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摄影记者的一些介绍

关于新闻摄影记者的一些介绍,第1张

新闻摄影记者就是以摄影手段进行新闻报道工作的专业人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摄影记者的介绍内容,供大家参阅。

新闻摄影记者

新闻摄影记者是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首先是新闻工作者他们是一支特殊的新闻工作队伍,其特殊性表现为报道手段的特殊性,即用摄影图片,而不是靠文字或音响。

装备

1.单反相机:

需要选择连拍速度快的单反相机,一般每秒3张连拍就够了,但是拍体育新闻或者突发新闻的需要更高速度的连拍功能,5张每秒不错了。

还有就是iso感光度要高的相机,高感光度是在黑暗条件下能取得比较清楚的图片提供了基本条件。最高有3W的如尼康的D3

2.镜头:

大场合拍摄需要广角镜头,拍比较远的要长焦镜头。17-200这个全能头虽然经济的素质不是很好,但在新闻摄影方面游刃有余了。

3.闪光灯:

需要单反专用的闪光灯。

素养

一、 丰富敏锐的新闻灵感

新闻敏感是对新闻事实所蕴含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力和判断力,"拾之于偶然,得之于必然"新闻敏感便是其中的"催化剂。"

新闻摄影以几十分之一、几百分之一,甚至几千分之一的瞬间去反映整个事情的发展流程,这要求摄影记者比文字记者需要更强的新闻敏感性。新闻摄影的瞬间性决定了照片只能反映整个新闻事件发生、发展或结束的某一个瞬间,而典型的画面情节所反映的新闻主体面之间的联系和矛盾往往就是整个新闻事件的核心。读者可以根据这种矛盾和联系进行前后推断和思考,完成对新闻事实和情节的整体认识和把握,画面情节因读者的参与和思考突破了瞬间形象的局限,但摄影记者必须以简练的形象语言记录新闻情节中的高潮或巅峰时刻最具有冲击和感染力的瞬间。这种能力正是摄影记者敏感性独具魅力之所在!

法新社记者威廉·韦斯特在悉尼奥运会男子自由体 *** 决赛的最后一刻,抓住了《胜负高低》中的戏剧性情节。俄罗斯体 *** 王子涅莫夫较早出场,并一直以9.800分领先,最后一个出场的维罗夫斯却以0.012分的优势击碎了涅莫夫的金牌梦,不由地蹲在地板上黯然神伤,维罗夫斯也未料到会击败曾多次称雄的涅莫夫而最终夺金,情不自禁地跳了起来。当然这只是刹那间的一幕,之后涅莫夫马上站起来上前与维罗夫斯拥抱以示祝贺。韦斯特就在这白驹过隙的瞬间抓住了最能反映这场比赛本质的影像。《胜负高低》以画面中人物戏剧性的空间位置的高低对比,刻画出体育赛场风云变幻,显赫名将风流淘尽,新老冠军悲喜同台的人生况味。

二、深记于心的人文关怀

经典的新闻摄影作品,往往充满着强烈的情感力量。近年来,照片中的情感力量越来越引起中国新闻摄影界的重视,而且,人文关怀意识成了近年来新闻摄影研讨会上摄影记者们的共识。

现在新闻摄影界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要想感动读者,首先要感动自己。"而我认为,容易被感动的摄影记者,应该是情感丰富、有仁爱心的。只有这样,才容易从平凡生活中挖掘出令人感动的画面。

《希望工程》的宣传照片中,苏明娟的一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感动了中外无数有爱心的人们。中央领导、普通百姓、海内外华人、国际友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成了"希望工程"的捐款者。该片是时任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拍摄的。贫困学生艰苦的生活、学习状况深深地打动了解海龙的心灵。从1991年开始,他深入中国贫困地区,足迹遍及中国26个省、12O多个县,采访拍摄了数百所农村学校、上万名农村学生和乡村教师,发表了数百幅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纪实摄影作品。大眼睛苏明娟的照片,只是他大量的感人的照片中的一张,是他在感动中拍摄的一张经典照片。

三、专业博学的知识素养

有人说,现在的摄影记者好当,不就是端个相机,按个自动快门吗?此言差矣。其实,一名好的摄影记者不但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如:对手中相机、镜头以及摄影技术的熟悉和通晓对新兴数码技术、传输技术以及新闻采访学等方面的扎实掌握,还要有摄影技术和新闻采访以外的一切有用的社会知识,如:日常采访所涉猎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公共关系等一系列的知识。摄影记者也应是个杂家,平时要多读书、多实践,积极拓展知识面,练就"倚马可待"的功夫。不断加强自身的新闻理论和文字水平方面的修养和实践,如此,才会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

四、深入现场的拼搏精神

贴近现场,这是对摄影记者的基本要求,而我们将视线投向战地记者,这种基本要求又是近乎残酷的。战地摄影记者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拍摄大量震撼人心的战地题材图片,在方寸画面之间折射出恢宏的战争场景和深刻隽永的内涵。"如果你拍出的照片不够好,那说明你离炮火还不够近。"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Capa Robert 1913-1954)的这句话,激励着无数敬业的记者去义无反顾地追寻新闻的终极规律:真实性与时效性。但是,这也无可避免地使记者成为一种危险的职业--离炮火越近,也就是离危险、离死神越近。美国一个名叫"保护记者委员会"的民间组织前不久发表的调查报告指出:2002年,全世界有19名记者在执行采访、报道任务期间遇害,另外17名记者的死因虽未完全调查清楚,但他们很有可能是因为自己采写的报道招致报复而遇害的。就像长井建司,他的口头禅是" 危险的地方谁都不想去,就更应该要有人去",这次也是临时自告奋勇前往缅甸,当时它落在示威群众后面,可能是为了拍到更紧迫的画面。

战地记者在现场抓拍新闻瞬间,能够最真实地表现新闻事实,并拓展事实空间维度。美军在越南投掷凝固汽油d,孩子们从他们燃烧着的村子里哭喊着逃出来,他们惊慌失措,为了活命而四散奔逃。一个九岁的女孩赤身裸体,因为她不得不扒掉身上烧着了的衣服,她尖声嘶叫着,从她那惊恐万分的脸上,可以看出她不堪忍受皮肉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恐惧。这难道还不够说明这场侵略战争的残酷性吗?它不仅激起了人们的同情心和正义感,而且浓烟滚滚的背景,对现场的紧张恐怖气氛起到了极好的烘托渲染作用。这就是当时美联社驻西贡记者黄功吾拍摄的,名为《村子被毁了》,被"荷赛"评为1972年最佳新闻照片。

五、聚焦社会生活,挖掘平凡世界的澎湃激情

穆青同志说:摄影记者首先是记者,是记者就要发现新闻、挖掘新闻、传播新闻,就要肩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所理解的新闻佳照,不仅仅是"主题集中,构图匀称,曝光适度"之类技术层面的完美组合,而是把照片看作深入人心的一种表达方式,看作自我存在的一种体现方式。新闻佳照势必以简洁形象,生动鲜明地反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矛盾与历史动向的作品,画面中蕴含了摄影者富有感染力的激情与投入的充满人性的观察,并且这种激情与观察都巧妙地表现了出来,能够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解读第12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一等奖作品《英雄探妻》,图片利用陵园环境作背景,使用长焦镜头,使军人与身后的墓碑形成强烈的对比,那位"高原英雄"闭着双眼,抑住泪水,立于妻子墓前,八年了,因难产而死于高原的妻子安葬于此,英雄探妻竟在坟前踏出了一条小路。摄影记者袁学军得知这个感人故事后,登上高原陪同英雄祭奠他的妻子,才抓住了英雄凝神的一刹那,当记者得知这张照片获奖后,他却有这样一份独白:我的心和这位"老高原"一样有种说不出的味道,好像这块奖牌不属于我,倒像画面上这位英雄挂的奖章一样,显得那么沉甸甸的。这张照片记录了英雄历史的一页,但这不是冷冰冰的客观事实,而是由人们真情演绎的生活,在这真情流露时刻,我们读懂了高原军人的博大情怀和人性美的一面。对于摄影记者来说,新闻事实稍纵即逝。如果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动着袁学军进行亲历式采访,并在观察的同时就把它记录在自己的速写本(相机)里,就不可能抓住这高原上激情一刻。

六、 快速反映的同步效率

当今进入"读图时代"和"网络时代",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更倾向于短、平、快。如何凸现新闻照片的新闻价值,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确保新闻照片的"第一时效"。新闻摄影记者要在掌握数字技术、提高照片的制作与传输速度、加快与新闻事件进程的同步化上狠下功夫。切实以照片质量和发稿速度争夺报纸版面与网络空间。

七、勇于创新的拍摄意识

"新闻摄影之父"埃利希·萨洛蒙曾这样说:"如果一个摄影记者不想仅仅成为一个工匠的话,那么他就必须为形象的创作做不懈努力,应该反复地思考如何才能获得'独特'的照片"。

可是时下,不少摄影记者小有成绩便故步自封,总是沉醉、徘徊于自己的作品和思路之间,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缺乏应有的危机感,往往还喜欢停留在过去那种"程式化"和"机器+人"式的照片拍摄模式。这不仅是现代新闻摄影记者创新的大敌,更是与新时代新闻传播所不能融合。我们的新闻摄影记者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危思安,奋发学习,勇于创新,才能可能超越别人,超越自己,推陈出新,在新世纪百舸争流的传媒竞争中拍出更多更好的无愧于时代的新闻摄影佳作。

创新意识表现为自由地创作,自由又是什么?自由是真正懂得并严格遵守一些基本限制之后的大胆思维和行动。这正如歌德所说:"如果一个人有勇气宣布受到制约,那时他就有了自由的感觉。"

   摄影记者权力

人们心目中,记者职业所具有的危险性大多指战地记者面临的生命危险、突

发事件可能碰到突发情况、灾难报道中的灾情以及舆论监督可能面对的人身威胁与迫害等。

有一种无形的危险也越来越不能忽视:因侵权而被告上法庭。

在摄影记者中,这种危险往往被忽视,导致其在不经意之中变成现实威胁,给摄影记者带来意外干涉甚至伤害。

以摄影手段进行新闻报道工作的专业人员,顾名思义,就是要求摄影的能力和记者的能力并存。也就是说,不但要会摄影,对于新闻采写也要能拿得起来!

工作职责:

1、负责集团媒体产品图片拍摄、图片选择和图片后期处理工作.

2、负责拓展媒体图片资源,逐步建立媒体视觉图片资料体系.

3、和美术编辑、文字编辑协作,完成版面的视觉优化.

4、负责集团网站新闻图片的的拍摄和选择.

5、负责集团日常工作所需要新闻和资料图片的拍摄和处理工作.

6、领导交办的临时性摄影和图片工作

新闻摄影记者,就是以摄影手段进行新闻报道工作的专业人员。下面由我介绍作为新闻摄影记者该具备那些素质,

一、摄影记者的职业素质

摄影记者首先是新闻记者,应具备作为合格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摄影记者的特殊性在于其所采用的报道手段的独特性——新闻照片和文字相结合,而不是文字、音响或声画结合的方式传播信息。摄影记者是新闻做和视觉传播——影像传播相结合的一个职业,有着特殊的职业要求。

(一)善于捕捉现场形象

现场对于记者而言是最重要的,文字记者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材料,摄影记者更需要和新闻现场零距离接触,只有在新闻现场才能拍到照片。

在突发事件报道时,排除干扰和阻力、迅速到达现场拍摄,是摄影记者职业素质的体现。

一个专业的摄影记者的摄影包内应该竹备好可以随时出发的器材,办公室和家里都准备好应急出发的包,拥有可靠的民航、铁路交通关系,以备突发事件采访之需。

摄影记者的眼、脑、手、脚都要勤快,才能抓到好新闻。

需要注意的是,摄影记者的任务是通过视觉语言传达新闻信息,在现场条件下,要明确区别拍摄的传播意图和创作意图,因为照片是给读者看的。

(二)语言文字能力强

语言文字能力可细分为语言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语言能力:在采访过程中与被采访对象和其他人沟通的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写作新闻或图片说明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摄影记者,善于和被采访对象沟通并通过提问获得信息,同时在文字表述上也应该独具镜头感和形象感。如果你能“图”能“文”,在线式新闻报道中,和文字记者相比,你就占有明显的优势。

(三)具备摄影专业技术技能

摄影技术技巧是一个摄影记者基本的职业要求。这包括照相机的基本原理、摄影造型技巧、色彩学、图像处理与图像传递、美学等基础知识。

在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竞争中,依靠数字技术进行拍摄采访、编辑、发稿,数码后期制作和多媒体输出等手段,是摄影技术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摄影和社会生活联系得最紧密,因此是一个不断向其他摄影门类和学科学习、借鉴的学科,摄影记者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学习。

二、摄影记者的修养

(一)培养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指摄影记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发挥独创性,在报道中体现专业性、特长和个性。

1、弄清楚所在媒体的特点,充分认识自身条件和优势,扬长避短。

2、完成编辑部的工作任务的同时,要努力建立自己的线索网络,主动提出采访线索和报道主题。

3、独立行动,提高自己图文兼备的能力,不依赖文字记者,能够独立完成报到工作。

(二)提高竞争能力

1、要熟知同行,知己知彼

2、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在拍摄创意、角度和主题思路上不断出新。

3、要不断学习,开阔思维,吸取更多更新的信息和观念。

(三)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拼搏精神

摄影记者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既要深入现场采访拍摄,又因身背相机,容易识别,这两点使得新闻摄影记者这个职业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深入现场常常意味着以身涉险。特别在战争和动乱中,摄影记者还有可能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摄影记者是勇敢者的职业。如果要拍出真正优秀的新闻照片,就得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走得离现场近些、更近些。

不提倡无谓的牺牲,摄影记者应该尽可能注意保护好自己,在确保完成拍摄任务的同时,做到安全第一。

著名战地新闻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因拍摄西班牙内战等战地照片而成名,最终于1954年5月25日牺牲在越南战场。

“如果你的作品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还不够近。”

(四)热情投入与质量意识

选择摄影记者为职业,需要极大的工作人情和巨大的物质、精神投入。

(五)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

新闻摄影的职业要求摄影记者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社会负责、对读者负责、对拍摄对象负责。

摄影记者应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工作,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工作权利和人身安全。

三、 新闻摄影记者工作的特点

1、依赖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

2、采访拍摄具有很强的现场规定性。

3、常常要独立完成采访拍摄任务。

4、具有较大的职业危险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tougao/60899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4
下一篇 2023-03-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