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手机拍照的朋友,经常能遇到一个名词就是ISO。比如我们经常听到什么拍照时把手机ISO控制在100,或者一张照片拍出来,有人说这是因为你ISO太高了,那么究竟什么ISO,为什么ISO过高会导致照片过曝。下面我带大家手机拍摄的ISO调节技巧,欢迎阅读收藏。
手机拍摄的ISO调节技巧
何为ISO?
ISO是感光度 的意思,两个是一个意思,ISO感光度是衡量手机CMOS传感器(相当于传统照相机的底片)对于光的灵敏程度, 对于光较不敏感的底片,需要曝光更长的时间以达到跟较敏感底片相同的成像。减少曝光时间相对使用较高敏感度通常会导致影像品质降低(由于较粗的颗粒或是较高的'影像噪声或其他因素)。基本上,使用较高的感光度ISO,照片的品质较差。
感光度越高,对曝光量的要求就越少。ISO 200的胶卷的感光速度是ISO 100的两倍,通常以ISO 数码表示,数码越大表示感旋光性越强,常用的表示方法有ISO 100 、400 、1000等,一般而言,感光度越高,CMOS的颗粒越粗,放大后的效果较差,而数码相机为也套用此ISO值来标示测光系统所采用的曝光,基准ISO越低,所需曝光量越高。
数字照相机感光度分布在中、高速的范围,最低的为ISO50,最高的为ISO6400,多数在ISO100左右。手机ISO值的可调性,使得我们有时仅可通过调高ISO值、增加曝光补偿等办法,减少闪光灯的使用次数。调高ISO值可以增加光亮度,但是也可能增加照片的噪点。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要记住一句话,手机照片中的ISO就是感光度,就是手机内部成像元器件对于光线的敏感程度,这个不是越敏感越好,高感光度相对会带来更多的噪点。而且在手机中感光度是可以调整的。
拓展阅读
ISO设置的6个小技巧
1、如果你还在用ISO 100,请开始使用ISO 200
摄影师说,如果已经拍了一段时间的照片,那你可能会把ISO尽量保持在ISO 100,以得到最好的画质。虽然这样很安全,但如上面所说,现在的相机技术已经进步很多,使用高一级ISO已看不出分别,却给你更多调整光圈快门的空间。
2、多云或黄昏日子使用ISO 400
不要犹豫,有需要的话将ISO调到400(或更高,取决于你的相机)。如果你在室外有云,或者如果太阳开始下山,调高ISO可以令你的拍摄更顺利。
3、要凝固快速动作时用ISO 800
拍摄运动、水花之类,需要用上高快门时,用上高ISO是最理想的,虽然有可以出现噪点,但是比起画面变模糊,还是前者比较好。
4、室内使用ISO 1600
当拍摄地点转移到室内,ISO还是很低的话,会有风险,除非能够使用三脚架,不然为了照片的效果,那1600以上会比较理想(摄影师指他在歌剧院时,就用了ISO 3200)。
5、不要害怕使用ISO 6400
摄影师之前拍摄女儿在高中表演的照片(室内),因为不能使用闪光灯,因此他除了带上大光圈镜头、还要将ISO调成6400,虽然照片不算完美,但是他觉得当时如果没转成ISO 6400,那整场表演的照片也会毁掉。而后来他用LR修正了一些噪点方面的问题。
6、适当地选择更高的ISO
虽然大家都不想用太高的ISO拍照,再者,ISO值到6400或12800时,会出现噪点问题,但是摄影师认为,过慢的快门比起噪点问题大多了,所以推广大家多作尝试。
物理层:设置连接密码,设置橱窗。 数据链路层:设置ppp验证、设置交换机端口优先级、mac地址安全、bpdu守卫、快速端口等等。 网络层:可以设置路由协议验证、设置扩展访问列表、设置防火墙等。 传输层:设置ftp密码,传输密钥等等。 会话层&表示层:公钥密码、私钥密码应该在这两层进行设置。 应用层:设置NBAR,设置应用层防火墙等等。 网络协议设计者不应当设计一个单一、巨大的协议来为所有形式的通信规定完整的细节,而应把通信问题划分成多个小问题,然后为每一个小问题设计一个单独的协议。这样做使得每个协议的设计、分析、时限和测试比较容易。协议划分的一个主要原则是确保目标系统有效且效率高。为了提高效率,每个协议只应该注意没有被其他协议处理过的那部分通信问题;为了主协议的实现更加有效,协议之间应该能够共享特定的数据结构;同时这些协议的组合应该能处理所有可能的硬件错误以及其它异常情况。为了保证这些协议工作的协同性,应当将协议设计和开发成完整的、协作的协议系列(即协议族),而不是孤立地开发每个协议。 在网络历史的早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共同出版了开放系统互联的七层参考模型。一台计算机 *** 作系统中的网络过程包括从应用请求(在协议栈的顶部)到网络介质(底部) ,OSI参考模型把功能分成七个分立的层次。图2.1表示了OSI分层模型。 ┌—————┐ │ 应用层 │←第七层 ├—————┤ │ 表示层 │ ├—————┤ │ 会话层 │ ├—————┤ │ 传输层 │ ├—————┤ │ 网络层 │ ├—————┤ │数据链路层│ ├—————┤ │ 物理层 │←第一层 └—————┘ 图2.1 OSI七层参考模型 OSI模型的七层分别进行以下的 *** 作:第一层 物理层 第一层负责最后将信息编码成电流脉冲或其它信号用于网上传输。它由计算机和网络介质之间的实际界面组成,可定义电气信号、符号、线的状态和时钟要求、数据编码和数据传输用的连接器。如最常用的RS-232规范、10BASE-T的曼彻斯特编码以及RJ-45就属于第一层。所有比物理层高的层都通过事先定义好的接口而与它通话。如以太网的附属单元接口(AUI),一个DB-15连接器可被用来连接层一和层二。 第二层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通过物理网络链路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不同的数据链路层定义了不同的网络和协议特征,其中包括物理编址、网络拓扑结构、错误校验、帧序列以及流控。物理编址(相对应的是网络编址)定义了设备在数据链路层的编址方式;网络拓扑结构定义了设备的物理连接方式,如总线拓扑结构和环拓扑结构;错误校验向发生传输错误的上层协议告警;数据帧序列重新整理并传输除序列以外的帧;流控可能延缓数据的传输,以使接收设备不会因为在某一时刻接收到超过其处理能力的信息流而崩溃。数据链路层实际上由两个独立的部分组成,介质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和逻辑链路控制层(Logical Link Control,LLC)。MAC描述在共享介质环境中如何进行站的调度、发生和接收数据。MAC确保信息跨链路的可靠传输,对数据传输进行同步,识别错误和控制数据的流向。一般地讲,MAC只在共享介质环境中才是重要的,只有在共享介质环境中多个节点才能连接到同一传输介质上。IEEE MAC规则定义了地址,以标识数据链路层中的多个设备。逻辑链路控制子层管理单一网络链路上的设备间的通信,IEEE 802.2标准定义了LLC。LLC支持无连接服务和面向连接的服务。在数据链路层的信息帧中定义了许多域。这些域使得多种高层协议可以共享一个物理数据链路。 第三层 网络层 网络层负责在源和终点之间建立连接。它一般包括网络寻径,还可能包括流量控制、错误检查等。相同MAC标准的不同网段之间的数据传输一般只涉及到数据链路层,而不同的MAC标准之间的数据传输都涉及到网络层。例如IP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因而可以实现多种网络间的互联。 第四层 传输层 传输层向高层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网络数据流服务。传输层的功能一般包括流控、多路传输、虚电路管理及差错校验和恢复。流控管理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确保传输设备不发送比接收设备处理能力大的数据;多路传输使得多个应用程序的数据可以传输到一个物理链路上;虚电路由传输层建立、维护和终止;差错校验包括为检测传输错误而建立的各种不同结构;而差错恢复包括所采取的行动(如请求数据重发),以便解决发生的任何错误。传输控制协议(TCP)是提供可靠数据传输的TCP/IP协议族中的传输层协议。 第五层 会话层 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终止表示层与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通信会话包括发生在不同网络应用层之间的服务请求和服务应答,这些请求与应答通过会话层的协议实现。它还包括创建检查点,使通信发生中断的时候可以返回到以前的一个状态。 第六层 表示层 表示层提供多种功能用于应用层数据编码和转化,以确保以一个系统应用层发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个系统应用层识别。表示层的编码和转化模式包括公用数据表示格式、性能转化表示格式、公用数据压缩模式和公用数据加密模式。 公用数据表示格式就是标准的图像、声音和视频格式。通过使用这些标准格式,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系统可以相互交换数据;转化模式通过使用不同的文本和数据表示,在系统间交换信息,例如ASCII(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标准数据压缩模式确保原始设备上被压缩的数据可以在目标设备上正确的解压;加密模式确保原始设备上加密的数据可以在目标设备上正确地解密。 表示层协议一般不与特殊的协议栈关联,如QuickTime是Applet计算机的视频和音频的标准,MPEG是ISO的视频压缩与编码标准。常见的图形图像格式PCX、GIF、JPEG是不同的静态图像压缩和编码标准。 第七层 应用层 应用层是最接近终端用户的OSI层,这就意味着OSI应用层与用户之间是通过应用软件直接相互作用的。注意,应用层并非由计算机上运行的实际应用软件组成,而是由向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资源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组成,这类应用软件程序超出了OSI模型的范畴。应用层的功能一般包括标识通信伙伴、定义资源的可用性和同步通信。因为可能丢失通信伙伴,应用层必须为传输数据的应用子程序定义通信伙伴的标识和可用性。定义资源可用性时,应用层为了请求通信而必须判定是否有足够的网络资源。在同步通信中,所有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都需要应用层的协同 *** 作。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是组织依据GB/T22080/ ISO/IEC27001(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是组织整体管理体系的一个部分,是基于风险评估,来建立、实施、运行、监视、评审、保持和改进信息安全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是组织在整体或特定范围内建立信息安全方针和目标,以及完成这些目标所用方法的体系。ISO/IEC27001是建立和维护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它要求组织通过一系列的过程如确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范围,制定信息安全方针和策略,明确管理职责,以风险评估为基础选择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等,使组织达到动态的、系统的、全员参与的、制度化的、以预防为主的信息安全管理方式。
ISMS认证针是对组织ISMS符合GB/T 22080/ ISO/IEC27001要求的一种认证。这是一种通过权威的第三方审核之后提供的保证:受认证的组织实施了ISMS,并且符合GB/T 22080/ ISO/IEC 27001标准的要求。通过认证的组织,将会被注册登记。
信息安全对每个企业或组织来说都是需要的,所以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不受地域、产业类别和公司规模限制。从目前的获得认证的企业情况看,较多的是涉及保险、证券、银行、金融产业链所涉及的行业(票据印刷、IC卡制造)以及为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企业、电信行业、电力行业、数据处理中心和软件外包、软件开发等行业。规定了为适应不同组织或其部门的需要而定制的安全控制措施的实施要求。
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将整个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划分成五个大的阶段,并包含25项关键的活动,如果每项前后关联的活动都能很好地完成,最终就能建立起有效的ISMS,实现信息安全建设整体蓝图,接受ISO27001审核并获得认证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一:现状调研阶段:从日常运维、管理机制、系统配置等方面对组织信息安全管理安全现状进行调研,通过培训使组织相关人员全面了解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
二:风险评估阶段:对组织信息资产进行资产价值、威胁因素、脆弱性分析,从而评估组织信息安全风险,选择适当的措施、方法实现管理风险的目的。
三:管理策划阶段:根据组织对信息安全风险的策略,制定相应的信息安全整体规划、管理规划、技术规划等,形成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四:体系实施阶段:ISMS建立起来(体系文件正式发布实施)之后,要通过一定时间的试运行来检验其有效性和稳定性。
五:认证审核阶段:经过一定时间运行,ISMS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各项文档和记录已经建立完备,此时,可以提请进行认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