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runner的pacing是什么用

loadrunner的pacing是什么用,第1张

在 LoadRunner 的运行场景中,有一个不大起眼的设置,可能经常会被很多人忽略,它就是Pacing 。具体设置方式为: Run-Time settings à General à Pacing ,这个设置的功能从字面上就很容易理解,即在场景的两次迭代 (iteration) 之间,加入一个时间间隔(步进)。设置方法也很简单,这里就不赘述了,我在这里想说明的是,这个设置到底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进行这个设置?说实话,虽然我在以前做过的一些性能测试中,偶尔会对这个步进值进行一些设置,但其实对它的真正含义和作用,我还并不十分清楚。

前段时间,我在对X银行招聘信息系统进行性能测试的时候,发现这个值的设置对于测试的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很遗憾当时没有深入研究这个问题,而只是简单地认为它同脚本中的 thinktime 一样只是为了更真实地模拟实际情况而已。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篇题为《调整压力测试工具》的文章,读完之后,再用之前我的测试经历加以印证,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下就将我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

通常我们在谈到一个软件的“性能”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响应时间”和“并发用户数”这两个概念。我们看到的性能需求经常都是这样定义的:

“要求系统支持 100 个并发用户”

看到这样的性能需求,我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就在测试场景中设置 100 个用户,让它们同时执行某一个测试脚本,然后观察其 *** 作的响应时间,我们都是这样做的,不是吗?我在实际实施性能测试的过程中,也往往都是这样做的。可惜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很少去更深入地思考一下其中的奥妙,包括我自己。

事实上,评价一个软件系统的性能,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客户端视角和服务器视角(也有人把它叫做用户视角和系统视角),与此相对应的,又可以引出两个让初学者很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并发用户数”和“每秒请求数”。“并发用户数”是从客户端视角去定义的,而“每秒请求数”则是从服务器视角去定义的。

因此,上面所描述的做法的局限性就是,它反映的仅仅是客户端的视角。

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变换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往往可以有助于我们得到更正确的结论。现在,我们就转换一下角度,以服务器的视角来看看性能需求应该怎么样定义:

“要求系统的事务处理能力达到 100 个 / 秒” ( 这里为了理解的方便,假定在测试脚本中的一个事务仅仅包含一次请求 )

面对以这样方式提出的性能需求,在 LoadRunner 中,我们又该如何去设置它的并发用户数呢?千万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设置了 100 个并发用户数,它就会每秒向服务器提交 100 个请求,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 LoadRunner 模拟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请求,必须等待服务器对这个请求做出响应,并且客户端收到这个响应之后,才会重新发出新的请求,而服务器对请求的处理是需要一个时间的。我们换个说法,对于每个虚拟用户来说,它对服务器发出请求的频率将依赖于服务器对这个请求的处理时间。而服务器对请求的处理时间是不可控的,如果我们想要在测试过程中维持一个稳定的每秒请求数( RPS ),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通过增加并发用户数的数量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方法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我们在测试场景中只执行一次迭代的话。然而有经验的朋友都会知道,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我们通常会对场景设置一个持续运行时间(即多次迭代),通过多个事务 (transaction)的取样平均值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测试场景以迭代的方式进行,如果不设置步进值的话,那么对于每个虚拟用户来说,每一个发到服务器的请求得到响应之后,会马上发送下一次请求。同时,我们知道, LoadRunner 是以客户端的角度来定义“响应时间”的 ,当客户端请求发出去后,LoadRunner 就开始计算响应时间,一直到它收到服务器端的响应。这个时候问题就产生了:如果此时的服务器端的排队队列已满,服务器资源正处于忙碌的状态,那么该请求会驻留在服务器的线程中,换句话说,这个新产生的请求并不会对服务器端产生真正的负载,但很遗憾的是,该请求的计时器已经启动了,因此我们很容易就可以预见到,这个请求的响应时间会变得很长,甚至可能长到使得该请求由于超时而失败。等到测试结束后,我们查看一下结果,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很不幸的现象:事务平均响应时间很长,最小响应时间与最大响应时间的差距很大,而这个时候的平均响应时间,其实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也就是说,由于客户端发送的请求太快而导致影响了实际的测量结果。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每两个请求之间插入一个间隔时间,这将会降低单个用户启动请求的速度。间歇会减少请求在线程中驻留的时间,从而提供更符合现实的响应时间。这就是我在文章开头所提到的 Pacing 这个值的作用。

最后再补充一句话:虽然性能测试通常都是从客户端活动的角度定义的,但是它们应该以服务器为中心的视角来看待。请注意这句话,理解它很重要,只有真正理解了这句话,你才会明白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做性能测试的时候要保证一个独立、干净的测试环境,以及一个稳定的网络,因为我们希望评价的是软件系统真正的性能,所以必须排除其它一切因素对系统性能造成的影响。

花了几天的时间才完成这篇文章,如果它能够帮助大家对性能测试多一些理解或者多一些思考,那就是我的荣幸了。 ^_^

在loadrunner里,有两个概念很容易被混淆:pacing和think time。相关书籍中很难查阅到对pacing的讲解。这两个名词该如何理解,如何应用呢?

     它们都出现loadrunner VUGen的run-time settings里,是不同的概念。先引用帮助文档里的解释:

     The pacing let you control the time between iterations. The pace tells the Vuser how long to wait between iterations of your actions。

      Vuser think time emulates the time that a real user waits between actions. For example, when a user receives data from a server, the user may wait several seconds to review the data before responding. This delay is known as the think time.

     为了更好的讲清楚,引入iteration的概念。Iteration,迭代。通过设置,可以指定虚拟用户在同一个Action中重复执行多次,每次重复称之为一个iteration。Iteration可以帮助我们模拟现实世界的重复场景。

     Pacing,步调。可以通过设置两次迭代之间的间隔时间,来调整各个action之间的步调(或者称之为节奏)。从定义上来看,Pacing是和iteration绑定在一起的,可以认为是iteration pacing。

     Think time,思考时间。可以通过设置思考时间,来模拟真实用户在 *** 作过程中的等待时间。从定义上来看,think time是在iteration内部的某个action中各个步骤的间隔时间。

     到这里,已经能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但是容易混淆的。接下来通过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期望能够深入浅出。

淘 宝 购 物车应用,假定每分钟有6000个在线用户浏览(Browser),共10台服务器。用户在浏览过程中,先打开购 物 车页面,花了1秒钟时间浏览整个页面,然后查看其中的某个宝贝。此时,在性能测试场景中(如果模拟真实场景的话),就会在两个步骤之间设置一个等待时间think time = 1 秒 。如下图1-1所示:

     假设用户进行一次上述 *** 作会消耗5秒钟的时间,即完成整个迭代需要5秒钟。如果用户不停顿,继续第二次重复 *** 作,则同样耗费约5秒左右的时间。但是真实世界中肯定是有停顿的。一个真正的用户,做完一系列 *** 作后,会间隔一段时间。假定用户停顿了5秒,再第二次重复 *** 作,则一共耗费10秒钟时间。映射到 loadrunner中,就需要在一次iteration中,设置一个think time = 1秒,然后在两个iteration之间,设置一个pacing为5秒。如下图1-2所示:

     一个虚拟用户在1分钟内,就能完成6次的迭代,12次请求。而要达到有6000个用户的浏览量,我们需要6000/12 /10= 50个虚拟用户。

     通过上面的例子,相信大家对pacing和think time已经有了相应的理解。至于在loadrunner中符合使用、怎样配置,则可以通过帮助文档来加深认识。在此不一一说明。

     尽管性能测试的需求通常都是从客户端角度来定义的,比如“系统需要支撑100个并发用户”、“每分钟有6000个请求量”,但是压力应该以服务器为中心来看待。原因很简单,从loadrunenr端发送出去的请求,需要等待服务器端响应之后才能发送下一个请求。可以说,对于每个虚拟用户,它对服务器发送请求的频率取决于服务器对请求的处理时间。

     如果需要模拟真实用户的 *** 作,从而模拟服务器端的真实变动,think time和pacing是两个必不可少的设置项。

Pacing 是两次迭代之间的间隔时间

设置这个时间和不设置这个时间对测试结果影响很大!

设置这个时间可以减轻服务器端的压力!

具体可以参考这个地址,我百度hi给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tougao/113485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5
下一篇 2023-05-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