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窝事件是怎么回事,马蜂窝事件结果及来龙去脉

马蜂窝事件是怎么回事,马蜂窝事件结果及来龙去脉,第1张

马蜂窝事件是怎么回事,马蜂窝事件结果及来龙去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维权意识也开始增强,个人抄袭、造假更是人人喊打的蟑螂。


然而,在面对集体大规模的造假事件时,人们的态度却是习以为常。


马蜂窝“捅”出假数据近日,有文章爆料称,马蜂窝旅游网部分点评及评论信息存在虚假内容,并以此质疑马蜂窝旅游网的数据及用户真实性,引起网友热议。


22日下午,马蜂窝回应记者称,承认部分点评造假,已对涉嫌虚假点评的帐号进行清理,但文章内容片面,存在明显误导倾向。


当天,马蜂窝还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称乎睿数据侵犯名誉权,目前已获立案。


该事件的持续发热,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除了吃瓜看戏加稍稍谴责以外,还有很多网友表示数据造假不是正常现象吗?@宛渠**:网络平台数据造假难道不是常态吗?@Ars_**:大家都一样造假,为什么拿马蜂窝开刀。


@人类**:大惊小怪,淘宝多少刷单的,新浪多少刷粉的。


@DaYi**:有啥,现在很多微博大V内容还不是抄袭。


@茹果**:这年代还有真的吗,造假不是很正常吗?别太认真,认真你就输了。


还有网友表示,只要出游攻略实用就行了,何必还要管那么多?@粉妮**:数据造假与否,或许大家都心知肚明。


就像某宝刷单一样,已是公开的秘密。


但马蜂窝真的是有它存在的意义所在,旅行攻略还是很不错的。


@呼小**:不管造假与否,出游找攻略都在蚂蜂窝上看,而且大多数都蛮实用的,这个就够了哈。


还有自媒体发文“马蜂窝承认造假,但没几家公司是干净的……”。


这难道是现实版“皇帝的新衣”?热点菌觉得造假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些默认造假的态度,这真是最可悲的。


那些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假数据人人都说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我们依靠数据生活。


面对即将到来的双11,热点菌在各大电商平台寻觅商品时,都会不自觉的以评论、买家秀以及销量来挑选。


平时点外卖也会依据店家评分和菜品评分来点;出去旅游定制酒店、民宿、餐饮更是离不开数据评分;甚至打车看到低评分的都会惴惴不安。


而现在,马蜂窝的案例实实在在的告诉我们,这些评分都是有水分的,至于有多水,就不得而知了。


除了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对“数据造假”拥有最直观感受的就是微博了。


微博数据是明星人气的一种体现,这从明星刚进驻微博时就已有历史。


2010年时,粉丝数和转评赞是衡量明星人气的重要标准,姚晨成了第一位粉丝数破百万的艺人,至今都有着“微博女王”的称号。


现在,几乎每个明星的粉丝群体中都会有一个“数据组”,就是给偶像“造”出好数据,而轮博就是特别重要的一项任务。


轮播,顾名思义就是轮番转发微博。


通常指粉丝狂转偶像相关的微博,以制造数据泼天的流量效果,从最开始的万到千万甚至亿。


蔡徐坤一条微博9天转发破亿,破了王俊凯此前转发过亿的速度。


而鹿晗凭借评论过亿的获得吉尼斯认证。


但是,这些动辄千万、过亿的转发,到底有多少是明星的真实热度呢?是谁造就的“数据怪圈”?不管是马蜂窝事件为代表的电商平台,还是明星的数据,大家都知道有一定的“水分”在里面,为何还是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鹜?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好评和销量就是他们产品的最佳宣传,因为用户需要。


而用户多了,各个平台获取融资的机会就会更大。


对于娱乐圈,粉丝们更是觉得好看的数据,可以使偶像获得更多优质资源。


对于偶像代言的品牌更是要给出好数据,才能使得“金主爸爸”开心,所以他们拼命刷数据。


用户、平台、资本,追根溯源,这是一个数据时代,更是一个资本时代。


前段时间,导演郭靖宇发文揭露电视剧行业收视率造假,称新作《娘道》播出前曾被某卫视要求花费7200万购买收视率否则不予播出。


热点菌不禁要问一句,连收视率都能买,还有什么是不能买的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tougao/5951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4-13
下一篇 2022-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