布中国征信业发展报告(2003-2013)》征信报告:是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的一种方式。 [5]

2019年5月央行个人新版征信正式面世,征信信息的时长及精细程度将进一步提升。 [1]

2020年1月19日,二代征信系统正式 [4] 上线。

发展历史:

国内发展简史

我国征信业的发展,自 1932 年第一家征信机构——“中华征信所”诞生算起,已经有了八十多年的历史。但其真正得到发展,还是从改革开放开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信用交易的发展和扩大、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经济交往的增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征信业得到迅速发展。 [5]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分别经历了探索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规范阶段;

征信业改革开放发展史

探索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为适应企业债券发行和管理,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了第一家信用评级公司——上海远东资信评级有限公司。同时,为满足涉外商贸往来中的企业征信信息需求,对外经济贸易部计算中心和国际企业征信机构邓白氏公司合作,相互提供中国和外国企业的信用报告。1993 年,专门从事企业征信的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始正式对外提供服务。此后,一批专业信用调查中介机构相继出现,征信业的雏形初步显现。 [5]

起步阶段:1996 年,人民银行在全国推行企业贷款证制度。1997 年,上海开展企业信贷资信评级。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市进行个人征信试点,1999 年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成立,开始从事个人征信与企业征信服务。1999 年底,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上线运行。2002 年,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成地、省、总行三级数据库,实现全国联网查询。 [5]

发展阶段:2003 年,国务院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职责,批准设立征信管理局。同年,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率先启动区域社会征信业发展试点,一批地方性征信机构设立并得到迅速发展,部分信用评级机构开始开拓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等新的信用服务领域,国际知名信用评级机构先后进入中国市场。2004 年,人民银行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2005 年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升级为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2008 年,国务院将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职责调整为“管理征信业”并牵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2011 年牵头单位中增加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13 年 3 月,《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征信业步入了有法可依的轨道。 [5]

规范阶段: 2019年07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并做出说明; [6] 2021年9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经2021年9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第9次行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要求本办法施行前未取得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或者未进行企业征信机构备案但实质从事征信业务的机构,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18个月内完成合规整改。 [7]

国际发展简史

由于各国法律传统不同、征信模式不同,法律制度设计存在较大差异。国外对征信行业的立法有专门立法和分散立法两种形式。北美和新兴市场国家多采用专门立法的形式,欧盟国家、部分亚洲和南美国家则多采用分散立法的形式。普遍注重对个人征信业务的规范,对企业征信业务的限制较少,大多明确了征信机构的信息采集范围,重视信息主体的权益保护,赋予信息主体在征信活动中的重要权利。 [5]

一个月更新一次。银行系统里的照片一个月更新一次。根据资料查询显示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第 3 号)第六条的”商业银行应当遵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个人信用数据库标准及其有关要求,准确、完整、及时地向个人信用数据库报送个人信用信息“的规定,商业银行应及时向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报送个人信用信息。暂定一个月个人信用信息由各商业银行自动采集一次,通过系统向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报送。

典型的总有刁民想害朕的心态[灵光一闪]

的确是这样。国内银行和金融公司已经在做替换成国产数据库的工作了。但是还要花一些时间。

顺带说明一下,oracle数据库美国本土的安全水位是非常高的。只是美国出口限制,导致出口到中国的只是低安全级别的版本。中国国产数据库在军工航天电力水利早已应用,都达到了顶级安全标准。

我是金融行业的码农,也算是有一定的发言权吧。

在数据库方面,金融领域用到的有Oracle和SQLServer等商业软件,也有Mysql、Redis等开源软件。这些软件有个令人沮丧的共同点, 很少有国产自主研发数据库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各个行业。效率的大幅提升,彻底颠覆了既有的工作模式。率先拥抱变革的企业收获了巨大收益,让后来者羡慕嫉妒恨。

信息技术不管发展如何,都绕不开数据存储,数据存储以关系型数据库最符合人的思维方式。关系型数据库中的翘楚无疑是Oracle数据库。

再回到题主的泄密问题,即Oracle数据库安全么?我的答案是 即安全又不安全 。之所以安全因为它是最好关系型数据库,常见的指标如易用性、稳定性、可用性、可恢复性都有完整的解决方案。之所以不安全是因为它是国外的闭源软件,是否有安全隐患,国人不得而知。

技术上不可控,我们怎么才能避免呢?答案是从管理上从严控制。

首先,在IT世界,有一个叫做物理隔离,国内银行的机房网络架构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内网+DMZ的形式,在两者之间采用专业的防火墙进行连接并安全隔离。DMZ到外网也有一道防火墙。所有的数据存储和加工必须在内网。

再加上内网登陆各种限制,跳板机,访问权限,动态密钥。

想发个版本都累死,还想把数据弄出来,不太可能。

至于这几年去IOE,最后也就去了IBM的大机,Oracle数据库照样大规模使用,EMC的存储就更不用说了。

总之一句话,安全使用美国佬技术!累死金融IT民工!

泄密到不存在,一般国内银行用Oracle的同时都会购买Oracle的维护服务,除非甲骨文不想做中国的生意了。当然因为中美关系的问题,一些行已经开始从周边系统逐渐开始改造使用国产数据库,比如华为的高斯200,同时国内的国有软件企业也在部署研发国产的数据库,公司名就不说了,反正确实有这个安排。

真的是个好问题,国家核心系统从什么开始决心抛弃windows。银行系统数据太过庞大复杂,上了贼船,下船太难太难了。

首先需要明白,银行的风控部门是银行体系内具有极度话语权的部门,也是最核心的部门之一。资产是否实现保值增值,以及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也是风控部门重点工作之一。

所以,你能想到的这个问题,银行的相关部门早就已经想到了,而且肯定做了不少的分析工作。

从网络上来说,银行的核心主机系统,包括数据库,都是在银行内网运行的,并不会直接接入互联网,这个一般的银行设备,比如ATM等自助终端都是如此,所以安全性肯定是银行最关注的焦点。

从安全性来说,银行的IT部门会对所有出入网络的数据进行分析。就连一个最基本的新开一个网络IP或者端口,都要经过层层的审批和把关,不是随随便便就给开通的。我曾经在某个银行短期出差,当时两台设备只给了一个IP和端口,我们找银行客户申请多开通一个,到我把工作做完,大概一个星期多一点的时间,这个居然都没审批完成。

另外,如上所说的银行对流经网络的所有数据都会进行严格的监控。比如我们之前有一台设备在银行网络内运行,一般情况下都会把不必要的组件或程序全部删除。但那台机器由于设置原因,在更新程序时默认对外连接了微软的服务器,很快就被监控出来,银行IT部门还要求我们给出详细报告,就是所谓的RCA,Root cause analysis,也就是根源分析。

说了这么多,应该明白银行为什么总Oracle不怕数据泄密了吧。当然,早期的时候也没有其他数据库可以选择,基本上就是Oracle, Sybase,DB2,以及微软的SQLServer。但是银行的数据库要求存储容量大,存储速度快,且可靠性要求极高,不能出现宕机这样的情况,这对银行业务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但随着我国 科技 的发展,最近Oracle的日子不好过了,去年已经关闭了中国研发中心,几百名工程师被遣散,随着我国去IOE的浪潮,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考虑国产国产数据库和开源数据库,以前ORACLE独霸天下的日子已经不存在了。

不怕。

物理上是对外隔离的, 架构上也有大量技术手段确保数据的安全。

但是自主可控的趋势不可阻挡。

内网,物理隔离。外网用啥都没用,想搞你不过是时间问题。

国内银行系统用的数据库很多, 核心系统一般都用老牌的商业数据库DB2、Oracle 。其他系统也有用Mysql、MongoDB等其他数据库。至于数据泄露吗?银行当然也怕。但是,就综合考虑来看,目前Oracle等商业数据库依然是最佳选择,将来可能会一步一步提高安全等级。

1、稳定是首要选项

我们都知道,银行是金融系统的重要机构。它们的系统不能够随便出问题,一出问题影响整个 社会 。所以, 对银行来说,稳定是摆在首要位置的 。任何创新都必须以此为前提。而DB2、Oracle这些商业数据库软件,首先能够满足银行的稳定性要求。

而在中国,银行是比较早有信息化的单位。但刚开始,没有任何经验的时候,只能是跟欧美国家学习模仿。外企银行基本都是采用oracle、DB2来做核心系统。中国自然是采用国外相同的方案。大部分银行也就采用了当时比较流行的一整套IBM大型机、小型机硬件,配套DB2、Oracle数据库来做。

2、安全实现手段

①、厂家信誉

一直用DB2、Oracle作为核心数据库。对银行来说,已经是最佳选择。因为,在过去,国产根本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数据库可以使用。银行自然也只能用业界最好的数据库,而且Oracle、DB2这类大品牌的数据库,在全球范围应用都很广。厂家自然也要注意保障安全,否则出了问题,全世界都受影响。

②、技术控制

除了厂家的信誉保障外,银行在技术上做了很多安全措施。首先, 内外网是物理隔离的 。这样,实时连接数据库的攻击是很难实现的了。其次,在防止数据泄露这一块,银行当然也是有很多的技术手段控制的。至少,外网需要的数据是从内网的网闸摆渡过去的。能摆渡什么数据出去,也是银行严格控制的。最后, 数据库里的敏感数据,也是加密存储的 。同时,网络上还 部署了一系列网络安全设备来 保障系统的安全。

3、银行安全需升级

银行现在虽然有很多的技术手段来保障信息安全,但是,DB2、Oracle始终是国外闭源商业数据库软件。如果软件存在漏洞或者后门,对银行来说也是一个大风险。加上国际形势风云变化,所以,银行也还是会有担心泄密问题,这就意味着银行的安全体系还需要升级。

那该如何升级安全呢?除了系统过等级保护外,也一直在倡导用安全可靠的软件。这就意味着需要逐步从Oracle、DB2等商业软件走向开源、或者国产等数据库软件。不过,银行的稳定性还是不能忽略的,所以, 银行也就只能逐步 探索 ,逐步提升安全。同时,国产数据库发展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总结

总之,早些年银行从稳定和安全出发,Oracle、DB2等商业数据库是最佳选择。这些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银行也在逐步提升安全等级。将来也会逐步替换Oracle、DB2等商业数据库软件。

6个月。光大银行顺利实现数据仓库平台归一化,6个月完成海量数据迁移工程,创造了金融数仓迁移速度的新纪录。数据仓库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是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基础数据的分析型数据库。

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和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使得银行数据库信息的价值及可访问性得到了提升,也使数据库面临来自互联网严峻的挑战。这些安全挑战不仅来自于银行外部,银行内部同样存在核心数据遭泄露的安全隐患。诸多银行核心数据泄露的事件,已经让银行管理人员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

为解决传统运维模式面临的事前身份不明确,授权不清晰,事中 *** 作不透明,过程不可控,事后 *** 作无法审计,问责追究不明确等现实问题,银行建设数据库审计系统,形成事前授权,事中预警,事后取证的关联审计基础。

可实现例如以下数据库 *** 作行为的审计:

针对具有下载权限的行员,通过应用系统前端导出业务数据的审计。

业务人员通过应用系统进行指标分析、营销统计、绩效考核等工作,或可出现多种风险:

① 权限滥用:业务人员访问不该访问的数据;

② 权限冒用:冒用他人权限进行数据 *** 作。

以及其他风险

利用数据库审计对数据库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及时的追踪,智能发现DBA等特权账号的违规 *** 作。

运维人员、数据分析服务人员通过应用系统后台或直接 *** 作数据库的方式接触业务数据,或可有以下风险:

运维人员进行维护时 *** 作是否规范(具体如下):

① 在不需做导出 *** 作时将数据导出

② 在只需查看A时,查看B、C,或只需查看500比特的内容,却查看了2000比特

通过使用“六元组“技术的数据库审计系统,对应用系统客户端访问数据库进行安全审计。

部署数据库审计系统,能够在数据丢失或者被盗前,对可疑的活动进行识别,实现对数据库访问 *** 作事前规划预防,事中实时监控、违规行为响应,事后合规报告、事故追踪溯源,有效减少核心信息资产的破坏和泄漏。

解决方案:引入数据库审计系统

银行的数据安全威胁,存在于传输与使用过程,如发送到行外,发送给不相关的人,在使用时大量拷贝数据、打印文档等,都将造成银行核心数据泄露风险。

从内控的角度来看,IT系统的使用权、管理权与监督权必须三权分立。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实施内控与审计,有效地控制 *** 作风险(包括业务 *** 作风险与运维 *** 作风险等)。数据库审计实现了独立的审计与三权分立,完善了IT内控机制。

昂楷数据库审计系统目前已拥有昆仑银行、慈溪农商行、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成都农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应用案例,为银行核心数据带来安全保障。

以上就是关于征信几年一更新全部的内容,包括:征信几年一更新、银行系统里的照片多久更新一次、国内银行系统用美国甲骨文Oracle数据库不怕泄密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96817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