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项技术结合,就像人有了眼睛、耳朵和嘴巴。
让电脑程序看得懂实物、听得懂人话、会说人话。
人工智能再配合已经比较成熟的软件技术、硬件技术,就可以实现简单的人机交互,和处理一些简单业务。
今天,我要说的人工智能电话(或人工智能外呼系统、电话机器人)就是基于语音识别的,其实原理也不是特别的复杂。
案例是用它来做健康体检套餐的电话推销。
首先,系统通过自动拨号系统向指定号码打电话,接通后播放开场白录音;其次,识别客户的通话语音,将其转化成文字。
语音转文字再次,把这些文字和系统中设定的标签(或叫关键字)做匹配,即标签化;标签库最后,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对这些标签做下一步处理,直到呼叫流程走完或对方挂断。
从中筛选出意向客户,人工跟进成交。
业务流程【业务出发点】当地医院和民营体检中心都没有主动大规模的开拓个人体检市场。
三甲医院一般不出去拓展市场,民营体检中心主要是拓展企业客户。
所以,有大量企业团检覆盖不到的人群,他们有体检的潜在需求。
比如中小微企业主及员工。
所以,理论上只要拨打的电话够多,一定会有成交的客户。
一台机器人开一个月3000元左右,如果开三台,一年,每月一台机器人的成本500元左右。
一般成人全面体检套餐售价一千多,300多利润。
这样算来,还是可以做的。
但是,出于对新产品的谨慎态度,只开了一台电话机器人,先试试看。
【项目实例】2019年5月前后,电话机器人项目还是很火爆的,抖音上经常能刷到广告,信息流、搜索广告也很多。
但大部分都是不知名的公司,和年前的刷脸支付一样。
我们最终找了一家上市公司,这公司也是专门做软件这一块的,在金融应用软件领域还有不错的名气。
加上他们的办公场地离我们又近,比较好沟通。
这个项目基本上由我另外一个合伙人来 *** 作,因为他以前有过电话营销的经验。
前期做话术模板,等待对方录话术、配置电话机器人用了一个多星期。
下面直接通过后台看一下一个月的呼叫成果吧!呼叫结果总览外呼时间为:5月24日-6月24日,前面5天打电话的时间为早9点晚6点,后面改成早9点晚9点。
一个月,一共拨打了29785个电话,接通8178个。
平均一天拨打近1000个,接通272个,接通率27.46%。
其中,通话时间30秒以内6481个,占比79.25%;30-60秒1548个,占比18.93%;大于60秒149个,占比1.82%。
根据实际 *** 作这个项目的人反映,中途有一个星期左右机器故障,没有正常拨打。
后面让对方延长一个星期,但是系统还是按时关闭了。
而从下面这个统计图来看,拨打没有中断过,但也确实有几天不正常,没什么接通率。
通话情况这个系统从设计方面来说还是很方便的,还可以统计有无意向,我们拿其中一个拨打组为例。
结果统计这个组一共拨打1528个电话,接通764个,最终系统判断有意向的是3人,可加微信的是2人。
当然,机器的判断并不十分的准确。
我们听了通话录音后,发现很多人口音很重机器听不懂,还有很多人竟然听不懂录音。
语音识别不准机器听不懂人说话有几个原因:1、有些人是户外接电话,声音比较嘈杂;2、接电话的人口音重;3、系统语音识别能力差。
他们业务员在介绍的时候,说这套系统是他们自主研发的,当时并没引起重视。
因为,即使不是完全自主研发的,估计业务员也会这样说,显示他们的实力和对平台的控制力嘛!再者,一般人都会觉得他们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应该会用比较好的方案(知名公司的语音识别+自己的业务系统)。
结果,大家可能真想错了,语音识别还真可能是他们自己开发的,比较渣,口音重的基本上识别不出来。
当然,这也需要在开展业务过程中不断的优化标签库、业务流程。
比如像这个,应该结束通话的,结果乱接话。
流程错误还有的意向客户被系统牛头不对马嘴的对话给搞丢了。
聊丢用户聊丢用户有几个原因:1、机器识别不准,无法匹配到正确的标签(关键词);2、标签库中没有设定识别出来的关键字;3、产品涉及的面太多,客户能提问的点太多,无法配置精准回答,挽回机制又没起到作用。
最终,业务负责人对通话时间在30秒以上的客户进行了回访,结果筛查出一批今年体检过的用户(明年可能还需要体检),但成交的客户只有2个,销售额和机器人费用差不多,后面也就没有再继续这样做下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