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状元”是谁任命的

古代“状元”是谁任命的,第1张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可以说是古代读书人的真实写照。古代读书人十年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金榜提名。而金榜提名的最高境界毫无疑问是高中状元。状元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理想。而参加科举考试则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唯一途径。

什么是科举呢?简而言之,言儿简之一句话,科举是封建社会的教育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隋文帝开皇七年(587).下诏说:“诸州岁贡三人,工商不得入世。“开皇十八年(598)开志行修谨,请平于济两科。一个考德,一个考才。就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了。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始建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饱受争议的科举制度从此开始了它漫长的历史岁月,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制度。整整持续了1300年的时间。科举制度可以持续1300年,。中途要穿越分裂动荡时期,还要经历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也正是从这时候起,中国的主要选官制度也正式确立,那就是科举制度。

贴一个科举制度以前中国的主要选官制度

夏商周——分封制和世袭制。

两汉——察举和征辟

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唐代科举简述

为了方面大家更好的了解唐朝状元,有必要在这里把唐代的状元和科举制度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状元到底是什么,状元是进士科的第一名。而且只有进士科的第一名才可以叫状元。这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第一是因为进士科特别难考,每一科考中才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唐朝有一句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中了明经科,年龄算很大的。而如果你五十岁考中了进士科,那哥门你还算小青年。并且唐朝的五十岁至少在现在抵得上个六七十岁吧。现在社会,恐怕没有什么考试当你在60岁的时候考中,大家还说你很年轻。

第二:进士科出身的人到了后期经常可以位极人臣。所以又叫白衣公卿。著名宰相薛元超曾叹道:“吾不才,富贵过人,然平生有三大恨:一是未能进士及第,二是未娶五姓女,三是不能修国史.。”把没有考中进士科当成自己的第一大恨。大诗人元稹明经科第一,想去结交李贺。然李贺说:“你丫是明经课的,来看我干什么,不见。”元稹羞愧的只好退了出来。而李贺因为避家讳不能参加进士科考试。想来真是好笑,一个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竟然瞧不起明经科的第一名。

不仅是唐朝状元是进士科第一,历朝历代状元都是指进士科第一。唐朝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是诗和赋。唐朝的之所以是诗歌的黄金时代,科举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唐代科举有下面3个主要特点

一:行卷之风盛行,行卷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开后门。”不过行卷在唐朝是一项正常的公关活动。唐代的举子,在考试之前,把自己的代表作品写成卷轴送给达官显贵,以求得他们的推荐。

这在唐朝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比考试成绩还重要。如王维中状元就是得力于公主的推荐。可想而知,行卷这必然滋生了FB的产生。不过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把你平时表现和考试结合起来综合评定,避免一考定终生。

二:考试不糊名。这一点和前面那一点是连着的。正是不糊名,主考官才知道你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才可以知道谁推荐了你。不然看不见名字,鬼才知道你是谁呢?行卷就失去了意义。

三:没有殿试。虽然武则天举行过殿试,但并没有形成制度。殿试正式形成制度是在北宋。所以唐朝考生只经历两级考试就可以金榜题名。一级是地方上的考试,第二级就是在京城礼部举行的考试。状元是由主考官点,和皇帝一般来说没有什么关系。

贴一个唐朝科考大事年记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孙伏伽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唐载初元年(690):武则天责问举子于洛成殿,这是有记载的殿试的开始

唐神龙元年(705):始有曲江游宴和雁塔题名。

下面正文开始了,开始我们的状元之旅

高祖朝(618——626)

李渊(566——635)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北)人。世代显贵,受北周唐国公爵号,。公元618年建立唐朝,改元武德。后因为其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被迫禅位。当上太上皇。死后庙号高祖。

状元的祖师爷——孙伏伽

中国各行各业都特别喜欢认祖师爷,像什么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唐玄宗是梨园界的祖师爷,最离奇算是张飞是杀猪行业的祖师爷。状元们也不例外,状元中的祖师爷就是孙伏伽。如果我们把状元看做是一个武林门派的话,孙伏伽则是状元门派创始人。

孙伏伽,贝州武城(今河北清河)人,出生于好久史书上没有记载,只知道去世于658年。孙伏伽同志很牛,早在隋朝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在隋朝,全国也才录取几个进士。那会儿进士的含金量比现在考上北大清华还要高。

孙伏伽没有想到,考个进士不容易,可是在官场上更不好混。混了好些年,也才混了个万年县法曹的官当。相当于现在县一级的初级人民法院的院长。眼看着这一辈子就这样混下去了,没有什么出人头地的希望。可没有想到天无绝人之路。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大唐王朝。现在摆在孙伏伽面前有3个选则,A坚决不投降,学习文天祥舍生取义。B:和唐朝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态度,学习王夫之,顾炎武等。C:投降唐朝,在唐朝继续自己的仕途之路。孙伏伽同志选择了C。为什么选C呢?,因为我们的中学老师都告诉过我们,同学们,当你们做选择题时候不知道选什么的时候,就选择C吧,C正确的概率最大。

转眼间,孙伏伽同志从一个隋朝的下级官吏变成了颇受皇帝重视的上级官吏。做为状元门派的开山祖师爷,孙伏伽的独门武功秘籍就是纳谏。这一点倒和千古第一谏臣魏征有几分相似。大家都可以叫他“小魏征了”。武德初年孙伏伽给李渊上谏。不愧是独门武功秘籍。出手便是3招

第一招:开言路。主要内容就是天子应该让大臣们各抒己见。只有这样。即使天子们做错了什么事情,因为有大臣们的提醒,也不会有大的动乱。孙伏伽同志还把这条上纲上线,说隋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言路阻塞。

第二招:废除流行音乐。因为流行音乐没有教化人民的作用。并且容易产生荒淫奢侈之风。要注意多音乐进行改造。应该多让人们听下贝多芬舒伯特的音乐,才可以陶冶情 *** 嘛。

第三招:为皇太子及其皇子慎重的选择随从人员。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孙伏伽说:“人的本性都是纯洁的,由于后天的环境不一样,所养成的品性也就不一样了。因为这点,给太子和皇子选择随从要慎重。那会儿还没有三字经,不然的话孙伏伽该说性相近,习相远了。

这三招厉害,招招致命。唐高祖一听。非常高兴,所奏三件事情全部准奏,并升官,做了治书侍御史,奖励了三百匹帛。在朝中的时候。孙伏伽通过小道消息已经知道了自己要升官的消息,但是孙伏伽同志神情上时淡定自若。好像根本不在乎这件事情一样。等到皇帝的诏书到了家中,家中人都感到欣喜若狂。孙伏伽也只是出去接了旨了事。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历后,孙伏伽再接再厉。多次给高祖上表献策。主要的有像给老百姓减少赋税等等建议。唐高祖叹道:“也只有像李纲,孙伏伽他们,才是真正的正直大臣。我们大家都应该好好向他学习。

高祖就差给孙伏伽同志题几个大字了——向孙伏伽同志学习。

高祖那会唐朝并没有完全的统一全国,所以经常进行战争。唐朝在战争中抓了狠多的俘虏,由于当时国际上没有什么国家公约,要交还俘虏。所以俘虏的处理就是个问题。高祖就在朝廷上讨论如何处置这些俘虏。高祖的意思就是流放了事,支持祖国的边疆建设。可孙伏伽不这样看,力劝高祖赦免他们的罪。也就是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不久,孙伏伽请高祖设谏官一职,高祖全部准奏。

可是祸从口出,言多必失,高祖武德五年(623),有一次孙伏伽上奏终于把高祖惹火了。高祖大怒,心想:给你个鸡毛当令箭,给个棒锤还当真了。把孙伏伽罢官了。

不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当年唐朝举行科举考试,主考官是申世宁。当时科举制度不完备,不向我们现在考公务员的话开除公职的人是没有资格的。那会儿没有这些鸟规矩,孙伏伽去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并且取的了第一名。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就这诞生了。也开启了一千年来读书人争夺状元的梦想。

孙伏伽状元及第后,官拜刑部侍郎。唐太宗即位后,孙伏伽依旧保持着他直言上谏的作风。太宗皇帝特别喜欢打猎。有一次,唐太宗又要出去打猎,领着侍卫,带着自己的宠物猎鹰和猎犬。正准备出发的时候,却碰到了孙伏伽。孙伏伽当然继续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进行劝谏。大道理讲了一大堆,概括一句话,皇帝你最好别去。

唐太宗现在正在兴头上。听到这话心头很不爽,但是确不好发作。因为唐太宗是什么人啊。他可是最善于纳谏的皇上了,他可不想破环自己的好名声。耐着性子说:“我就是去打下猎,你看我随从也带的少,也不惊扰百姓,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说完,太宗就准备出发了。

哪知道孙伏伽更是个狠角。跪在太宗的马前面:“陛下今天一定要出门,就请从我的身上踏过去,我愿意一死换取陛下对我建议的采纳。”

太宗一听这火就大了,心想:你行啊,老孙,还用死来威胁朕,叫道:“来人,把这老头给朕拖出去砍了.”

太宗身边的武士马上过来,把孙伏伽像小鸡一样的给提了起来。孙伏伽面不改色的说:“我终于可以和夏朝的关龙逢在九泉之下见面了。”这一句话狠厉害,因为关龙逢也是因为进谏被杀。意思我一死可以搏一个忠臣的名誉,而你皇帝却要背上骂皇帝的恶名。

常言道:皇是恩威难测。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错。太宗这时候又笑着说:“我不过是试一下你的胆量。今天我就不出去了。听说你棋艺很高。朕要和你下一盘,享受一下和高手下棋的快乐。”

孙伏伽又在贞观十四年(641)拜大理卿,高宗永徽五年(654),孙伏伽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干不动了,便退休回家。在家里享天伦之乐,于显庆三年(658)病逝于家中,找马克思去报道了。

太宗朝

李世民(598——649),李渊第三子。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有贞观之治流传后世。因其文治武功卓著,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

太宗皇帝有一次站在端门上面,看见新科进士们d冠相庆,鱼贯而出。高兴的道:“天下英雄竟入吾彀中。”彀是指箭头得到的范围。意思就是天下的英雄都在我的掌握之中了。太宗这句话实在厉害,一下点出了科举制度的本质。牢笼桎士。让天下的读书人为了做官,皓首穷经。一辈子钻研文章,不起来造反。只要读书人不起来造反,其他的人只能算是草寇之流。所以赵嘏有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唾面自干——娄师德

娄师德(630——699),郑州武原人。贞观二十一年状元。娄师德同志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好好先生。以“忍”字闻名。

话说有一次,娄师德的弟弟出去代州(今山西代县)做官。临走的时候向娄师德辞行,娄师德问:“出去做官要忍让为主,你想好怎么做了吗?”娄师德弟弟早就知道他哥哥是这个脾气,所以早就在家里把预案想好了。他胸有成竹的说:“就算别人吐口水在我脸上,我都不会生气,只是把它擦干净,这总可以吧。”娄师德弟弟以为这个答案天衣无缝,正准备哥哥表扬自己几句,没有想到娄师德说:“这样做不好,人家吐你口水,是因为人家心里有对你有气,你要是把口水擦干净了的话,人家的气怎么可以消,所以你应该让口水自己干掉。唾面自干这个成语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

还有一次,娄师德和李昭德一起上朝,娄师德有肥胖症,走的很慢。李昭德好几次都停下来等他,终于等的不耐烦了。对他说:“真是个乡巴佬,让我都走不快了。”娄师德听见后毫不在意,反而笑道:“我不是乡巴佬,谁是乡巴佬?”两人同时大笑起来。

娄师德善于提拔人才。武则天朝著名宰相狄仁杰就是娄师德提拔的。娄师德同志思想境界高。提拔了狄仁杰还不让他知道。真是做好事不留名。

狄仁杰后面由于和娄师德政见不和,多次排挤娄师德。武则天告诉他你之所以有今天,高居宰相之职,都是娄师德举荐不的。不然我怎么知道你是哪根葱,你现在还在家里喝西北风呢。狄仁杰听到后,羞愧万分,逢人便夸娄师德的气量大。自己自愧不如。

娄师德同志还是一个文武全才。娄师德抵御吐蕃的侵犯,累计驻守边关30多年。成为唐朝一带名将。

第一位三不同志——宋守节

宋守节同志嘛,这个人的简历不好写。一典型的三不同志(不知道字号,不知道生卒年,不知道籍贯)。呵呵,没有办法,唐朝的状元很多都是这样的。唐朝不重视状元,特别是在初期。所以说后面我们还会看到更多的三不同志。

宋守节咸亨元年(670年)的状元。其他的事情就待考了。不过这一榜出了一个著名的诗人,就是杜甫他爷爷杜审言。可惜的是杜甫没有高中进士,使得科举少了不少憾事。

黑社会老大——郭震

郭震(655——713),字元振,魏州贵乡人(今河北大名)人。高宗咸亨四年(673年)状元及第。

郭震同志小时候就有特别大的志向,16岁进入太学读书,并与薛稷,郭彦昭一起学习。郭震学习成绩不错,可是社会经验就欠缺了很多。有一次有一个人穿起孝服,来向郭震借钱。:“说家里穷,有人去世了,没有钱安葬,你行行好,可怜可怜我,借我点钱。而且一开口就是四十万。”郭震也不打听下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调查一下这个人底细。对别人要借的钱也没有打点折扣,全部借出。那个人很高兴的走了,走了还想:你个傻鸟,不骗你骗谁。史书没有记载那个人最后还没还钱?可是同学们,你们觉得还了吗?

郭震同志毕竟成绩好,18岁时候就高中状元。高中后去通泉做县尉。按说就好好做官呗,可郭震同志却为有件事情心里堵得慌,钱不够用!那会儿盛唐FB也不是很容易,看来是要搞点副业创收。马无夜草不肥,说干咱就干。郭震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那就是贩卖人口,不管男女老少,贩夫走卒,全部照单全收。这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可干了一段时间,郭震同志觉得这个来钱还是太慢(真是纳闷,郭震同志你天天在做什么?怎么致命缺钱呢?),得另外想个办法。比贩卖人口还来钱的是什么?大家想到了吗?没错,那就是制造钱呗,自己制造了假钞就悄悄用呗。郭震同志同志的为人处事和我们一般人还真是不一样,郭震还把自己印的钞票送给自己的朋友,大家一起来用,独乐乐不如与大家同乐嘛。

郭震同志这么嚣张,地方官不管吗?忘了给大家介绍,郭震当得县尉那个官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知法犯法,自己当自己的保护伞。当起了地方上的一霸。盛唐社会还没有王法了?

当地的老百姓只有通过不断的上访反映问题,由于贩卖人口和制造假钞这案子挺大的,下面官员不好判决,只好反映到皇帝武则天那里去,武则天便把郭震召到了京城,准备亲自过问。郭震同志人挺聪明,一听皇帝召见自己,肯定是为了自己作奸犯科的事情。所以还没有等武则天过问呢,马上就毫无保留的,一五一十的全部坦白了。既然都坦白了,坦白从宽嘛,今天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武则天看到郭震老实交待了错误,再仔细看看人还是有点帅。心也就有点软了,郭震察言观色,马上献上自己的名作《宝剑赋》。武则天一看,好文章。看来不仅人长的帅,文学水平也不错嘛。便也不再追究他的责任了。还表扬了他一番。

郭震同志还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官,曾做为外交官访问吐蕃,任务完成的非常出色。此后郭震便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做过凉州都督,辈西大都护,金山道大总管,太仆卿。一直做到了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且封了代国公。郭震同志好不得意。

不久唐玄宗即位,郭震同志的幸福小生活也就快要到头了。玄宗有一次在骊山阅兵,可偏偏郭震手下的兵出了乱子,懒懒散散,没有一点军人的威风。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问题是玄宗当时看着郭震不爽,就借了这个茬,把郭震贬到边远之地,开元元年(713年),玄宗又想起了郭震了,毕竟是个人才嘛,任命郭震为饶州司马。郭震再一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上路。可是郭震同志的好运气也到头了,在上任的途中病逝了。

最后录一篇郭震的《宝剑赋》,看郭震是怎么把武则天打动的。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 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 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 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 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 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 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 零落飘沦古狱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 犹能夜夜气冲天。

河南的第一位状元——郑益

郑益,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人)上元二年(675年)状元及第。主考官是考功员外郎骞味道。这也是河南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

虽然郑益没有什么名气,正式也没有留下他的记载。事迹全部待考,但是这榜确出了很多名士,如宋之问,沈佺期,刘希夷。

刘希夷有一句名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宋之问和沈佺期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差不多,我们习惯叫他们沈宋。宋之问和沈佺期同学当年谁的成绩好?现在不知道,不过有一则他们比赛诗歌的故事可以供我们参考。

唐中宗有次进行诗歌比赛,裁判长是著名顶顶的大才女上官婉儿。那一次比赛采取淘汰制,和超级女声女生差不多。上官婉儿把自己看不上的诗全部仍给了台下,纸片像雪花一样,好不壮观。过了一会儿,手里面只剩下了两个人诗作。一个是宋之问的,另一个便是沈佺期的。究竟鹿死谁手呢?

请大家不要走开,广告之后,更加精彩。

过了一会儿沈佺期的诗作也被仍下来了。宋之问得了第一名。可是沈佺期不服气啊,凭什么你丫就是第一啊?提起抗诉。上官婉儿驳回申诉,说:“有什么不服的,告诉你,你的诗歌最后两句“微臣凋朽质,羞睹豫章材”写到这里意思就完了,而宋之问的最后两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诗是写完了,但是意思却没有完。”这一说,沈佺期也是输的心服口服。

傅以渐是清朝第一个状元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创始人是隋文帝、隋炀帝。如果以杜佑《通典》始于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的说法为准,那么到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废科举为止,差不多有一千三百年历史。

科举的原意是分科举士。但从唐朝起,就偏进士科,以后更只有一个进士科。进士科的第一名叫状元,这个名称也是唐朝就有的。当时到礼部参加考试的人都要投一张“状”,状元的名称就由此而来。

进士前三名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考试次序从小到大:秀才,举人,进士。

1、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2、榜眼:“榜眼”,是指全国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所选拔出来的进士第二人。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3、探花:"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4、进士: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5、举人:举人,为一种士人的身份,等级在“生员”之上。雅称为“孝廉”,俗称“老爷”。对入京师参与会试的举人雅称为“公车”。举人有时也被称为乡进士。

6、秀才:秀才别称茂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

扩展一下考试的。

科举考试分级:

1、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2、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3、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4、会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5、解元

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6、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7、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8、贡士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9、举人

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10、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考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tougao/113354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5
下一篇 2023-05-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