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巅峰王对王

数据库巅峰王对王,第1张

我们重新回到时间的主线上来,1973年System R组成立,1974年SQL语言发表,这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关系数据库进入正轨了。但是关系数据库的发展,一直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数据库圈里有四个人获得了图灵奖,之前我们讲过Codd未来会获奖。其他两个分别是System R小组成员的Jim Gray,因为事务处理贡献获奖,以及很多很多年以后,做和System R竞品Ingres的Michael Stonebraker。

但是在数据库的各种宣传里,很少提到第一位获得图灵奖的数据库达人。他叫Charles Bachman,于1971年获得图灵奖。

Charles Bachman获得图灵奖的原因并非因为关系数据库。熟知数据库 历史 的都知道,关系数据库之前还有两大主要模型: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

层次模型是由IBM自己搞出来的,所以IBM遮遮掩掩的不肯开发关系数据库。而网状模型则是由Charles Bachman搞出来的。

Charles Bachman也参过军,1960年加入通用电气,并在1963年的时候搞出了Integrated Data Store(IDS)。这可能是最早的一个可以称为数据库的东西了。

Charles Bachman和很多学者出身的人不同,他基本上就是一个工业界里面混职业生涯的人。好在早年发论文不是一件难事情。如果数据库领域的论文有今天那样难发的话,估计Charles Bachman就一事无成了。

1971年他获得了图灵奖。可见当时IDS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个时候Codd刚发表数据库的关系模型没多久。

1974年的时候美国计算机协会ACM曾经牵头让Charles Bachman这个已经功成名就的老牌数据库专家,和尚不是很有名的Codd同堂讨论关于数据库的未来的问题。

有关这个讨论能找到的史料异常的少,从有限的史料看,Charles Bachman没有挡住年轻的Codd的进攻,最终关系数据库在圈子里并未因为这个讨论而消亡。

我唯一能够找到的比较相关的材料是1974年SIGMOD里面Codd写的一篇论文:The Relational and Network Approaches: Comparison of the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s.

同年Charles Bachman也在会议上发表了论文,讨论了数据库模型的问题。

无论如何,Codd一直要等到1981年的时候,Oracle,Ingres以及System R纷纷登场的时候,才因为关系数据库理论而获得图灵奖。这比Charles Bachman晚了整整10年。

Charles Bachman不但擅长做系统,也擅长制定标准。他一直试图努力的制定出数据库的国家标准。这个努力从1971年他获得图灵奖开始,一直持续到1984年网状数据库被关系数据库打的落花流水。

在4位图灵奖获得者里,Charles Bachman是一个很奇怪的角色。他的职业生涯兴起于196x年,在197x年达到巅峰,然后从198x年开始出现了断崖式的滑坡。

事实上,数据库的重要会议SIGMOD和VLDB早就被关系数据库的神教的徒子徒孙占据了,自始至终也没给他足够的尊重。

而且更可怜的是,关系数据库的徒子徒孙们都已经一个一个成为ACM fellow了,他却一直都不是。

2014年他终于当选为ACM的fellow了,这个时候他都已经得 帕金森综合征 很多年了。不知道这个时候给他fellow,他自己怎么想。三年以后他就去世了。

Charles Bachman在关系数据库的进攻下,很快从事业巅峰断崖式的进入了低谷。但是即便如此,他有一点还是不错的,他活了92岁,比Codd还要晚去世。

有时候活得久也是一种优势。

Bachman的经历,又一次验证了,关系数据库界对非关系数据库的东西,无论是网状数据库,还是E-R模型,都有点不够厚道。

一、摇篮和萌芽阶段:首先使用"DataBase"一词的是美国系统发展公司在为美国海军基地在60年代研制数据中引用。

1963年,C·W·Bachman设计开发的IDS(Integrate Data Store)系统开始投入运行,它可以为多个COBOL程序共享数据库。

1968年,网状数据库系统TOTAL等开始出现

1969年,IBM公司Mc Gee等人开发的层次式数据库系统的IMS系统发表,它可以让多个程序共享数据库。

1969年10月,CODASYL数据库研制者提出了网络模型数据库系统规范报告DBTG,使数据库系统开始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正因为如此,许多专家认为数据库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数据库技术的产生来源于社会的实际需要,而数据技术的实现必须有理论作为指导,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又不断地促进数据库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二、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大量商品化的关系数据库系统问世并被广泛的推广使用,既有适应大型计算机系统的,也有适用与中、小型和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这一时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也走向使用。

1970年,IBM公司San Jose研究所的E ·F ·Code发表了题为"大型共享数据库的数据关系模型"论文,开创了数据库的关系方法和关系规范化的理论研究。关系方法由于其理论上的完美和结构上的简单,对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地奠定了关系数据理论的基石。

1971年,美国数据系统语言协会在正式发表的DBTG报告中,提出了三级抽象模式,即对应用程序所需的那部分数据结构描述的外模式,对整个客体系统数据结构描述的概念模式,对数据存储结构描述的内模式,解决了数据独立性的问题。

1974年,IBM公司San Jose研究所研制成功了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ystem R,并且投放到软件市场。

1976年,美籍华人陈平山提出了数据库逻辑设计的实际(体)联系方法。

1978年,新奥尔良发表了DBDWD报告,他把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需求分析、信息分析与定义、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1980年,J·D·Ulman所著的《数据库系统原理》一书正式出版。

1981年 E· F· Code获得了计算机科学的最高奖ACM图林奖。

1984年,David Marer所著的《关系数据库理论》一书,标志着数据库在理论上的成熟。

三、成熟阶段:80年代至今,数据库理论和应用进入成熟发展时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sjk/99953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